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冲向匈牙利平原-《东线:1945年的春天》

冲向匈牙利平原-《东线:1945年的春天》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地形上看,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前方的平原几乎无险可守,于是希特勒希望弗里斯纳能在平原前方一个尖端指向东南的箭头形阵地前阻止住苏联人。在德军阵地右翼,赫施莱尼伊将军的匈牙利第3 集团军也在加紧组建。按这个计划,最终结果只是在匈牙利平原以东建立起一条比较平直的战线。当时供职于红军总参谋部的什捷缅科承认,红军之所以突然改变方向攻打匈牙利,动机之一是担心海外舆论指责苏联对达达尼尔海峡怀有野心。

冲向匈牙利平原-《东线:1945年的春天》

一、特兰西瓦尼亚的九月

1. 前途未卜的匈牙利

在1944年9月份,苏军向保加利亚推进以及对南斯拉夫的初期进攻,对希特勒的战略判断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据此认定苏联人真正的目标将是爱琴海或达达尼尔海峡。这首先意味着英国和苏联人或许会为了抢夺巴尔干和地中海而发生冲突—就像过去沙皇英国人为此冲突一样,这说不定会造成反德国军事同盟分裂,从而给困境中的希特勒一个梦寐以求的战争转折点。其次,苏联人一旦大规模南下,将暂时没有力量去进攻德军盘踞下的匈牙利。德国人已经丢失了罗马尼亚的油田,不能再失去匈牙利的石油、锰、铁矾土、粮食,以及最后一支还在为德军打仗的匈牙利盟军。总之一句话,希特勒决心坚守匈牙利。

从地形上看,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前方的平原几乎无险可守,于是希特勒希望弗里斯纳能在平原前方一个尖端指向东南的箭头形阵地前阻止住苏联人。这个箭头两侧及其战线后方的特拉西瓦尼亚得到了崇山峻岭的保护:

北侧是东喀尔巴阡山,由沃尔勒将军麾下实力较完整的第8集团军所属6个师防守(其北部友邻为匈牙利第1 集团军)。由于高山上森林密布且地形陡峭,北侧只有十二个主要山口适合通行。德军在这一线的防御比较稳固。

匈牙利军队的步兵和坦克部队

南侧是南喀尔巴阡山(即特兰西瓦尼亚阿尔卑斯山),由刚刚遭受惨败的弗雷特尔·皮科的第6集团军残部(约20 个营,以及第13 装甲师和第10 装甲步兵师残部)防守。按照希特勒的命令,皮科还必须以可怜的兵力掩护其漫长的南翼战线,与南斯拉夫的“东南”战区取得联系。不过希特勒也下令从“东南”战区为皮科送来一些援军。南面有六个山口。为了掩护德军通过东南方的布泽乌山口撤退,临时组建了冯·斯科蒂战斗群(包括特遣队和空军第15 高炮师一部)。但苏军在9 月2 日击败了冯·斯科蒂战斗群,突入布泽乌山口。

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经过罗马尼亚的惨败,力量已相当虚弱。9 月1 日仅有20 万名德军和2000 名仆从军。[1]好在匈牙利军队提供了帮助。箭头突出部内部南侧的克卢日(克劳森堡),集中了维雷什将军的匈牙利第2 集团军,虽然所辖4 个师大都是训练不足的后备部队。在德军阵地右翼,赫施莱尼伊将军的匈牙利第3 集团军也在加紧组建。到9 月1 日,共有27.1 万名匈牙利军人配合德国作战[2],其中大部分(约20 万人,超过300 辆战车)支援弗里斯纳。

现在弗里斯纳手下的德匈两军人数各有20 万,但刚刚逃出包围圈的德国人早已丧失了大部分战斗单位。在1944 年9 月4 日,弗里斯纳的德国部队仅有53 个步兵营(相当于6 个满员步兵师)和区区66 辆可用于战斗的坦克与强击火炮。第二天(9月5日)可投入战斗的战车稍多一些,包括:20辆坦克、79辆强击火炮、35辆坦克歼击车[3]。德军另有102门重型反坦克炮和51个连的野战炮(相当于4 个步兵师的炮兵实力)。比较来说,配合弗里斯纳的匈牙利军队却有221 个步兵营,装备231 辆可供战斗坦克(战车总数超过300 多辆);拥有185门重型反坦克炮和201个连的野战炮部队。

1944年 南方集团军群实力变化[4]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弗里斯纳又相当幸运。红军在赢得罗马尼亚战役后,把注意力分散到了匈牙利之外的广大地区。乌克兰第4 方面军将全力投入斯洛伐克战役;乌克兰第3 方面军南下冲向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剩下对付弗里斯纳的只有马利诺夫斯基的乌克兰第2 方面军。但马利诺夫斯基的任务也很繁多,既要肃清罗马尼亚又要分兵一部去帮助乌克兰第3方面军。而且直到9月初,马利诺夫斯基位于左翼的主力集团还在南下多瑙河,似乎证明希特勒关于红军将直扑达达尼尔海峡的判断完全正确。马利诺夫斯基的后勤也面临很大麻烦。现在红军的供应线已经延伸到了罗马尼亚境内,而此地的轨距与苏联完全不同。

2. 马利诺夫斯基的9月攻势

8月底到9月初,马利诺夫斯基曾试图以右翼第40集团军和第7近卫集团军从北段攻破德第8 集团军阵地。当时斯大林正策划救援斯洛伐克起义的战役,也要求马利诺夫斯基从南面加以配合,具体任务包括:攻占特兰西瓦尼亚山脉(南喀尔巴阡山脉),推进到萨图马雷,帮助乌克兰第4 方面军越过喀尔巴阡山并攻占乌日哥罗德、乔普、穆卡切沃。可是战至9月4日,马利诺夫斯基和朱可夫都意识到从这里难以成功。于是又提出应该攻打弗里斯纳的南翼,以形成夹击之势。为此需要把已经南下多瑙河的第6坦克集团军,第27、53集团军都调来参战[5]

不过马利诺夫斯基和朱可夫的目标比较保守。他们只想抹除德军突出部尖端,推进到克卢日、代日一线,然后与乌克兰第4 方面军一道夺取萨图马雷。按这个计划,最终结果只是在匈牙利平原以东建立起一条比较平直的战线。

攻入特兰西瓦尼亚的罗马尼亚部队

可是第二天(9月5日)傍晚,苏联最高统帅部下达的训令却规定了一个更深远的目标:夺取位于突出部底端的交通枢纽德布勒森。一旦占据此地,苏联人接下来将有三个选项:彻底围歼突出部内的弗里斯纳集团;或者北上支援乌克兰第4 方面军对斯洛伐克即将开始的攻势;依托德布勒森,还可以向西直取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这意味着苏联人将不会按希特勒所设想的去进攻达达尼尔海峡,而是要夺取匈牙利。

至于斯大林是否真考虑过直扑达达尼尔海峡,依然是未解之谜。当时供职于红军总参谋部的什捷缅科承认,红军之所以突然改变方向攻打匈牙利,动机之一是担心海外舆论指责苏联对达达尼尔海峡怀有野心。由此观之,达达尼尔海峡也许的确曾纳入斯大林的考虑,只是顾虑与西方的关系才放弃。

在苏联人大规模行动之前,罗马尼亚人反而先动手了,因为他们要乘机从匈牙利人手里抢回特兰西瓦尼亚。罗军攻向德匈边境的阿拉德和突出部南侧以西的图尔达桥头堡。但自9月5日起,德匈联军在图尔达附近向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实施了强大反击。匈牙利第2集团军集中起第2装甲师的125辆各种装甲车,包括3辆从德国购买的“虎”(这是德国卖给外国的仅有3辆“虎”式,日本另外购买的一辆“虎”未能到货)、5 辆“黑豹”坦克、29 辆四号H 型坦克。还投入了匈牙利第7、9步兵师,第25步兵师一个团,由德军的火力装甲群(1个炮兵营、1个高炮营,以及第1179强击火炮营的14辆“追猎者”坦克歼击车)支援,自北向南攻击罗第20 步兵师。德国第8 党卫军骑兵师则在12 辆“追猎者”坦克歼击车配合下,自东向西南攻击罗第6 步兵师。罗军第7、9、21 师也被卷入战斗。面对德匈军超过150辆装甲车,甚至还有3辆重型“虎”式坦克的巨大压力,没有一辆坦克的罗军被迫做了小范围撤退。不过在抗住了最初几天的恶战后,罗军逐渐得到强大苏军的支援。包括第27 集团军和近卫第6 坦克集团军(有262辆坦克和82门自行火炮。9月12日获得近卫称号)[6]

9 月7 日以来,马列诺夫斯基所部已翻越南喀尔巴阡山进入特兰西瓦尼亚。就在马列诺夫斯基将左翼主力转向特兰西瓦尼亚的同时,从9 月6 日起,马列诺夫斯基右翼的第40 集团军和第7 近卫集团军也恢复了攻势,虽然战斗开始后一些匈牙利部队不战而逃,但红军在这一线的行动依然没什么大进展。

沿着特兰西瓦尼亚的道路向匈牙利开进的苏联骑兵

弗里斯纳所遭受的军事压力陡然剧增。与此同时他也逐渐感到身边和身后的匈牙利人并不是那么可靠。大体来说,奥匈帝国的传统令匈牙利人比较亲近日耳曼人,一般不会像中东欧很多斯拉夫人族群那样深藏反德心理;匈牙利军队对打击世代为敌的罗马尼亚人更是热情满满。但出于自尊心,匈军拒绝接受德军的统一指挥。而对刚刚被罗马尼亚人出卖的弗里斯纳来说,自然不能允许匈牙利人也对他玩背叛把戏,因此对指挥权问题同样固执己见。

事实上,随着第三帝国每况愈下,匈牙利人很早就对德国人表现得不那么听话了,而德国人也半点没客气,于1944年3月以武力占领了匈牙利—这事不是由东线德军,而是“东南”战区负责实施的,参与行动的部队又有很多是由当时尚未开战的西线临时抽调而来,其人数达到25 万人[7]。匈牙利人没有激烈抵抗德军,而德军也没有全面解除匈军的武装,但却大大强化了对匈军的控制(这点对德军后来的作战影响深远)。德国重兵压境下,匈牙利摄政霍尔蒂被迫接受了既成事实,认可了随后建立的更加亲德的斯托亚伊政府。新任德国公使,党卫军头子费森迈尔成了匈牙利实际上的太上皇。

罗马尼亚倒向苏联后,红军将直接威胁匈牙利本土,且公开支持罗马尼亚在罗匈领土纠纷上的立场(参见《东线:大崩溃》)。匈牙利面临被苏联和罗马尼亚联手进攻的巨大危机。这导致斯托亚伊政权在8 月30 日垮台,取而代之的是不那么亲德的拉卡托什将军政权。

随着马列诺夫斯基把左翼主力集团转向特兰西瓦尼亚,匈牙利人感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苏联人大概看透了匈牙利人的心态,似乎故意不去隐瞒他们的军事意图。9 月7 日,突然有报告说苏联人已出现在布达佩斯以南200 公里的阿拉德。这消息吓得匈牙利高官们魂飞魄散。虽然后来被证实是个错误报告,却迫使霍尔蒂为逃离德国这艘沉船寻找借口。他在当天致电希特勒,说如果不能在24 小时内派遣5 个德国装甲师来挽救匈牙利,那他就只能选择媾和。虽然明知是勒索,但为了保住这最后的欧洲盟友,希特勒只得赶紧命令古德里安尽量满足这一要求。首批援兵包括1个装甲军指挥部和1个装甲师,随后调去了2个坦克旅和2个党卫军师[8]

匈牙利摄政霍尔蒂

具体增援部队如下:

原驻南斯拉夫的党卫军第4“警察”装甲步兵师;部署在匈牙利的党卫第8骑兵师;新编的党卫第22 骑兵师(12453 人);基希纳的第57 装甲军军部;由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战区调来的第1、23装甲师;新组建的第109、110坦克旅;稍后还有来自同一战区的第24装甲师[9]

现在弗里斯纳面前出现了这样的可能:位于其北面第4 乌克兰方面军与南面第2 乌克兰方面军联手,由蒂萨河的上游下游分别出击,夹击他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为避免此种危险,弗里斯纳命令沃尔勒从向东南突出的前方阵地稍微后撤了一点,但他又认为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决心放弃特兰西瓦尼亚,把部队撤退到距离布达佩斯不远的蒂萨河地区。9 月9 日,弗里斯纳向霍尔蒂透露了想法,据说得到了对方的赞同。弗里斯纳于是在第二天飞往元首的“狼穴”大本营,将上述计划呈报给希特勒。但希特勒不同意,且举出前述的几个理由:第一,希特勒认为苏联人意在南下,未必会全力攻打匈牙利;第二,匈牙利的资源对地盘日益缩减的德国至关重要,其中也包括瓦特拉多尔奈伊地区的锰矿。虽然此地的德国工人已经撤退,矿区也停产了,希特勒却依然拒绝为了缩短战线而牺牲此地,至于放弃整个特兰西瓦尼亚更是不可能。希特勒所能允许的,是弗里斯纳必须沿穆列什河建立冬季防线。为此可以提供援兵,虽然其中一部分将留在布达佩斯等地防止霍尔蒂捣鬼。

匈牙利新内阁在9 月11 日否决了退出战争的意见,希特勒也在第二天下达了“夺回罗马尼亚”这么一道实际上无法执行的命令来安定匈牙利的人心。这段时间,希特勒关于红军将不会进攻匈牙利的观点对匈牙利人产生了一定影响,媒体刮起一股“太平无事”风。但德匈之间的龌龊摩擦依然持续不断,尤其是匈牙利人依然不肯把自己的军队完全交给弗里斯纳指挥。为了逼迫匈牙利人就范,德国人在9月20日发出最后通牒,此后布达佩斯似乎屈服了。但德国人很快发现,霍尔蒂正在策划更大的反叛。9月23日,德军国防军统帅部派驻匈牙利的代表格赖芬贝格告诉弗里斯纳,他注意到匈牙利参谋总部正背着德国人偷偷地调动部队后撤并更换军官。甚至还出现这样的情况:匈牙利军官即使在德军司令部附近举行集会,也不让德国人参加[10]。而赖芬贝格所不知道的是,就他在与弗里斯纳作上述谈话的前一天的9月22日,匈牙利政府霍尔蒂和他的顾问们已经向英美伸出了橄榄枝。这天,霍尔蒂派遣一名心腹前往意大利盟军司令部,希望获得支持。但西方距离此地太远,没有表现出太大热情。霍尔蒂只好转而向苏联人发出试探[11]。霍尔蒂这些小动作并没能完全瞒过德国人。希特勒于9 月25 日下令把整个匈牙利作为德国一个战区,由陆军总部全权负责。这样万一匈牙利人也像罗马尼亚人那样起来造反,德国就能避免重蹈政出多门指挥混乱的覆辙,可以协调地一致镇压匈牙利人。希特勒同时又密令匈牙利的亲德分子做好接替霍尔蒂的准备[12]

在特兰西瓦尼亚西部被摧毁的德军三号强击火炮

就在希特勒和霍尔蒂戴着假面具互相欺骗糊弄的同时,在9 月10 日被晋升为苏联元帅的马利诺夫斯基开始发起更大规模攻势。战斗焦点依然集中在特兰西瓦尼亚南侧西段。近卫第6 坦克集团军抵达战线后,开始指向图尔达。9月13日,红军先头12辆坦克(第5近卫坦克军所属)猛攻匈第25步兵团阵地,直接扑向图尔达桥头堡,遭到匈军反坦克炮射击,3 辆坦克被毁。其后在桥头堡周围爆发激战。两军不断添加兵力:匈军投入了第2 装甲师、第25 步兵师、第2 山地旅;苏罗军投入6 个师和约80 辆战车。9 月23 日,匈牙利人得到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援。德国第23 装甲师带着65 辆战车(36 辆“黑豹”、6 辆四号、2辆三号、16辆强击火炮、4辆坦克歼击车)抵达。该师到月底有2辆三号坦克,5辆四号,51 辆“黑豹”(战备17 辆),19 辆强击火炮(战备9 辆)。另有17 辆自行榴弹炮,4辆坦克歼击车和18门75反坦克炮(反坦克炮总数21门)。其他装备包括:7908 支步枪,836 支冲锋枪,4 支44 型突击步枪,331 个长柄反坦克火箭弹,27门野炮。

德匈军在图尔达遭受的损失越来越大。直接防守桥头堡的匈第25 师有750 人阵亡,1500 人负伤。10 月2 日的战斗中,德第23 装甲师损失了7 辆“黑豹”和2辆强击火炮。

另一个作战焦点是图尔达以西罗匈边境附近的要点阿拉德(大家应该还记得,苏联人出现在此地的谣言曾吓坏匈牙利人)。除了大量罗马尼亚军队外,红军第18 坦克军也在开向阿拉德。匈牙利人在慌乱之际,把组建中的匈牙利第3 集团军部队投入了战斗。该集团军主要由新兵和预备役人员组成,尽是些所谓的“后备师”和“补充师”,战斗力不强,但也拥有一些机动部队,包括匈第1 装甲师(约201 辆旧式坦克,8000 人)和第7 强击火炮营(30 辆三号强击火炮)。另一支德国援军也赶往阿拉德,这就是从巴尔干战区调来的党卫军第4“警察”装甲步兵师。该师总计有16538人,装备相当精良,包括3个连的强击火炮(34 辆);3 个营的自行榴弹炮;2 个连的四号坦克歼击车;3 个88 高炮连和1 个37 高炮连。该师于9 月10 日抵达贝尔格莱德,随即被命令参加13 日在阿拉德方向的战斗。“警察”师派出一支先遣队(1 个步兵团和1 个侦察营),在11 辆四号强击火炮支援下冲向蒂米什瓦拉(阿拉德以南),遭遇了罗军第9 骑兵师。在2 门苏联自行火炮配合下,罗军以重大损失挡住了德军。9 月15 日,苏联第53 集团军进入蒂米什瓦拉。“警察”师转入防御,待剩余兵力于9 月18日进入战场。同时与匈第8补充师在蒂米什瓦拉以西建立联系。

9 月18 日,弗里斯纳可投入战斗的战车增加到288 辆(不含在修装备),步兵力量增加到285 个营(相当于31 个师)。但苏军的兵力投入也在增加。9 月19日,红军第18坦克军沿穆列什河发起攻击,重创了匈军第6师(打死919人,俘虏387 人)。匈第7 强击火炮营宣称击毁了67 辆T-34,自身有8 辆强击火炮全毁,另有22 辆受创。但苏联人依然在前进。当天,红军坦克逼近阿拉德并包围此地。9 月20 日,阿拉德被苏罗联军攻陷。苏联人的推进令德国人措手不及。第二天,德国党卫第5 山地军军长阿图尔·费莱普斯(前“欧根亲王”师师长)误入阿拉德以北一个已经被苏军占领的小村,被抓获后打死。

此后,两军继续战斗,但进展都不甚显著,9 月末,已改称的南方集团军群在其北部侧翼阵地相对完好,但是防守东侧及南侧的第6 集团军放弃了克卢日以南地区,将战线收缩到奥拉迪亚(德布勒森东南方)一线。乌克兰第2 方面军左翼依然得以前出至南斯拉夫境内和罗匈边界。其总长800公里。

两军却付出了不小的代价。9月30日—10月3日之间,苏联第6近卫集团军损失了43 辆坦克、34 门反坦克炮、23 门火箭炮。共有745 人阵亡,还有340人被俘。匈牙利第1装甲师在9月13—27日也有91人阵亡、260人负伤、165人逃亡。党卫军“警察”师阵亡141 人、负伤582 人。9 月27 日,弗里斯纳用电传打字电报向古德里安报告了详细战况,抱怨说9 月以来他损失了大概四分之一的步兵约4000 人[13]。不过到10 月初,弗里斯纳的德国步兵又增加到了3 万多人。

弗里斯纳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装甲援军。10 月初,德第1 装甲师抵达德布勒森。这个师有9400人,共有66辆坦克(含42辆“黑豹”和21辆四号坦克),以及19辆强击火炮或坦克歼击车。另有5929支步枪、2529支手枪、679支冲锋枪或突击步枪、71 个长柄反坦克火箭弹。另有相当数量的火炮和反坦克炮等等。

第109、110坦克旅也逐渐进入战区。两个坦克旅按编制有4个坦克连(每连都是11 辆坦克)。实际据说只有3 个连,且以“黑豹”坦克为主。另有5 个搭载半履带装甲车的步兵连。除了坦克外,装备还包括:

157辆装甲运兵车,1042支步枪,593支手枪,342支冲锋枪,112支44型突击步枪,278 挺机枪,4 门火箭炮。10 门75 毫米反坦克炮。装甲运兵车上另外安装了47 门火炮和45挺机枪。总人数为2089人。

匈牙利地区1944年10月搭载着德国步兵的“黑豹”坦克

战斗在匈牙利前线的德军“黑豹”坦克纵队

其中,第109 坦克旅后来被用来重组“统帅堂”装甲步兵师,但在当时还是作为一支独立部队,其拥有的25 辆“黑豹”坦克在9 月第二周抵达,外加135 辆装甲运兵车。但剩余装备要到10月底才能全部送达。而第110坦克旅及其36辆“黑豹”坦克则被并入第13 装甲师[14]。另外,被降格为“战斗群”的第13 装甲师在9 月22 日共有6524 人(包括396 名辅助人员),战备坦克只有11 辆四号和2辆三号,另有9辆强击火炮[15]

二、1944年10月初的匈牙利战场

不仅是弗里斯纳,他的对手马利诺夫斯基也得到了大量增援。9 月份,马利诺夫斯基获得了75000名补充兵员。另有一些成建制部队,包括近卫第4集团军,近卫第4、6 骑兵军,近卫第6 歼击航空师(原属大本营预备队),第46 集团军,近卫第7 机械化军,第7 突破炮兵师(原属乌克兰第3 方面军)[16]。这些部队被部署在普里斯洛普山口至多瑙河大弯曲部总长800 公里的战线上。至1944年10月初,乌克兰第2方面军序列如下:

第40集团军(司令为日马琴科中将)

近卫第7集团军(司令为舒米洛夫上将)

第27集团军(司令为特罗菲缅科上将)

第53集团军

第46集团军(司令为什列明中将)

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司令为克拉夫钦科坦克兵上将)

空军第5集团军(司令为戈留诺夫空军上将)

2个骑兵机械化兵集群

罗马尼亚第1、4集团军

马利诺夫斯基指挥下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在10月6日拥有698200人。编成为40 个师(包括“图德尔·弗拉季米列斯库”罗马尼亚志愿师)、2 个筑垒地域、3个坦克军、2个机械化军、3个骑兵军。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兵力中有9万余人是用来对付德国“东南战区”F集团军群的侧翼(3个师)。用以对付弗里斯纳麾下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只有60万左右。

另外,2个罗马尼亚集团军总计22个师也继续配合马利诺夫斯基作战,其兵力为153572人。

马利诺夫斯基拥有825辆战车(602辆坦克与223辆自行火炮),还有10238门火炮与迫击炮。配合陆军的空军第5 集团军有1216 架飞机[17]。作战上隶属空军第5 集团军的罗马尼亚航空兵第1 军也拥有121 架飞机(大部分是德国飞机)。

马利诺夫斯基麾下主要机械化集团的实力如下:

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第5近卫坦克军、第9机械化军) 在10月6日只有130辆战车。

普利耶夫集群(第7 机械化军、第4 骑兵军、第6 近卫骑兵军,389 辆战车) 和戈尔什科夫集群(第5 近卫骑兵军、第23 坦克军。146 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18]同日有535 辆战车。

配属第53集团军的第18坦克军有72辆战车。[19]

在马利诺夫斯基的主力当面,弗里斯纳的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已在9月23 日改称为南方集团军群。为了防止匈牙利人反叛,弗里斯纳竭力把手下的德匈部队进行混合编制,以便于德军对匈军进行监视。为此成立了两个集团军级别的战役集群。一个是“沃尔勒”集群,包括沃尔勒的德国第8 集团军与匈第2集团军;另一个是“弗雷特尔·皮科”集群,包括皮科将军的德国第6集团军和匈牙利第3集团军。弗里斯纳的北翼依然由匈牙利第1集团军掩护,他们归A集团军群指挥。

1944年10月5日 匈牙利战场德军序列[20]

A集团军群:

匈牙利第1集团军

匈第3军:匈第6步兵师,匈第2山地旅

匈第5军:匈第13、16步兵师

匈第6军:匈第24、10步兵师,匈第7步兵师残部,匈第63、66边境歼击团

南方集团军群:

直属:第1装甲师,第13装甲师(重建),“统帅堂” 装甲步兵师(运输中),第109、110 坦克旅(运输中),匈第1 骑兵师(运输中),党卫第18 装甲步兵师(重建中),党卫第22骑兵师(重建中),第277、336国民步兵师(重建中)

“沃尔勒” 集群(第8集团军与匈第2集团军):

第17 军:匈第9 边境警卫旅,第8 步兵师,匈第27 轻装师,第3 山地师,舒尔茨上校集群

匈第9军:匈第2补充师,第46步兵师

第29军:第4山地师,党卫第8骑兵师

直属:匈第7 补充师,匈第2 山地补充旅,第15 步兵师,匈第1 山地补充旅,匈第7补充师

匈第2军:匈第9后备师,匈第25步兵师,匈第2装甲师

“弗雷特尔·皮科” 集群(第6集团军与匈第3集团军)

直属:第76步兵师(重建中)

第72军:没有部队

匈第7军:匈第12后备师,匈第4补充师

第3装甲军:第23装甲师

第57装甲军:党卫第22骑兵师一部,匈第1装甲师,党卫第4 “警察” 装甲步兵师,塔普佩战斗群

匈第8 军:匈第20 步兵师,匈第6 补充师残部,匈第8 补充师,匈第1 骑兵补充团,匈第23后备师

如前所述,霍尔蒂曾想以要求援兵的方式要挟希特勒,希特勒干脆将计就计,向匈牙利派去了相当数量的新锐部队。此前在罗马尼亚遭受重创的一些兵团也得到了补充。比如第76 步兵师,兵力恢复到1 万人(包括3000 名步兵),下辖的每个团各配发了一个连的长柄火箭弹。还新装备了12 门75 毫米反坦克炮和8 辆“追猎者”坦克歼击车。但该团的炮兵依然很弱,只有一个营的榴弹炮(12门105毫米),不得不凑上2个连的20~50毫米小炮。

1944年10月,视察前线的弗里斯纳大将

这些举措令南方集团军群的实力逐渐得到增强。到1944年10月初,弗里斯纳大将管辖下的德匈联军共有43 万人(其中德军人数为240952 人)。编成为31 个师或旅。其中德国步兵力量由9 月份的55 个营增加到10 月的72 个营约3 万人;匈牙利军的步兵却从230 个营减少为188 个营。但匈军步兵营依然是德军的2倍多。

另外,如果再算上隶属A 集团军群的匈牙利第1 集团军,则配合德国作战的匈牙利军队总数在10月份达到32万人。[21]

南方集团军群的德军部队共有469辆战车(包括217辆坦克、194辆强击火炮、58 辆坦克歼击车),其中只有231 辆处于战备状态。与此相比,9 月份拥有超过300辆战车的匈牙利装甲部队却由于损失惨重而实力大衰,现在只有120辆战车,可投入战斗的仅有62辆。德匈两军加在一起有589辆战车,总数倒是不少,但能够战斗的装备却只有一半左右。

弗里斯纳还掌握有德匈两军总计285个野战炮兵连,另有377门重型反坦克炮。据说南方集团军群共有3500 门火炮和迫击炮,但多数火炮在匈牙利人手里。

1944年 南方集团军群实力变化[22]

南方集团军群所辖德国装甲部队实力(1944年9月25日—10月5日)[23]

续表

匈牙利第1装甲师:可投入战斗的坦克有6辆,三号强击火炮7辆

匈牙利第2装甲师:匈牙利国产坦克64辆,17辆四号坦克,4辆 “黑豹”,3辆虎王,15辆其他战车,4辆强击火炮

南方集团军群由741架飞机提供支援,这些飞机主要属于德国空军第4航空队第1 军和匈牙利第102 航空旅。除了飞机,德国空军还提供了52 门88 毫米高炮、10门37高炮、23门20高炮直接配合陆军。

1944年10月1日 第4航空队实力(不含侦察机)

第53战斗航空联队第1大队:24架Bf-109

第51战斗航空联队第2大队:34架Bf-109

第52战斗航空联队第3大队:15架Bf-109

第6夜战航空联队第4大队:31架Bf-109,2架Ju-88

第2攻击航空联队第1大队:25架FW-190

第2攻击航空联队第2大队:27架FW-190

第2攻击航空联队第3大队:23架Ju-87D5

第2攻击航空联队第10中队:5架Ju-87D5,17架Ju-87G2

第2攻击航空联队第14中队:16架Hs- 129B2

第10攻击航空联队第1大队:36架FW- 190

第10攻击航空联队第2大队:25架FW- 190

第10攻击航空联队第3大队:26架FW- 190

第4轰炸航空联队第2、3大队:74架He-111

运输机部队:58架Ju-52

匈牙利第102航空旅

50架Me210

4架FW-189

26架Bf-109

7架Ju-88

16架FW-190F8

马利诺夫斯基和弗里斯纳在充实各自战力的同时,战场上的交手也从未停止,但都没有获得决定性胜利。苏德双方都在寻求打破局面的新策略。9月23日,朱可夫向红军总参谋部建议,如果马利诺夫斯基继续从正面与防守突出部的德匈军纠缠,则德军将赢得时间在突出部后方的蒂萨河构成新的预备防线。为了避免这种局面,应尽快把坦克部队集中在突出部以南的底部(阿拉德以北)实施突破,直插德匈联军后方的德布勒森。一旦成功,突出部的德匈两军必将仓皇而逃。

根据朱可夫的上述主张,苏联大本营于10 月3 日向马利诺夫斯基下达了新任务。马利诺夫斯基决定把突破点改在奥拉迪亚。由此产生的新作战计划大体如下:

乌克兰第2 方面军的基本任务是:消灭盘踞在突出部内克卢日、奥拉迪亚、德布勒森地域的敌军,以德布勒森以北的尼赖吉哈佐、乔普为目标,还要与乌克兰第4 方面军合作攻占乌日哥罗德、穆卡切沃。主攻点选择在突出部南侧的底部,也就是阿拉德西北—奥拉迪亚以南地区,目标是德布勒森。攻击这一方向的将是马利诺夫斯基的中部集团—第53 集团军、近卫坦克第6 集团军、普利耶夫中将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和罗马尼亚第1集团军。

马利诺夫斯基的两翼也将采取辅助行动。在北面,方面军最右翼的第40集团军、近卫第7集团军奉命攻击苏尔杜克(突出部中南)总方向;第27集团军则与罗马尼亚第4 集团军一道,攻占突出部东南侧的克卢日地域;戈尔什科夫中将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则奉命北进攻击萨图马雷、卡雷伊。

在马利诺夫斯基南翼的宽大战线上,第46 集团军受命消灭蒂萨河以东(南斯拉夫境内)德军,并突入该河右岸,在塞格德、森塔、贝切伊附近夺取登陆场。

德国方面,弗里斯纳在9月30日得到了陆军总部的新命令,要求他一面坚守突出部,一面以弗雷特·皮科集群向奥拉迪亚附近的红军实施反攻,夺回这一线的喀尔巴阡山口。希特勒和古德里安相信,德军如果能夺回有利地形,只需要少数兵力就能在冬季挡住苏联人的进攻。但他们没想到的是,正是在自己所选择的反攻方向上,苏联人即将先下手为强。但也正因为这道命令,到10月初,德匈联军在德布勒森方面集中了11 个师和227 辆可投入战斗的坦克与强击火炮,有相当充足的兵力对抗红军的进攻。[24]

虽说红军习惯于用较短的时间完成进攻准备,可马利诺夫斯基这次却决定几乎不做特别准备就直接发动攻势。理由很简单,他当面的德军并没有构筑坚固且连贯的防御阵地,只是靠一些支撑点维持。但马利诺夫斯基似乎没有考虑到德军装甲部队还拥有相当反击实力。而且作为主动进攻一方,红军的数量优势不是特别大。大体上以75万苏罗军对抗43万德匈军,战车方面的比较是825辆对589辆。

三、德布勒森之战

1. 夺取奥拉迪亚

1944 年10 月6 日晨4 时30 分,马利诺夫斯基仅仅实施了短时间的炮击和空中打击,随即发起进攻。红军第53 集团军和普利耶夫将军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的当面对手是匈牙利第3集团军。这一线的守军包括:党卫第22骑兵师,匈第20、8 步兵师,匈第1 装甲师,匈第23 师。在红军坦克和步兵的冲击下,匈牙利第3 集团军的阵地被撕裂,很多部队陷入孤立且伤亡惨重。其司令官被迫于上午7 时下令撤退。红军很快突破了匈军的主要防御地带,在24 小时内推进了60公里。

近卫坦克第6 集团军(加强有第27 集团军第33 步兵军)的攻击集中在匈第4 步兵师身上。红军通常的做法以步兵为一梯队突破敌人阵地,然后再投入坦克重兵集团。可这次近卫坦克第6 集团军却直接编入第一梯队发起进攻。苏联人希望通过这种战法迅速冲进奥拉迪亚城。但事态的发展却远不如苏联人预料的那么顺利。德国人很快调来第1、23 装甲师实施强大反击,重创并遏制住了红军的势头。防守奥拉迪亚的德军第76 步兵师也投入战斗。在战线后方的梅索科菲须德重建中的“统帅堂”装甲步兵师也前移到蒂萨河一线,准备迎击可能突破至此的红军坦克。红军在克卢日一线进展缓慢。这样到第一天日终前,马利诺夫斯基的北翼只推进了10公里。

此后两天,马利诺夫斯基的南翼依然很顺利。尽管德军投入了第13 装甲师,可是到10 月8 日日终,第53 集团军和普利耶夫集群还是向北推进80~100公里,进至考尔曹格。与此同时,红军第46 集团军也击败了德军党卫“警察” 师,占领了蒂萨河以东全部南斯拉夫领土,还渡入西岸夺取了一些登陆场。

相比之下,马利诺夫斯基的北翼依然没太多进展。而第6 近卫坦克集团军依然被阻止在奥拉迪亚郊区附近。除了遭受德军顽强抵抗,苏联人还抱怨当地道路被雨水冲坏,车辆难以通过[25]

10月8日这天,苏德两军都调整了各自的部署。当天,苏联大本营催促马利诺夫斯基尽快拿下奥拉迪亚,为此可以调动普利耶夫骑兵机械化集群去加强第6近卫坦克集团军。新的进攻部署是从三个方向进攻奥拉迪亚:第6近卫坦克集团军从西面、第33步兵军从南面、普利耶夫骑兵机械化集群从西北。

同一个10月8日,德军阵营内显得更为慌乱。弗里斯纳报告古德里安说,由于红军的进攻,他麾下的第8 集团军处境危险,而该集团军如果要退到蒂萨河需要六天时间。尽管希特勒不同意,但弗里斯纳还是命令第8 集团军自10月9—10日开始撤退。(www.xing528.com)

也是在这个10月8日,苏军普利耶夫骑兵机械化集群开始调转方向,朝东展开攻击。而且不仅是东南面的奥拉迪亚,也包括东北方的德布勒森。在苏联第5 空军集团军两天1313 个架次出击的重点支援下,普利耶夫的部队沿索尔诺克至德布勒森间的高速公路急速推进。面对突然调头的苏联机械化集群,德军的反应有些慌乱,第1、13、23装甲师实施了一些分散反击,德空军第4航空队也出动了600 个架次,都没法挡住普利耶夫。很快,红军第6 近卫骑兵军所属第13 近卫骑兵师逼近到了豪伊杜索博斯洛(德布勒森西南),此处正好有德军第23 装甲师一个连的坦克,该师坦克团正在附近休整同时等待接收修好的坦克。慌乱间,一小股德军(44人、4辆损坏的坦克、2门强击火炮)首先与苏军遭遇,德军赶忙占据了附近的车站,站内的平板车上有12 辆“黑豹”坦克。德军匆忙卸下坦克,然后逃向德布勒森。

德军开始慌慌张张地拼凑兵力防守德布勒森市,并在该城东南部挖掘壕沟。10月9—11日,德国装甲部队不断攻击普利耶夫集群。德第1装甲师从西面;第13 装甲师自东面;第23 装甲师一部、匈军第16 强击火炮旅,再加上第109坦克旅的33辆坦克(“黑豹”为主)自北面,发动进攻。另外,“统帅堂”装甲步兵师主力(28辆强击火炮)也被调往德布勒森。到10月10日,德军在德布勒森以南战场有152 辆战备战车可用,这还不包括匈牙利军的第16 强击火炮营等机动单位。与之对抗的有苏联普利耶夫集群的170 辆战车以及第6 近卫坦克集团军的100辆。两军加在一起,共投放了超过400辆战车。

10月10日 德军在德布勒森方向的装甲兵力[26]

第1装甲师24辆战车,第13装甲师20辆战车,第23装甲师21辆战车;“统帅堂” 装甲步兵师和第109坦克旅共有61辆战车;第325强击火炮旅26辆战车。

德布勒森以南,这片被德国将军称为“特别便于使用坦克的广阔平原”[27]上,爆发了激烈的装甲碰撞。苏联的T-34、斯大林重坦克(还有一些美制“谢尔曼”坦克),与德军的“黑豹”、安装70倍超长管75炮的新型四号、三号强击火炮,彼此以数辆、十数辆、几十辆为单位,在不到1000 米距离上对射。其中一次典型战斗中,德军第23 坦克团投入了16 辆坦克(“黑豹”为主),自称摧毁了红军的11辆T-34和10辆“谢尔曼”,德军自身损失了3辆“黑豹”。两军不断包围和反包围,把战线搞得犬牙交错,难分敌我,一片混乱。10 月11 日,普利耶夫麾下的第4 近卫骑兵军孤军突进到德布勒森外围,鉴于其他部队并没有跟上来,普利耶夫命令其暂时不要直接攻打德布勒森。

另一方面,在南面,普利耶夫的集群已经和第6 近卫坦克集团军会师,旋即联手向奥拉迪亚发起强攻,第33 步兵军(包括2 个罗马尼亚师)也参加了这次进攻。经过激烈战斗,红军终于在10 月12 日夺取了奥拉迪亚市,防守此地的德国第76 步兵师遭受了严重损失,很多资料称该师几乎被歼灭[28]。但是按德国官方上报的数字,第76 步兵师在10 月份只损失了1185 人。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讨论。

至10月14日,德军在德布勒森—奥拉迪亚一线后撤了14公里。而在匈牙利德军的北侧,以“救援斯洛伐克起义”名义行动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也在翻越喀尔巴阡山口(参阅上一章节),打击匈牙利第1集团军—这个集团军隶属于A集团军群,但却掩护着弗里斯纳的南方集团军左翼的“沃尔勒集群”(德国第8集团军为主)。面临威胁的“沃尔勒”集群已经开始撤退。马利诺夫斯基的右翼集团趁机追击,其第40、27集团军,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在10月11日共同攻占了克卢日市,然后继续向萨图马雷、乔普方向推进,以策应乌克兰第4方面军。

马利诺夫斯基的左翼(南部)集团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形势颇为复杂。一方面,他们竭力肃清德布勒森以南地区蒂萨河东岸的德匈联军,同时竭尽全力试图渗入蒂萨河西岸扩大战果。10 月10 日,苏联第46 集团军和第18 坦克军到达凯奇凯梅特,此地距离布达佩斯只有70 公里。凯奇凯梅特以南的塞格德市也落入红军手中。可是在凯奇凯梅特以北的索尔诺克登陆场,苏军所遭受的抵抗却相当顽强。早在进攻开始初期的10 月7 日,德军就向此地投放了第13装甲师一个战斗群,包括第4 坦克团第2 营(14 辆“黑豹”坦克)和第66 装甲步兵团第1 营,以及部分炮兵[29],此后又投入了匈军第20 预备师和匈第1 骑兵师一部。而在苏军方面,为了支援普利耶夫骑兵机械化集群,马利诺夫斯基已经从南线抽调了大量兵力(包括第18 坦克军)。留下的部队遭到德匈联军的压迫,部分人员在10 月11 日撤回到对岸。10 月10—11 日,德匈联军在蒂萨河南段苏联第53 集团军和罗第1 集团军当面,展开了匈第1 骑兵师一部,匈第20师,德党卫军“警察”装甲步兵师,匈第1 装甲师,匈第8、23 师。德匈联军认定反攻的时候到了。

在匈牙利防守阵地的德国武装党卫军部队

10月11日下了阵雨。在索尔诺克,匈第20预备师出动3个营2320人,在3门反坦克炮和匈第1 骑兵师配合下发起进攻,结果却被苏军给打了回去。同一天,在索尔诺克以南,匈牙利军以第1装甲师和第23师攻打盘踞在明德斯曾特桥头堡的苏军第243 步兵师,马利诺夫斯基抽调罗马尼亚第7 军(罗第9 骑兵师与罗第19步兵师)给予增援。

2. 反水的霍尔蒂

匈牙利战场形势剧变的1944 年10 月上旬,战场外的秘密战争也如火如荼。10 月1 日,霍尔蒂的特使—宪兵总监法拉戈将军(前驻苏武官)抵达莫斯科,将霍尔蒂所写的信交给斯大林。苏联官方历史宣称信中罗列了停战条件:苏联停止军事行动;不妨碍德军撤出匈牙利;邀请美英与苏联一道占领匈牙利。这些条件自然不能令苏联人满意[30]。但笔者所见此信内容并没有那么具体。霍尔蒂只是恭敬地吹捧斯大林并哀求“宽恕我们这个不幸的国家”,还把战争罪责全部推给德国及其匈牙利代理人(匈牙利参加苏德战争的借口是遭到了苏联空袭,事实上空袭是罗马尼亚所为),求斯大林体谅他目前为德国重兵和代理人所威胁的困境,顺带还挑拨了一番,表示罗马尼亚才是苏联与匈牙利的共同死敌,甚至想在特兰西瓦尼亚领土争端上获得斯大林的同情[31]

据说霍尔蒂派出的法拉戈等人最初只被授权与苏联人讨价还价,却没有缔约权力。可是随着战况恶化,心急火燎的霍尔蒂不得不于10 月9 日允许法拉戈与苏联缔结停战协定。红军副总参谋长安东诺夫于10 月14 日提出了苏联的条件:断绝与德国的一切关系并对德国开战;从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撤出匈牙利军队;于10 月16 日8 时前把德国与匈牙利军队的配置情况全部报告给苏军。上述条件必须在48小时内得到执行。

霍尔蒂准备接受苏联人的条件。但他依然期待和德国人好合好散,打算把他的决定通知给德国代表费森迈尔,希望德军能主动撤出匈牙利。10 月14—15 日晚上,对德匈方面而言是相当繁忙紧张的时刻。匈牙利总参谋部首先通知古德里安,以德国未能履行诺言为由,扬言要把匈军从前线撤走。德国人回应非常强硬,要求匈军取消撤退命令。

据说早在9 月初,德国人就侦测到了霍尔蒂的背叛阴谋,且在10 月4 日获知了匈牙利与苏联的私下交易。德国人刚刚在罗马尼亚吃了被盟友出卖的大亏,这次当然不会掉以轻心,随即下手占领了匈牙利的所有的交通枢纽。此前希特勒还召来了他的御用亲信—以拯救墨索里尼而名震天下的党卫军军官兼大冒险家奥托·斯科尔兹内,让他在匈牙利首都发动一次特种行动。

10 月15 日早晨,斯科尔兹内及其爪牙布下圈套,以所谓南斯拉夫共产党领袖铁托的“密使”为诱饵,绑架了霍尔蒂的小儿子。德国代表费森迈尔本想以此当面要挟霍尔蒂,要他向德国屈服。不料霍尔蒂反而大发雷霆,当天下午就通过布达佩斯广播电台发表告人民书,宣布匈牙利已经与敌国签订停战协定,但他并没有明确宣布匈牙利军队应该在何时停止战斗。这个有意或无意的失误后来被德国人充分加以利用。德国党卫队袭击了电台,虽然未能阻止上述广播,但是作为补救,他们立刻逼着电台播出了另一则公告,宣布取消霍尔蒂的停战公告。10 月16 日(星期一)清晨5 时,斯科尔兹内一伙直接攻打霍尔蒂居住的城堡。除了当地的德国党卫军以及盖世太保,德军第500、600 伞兵营和一些军校生等等外,第503 重型坦克营也参加了占据匈牙利首都的行动。该营在9 月份刚刚接受了45 辆崭新的“虎王”超重型坦克,坦克总数达到47 辆。随即于10 月12 日调往匈牙利战线[32],第一个任务就是赶到布达佩斯参加政变。现在(10月16日),纳粹在布达佩斯占尽优势:城内已经集中了25000名德军,再加上几十辆“虎王”坦克,手头还有霍尔蒂的小儿子当人质。而霍尔蒂的卫队却不敢反抗德军。老摄政终于屈服,将权力交给匈牙利法西斯组织“箭十字”党头子萨拉希。萨拉希立刻宣布继续与德国一道战斗,坚决抵抗苏军。霍尔蒂全家以及一些匈牙利高官则被押解到了德国。

1944年10月,斯科尔兹内在布达佩斯

布达佩斯市内的“虎王”重型坦克,隶属于第503营

霍尔蒂被德国人拉下了台,霍尔蒂在军队里的一些亲信决定和德国人分道扬镳。10月16日,匈牙利第1集团军司令米克洛什·贝洛上将及其参谋长和一些司令部人员,通过匈军第16 步兵师地段,逃入苏军阵营。可是此人还没下定决心与德国人为敌。经过苏联人的劝说,他才于17 日向所辖部队发出命令,号召在10 月19 日晨6 时前停止对苏作战,调转枪口打击德国人。10 个被俘的匈军军官受命越过战线传递这道命令。苏联人期待匈牙利军队倒戈过来,结果却颇令他们失望。虽然主动投降的匈牙利官兵越来越多,匈军基干却依然留在德国阵营内。或许是因为米克洛什之类的匈军高官犹豫的时间太久,德国人已经先下手为强,把他们认为靠不住的匈军指挥官都给抓了起来,其中就包括匈第2 集团军司令维雷什中将[33]。据说有一个匈军团长响应了米克洛什·贝洛的号召,立刻遭到德军逮捕并被处决。但也有漏网之鱼,如匈军总参谋长,另一个也叫维雷什的上将就成功逃离布达佩斯倒向苏军。

1944年10月18日,行进中的匈牙利步兵

3. 夺取德布勒森

凭借周密的事先防备,霍尔蒂的反水没有给弗里斯纳的南方集团军群带来太大麻烦。在此前后,弗里斯纳的力量还在继续增强。10月9日以来,新援军第24装甲师陆续抵达。该师在10月1日只有21辆战车可用以战斗(14辆四号坦克、4 辆强击火炮、3 辆三号指挥坦克),另有86 辆装甲运兵车和7 辆安装150火炮的装甲汽车。10月8日又接受了17辆安装超长70倍75毫米炮的四号坦克[34]。这样第24装甲师就可以用稍微像样点的规模参加匈牙利之战。

搞定了霍尔蒂之后,原本留在后方的一些部队被送往前线。10 月18 日,德军又得到了一支装甲生力军的支援:此前在布达佩斯执行占领任务的第503重坦克营。该营配属第24 装甲师。不过此时抵达集结地域的只有11 辆“虎王”,包括第1 连的1 辆和第3 连的10 辆。第二天这11 辆“虎王”就被投入战斗[35]。第1装甲师在此前后获得了10辆四号坦克的补充。

这样到10月19日,德军在前线已经有了4个装甲师、2个装甲步兵师、1个坦克旅、1个重型坦克连和大量独立强击火炮部队。共有237辆战车可投入战斗。第二天即10 月20 日,又有第503 重坦克营第2 连外加第3 连的一个排抵达前线,他们配属党卫“警察”第4装甲步兵师[36]

10月19日 德军部分单位的战车数量[37]

第1 装甲师36 辆战车,第13 装甲师3 辆战车,第23 装甲师10 辆战车,第24 装甲师36辆战车;“统帅堂” 装甲步兵师和第109坦克旅共有74辆战车,党卫第4装甲步兵师12辆战车,第228 强击火炮旅30 辆战车,第325 强击火炮旅12 辆战车,第503 重型坦克营(1 个连) 11 辆战车,第1179、1257 强击火炮营2 辆战车,第1176 强击火炮营4 辆战车,第1335强击火炮营7辆战车。

新到的两支装甲部队—第24 装甲师和第503 重坦克营一部,并没有用于形势急迫的德布勒森战场,而是在新组建的第4 装甲军(10 月10 日成立)指挥下投入到南面的蒂萨河去继续桥头堡激战。在最重要的索尔诺克地带,德军在10 月19—20 日投入第24 装甲师、武装党卫军“警察”师,加上第503 重型坦克营的“虎王”,向东岸的红军第243、409、303 步兵师以及罗第19 师展开猛攻。德匈联军也向南侧的罗马尼亚第2、4 步兵师杀了过来。10 月19 日,匈牙利第1 骑兵师及第1 步兵师猛攻罗第4 步兵师阵地。接着,德军第24 装甲师、武装党卫军“警察”师和第503重型坦克营又猛冲罗第4步兵师右翼,一举迂回到该师后方将其包围。罗马尼亚第4 步兵师被迫在10 月20 日投降。10 月25日,匈牙利军又动用第1骑兵师,以及第1步兵师和第20师,进攻罗马尼亚第2步兵师阵地,迫使该师逃回蒂萨河。10月26日至10月29日,匈军又攻打了巴奇—基什孔桥头堡的罗马尼亚第19步兵师,但未能成功。

德第4 装甲军在蒂萨河的反击对马利诺夫斯基震动不小,迫使他几乎拿出所有预备队去应战。但是德军在德布勒森的局面已经无法挽回了。10月中旬,马利诺夫斯基的目标已不再限于夺取德布勒森,还要继续北上夺取尼赖吉哈佐,以进一步切断“沃尔勒”集群的补给线和后路。

此时战斗已进入白热化状态。德军曾试图以装甲反击包围突向德布勒森的苏军,但未能成功。为了挡住苏军,弗里斯纳一面要求“弗雷特·皮科”集群把每个市镇和路口都变成抵抗据点,又命令“沃尔勒”集群火速撤到尼赖吉哈佐西北面去建立新防线。苏联方面,马利诺夫斯基为了增强进攻力量,在10月19 日至20 日将3 个罗马尼亚师(第2 及第3 山地师以及由苏军直接控制的所谓“志愿”师)加强到这一方向。苏军第6近卫坦克集团军以及2个骑兵机械化集群急速向德布勒森推进。10 月20 日早晨,苏联第5 近卫坦克军所属的第20、22近卫坦克旅冲进德布勒森。该城终于落入苏军之手。

苏军乘胜继续向北推进,德军几乎无力阻挡。夺取德布勒森2 天后的10月22 日,普利耶夫将军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戈尔什科夫将军的骑兵机械化集群现在也归普利耶夫指挥)攻占了尼赖吉哈佐市。普利耶夫的先遣部队继续急进,一路冲到了蒂萨河北段。尼赖吉哈佐市的失陷,意味着德军在克卢日至塞格德地区的重兵集团,包括德军“沃尔勒”集群和匈牙利第1、2 集团军,总计15 个师和旅,都被切断了退路。弗里斯纳眼看就要面临类似8 月份在罗马尼亚全军覆灭的巨大灾难。

4. 弗里斯纳绝地反击

就在这时,弗里斯的参谋长黑尔姆特·冯·格鲁曼将军提出一个大胆计划,集中坦克对突进的红军机械化集群实施第二次包围作战,以期为“沃尔勒”集群打开撤退通道。格鲁曼当然知道此前在德布勒森附近实施的第一次包围作战失败了,但他将其归咎于德国和匈牙利军之间协调不利,而当时德军的坦克也不大够用。现在,随着第24装甲师和第503重型坦克营的加入,格鲁曼认为德军已经有了足够的反击力量。弗里斯纳批准了这一计划。

弗里斯这次反击选定的战区并不大,大体局限在尼赖吉哈佐以南和德布勒森以北之间的交通线上,战术目标是上述两地之间的纳季卡洛。格鲁曼参谋长计划令“皮科”集群与“沃尔勒”集群东西对进,以切断突入这一地区的普利耶夫集群先头三个军(第23坦克军、第5、4近卫机械化军)。

为此,德军“皮科”集群第3 装甲军(军长布赖特)在西面展开了第1、23 装甲师。以南的“统帅堂”装甲步兵师、第13 装甲师和第46 步兵师(后来还有匈第2装甲师),则在德布勒森以北阻止红军的救援。

东北面,“沃尔勒”集群所辖第17 军(军长蒂曼)和第29 军(军长勒普克),将使用德军第15 步兵师,匈第2 补充师,德第3、4 山地师,匈第9 后备师,匈第27 轻装师。后来还投入了武装党卫军第8 骑兵师。参战的2 个德国山地师员额较为充足,还配属了强击火炮连。

一个对德军反击计划非常有利的因素是,马利诺夫斯基此时正全力应对德第4 装甲军(第24 装甲师、党卫军“警察”师、第503 重坦克营)在索尔诺克的反击,为此甚至把原处于右翼的第7近卫集团军通过450公里长途行军调了过去,几乎没剩下多少兵力可以帮助普利耶夫。

10 月23 日,德军反击开始,锋利的装甲钳子很快就切断了普利耶夫的后方交通线。10 月24 日,德军第23 装甲师与第3 山地师进抵尼赖吉哈佐附近。可是普利耶夫骑兵机械化集群虽然被包围,却依然固守尼赖吉哈佐。10 月24日晚,普利耶夫请求马利诺夫斯基派援兵解围。10 月25 日起,马利诺夫斯基以第27 集团军和第53 集团军一部兵力从南面攻打包围圈,遭到德军第1、13装甲师,匈第2 装甲师,以及德第23 装甲师第128 装甲步兵团的抗击,一时难以突破。与此同时,普利耶夫骑兵机械化集群也试图突围,大量涌向德第3 山地师阵地。10 月26—27 日,普利耶夫集群放弃尼赖吉哈佐市,破坏车辆和重型武器后,向南徒步突破德军包围,于10月29日与方面军主力会合。

尼赖吉哈佐被德军第23 装甲师占领。事后德方做了一些关于苏军残暴行为的报告,如第23装甲师发现被强奸后扭断脖子的女性尸体;第1装甲师发现1 个男人被钉死在谷仓门上。后来英国军事历史学家西顿描述为“不同年龄的妇女被强奸,有时还被杀害。父母被钉在门柱上,孩子被砍断手足”[38],近年一些出版物也描述苏军占领尼赖吉哈佐期间有过众多强奸和杀戮平民行为[39]。但也有一些作者认为这不过是把个别犯罪事件夸大为屠杀,而且德军在匈牙利也大肆掠夺犯罪,甚至令弗里斯纳都感到头疼。另一方面,苏军也指责德军残杀了留在尼赖吉哈佐当地的苏联伤员。

夺回尼赖吉哈佐让弗里斯纳松了一口气,这等于为沃尔勒将军的德第8集团军以及2个匈牙利集团军打开了一条生命通道。至28日,上述部队经由这条通道撤到了蒂萨河上游两岸的新防线上。为此德军也付出很大代价,残存的战斗力相当有限。此前的10月27日,德军第6集团军有4个装甲师(第1、13、23、24)和2个装甲步兵师(党卫军第4“警察”,“统帅堂”),但只有67辆坦克和58门强击火炮[40]

整个南方集团军群此时情况也大幅恶化。其所属的德国部队(以下数据不含第8 歼击师和第46 步兵师),只剩下183 辆可以使用的坦克与强击火炮(10 月11 日有231 辆),步兵仅剩17760 名(战役开始时是3 万人),火力支援主要依靠238 门野战炮和110 门75 毫米反坦克炮(10 月11 日有167 门)。匈军整体情况不详,但就10月底的一份统计看,匈军各师拥有的步兵少则1500人,多则3700人,各有9~30门野战炮(参见以下表格)。

10月28日 南方集团军群主要作战兵团的实力(不含匈军) [41]

第1 装甲师有19 辆战车(8 辆 “黑豹”,2 辆强击火炮,9 辆四号),1000 名步兵,11门75反坦克炮,30门野战炮

第13 装甲师8 辆战车(6 辆 “黑豹”,1 辆三号,1 辆70 倍75 炮四号),1100 名步兵,14门野战炮

第23 装甲师有32 辆战车(2 辆 “黑豹” 和四号,28 辆强击火炮),850 名步兵,9 门75反坦克炮,30门野战炮

第24 装甲师18 辆战车(11 辆 “黑豹”,7 辆强击火炮),步兵1600 人,13 门75 反坦克炮

“统帅堂” 装甲步兵师和第109 坦克旅共有10 辆强击火炮,900 名步兵,7 门75 反坦克炮

第228强击火炮旅13辆强击火炮

第325 强击火炮旅和党卫第4 装甲步兵师有8 辆强击火炮,步兵1100 人,41 门火炮,18门反坦克炮

第503重型坦克营有30辆 “虎王” 坦克

第1176强击火炮营有2辆 “追猎者” 坦克歼击车

第76步兵师有1900名步兵,2门75反坦克炮,13门火炮

党卫第8 骑兵师有3060 名步兵,19 门75 毫米反坦克炮,10 辆 “追猎者”,37 门野战炮

第15步兵师有900名步兵,14门75反坦克炮,3门野战炮

第1015强击火炮营有6辆 “追猎者”

第4山地师有3350名步兵,12门75反坦克炮,35门野战炮,17辆强击火炮

第3山地师有2000名步兵,5门75反坦克炮,35门野战炮,10辆强击火炮

10月31日 德匈两军在多瑙河至蒂萨河一线兵力(未标示国籍部队均为匈牙利军)[42]

续表

与孱弱的德军相比,红军虽然刚刚遭到战术失败,但仍有相当实力。这部分得益于马利诺夫斯基在德军反击前向斯大林要了一大批补充坦克。在10月28 日,近卫坦克第6 集团军有91 辆战车;普利耶夫和戈尔什科夫的骑兵机械化集群有353 辆;第18 坦克军有46 辆战车。乌克兰第2 方面军的总兵力在10月29日超过71万(确数712000)人,比月初还稍多点。

进攻中的苏联步兵

被红军摧毁的“虎王”重型坦克,隶属于第503重坦克营

红军的实力依然足以继续进攻。在失去尼赖吉哈佐短短三天后的10 月30 日,马利诺夫斯基的右翼部队再度占领此地。其中央部队也进抵蒂萨河并夺取了右岸登陆场。在尼赖吉哈佐之战期间,德国第4装甲军(包括第24装甲师、党卫军“警察”师、第503 重坦克营)在索尔诺克方向的反击逐渐陷于停顿,尽管第503 重坦克营的“虎王”已经增加到30 辆。可是苏军实力也逐渐增强,除了第53 集团军外,第7 近卫集团军也经过450 公里急行军进入战场。苏军以不断反击压迫第4装甲军,终于在10月28日占领了蒂萨河东岸。

而马利诺夫斯基左翼的第46集团军不仅早就渡过了蒂萨河,还在10月21日夺取了多瑙河畔的包姚和松博尔,于10月28日在蒂萨河和多瑙河之间建立了大型登陆场。而德军在这一线根本来不及设置坚固防御。通向布达佩斯的大门已向红军敞开。苏联人没有做任何停留和休整,第二天(10月29日)就直接冲过蒂萨河向前推进,4天后的11月2日,红军抵达布达佩斯郊区,城内顿时一片慌乱。好在苏联坦克暂时被反坦克壕所阻止。匈牙利首都争夺战就此开始,不过这是后话。本文所要介绍的德布勒森之战已经结束。

5. 德布勒森战役的总结与匈牙利新政权的诞生

部分参加德布勒森战役的德国装甲部队实力变化

第1 装甲师在10 月份原有85 辆战车(44 辆 “黑豹”,22 辆四号坦克,7 辆强击火炮,12门自行火炮),同期接受了17辆四号坦克。

第23装甲师有80辆(49辆 “黑豹”,13辆四号,13门强击火炮,5门自行火炮),另外接受了21门自行火炮。

“统帅堂” 装甲步兵师有78辆(36辆 “黑豹”,11辆四号,31门强击火炮)。

作为苏德战争的一场中等规模战役,德布勒森之战给两军造成的杀伤算不上特别显著。在10月1—31日之间,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上报的损失为15165人,包括2338人阵亡、10103人受伤、2724人失踪[43]。上述损失绝大部分属于13个德军师,每个师损失少则数百人,多则一千数百人。另根据德国官方史料,匈军在战役中另外损失了2万人,两军相加总损失超过35000人。同一资料来源还承认德匈两军共有18000 人被俘虏。德匈联军损失的装备包括200 辆战车和490门火炮[44]

而根据苏联的统计,德布勒森战役中,仅抓获的德匈两军俘虏就超过42000人,还缴获了138辆坦克与强击火炮、856门火炮、681门迫击炮、386架飞机、16000 支步枪和自动枪[45]。假设以苏联公布的俘虏数字加上德国公布的伤亡数字,则德匈联军总损失可能超过6 万人。当然这种计算方式是否可靠,还需谨慎对待。

当然德军伤亡报告中有些部分也令人生疑,如前述第76 步兵师。该师在很多西方资料中都被宣布为“遭到歼灭”,可是上报的损失只有1185 人。这个师在战役开始前刚刚进行了补充,总兵力约1万人,其中步兵3000人。而战斗结束后步兵只剩下1900 人。减少员额居然与上报损失正好相当,让人怀疑所谓伤亡数据其实只统计了步兵单位(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一些伤亡报告也有类似问题)。

与德军相比,苏联付出的代价更为惨重。在10 月6—28 日,乌克兰第2 方面军共损失84010 人(死亡、失踪、被俘19713 人,伤病64297 人)[46]。此外,罗马尼亚军队在9月21日—10月25日间损失了33350人[47]。当然,上述数据的统计时间与德国有些出入,而苏军的损失数字包括患病者(德国不包括)。以同期红军在南斯拉夫的数据分析,病员可能占伤病总数三分之一。

按笔者的综合估算,苏军和罗军在德布勒森战役中蒙受的作战损失可能在8 万左右(其中苏军6 万多)。另外,德军宣称俘虏了苏罗军5073 人。德国官方史料还认为红军损失了500辆战车和1656门炮[48]。比较苏方资料,德国人的这一估计大体正确。

在匈牙利作战的苏联步兵

德布勒森之战以大规模坦克对决著名,但参战的战车其实不算特别多。德匈军可能前后投入了600辆左右(参与实战约400辆),苏军则大大超过1000辆。同期在波罗的海沿岸和东普鲁士战场上,无论苏军还是德军,投入的战车都比德布勒森多得多。当然换个角度说,德布勒森之战本就不是1944 年秋季两军的战略重点,投入的兵力和物资都很有限(苏军在战役开始时战车总数甚至连1000辆都没有)。而按“比例”来说,参加德布勒森之战的13个德国师中,有6 个是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还有大量强击火炮单位。苏德战争所常见的大规模炮战、坚固阵地争夺等等,很少在德布勒森战役登场,坦克战始终起着绝对主导地位。加之德布勒森战场面积本身不大,同时涌入两军数百辆装甲战车,密度的确相当高。

从战术角度看,苏军司令马利诺夫斯基在这次战役中表现得有些朝三暮四,多次改变重点方向,虽然借此抓住了德军的空子,但紧接着也被德军钻了空子。可以说是功过参半。当然鉴于他手上的兵力优势一般,这么做也有可以理解之处。德军的弗里斯纳思路同样有些混乱,尤其他对脆弱不堪的南翼显得近乎麻木,当然也因为他兵力更薄弱。可最出奇的是,无论弗里斯纳,还是南部友邻的魏克斯,或者希特勒和古德里安,对这个弱点竟然同样漠不关心。

德布勒森之战尾声,德军以装甲反击一度困住苏军三个军,虽然未能全歼,却借此救出了“沃尔勒”集群的15 个战术兵团—虽然苏联人本就没有吃掉“沃尔勒”集群的实力。德军在整个战役中给予苏军的杀伤也大大超过自身损失(按德国数据,战役中苏联的人员和坦克损失都两倍多于德军)。但这些战术成就并不足以挽回整个战役的失败。德布勒森之战的结果是南方集团军群从大片阵地上被赶了出去,甚至一度夺回的尼赖吉哈佐,没过几天也重回红军之手。经过10 月份23 天的装甲大战,红军在战略上获得巨大成就,捣毁了德军在特兰西瓦尼亚阿尔卑斯山脉的防御体系,夺取了几乎整个蒂萨河左岸和北特兰西瓦尼亚,占据了匈牙利总面积的29%,人口的25%。战役中,红军在右翼推进了230~275公里,在中央和左翼推进130~150公里。斯大林的坦克已经开到了多瑙河中游平原,兵逼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夺取这一匈牙利政治中心只是时间问题了。

面对这巨大变局,匈牙利各种政治势力活跃了起来。以霍尔蒂摄政正统自居的匈牙利保守政治势力决心争取主动。11 月9 日,倒向苏联的匈军前总参谋长维雷什上将写报告给苏军总参谋长,建议成立新的匈牙利政府委员会。莫洛托夫随即接见了愿意与苏联合作的匈牙利高官,除了维雷什上将外,还有霍尔蒂的谈判代表法拉戈上将、匈第1 集团军司令米克洛什·贝洛上将等人。维雷什称,根据霍尔蒂被德国人抓走前的意愿,政府首脑应由法拉戈或米克洛什·贝洛担任。莫洛托夫没反对,但要求给共产党等左派政团足够的位置。新政府的办公地点就定在刚刚夺取的德布勒森。这时苏联人才从匈牙利人口中得知这座城市还有一个特殊政治意义:1849年,匈牙利人正是在德布勒森宣布从日耳曼人统治下独立[49]。12 月21 日,在德布勒森举行了临时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由此成立了以米克洛什·贝洛上将为总理的临时政府,理论上依然延续了王国政体,但政权内匈牙利共产党已经占据优势[50]。读者应该还记得,按照丘吉尔与斯大林此前达成的协议,苏联和美英本应在匈牙利平分天下。但在红军即将占领匈牙利首都的未来,斯大林注定在匈牙利掌握100%的权力。

【注释】

[1]《当巨人冲突》,第220页。

[2]《当巨人冲突》,第304页。

[3]《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卷六,第98页。

[4]《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八,第879页。

[5]《什捷缅科大将回忆录》,第560页。

[6]《什捷缅科大将回忆录》,第562页。

[7]《匈牙利现代史》,第152页。

[8]《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德国在东线的失败》,第358页。

[9]《苏德战争》,第551 页;《武装部队与武装党卫军的兵团与部队》卷二,第30 页;卷四,第196、212页。

[10]《苏德战争》,第550页。

[11]《什捷缅科大将回忆录》,第567页。

[12]《希特勒与战争》,第896—897页。

[13]《苏德战争》,第55页。

[14]《德国战斗序列:装甲与炮兵》,第206—207页;《装甲战:匈牙利平原上的装甲行动 1944年9—11月》,第48页。

[15]《装甲战:匈牙利平原上的装甲行动 1944年9—11月》,第48页。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九,第339页。

[17]《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九,第340页;《装甲战:匈牙利平原上的装甲行动 1944 年9—11月》,第48页。

[18]《苏军坦克兵》,第295页。

[19]《装甲战:匈牙利平原上的装甲行动 1944年9—11月》,第38、184页。

[20]《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八,第871页。

[21]《当巨人冲突》,第304页。

[22]《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八,第879页。

[23]《装甲战:匈牙利平原上的装甲行动 1944年9—11月》,第157—158页。

[24]《布达佩斯之战》,第317页。

[25]《苏军坦克兵》,第295页。

[26]《装甲战:匈牙利平原上的装甲行动 1944年9—11月》,第158页。

[27]《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蒂佩尔斯基希“德国观点”版),586页。

[28]《苏德战争》,第554页。

[29]《装甲战:匈牙利平原上的装甲行动 1944年9—11月》,第59页。

[30]《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九,第333页。

[31]《苏联历史档案汇编》第26卷,第4—6页。

[32]《虎在行动》卷一,第135页。

[33]《什捷缅科大将回忆录》,第572页;《希特勒的欧洲》,第1049页;《苏德战争》,第555页。

[34]《装甲战:匈牙利平原上的装甲行动 1944年9—11月》,第109页。

[35]《虎在行动》卷一,第135页。

[36]《虎在行动》卷一,第135页。

[37]《装甲战:匈牙利平原上的装甲行动 1944年9—11月》。

[38]《苏德战争》,第555页。

[39]《装甲战:匈牙利平原上的装甲行动 1944年9—11月》,第141页。

[40]《苏德战争》,第554页。

[41]《装甲战:匈牙利平原上的装甲行动 1944年9—11月》,第142—144、158页。

[42]《布达佩斯之战》,第317页。

[43]《装甲战:匈牙利平原上的装甲行动 1944年9—11月》,第184页。

[44]《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八,第876页。

[45]《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九,第345页。

[46]《苏联在二十世纪的损失与战斗伤亡》,第110页。

[47]《装甲战:匈牙利平原上的装甲行动 1944年9—11月》,第184页。

[48]《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八,第876页。

[49]《苏联历史档案汇编》第26卷,第11—12页。

[50]《匈牙利现代史》,第174—17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