首页 理论教育 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形成艺术能力

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形成艺术能力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艺术能力形成于完整的艺术活动中,完整的艺术活动包括艺术感知、艺术创作和艺术反思。在这一阶段,应调动多种艺术资源去激活学生,使学生在丰富的艺术感知与体验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活跃的艺术感知必然会刺激和强化创作,使创作更加真实并富于感染力,而学生一旦进入艺术创作的过程,沉醉于艺术的思考和情感体验之中,反过来会加强与升华学生的艺术感知与体验,提高其反思自己与评价他人作品的能力。

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形成艺术能力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的第二条中指出:每个模块的教学应遵循标准倡导的“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的三个步骤进行。“感知与体验”是学生自主创造和即兴表现的前提和准备,“创造与表现”是“感知与体验”的延伸和深入,经过“反思与评价”之后,学生的初步感知和体验就有可能升华为真正的审美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和步骤。因为艺术活动三步骤的提出,既符合该课程的本质与特征——艺术课程的学习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体验性、表现性与评价性的过程;而且,三个环节具有完整性,它是体现与落实艺术学习的内容及目标,逐渐提高学生艺术能力的重要基础与条件,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与认识。

艺术能力形成于完整的艺术活动中,完整的艺术活动包括艺术感知、艺术创作和艺术反思。传统艺术教育的一大误区,是删除了在艺术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感知、欣赏和批评,仅仅教授学生创作和演唱的技能。而综合性艺术教育则是把学生视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者,这种学习者自始至终需担负三种相互变换和交融的角色,即:感知者、创作者和反思者。他们必须亲自感知和接受艺术大师和同学的作品,在接受中得到启发并有所创新。他们必须亲自动手创作,但创作又是建立在对大师作品的感知和对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联想的基础上,或是在对人类情感和生活有所体验的前提下进行。他们必须善于反思,通过反思将自己感觉到的东西升华,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回顾。

“感知与体验”是艺术活动展开的基础环节。传统艺术教育往往在学生对艺术作品与情感生活无任何感知与体验的情况下,直接引导学生进入创作,过分注重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感受的过程。其实,艺术教育最忌讳的是学习者的行动不是发自内心,也没有真切的感受,而是东拼西凑,其结果是只掌握了知识却失去了智慧,创作出的东西也毫无生气。正如传统语文课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一样,许多学生最怕作文,“怕”的原因是真实感受太少。既然无真实感受,只好在技能上下功夫,或者用一些虚假的感受取代,这其实是对学生心灵的最大摧残。

综合式艺术教育把“感知与体验”视为学习的催生素及提高学生理解和反思能力的基础。在这一阶段,应调动多种艺术资源去激活学生,使学生在丰富的艺术感知与体验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比如,综合艺术教材在这一阶段常常设计多项选择活动,其目的就是强化感知与体验。当然,“感知与体验”必须始终与创作和反思活动紧密联系,它主要指对那些与单元主题有关的大师的作品、学生的作品、同学的作品以及学生生活的感知与体验,以及对那些与艺术构成要素、媒介材料、艺术各要素间的关系的感受和体验。只有激活了学生的感知与体验,才有利于创作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

“创作与表现”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目标。有了“感知与体验”作基础,又有“反思”所起到的反馈作用,综合式艺术教育中的创作与表现,就与过去艺术课中那种“照猫画虎”式的教学方式有了本质的不同。虽然这里的创作与表现仍指排练、演奏、即兴创作、作曲、设计和建构作品等活动(在视觉艺术中,创作指制作,而在音乐和戏剧中,既包括制作,也包括演奏和表演),但这些活动必须使用那些由自己动脑选择出来的,而且自认为最能表现创作主题的媒介,去创作或演奏一件作品。创作不再是被动的无米之炊,而成了学生有感而发的自我表达的需要。在“创造与表现”这一环节中,应高度重视对学生“即兴”能力的发掘与培养,允许学生有自由的想象与发挥,因为“即兴”能力是学生艺术潜质与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它符合艺术教育的内在本质与精神。(www.xing528.com)

“反思与评价”是对艺术活动的总结与升华。在传统艺术教育中,“反思与评价”也是相当薄弱的一环。在综合式艺术教育中,反思成为重中之重,而且紧密地与感知和创作联系在一起。众所周知,艺术领域经常流传“功夫在画(唱、跳、表演)外”的说法。但这个对艺术修养极其重要的“外”究竟指什么?综合式艺术教育认为,“外”就是“创作”之外的“知觉”和“反思”。但这些“外在”内容不能离开“创作”而单独存在,当它们与“创作”紧密联系时,“内”与“外”是一体的。如果它们与“创作”分离,就成了真正的“外”,这样的“外”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对此人们有很多体会。例如,一位书法大师在教弟子书法时,除要求他们勤奋练习外,还要求他们至少要拿出一半的时间对自己的作品反复揣摩,还要求他们拿自己的作品到全国各地有书法精品的地方比较。如果学生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书法便会有突飞猛进的提高。很明显,这种进步来自于“外在”功夫与“内在”功夫的高度综合和联系。这里的“外”主要指对自己作品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过程的反思,是对作品产生出什么样效果和为什么会产生出如此效果的反思。此处的反思必然与感知与创造活动紧密联系,与课堂讨论(批评)以及人们对它的随机性评价和创造活动紧密联系。反思可以是对艺术作品的整体性反应,也可以是对作品某一部分的随机性思考,还可以是对以往经验的回顾和联想。

总之,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把艺术感知、艺术创作、艺术反思联系起来,感知和反思一旦与创作“通电”,就会在创作的带动下,从而变得更加丰富和活跃。这是因为,毫无理由的感知和反思是无源之水,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动力。只有通过创作冲动激发出的感知和反思,才会活跃而丰富。而这种活跃起来的感知与创作则是一种相互推动的关系。活跃的艺术感知必然会刺激和强化创作,使创作更加真实并富于感染力,而学生一旦进入艺术创作的过程,沉醉于艺术的思考和情感体验之中,反过来会加强与升华学生的艺术感知与体验,提高其反思自己与评价他人作品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