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线:1945年初东线形势

东线:1945年初东线形势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阿登战役开始前的12月14日,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曾从斯大林处获悉,红军正等待一个较长的好天气,以便于发动军事行动。其间,朱可夫于1944年11月16日就任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司令员。那么,斯大林对1945 年战争计划的构想,将以何处为重点呢?

东线:1945年初东线形势

一、1945年初东线形势

1. 迷雾中的东线

阿登战役逐渐趋于尾声。由于形势看起来依然紧张,美英对红军何时在东线采取行动变得特别关心起来。早在阿登战役开始前的12月14日,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曾从斯大林处获悉,红军正等待一个较长的好天气,以便于发动军事行动。战斗打响后,面临巨大压力的温斯顿·丘吉尔首先沉不住气,于1月6 日向斯大林发了一份私人电报,询问红军何时能发动冬季攻势。斯大林于1月7日答复,他正在等待天气好转,但最迟也会在1月下旬采取行动。

正在阿登豪赌命运的希特勒,也同样惴惴不安地关注着东线的动态。虽然希特勒相信,当德军在西线发动猛攻时,斯大林不会急于干预,而会等到德军与盟军都筋疲力尽后才出手。可苏联人具体什么时候采取行动,依然是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

直接负责东线作战的德国陆军总部及其负责人陆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最初似乎对东线形势还比较乐观。阿登战役开始前的12 月5 日,古德里安还把东线部队的参谋长们召集到措森,聚在一起大吃大喝狂欢胡闹。据说当时陆军总部的人几乎每晚都喝得酩酊大醉,一幅高枕无忧的景象[1]。如果说古德里安在12 月多数时候对东线战局有什么忧心之处,似乎主要也是关注匈牙利而非波兰[2]

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大将

很多迹象似乎也证明东线形势值得乐观。比如说德军此前曾抓到一个苏联俘虏,他说进攻日期将是12 月20 日—正好是德军开始阿登攻势后4 天。但希特勒不为所动,反而坚信一旦德军西线反击开始,斯大林出于政治考虑反而会延迟攻势,以等待战局变化。12月20日到来后,果然什么都没有发生,这令希特勒大为安心[3]。德军情报和气象部门也认为,红军要等到晴朗的霜冻天气到来后才能行动,而这样的天气似乎还遥遥无期。另外,德国人还获得了苏联人正与美英为了波兰而大肆争吵的情报,希特勒由此怀疑斯大林是故意按兵不动,等着被德国打得鼻青脸肿的美英把波兰献给莫斯科当礼物—也就是承认苏联扶持的波兰卢布林政府。

12月底,事态有了变化。据希特勒副官的说法,当时古德里安从东普鲁士来到西线大本营,这次他带来的是坏消息:东线局势趋于恶化。根据侦察,苏军正在集中兵力,准备进攻东普鲁士和维斯瓦河。古德里安希望得到援助。可是希特勒对此表示怀疑。因为根据大本营气象专家的预告,近期东线气候不适合飞行。尽管如此,希特勒还是在当天召开了一次小范围会议,承认红军将在东线发起进攻。而这将毁掉阿登攻势的成果。第二天,希特勒决定中止阿登战役,抽出装甲部队增援东线。正式发布命令前,他派出副官去通知党卫装甲军撤离,该副官于1月7日抵达。[4]

古德里安回忆录的说法有些出入。据说到12月23日,他已确信西线攻势失败,而东线正面临红军迫在眉睫的进攻。12月24日他跑到西线大本营向希特勒汇报东线危局,提出放弃西线攻势以抽调部队到罗兹以北充当预备队。为了增加说服力,古德里安还带去了盖伦的东线外军处所作的力量对比估计:红军在东普鲁士和维斯拉河一线共有225个步兵师和超过22个坦克军。苏军对德军的优势是:步兵十一比一,坦克七比一,火炮和飞机都是二十比一。这遭到希特勒反驳,认为古德里安带来的苏军情报资料根本是胡说八道,不过是自“成吉思汗”以来的最大骗局。事实是苏军兵力薄弱,一个步兵师最多7000人。一直和古德里安明争暗斗的约德尔也反对削弱西线[5]。即使对东线本身,希特勒也更关心匈牙利的战况,还在12月25日下令将原本部署在华沙以北的党卫军第4装甲军(“骷髅”装甲师、“维金”装甲师)调往布达佩斯[6]

希特勒副官和古德里安的描述貌似差别很大,其实在关键问题上是一致的。在1月3日,希特勒的确放弃了阿登攻势的目标,并于1月8日下令把阿登前线的党卫第6 装甲集团军后撤并转为预备队[7]。但也正如古德里安所说,希特勒撤下党卫第6装甲集团军,并不是要送往波兰,而是要送到匈牙利去。

与此同时,红军即将进攻的预警信号越来越明确。1 月3 日,东线外军处宣称苏军攻势再次推迟到1月中旬。[8]此前的1月7日,A集团军群观察到新的苏军部队正进入巴拉努夫桥头堡(苏联称为“桑多梅日”桥头堡)西面;苏军炮兵得到增强。这显然是进攻前的最后准备。[9]1月10日,德军抓获了一名苏联军人,他供述说红军将在1月11—16日发动进攻。[10]

希特勒并不完全否定红军攻势的可能性,但三个因素令他拒绝增援波兰战场。第一,如果苏军真的在1 月中旬进攻,那么增派援兵也来不及了;第二,希特勒相信东线德军的实力足够应付红军的攻击;第三,希特勒坚信与波兰相比,德国最后的燃料来源匈牙利更重要。1月9日希特勒的发言有助于我们了解他的细节思路。当天午间形势报告会上(20时18分结束),希特勒对苏军的攻势表示怀疑:“如果苏联人不行动,应该是为政治原因而拒绝。”古德里安附和说:“因为英国。”[11]当天晚间形势报告会上(0 时55 分开始,1 时12 分结束。古德里安没有参加这次会议),希特勒又强调东线德军拥有3000 辆坦克强击火炮(当指战备战车数),而苏军无论如何也不会有9000 辆。与会者也附和说东线德军的火力远比苏军凶猛,不过随即报告说苏军在巴拉努夫桥头堡后勤集结频繁,“给人的印象是他们很快会开始(行动)[12]”。

2. 斯大林的1945年战略构想

事实上,早在1944 年10 月,朱可夫和安东诺夫就奉命开始为新的进攻战役制定计划。11 月1 日或2 日,两人将计划草案呈给斯大林。然后,斯大林将草案分割出相关部分交给各方面军加以详细讨论,各方面军再把想法回馈到总参谋部汇总。其间,朱可夫于1944年11月16日就任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司令员。11 月底,斯大林批准了新的作战计划,却没有明确规定战役开始的时间,只要求作战准备要在12月15—20日前完成[13]读者应该还记得,曾有一个苏联战俘告诉德国人,进攻日期将是12 月20 日,此人大概通过什么渠道知道了斯大林的上述命令。

那么,斯大林对1945 年战争计划的构想,将以何处为重点呢?为此先让我们了解一下1945年初的苏德战场基本态势(由北向南)[14]

挪威北部和芬兰边境(巴伦支海—拉多加湖):

红军独立第14集团军;

德军 “纳尔维克” 战役集群(挪威北部)

芬兰南部边境和波罗的海沿岸(卡累利阿地峡—西德维纳河口):

列宁格勒方面军第23、8、67集团军,第13航空集团军;

当面无德军部队

库尔兰地区:

波罗的海第2、1 方面军(7 个集团军,2 个航空集团军,1 个独立坦克军,1 个机械化军);

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第16、18集团军)

东普鲁士—波兰北部:

波罗的海第1 方面军第43 集团军,白俄罗斯第3、2 方面军(14 个集团军,1 个坦克集团军,2个航空集团军,4个独立坦克军,1个独立机械化军,1个独立骑兵军);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第3装甲集团军,第4、2集团军

波兰(西布格河河口—亚斯沃):

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 方面军(15 个集团军,4 个坦克集团军,2 个航空集团军,5个独立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3个骑兵军)

德军A集团军群:第9、17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

波兰与捷克斯洛夫克交界地区(亚斯沃—科希策):

乌克兰第4集团军(3个集团军,1个航空集团军)

德军A集团军群:第1装甲集团军,匈牙利第1集团军

捷克斯洛夫克和匈牙利(科希策—奥西耶克):

乌克兰第2、3 方面军(7 个集团军,1 个坦克集团军,2 个航空集团军,1 个骑兵机械化集群,2个独立坦克军,3个机械化军,1个骑兵军)

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第8、6集团军,第2装甲集团军,匈牙利第3集团军

南斯拉夫德拉瓦河以南: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奥西耶克—扎达尔地区),苏联航空兵集群(1 个强击航空师和1个歼击航空师)

苏军第37集团军(保加利亚地区)

德军F、E集团军群(4个师与4个旅与苏军交战)

上述战役方向上,斯大林最重视的是波兰战区。沿着维斯瓦河战线,红军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 方面军与德国A 集团军群对峙于此。在这条战线的后方,不仅有德国占领下的大片波兰领土、第三帝国的首都柏林,也有德国控制下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的西里西亚。斯大林对这个工业区有相当强烈的兴趣。当1944 年11 月底,科涅夫带着乌克兰第1 方面军的作战计划到莫斯科时,斯大林用手指着地图上的西里西亚画了一个圈,对科涅夫说道:“宝地啊。”[15]

可在计划的最初制订阶段,朱可夫和安东诺夫却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沿着波兰攻向柏林的计划,有可能遭到北面东普鲁士地区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侧翼威胁。为了消除这种威胁,应该给进攻波兰北部的白俄罗斯第2 方面军再增加一个集团军。这个集团军可以从波罗的海战区抽调—在朱可夫看来,波罗的海方面的苏军只需要紧紧包围住库尔兰半岛内的北方集团军群,并不需要投入过多兵力去歼灭这股德军。但斯大林拒绝了朱可夫的建议。

红军在1944年底到1945年的作战构想具体如下:

主攻目标,自然是波兰—柏林和西里西亚方向。斯大林本人将亲自协调各方面军在柏林方向的推进。不过苏联总参谋部认为,在这条生死攸关的进攻轴线上,红军必然遭到最激烈最顽强的抵抗。此前他们甚至一度认为,苏联人竭尽所能或许也只能推进140~150 公里。可能逼近柏林,却难以一举夺取。所以当时预定把夺取第三帝国首都的任务放到下一个阶段完成。

为了保障向柏林的推进,红军也将继续攻打东普鲁士。苏联人期待这一攻势可以吸引走柏林方向的一些德军。

南面的苏军也应保持1944 年秋季以来的进攻势头,夺取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等国。红军总参谋部同样希望这些进攻能牵制住德军尽可能多的兵力,使之无法用来保护柏林方向。事实证明,苏联人这一图谋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至于围困库尔兰半岛的苏军,据说在1945 年1 月13 日接到了停止进攻的命令。不过此后红军也曾恢复攻势,据说只是为了阻止德国人把部队从半岛内调走。这个战区由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负责。

对所谓主攻方向,也就是向东普鲁士和柏林方向进攻的相关训令在1944年11 月25 日至12 月13 日陆续下达。进攻日期经过变更,改在了1 月20 日。据英国军事历史学家西顿分析,直到1 月9 日前,气象部门还不能准确预知天气的变化,这可能令斯大林推迟了行动。事实上,12月份维斯瓦河上还出现了流冰,给苏军的渡河准备造成很大困难。

而到了1 月7 日,正如我们此前已经介绍的那样,斯大林决心给美英一个人情,向丘吉尔承诺将在1 月下旬开始进攻。据科涅夫的说法,他于1 月9 日接到代理总参谋长安东诺夫的高频电话,通知说进攻日期将提前一周至1 月12日发起[16]。科涅夫抱怨说这剥夺了他宝贵的八天准备时间,尤其是补充新兵的训练时间(科涅夫接受的新兵很多是从西乌克兰、波兰等地搜罗来的,相当一部分连俄语都不会说),而且根据天气预报,1月12日的天气也不好,这样战斗开始时没法指望空军优势了。而和德国人、哪怕是1945 年的德国人打仗,也是不能放松任何一点优势的。

3. 德军与苏军

1944年11月初 德国战车在3条主要战线的分布[17](单位:辆)

1944年底1945年初 德军在东西两线的主力型号坦克数量对比[18](单位:辆)

1944年,东线德军连续遭受多次空前的毁灭性打击,战力快速衰落。到了冬季,东线德军实力才逐渐得到恢复。经过大量补充,东线陆军人数从10 月份历史最低纪录的180万人恢复到11月份的203万人;至1945年1月1日又增加了20 万,达到223 万人[19]。加上海空军部队等等,东线德军仍有307 万人的庞大兵力(确数为3076016人,1944年12月1日数据)。编成为154个师、4个集团军群、8个集团军、4个装甲集团军。除了德军外,苏德战场上还有21万人的匈牙利军队在为希特勒卖命。这些部队被编成为2 个匈牙利集团军,计16 个师又1个旅。

东线还不是苏德战场德军的全部。另外还要加上挪威北部的德军9 个师,以及巴尔干战区E集团军群的4个师与4个旅。[20]

1945年1月,在波兰行进中的苏军Su-76自行火炮

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为了实施阿登战役,希特勒似乎把德国装甲部队主力配置到了西线。但这并非事实。在1944年11月初,东线德军拥有各种战车5473辆(包括在修和调配中的装备)。而同期西线只有1998辆,仅相当于东线的三分之一多。12 月30 日,部署在东线的主力型号坦克(指“虎”、“黑豹”、四号坦克这三种型号。不含三号等旧型号)共有1755 辆,同期西线只有1117辆。东线的强击火炮数量更是比西线多几倍。不算修理中的装备,东线在12月31 日共有2932 辆战车可随时投入战斗,包括1079 辆坦克和1853 辆强击火炮。[21]另一方面,德国全军的坦克总数却在1944 年最后两个月从7059 辆减少到6284 辆。与此同时,德国陆军的其他武器装备,从轻武器到火炮、迫击炮、强击火炮,数量大都有所增加。尤其是新式的44式突击步枪从11万支增加到19万支。这种武器将在战后得到大发展,取代传统步枪和冲锋枪的地位。

德国陆军武器数量变化[22]

东线装甲部队依然有相当实力,但分布却不很均衡。全部21 个装甲师中,10个师在匈牙利,3个师在库尔兰,4个在东普鲁士。而在红军最主要攻击目标的波兰战场,德军只有4个装甲师。

1945年初(1月15日前) 东线德国装甲部队分布[23]

北方集团军群:第4、12、14装甲师

中央集团军群:第5、7装甲师,“赫尔曼·戈林” 第1装甲师,“大日耳曼” 装甲师

A集团军群:第16、17、19、25装甲师

南方集团军群:第1、3、6、8、13、20、23、24 装甲师,党卫军 “维金”、“骷髅” 装甲师

注:第4装甲师在1月中旬调往但泽

不仅是装甲部队,防守波兰的德国A 集团军群整体实力(不含匈军)都已大为缩减。1944 年7 月14 日至1945 年1 月1 日,A 集团军群的步兵人数从123000 人减少为93075 人;野战炮(不含要塞炮)由2072 门减少为1816 门;战备坦克由413辆减少为318辆;战备强击火炮由454辆增加为616辆;战备反坦克炮由1229门减少为793门[24]

总体来看,虽然希特勒预感到红军攻势将指向波兰,也已经放弃阿登攻势并撤下了党卫第6装甲集团军,却没有为A集团军群增派多少成建制援军。他这种犹豫矛盾态度的动机之一或许是因为相信德军在维斯河的防御力量已经足够了。东线中部战场数个月来较为平静,步兵师大都补充到8000~12000人以上,而且很多都编制了强击火炮或坦克歼击车连,要害阵地后方也都有相当数量的装甲预备队。依然坚信德军拥有无与伦比的素质和武器优势的希特勒和陆军总部对现状似乎有理由乐观。正如希特勒在1月9日会议上坚信:俄国人没有三倍于德军的坦克,是打不赢的。

1945年1月初海因里希集团级集群(第1装甲集团军) 兵力统计[25]

防守正面163公里。99064人(步兵16025人),装备135辆战车(90辆可用),240门75毫米反坦克炮,17门88毫米反坦克炮,野战炮279门

第75步兵师:8441人

第208步兵师:9840人

第253步兵师:8584人

第254步兵师:9109人

第97歼击师:10113人

第100歼击师:9669人

第101歼击师:8510人

第1滑雪歼击师:12014人

第3山地师:9805人

第4山地师:12979人

在1945年1月10日,德国空军在东线只有2070架飞机(西线第3航空队同一天有1802 架飞机),与1944 年5 月底的2392 架相比有所下降。不过希特勒为了应对预期中的红军攻势,正陆续从西线抽调出750 架战斗机和对地攻击机。这些飞机不久后将抵达东线,配属实力最强的第6 航空队,以增强面临严重威胁的维斯瓦河和东普鲁士防线。希特勒上述举措几乎等于抽空了西线的战斗机和攻击机部队,与他不向维斯瓦河前线派出大量地面援军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给人感觉是希特勒似乎认为东线更需要飞机而不是陆军。

正向前线开进的德国强击火炮部队。1945 年初,东线很多步兵师也装备了强击火炮,以强化一线阵地的反坦克防御

1945年1月10日,东线德国空军实力具体构成如下[26]

第1航空队:243架飞机(96架战斗机,39架FW-190攻击机,34架夜间攻击机)

第4 航空队:776 架飞机(93 架战斗机,87 架He-111 轰炸机,249 架攻击机,131 架夜间攻击机)

第6 航空队:1051 架飞机(194 架战斗机,94 架夜间战斗机,14 架He-111 轰炸机,313架攻击机,60架夜间攻击机)

除了航空部队外,德国空军在苏德战场上依然保持着强大的高炮部队,不仅承担防空任务,也为陆军提供了有力的炮火和反坦克支援,其数量在1944年11月为8733门高炮。具体包括[27]

4741 门20 毫米高炮;668 门20 毫米四联装高炮;867 门37 高炮;1 门37 联装高炮;2394门88毫米高炮;58门105高炮;4门128毫米高炮。

但是德国空军人员臃肿冗余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1944 年底,戈林依然坐拥230多万人员,光是空军通讯兵就超过30万。

1944年12月15日 德国空军人员构成[28](单位:人)

飞行员行政人员、地面指挥部:596250

高炮部队:816200

通讯人员:305000

供应人员:109100

医疗人员:42500

工程人员:9100

民防组织:63250

伞兵:200100

其他:163000

总计:2304500

1944 年11—12 月,斯大林也为前线提供了更巨量的人员和武器。包括483000 名补充兵,5900 门火炮和迫击炮,6100 辆坦克与自行火炮[29]。这样到1945 年初,苏军在苏德战场共有670 万人,装备有107300 门火炮和迫击炮、12100 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与希特勒想象的不同,此时红军真的拥有超过9000 辆的战车。同期红军总员额为940 万人。仍有大量军队被用来警戒日本和土耳其。

经过补充的苏联坦克集团军有些近乎齐装满员。以第3 近卫坦克集团军为例,在1945 年1 月1 日拥有701 辆坦克,60 辆Su-57、63 辆Su-76、63 辆Su-85、63 辆Su-122。还有220 门76 毫米火炮、20 门100 毫米火炮、222 门82 迫击炮、138 门120 迫击炮、48 辆M13 火箭炮、98 门57 毫米炮、80 门37 高炮[30]。这几乎完全符合苏联1945 年的新编制。此前苏联坦克集团军的编制变化包括:1944年9月新增的轻型炮兵旅(48门76毫米火炮,20门100毫米火炮),以及轻型自行火炮旅(编制有65辆)。

苏联陆军的自行火炮部队这个阶段采取轻(76 毫米)、中(85~100 毫米)、重(122~152毫米)三种旅的编制。

红军对德作战部队共有14700 架作战飞机。其中配合陆军的各航空集团军以及统帅部预备队有3220架轰炸机、4171架强击机、5810架战斗机、侦察机638架、炮兵校射飞机97架[31]

此外,配合苏军行动的有1 个波兰集团军、2 个罗马尼亚集团军、1 个保加利亚集团军、1个捷克斯洛伐克军。这些部队共有347100 人,拥有基本为苏联提供的3979门火炮和迫击炮、181辆坦克自行火炮、427架作战飞机。[32]

4.“主要方向”

670 万对德作战红军当然不是平均分布的。如前所述,斯大林1945 年初战略的最重点是夺取波兰—柏林战略方向,为此红军集中了空前强大的军力,也是人类历史上为一次战役所集中的空前强大的战役集团。在480 公里宽的战线上,展开了苏联元帅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和苏联元帅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 方面军,总计220 万人,包括苏军211 万人(确数2112700 人),另有波兰第1 集团军9 万余人(确数90900 人)[33]。装备的武器有:火炮和迫击炮33500 门、坦克和自行火炮7000 辆、飞机5000 架。编成为16 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4 个坦克集团军、2 个空军集团军,以及众多独立部队:独立坦克军、机械化军、骑兵军和方面军直属部队等等[34]。总体而言,这个战场集中了对德作战苏军三分之一的人员,近六成的坦克与自行火炮,三成多飞机。

坐拥这庞大重兵集团的朱可夫和科涅夫,奉命利用红军所控制的维斯瓦河左岸三大登陆场:马格努谢夫、普瓦维、桑多梅日,从几个方向以重兵向当面德军发起强大突击,将其分割成几块加以歼灭,然后乘着德军残部撤退,预备队也来不及赶到之际,快速突入德军纵深,一路杀到德国中心地带的奥得河一线。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击败与之对峙的德国A 集团军群。在哈佩大将指挥下,A集团军群在1945年1月1日扼守着自华沙北部沿维斯拉河延伸至喀尔巴阡山总长700 公里的战线。除了匈牙利第1 集团军(4 个匈牙利步兵师和1 个匈牙利山地旅)外,A 集团军群所辖的德国部队有40 万作战兵力(确数为400556人。包括93075名步兵)。另有约4万名国民突击队。如果算上后勤单位等等,则A集团军群总兵力共有51万人[35]

按德军的传统标准,A 集团军群拥有一支实力不能算弱的装甲部队。1944 年底编成为4 个装甲师、1 个装甲步兵师,外加第10 装甲步兵师战斗群(折合为一个旅)。其装备数量在1月1日为:1131辆坦克、强击火炮、坦克歼击车(318辆坦克和616辆强击火炮可随时投入战斗)。另有236辆自行火炮。到了1月10日,实力又增加为1346辆坦克、强击火炮和坦克歼击车,其中1104辆可随时投入战斗。

A 集团军群在1 月初的炮兵力量包括:1816 门野战炮(不含要塞火炮);1159 门75 毫米摩托化反坦克炮;120 门88 毫米反坦克炮[36]。一说其火炮总数为4103门[37]。德军的迫击炮数量不详。

为哈佩提供空中掩护的是德国空军第6航空队,有1051架飞机,还将得到来自西线的750 架战斗机与攻击机的增强。不过该航空队同时也负责配合东普鲁士方面的德军。

哈佩显然觉得自己的战线太长而兵力太少,曾向古德里安建议,在苏军进攻前主动放弃维斯瓦河河岸,后撤十几公里以节约兵力。[38]希特勒当然不干。事实上,经过几个月的经营,哈佩所依托的防御阵地相当坚固。在波兰境内维斯瓦河、奥得河之间建立了一个纵深达500 公里的庞大防御体系,包括7 道防御地区。德军不仅沿着维斯瓦河、瓦尔塔河、奥得河及其他江河构筑完整防线,还把很多城市变成强大的防御支撑点,包括莫德林、华沙、拉多姆、罗兹、凯尔采、克拉科夫、布龙贝格(比得哥什)、波兹南、布雷斯劳(弗罗茨瓦夫)、奥珀伦(奥波莱)、施奈德米尔(皮瓦)、屈斯特林(科斯琴)、格洛高(格沃古夫)等。德军有两处最坚固的阵地,一个是处于最前方的维斯瓦河防线,主要由4 个防御地带组成,总纵深30~70 公里;另一个阵地是直接掩护德国本土核心地带以及柏林的三个筑垒群:波美拉尼亚筑垒群(北)、梅泽里茨筑垒群(中)和格洛高—布雷斯劳筑垒群(南)。

当德国人大修阵地的同时,红军上上下下、前线后方也都在紧张地展开战役准备工作。无数的物资和武器装备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在1944 年11—12 月间,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的运输量就达到923300 吨。战役开始前维斯瓦河前线积累起来的物资储备包括:弹药3~4个基数、汽油和柴油4~5个基数、航空油料9~14个基数、给养20~30日份。

红军在战前还展开了大量的专业集训和演习。科涅夫的坦克部队把夏季战斗中缴获的“虎王”超重型坦克(原归德第501 重坦克营所有)拿来当靶子,训练在行进间如何摧毁这种当时世界上装甲最坚固的坦克。从苏联内地、乌克兰、波兰等地征召的大量新兵也匆匆忙忙接受了训练。

不过苏军的准备工作也有些麻烦。朱可夫后来抱怨说,在波兰地盘上无法像在苏联时那样从游击队获得德军情报,波兰人中反而混有不少德国间谍。1944 年11 月20 日苏联的一份内部报告不仅对波兰游击队的消极怠工表示不满,还指出有与苏联为敌的波兰武装存在(如波兰“国家军”),波兰民众也不配合[39]。从另一些资料可知,德军甚至组织了一些波兰辅助人员和民兵与苏军对抗,波兰一些城市也建立了国民突击队(可能以德侨和德裔为主)。

二、桑多梅日攻势

1. 桑多梅日登陆场

作为红军维斯瓦河攻势的南翼集团,苏联元帅科涅夫麾下乌克兰第1 方面军的具体任务是:

进抵奥得河后,用望远镜观察对岸的苏联军官

以桑多梅日登陆场为进攻基地,向西面的赫梅尔尼克—拉多姆斯科总方向实施主攻,突破德军一线防御后将各坦克集团军投入进攻,在北侧苏联元帅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协同下,于全纵深分割歼灭当面德军集中在凯尔采—拉多姆的重兵集团,夺取波兰南部,然后向布雷斯劳发展进攻。红军将突入斯大林所梦寐以求的西里西亚工业区,进抵奥得河并在对岸占领登陆场。如果实现上述目标,则可以为将来攻取柏林和德累斯顿建立进攻阵地。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作战纵深预定为280~300公里。

参加部队包括:

第6 集团军、近卫第3 集团军(以坦克第25 军加强),近卫第5 集团军(加强有坦克第31军和近卫坦克第4军),第13、52、60、21、59集团军、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坦克第4集团军。

在宽达230 公里的战线上,科涅夫拥有将近110 万人(确数1083800 人)的庞大兵力。武器装备包括3244 辆坦克与自行火炮、16000 多门火炮迫击炮(9025 门火炮、7038 门迫击炮)、2582 架飞机。编成为:65 个步兵师、1 个空降师、3 个骑兵师、6 个坦克军、3 个机械化军、3 个独立坦克旅、3 个自行火炮旅、1个筑垒地域。组成为8 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2 个坦克集团军、3 个独立坦克军。

为了突破德军阵地,科涅夫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这个老炮兵甚至把整个乌克兰第1 方面军90%的火炮都集中在主攻方向上,同样还集中了75%的步兵和90%的坦克。

科涅夫的主要对手是格雷泽尔将军的德军第4 装甲集团军,以及第17 集团军主力。两个集团军的作战兵团加在一起共19万人(确数190562人。如果再算上后勤和直属机关等等,估计总兵力可能在25 万左右)。装备714 辆坦克、强击火炮或坦克歼击车。还有522 门75 毫米反坦克炮、14 门88 毫米反坦克炮、951门野战炮。德军迫击炮数量没有找到相关资料。其实力构成如下:

第4 装甲集团军:防守正面187 公里。133474 人(步兵30275 人),装备575 辆战车(534辆可用),348门75毫米反坦克炮,4门88毫米反坦克炮,野战炮596门

第68步兵师:11697人

第72步兵师:10493人

第88步兵师:10662人

第168步兵师:9978人

第291步兵师:10957人

第304步兵师:10667人

第342步兵师:10124人

第10装甲步兵师:5932人

第20装甲步兵师:14484人

第16装甲师:10361人

第17装甲师:9576人

第70工兵旅:4892人

第3火箭炮旅:2771人

第4装甲集团军强击火炮团:2380人

炮兵部队:8500人

第17 集团军:防守正面128 公里。57088 人(步兵14475 人),装备139 辆战车(129辆可用),174门75毫米反坦克炮,10门88毫米反坦克炮,野战炮355门

第78国民步兵师:9715人

第320国民步兵师:9981人

封锁桑多梅日桥头堡的德军88毫米重炮

第544国民步兵师:9363人

第545国民步兵师:8082人

第359步兵师:10081人

第371步兵师:9866人

科涅夫控制下的桑多梅日登陆场是红军在维斯瓦河对岸所拥有的最大桥头堡,正面宽75 公里,纵深55 公里。因此科涅夫有足够空间在登陆场内集中大量重兵和巨量武器装备,包括有火炮和迫击炮11934 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434 辆。因此在预定的突破地段形成了惊人的兵力和火力密度:平均每公里战线上摆放了230 门火炮和迫击炮,还有21 辆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参战的各集团军都被编成2~3 个梯队,有些还配属了快速集群。下辖各师和团也编成为2~3个梯队的战斗队形。

其态势如下(1945年1月11日) [40]

苏军在登陆场内自北向南展开了:

一线第6 集团军左翼一部、近卫第3 集团军(加强有第25 坦克军)、第13、52 集团军,近卫第5集团军(加强有坦克第31军,近卫坦克第4军),第60集团军右翼一部。

二线(方面军快速集群) 坦克第4 集团军(司令员为列柳申科上将)、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司令员雷巴尔科坦克兵上将)。

第二梯队(多集中在登陆场后方) 第59集团军,第21集团军。方面军预备队:近卫骑兵第1军,近卫机械化第7军。

包围着登陆场的德军自北向南为:

一线第72、88、291、168、68、304步兵师(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所辖。分属雷克纳格尔的第42军和冯·埃德尔斯海姆的第48装甲军);第371、359步兵师(属于第17集团军左翼的第59军)。

后方(凯尔采地区) 集中了内林的第24装甲军。自北向南展开了第10装甲步师(降格为战斗群。该师配置靠北,主要用以支援北邻友军),第20 装甲步兵师,第16、17 装甲师。

登陆场以北的河岸,德军部署了第342步兵师,对峙苏军第6集团军右翼集团。

登陆场以南,德军第17集团军右翼对峙苏军第60集团军左翼。

科涅夫的主攻集团集中在桑多梅日登陆场中段只有39 公里宽的狭窄正面上,包括:

近卫第3 集团军(第21、76、120 步兵军,加强有第25 坦克军) 一部:77000 人,279辆坦克与自行火炮,1252门火炮火箭炮,636门迫击炮。

第13集团军(第24、27、102步兵军,由第150坦克旅支援)。9万人,241辆坦克与自行火炮,992门火炮和707门迫击炮。

第52 集团军(第48、73、78 步兵军,支援单位包括第152 坦克旅和3 个独立坦克团):8万人,245辆坦克与自行火炮,907门火炮和1167门迫击炮。

近卫第5 集团军(第32、33、34 步兵军):8 万人,143 辆坦克与自行火炮,1000 门火炮和800门迫击炮。配属的坦克第31军和近卫坦克第4军,共有488辆战车。

第60集团军(第15、28步兵军) 一部:1271门火炮和迫击炮,50辆自行火炮。

将由这个重兵集团突破德军的战术防御地幅。不过如果遭遇抵抗激烈而前进缓慢,就提前投入方面军快速集群的2个坦克集团军。其中第4坦克集团军预定在第13 集团军突破地段进入战斗;近卫第3 坦克集团军则在第52 集团军地段。科涅夫希望2 个坦克集团军第一天就能投入战斗,并在第三天推进到皮利察河渡口。两个坦克集团军实力如下:

第3 近卫坦克集团军(第6、7 坦克军,第9 机械化军),共有55000 人,638 辆坦克,239门自行火炮,800门火炮迫击炮火箭炮,5500辆汽车。

第4 坦克集团军(第10 近卫坦克军,第6 机械化军,第93 独立坦克旅),总有32000人,528辆坦克,153门自行火炮,550门火炮迫击炮火箭炮。

主攻集团的北面,第6集团军和近卫第3集团军另一部最初只承担侧翼掩护任务,但稍后也要投入进攻,与北部友邻的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合作,围歼奥斯特罗维茨—奥帕图夫一带的德军。

主攻集团的南面,第60 集团军另一部将在80 公里宽正面保持防御态势,而以主力在3 公里宽正面上发起攻势,目标是夺取克拉科夫。方面军第二梯队的第59 集团军将于第二日进入交战并配合第60 集团军(乌克兰第4 方面军也将提供帮助)。另一个处于第2梯队的第21集团军奉命攻向布雷斯劳。

科涅夫左翼的第60 集团军(当面主要是德国第17 集团军)虽然只是承担侧翼掩护任务,科涅夫却希望德国人以为这里还部署了一个坦克集团军外加一个坦克军。为此科涅夫的工兵做了400 个坦克模型、500 个汽车模型、1000个火炮模型。这套手法他过去就很喜欢,切尔卡瑟之战时就大规模玩过一次,可是效果不佳(据说是因为模型做得太假,很容易就被德国人看穿)。利沃夫之战时又搞了更多的假坦克、假大炮,据说效果好了不少。

这次科涅夫在维斯瓦河故伎重演,手法有所改进。他先让近卫坦克第4军开到第60 集团军待上两三天,然后悄悄撤走再摆上模型。这套真真假假的手法让德国人上当了。德军前后出动250 架飞机侦察这一区域,还朝着科涅夫的模型炮击了220 次。由于担心科涅夫会在此有所动作,德国第17 集团军所辖的主力5 个师第78、545、544 国民步兵师,第371、359 步兵师,还有第301强击火炮旅(34辆战车)都给牵制住了。

2. 科涅夫的攻势

1945 年1 月12 日5 时,科涅夫以突然袭击方式开始战斗。红军大炮先打了15 分钟的急袭射击,随即投入一些先遣营实施战斗侦察。苏联人知道德军按惯例会在遭到炮击时把部队撤到防御纵深,前沿不会留多少兵力,但其主力会在什么地方就难说了。战斗开始后,红军很快夺取了防备薄弱的第一道堑壕,某些地段甚至占领了第二堑壕。几个小时内,苏联人肃清了桑多梅日—巴格努夫桥头堡四周的德军前沿支撑点。更重要的是,经过这次小规模攻击,苏军确认德军正据守在第二道壕堑内。

10时,通过战斗侦察获得了德军更详细情报的红军开始了更大规模炮击。持续107 分钟的长时间凶猛轰击下,德军通信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不过因为天气不好,苏联空军没有出动轰炸。

11 时17 分,也就是炮击结束前30 分钟,一些苏军士兵和坦克向德军阵地冲去。德军认为苏联人的主攻终于开始了,于是把躲在隐蔽工事里的士兵全部拉出来应战。可他们上当了,冲击而来的并不是什么主力,而是由苏联第一梯队每个营各抽出一个排加上少量坦克,目的就是要把德军骗出来。就在此时,苏联炮兵发起了一轮更为猛烈的急袭射击,把暴露在外的德军炸了一个昏头黑天,一些侥幸未死的德国士兵不理睬狂吼的军官,掉头就跑。

11 时47 分,苏军炮火延伸,第一梯队各强击营(包括一些惩戒部队)终于登场,在纵深2.5~3公里的两层徐进弹幕掩护下发起冲击,与他们一道行动的还有各坦克集团军派遣的先头坦克支队。短短2~3 小时,德军的防御就瓦解了,其主要防御地带的两道阵地都被红军夺取。德第304 步兵师在炮击下损失惨重,所属一个步兵团完全瘫痪,团长被冲上来的苏军抓住。

在Su-76自行火炮掩护下进攻的苏联步兵

科涅夫决心尽快扩大战果,于是在中午前下令把近卫坦克第3 集团军、坦克第4 集团军投入战场,坦克第31 军和近卫坦克第4 军也冲了进去。2000 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同时涌入了德国第4 装甲集团军防线上的裂口,使之急速扩大为35 公里宽,12~15 公里深。就在这时,天气有所好转,苏联空军第2 集团军抓住时机出动了466个架次支援地面战斗。

德国第4 装甲集团军的形势危急万分,急需救援。可援军却迟迟不到。在德军后方的凯尔采以东,部署了一支相当强大的装甲部队—第24 装甲军(军长为内林)。该军有2 个装甲师和2 个装甲步兵师,战役开始时共有346 辆战车和142 门75 毫米反坦克炮,包括第424 重型坦克营的53 辆“虎”和“虎王” 坦克。可是如此强大的装甲部队,却必须等待陆军总部下达命令才能行动。而命令一直拖到晚上才到。因为靠前线太近,装甲军也在红军的凶猛炮击下损失惨重。

第24装甲军 1月10日编成[41]

内林终于带着他的装甲军乘夜出击。沿途尽是从前线溃败下来的德军,从坦克旁窜过一路向西奔逃。当事人描绘道“太晚了……所有的凝聚力都瓦解了,他们的军官跑了”。尽管战场上一片混乱,内林还是摆开了迎战架势,在左翼以第16 装甲师与第20 装甲步兵师由凯尔采向南,右翼以第17 装甲师(由第424 重型坦克营配合)由赫梅尔尼克(凯尔采东南面)以南向东北方,试图切断突入的苏联第4 坦克集团军。当晚,第17 装甲师先遣队已经撞上了红军先头—近卫第10 坦克军所属的近卫第63 坦克旅[42]。但第24 装甲军在当晚并未组织起强有力反击,反而选择后撤。第二天(13 日)早晨,内林接到了命令,要求其固守凯尔采。

经过凯尔采的红军ISU-152重型自行火炮

此时,苏联第4 坦克集团军正冲向尼达河。其队形布局为:左翼近卫第6坦克军(近卫第3 坦克集团军所辖)、中路近卫第10 坦克军、右翼近卫第6 机械化军。德军的抵抗逐渐增强。苏近卫第6 机械化军陷入与退却中的德军第168 步兵师的战斗;近卫第6 坦克军则遭到了一次突如其来的反击,其所辖的近卫第53 坦克旅被德军第17 装甲师和第424 重型坦克营联手击败—4 个月前,正是这个近卫第53坦克旅设伏重创了德军第501(第424营过去的老番号)重型坦克营,这次德国人算是报仇成功。近卫第6 坦克军前进受挫,这使中路的近卫第10坦克军陷入孤军境地。为了保护侧翼,该军命令所辖的第61近卫坦克旅夺取了凯尔采以南一个叫利苏夫的小村镇。上午9 时,第61 近卫坦克旅占领了利苏夫并就地转入防御。他们大概不曾料到,苏德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重型坦克决战即将开始。

红军第61 近卫坦克旅拥有65 辆T-34/85 坦克,以及第72 近卫坦克团的5辆“斯大林-2”型坦克(一说属于第13近卫坦克团),还有些ZIS-3型反坦克炮。当他们占据利苏夫不久,德军第17装甲师和第424重型坦克营就猛扑了过来。前者在战前有101辆战车(主要是“黑豹”),后者拥有53辆“虎”和“虎王”坦克。在德军超重型坦克的冲击下,第61近卫坦克旅与主力的联系被切断。

可是第61 近卫坦克旅没有被这些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虎王”坦克吓坏。战役开始前,苏联第4坦克集团军曾专门对第501营遗弃的“虎王”坦克进行过实弹射击演练(包括行进间射击),对其防护强弱可谓了如指掌。激烈的坦克战持续了一天,红军成功挫败了德军的12 次强力攻击。根据西方史料的描述,德军第424 营遭受了毁灭性惨败。他们的“虎王”因为侦察不利而陷入红军“斯大林-2”重型坦克和反坦克炮的火力陷阱。这与该营4 个月前遭受惨败的模式几乎一模一样,只是代价更为惨重。第424 重型坦克营当天究竟损失多少坦克,没有详细统计。“虎”式坦克部队作战史的说法是“几乎被歼灭”、“大部分被击毁”,营长也和座车坦克一道被摧毁[43]。剩下的一些坦克则在此后几天被摧毁或丢弃。也就是说,第424营在战役开始时所拥有的53辆“虎”和“虎王”重型坦克丧失殆尽。

1945年1月,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斯大林-2”重型坦克(www.xing528.com)

被红军摧毁的德军第424坦克营“虎”式坦克

在苏军空军400 架强击机和轰炸机的直接配合下,红军在赫梅尔尼克地区打败了德军的反突击。经过两天激战,科涅夫已经在60 公里宽正面推进了25~40公里,夺取了德军重要支撑点希德武夫、斯托普尼察、赫梅尔尼克、布斯科—兹德鲁伊(布斯克)、维希利察等地。

德第24 装甲军遭到了重创,但依然盘踞在凯尔采,迟滞着苏联第13 集团军和第3 近卫集团军的推进。于是科涅夫命令第4 坦克集团军从南面迂回凯尔采,保障其南侧的第3 近卫坦克集团军强渡尼达河并向皮利察河推进。各步兵集团军在2个坦克集团军后方跟进。1月14日早晨起,科涅夫的主力集团开始展开追击。在距离凯尔采更远的南面,由于第5 近卫集团军和第60 集团军之间出现了空当,科涅夫又投入了第二梯队的第59 集团军(司令科罗夫尼科夫,且加强了近卫第4坦克军),向西南面的克拉科夫展开突击。

此前还在专注阿登战役的希特勒,已为东线的惨败所震撼,正忙着调兵遣将挽回败局。1 月13 日,希特勒下令从西线抽调2 个步兵师;1 月15 日又命令南方集团军群为A 集团军群提供两个装甲师[44]。希特勒还下令从西线紧急抽调大量飞机增援东线的第6 航空队,包括6 个(第1、3、4、6、11、77 战斗航空)联队的650架战斗机和第4攻击航空联队的100架FW-190攻击机。东线航空部队的作战飞机数量增加到2600 架,包括1700 架Bf-109 和FW-190。直接支援维斯河战斗的第6航空队实力猛增近一倍至1800架作战飞机[45]

1月15日,科涅夫在凯尔采以南收获丰厚。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已经抵达皮利察河并渗透到了对岸;第5 近卫集团军也到了皮利察河;第59、60 集团军则逼近到了克拉科夫东北面外围,这里是德军第三道防线所在。但希特勒最担忧的却是凯尔采的形势。防守此地的第24 装甲军(另有前线退下来的4 个步兵师)正遭到红军第13 集团军、第3 近卫集团军、第4 坦克集团军的猛攻。希特勒为了拯救凯尔采,专门从中央集团军群编成内调出冯·绍肯的“大日耳曼”装甲军(“勃兰登堡”装甲步兵师、“赫尔曼·戈林”第1 装甲师)。“大日耳曼” 装甲军从东鲁普鲁士一路赶到罗兹,其行踪被苏联侦察机发现,卸车时就遭到了苏军的炮击。而凯尔采已陷入恶战。一切都来不及了!1 月15 日,第24 装甲军已经被赶出了凯尔采,其残余部队逃入北面的森林地带。后来这些残部好不容易才与“大日耳曼”装甲军会合。第24 装甲军本是德军寄予厚望的一支强大装甲预备队,结果却一败涂地。这令德军统帅部陷入一片愤怒、指责和互相推诿责任的混乱。先是希特勒获悉哈佩曾命令第24 装甲军固守凯尔采阵地不得贸然还击,丧失了战机,遂将哈佩召来问责。哈佩却回答说自己是根据希特勒的命令行事。希特勒否认下达过这样的命令,而怀疑是古德里安背着他捣鬼。

凯尔采丢失当天的1 月15 日19 时20 分,古德里安致电希特勒“紧急请求将一切都投入东线”。希特勒随即下令从库尔兰抽调2 个装甲师和2 个步兵师。不过此时希特勒最关心的似乎依然是匈牙利的油田,因为同一天他还决定把西线的党卫第6装甲集团军调往匈牙利。[46]

希特勒的关注重点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聚焦于东线直至末日。古德里安强烈要求他回到柏林,以鼓舞东线德军的士气。于是就在这忙碌杂乱的1月15 日晚上,希特勒乘专列离开西线“鹰巢”大本营。1 月16 日抵达被大雪覆盖的柏林。一个随行的党卫军军官开了个玩笑:柏林最合适当大本营,因为很快就可以坐着电车在东线和西线间往返[47]。当天希特勒在被空袭严重炸毁的帝国总理府接见了古德里安,下令把西线所有能够抽调的军队都搬到东线来。古德里安表示满意,不过他随后获悉希特勒所谓“支援东线”,依然将以匈牙利为重点,不禁大失所望。两天前,红军朱可夫元帅已经开始向华沙方向的进攻,这一战役将直接导致希特勒与古德里安关系崩溃。

三、华沙及其以南攻势

1. 战区态势

作为维斯瓦河攻势的北翼,朱可夫元帅麾下的红军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并没有和科涅夫一道于12日行动,而是推迟了2天。按计划,朱可夫应在三个方向上实施突击(自北向南),把当面的德军重兵分割歼灭各个击破:

第一个方向位于华沙以北,红军第47 集团军将在此处实施次要的辅助突击。另外,波兰第1 集团军也将进攻华沙。但他们并不参加最初的战斗,而是要等到战役第四天,苏联人替他们打开突破口之后,再由华沙以北及其以南开始进攻。红军的第47、第61 集团军,近卫坦克第2 集团军都将参加夺取华沙。苏联人对波兰军队的军事价值并没有什么期待,只是要利用他们宣传“波兰军队占领波兰首都”,为苏联所扶持的波兰政府积累政治资本。

第二个方向是中部的马格努谢夫登陆场。这里将是朱可夫的主攻点,进攻方向是库特诺—波兹南。在这一线朱可夫使用的兵力最多,包括4 个步兵集团军、2个坦克集团军和1个骑兵军。具体番号为:

第61 集团军、突击第5 集团军、近卫第8 集团军、突击第3 集团军、近卫坦克第2、第1集团军、近卫骑兵第2军。其中西蒙尼亚克中将的突击第3集团军为方面军第二梯队,负责在战役过程中加强对波兹南的攻击力量。

第三个方向是南部的普瓦维登陆场,进攻目标是拉多姆—罗兹。为此将动用第69、第33集团军,还加强有坦克第11、第9军和近卫骑兵第7军。另外,第33 集团军还将分出一些兵力攻击希德沃维茨,与南侧的科涅夫乌克兰第1方面军右翼一道围歼拉多姆、奥斯特罗维茨地区的德军。

朱可夫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预定战役总纵深为300~350公里。为了实施这次规模宏大战场辽阔的行动,朱可夫得到的军事实力大体与科涅夫相当。其总兵力超过110 万人,除了苏军外,还下辖有前述的第1 波兰集团军。其具体构成如下:

苏军有1028900 人。编成为:63 个步兵师,6 个骑兵师,5 个坦克军,2 个机械化军,4个独立坦克旅,2个自行火炮旅,2个筑垒地域。波兰第1集团军另有90900人,5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独立坦克旅。

朱可夫的作战集团兵力为789958人。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所拥有的武器装备包括:8900门火炮(含2374门45~57毫米反坦克炮)、7180门迫击炮、1975辆坦克和1245门自行火炮。不过朱可夫占据的2个登陆场面积没有科涅夫的桑多梅日那么大,朱可夫只能向狭小的桥头堡塞进13792 门火炮和迫击炮,加上768 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朱可夫还是尽最大可能把重兵集中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在只占进攻地带总宽度15%的突破地段上,集中了他所辖54%的步兵师、53%的火炮和迫击炮、91%的坦克和自行火炮。这样平均每公里正面有240~250门火炮和迫击炮,还有1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朱可夫当面的主要对手是德军A 集团军群所辖的第9 集团军,指挥官为冯·吕特维茨装甲兵上将。第9集团军的防守正面为222公里,其作战集团(不含后勤以及司令部等等)兵力为110930 人(步兵32300 人)。装备战车497 辆(351 辆可用)、75 毫米反坦克炮397 门、88 毫米反坦克炮89 门、野战炮586 门(不含要塞炮)。编成为4 个军9 个师(7 个步兵师,2 个装甲师),另有一个专设的“华沙要塞”。第9集团军作战集团的兵力构成如下:

第17步兵师:10828人

第73步兵师:10782人

第214步兵师:10328人

第251步兵师:11488人

第6国民步兵师:9436人

第45国民步兵师:10118人

第337国民步兵师:10386人

第19装甲师:14888人

第25装甲师:13076人

“华沙” 要塞:6900人

第1阻塞旅:2700人

按朱可夫前述的作战计划,分为三个方向(由北向南)的战区内,苏德两军具体对峙态势如下:

第一个方向是以华沙为中心的北段战区。红军在这一线展开了第47集团军(司令为佩尔霍罗维奇少将)和波兰第1集团军。当面为德军华沙“要塞”(相当于一个旅)和第46装甲军,封锁着通向波兹南的道路。虽然挂着“装甲”的名号,弗里斯将军的第46装甲军实际只有2个步兵师(第73步兵师和第337国民步兵师),另有一个第661重型坦克歼击营,装备了36辆88毫米重反坦克炮。

1945年1月,在波兰行进中的苏军Su-76自行火炮连

中段战区为马格努谢夫登陆场。在这个正面仅为24公里、纵深为11公里的登陆场内及其后方,集中了40万红军和1700辆(门)坦克和自行火炮。其在一线展开了:

第61集团军(司令为别洛夫上将):75911人、580门火炮、655门迫击炮、44辆自行火炮。

突击第5 集团军(司令为别尔扎林上将):9 个步兵师,81000 人、3060 门火炮和迫击炮、637辆坦克与自行火炮[48]

近卫第8 集团军(司令为崔可夫上将):共有101096 人,装备1361 门火炮、1013门迫击炮,还有69辆坦克和188门自行火炮。

后方的方面军快速集群由2个坦克集团军组成,包括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司令为卡图科夫坦克兵上将)和近卫坦克第2 集团军(司令为波格丹诺夫坦克兵中将)。另有近卫骑兵第2军。方面军快速集群实力如下:

马格努谢夫登陆场当面德军主要为哈特曼的第8军。所辖有第45国民步兵师(10118人,9辆战车,22门75反坦克炮);第6国民步兵师(9436人,10辆战车,9 门75 反坦克炮);第251 步兵师(11488 人,7 辆战车,21 门75 反坦克炮)。加强部队包括920教导强击火炮旅(42辆战车,10门75反坦克炮),第743坦克歼击营第1 连(12 辆战车),8 个要塞反坦克连(总计96 门75 反坦克炮,27 门88反坦克炮)。

其后方预备队为第25 装甲师(13076 人,87 辆战车,18 门75 反坦克炮)。这个师属于亨里齐将军的第40装甲军—第9集团军的预备队。

连同上述预备队在内,德军在马格努谢夫登陆场周围部署了167 辆战车、176 门75 反坦克炮、27 门88 反坦克炮。但与集中在登陆场的庞大红军集团相比,德军这点兵力相当弱小。

战区南端是普瓦维登陆场,正面30 公里,纵深2~10 公里,总面积145 平方公里。苏军在这个狭小桥头堡内集中了2 个集团军—第69 集团军(司令为科尔帕克奇上将)、第33 集团军(司令为茨韦塔耶夫上将)。分别加强有坦克第11、第9军和近卫骑兵第7军。

当面德军为布洛克将军的第56 装甲军(第17、214 步兵师。2 个师有20 辆战车和56 门75 毫米反坦克炮)。另外加强有第210 强击火炮旅(35 辆战车)。后方预备队为第19装甲师。

更具体的态势为:

位于普瓦维登陆场北段的第69 集团军,作战正面15 公里,纵深3~10 公里,总面积80 平方公里。集团军拥有3 个步兵军(第25、61、91)10 个步兵师,第11 坦克军(274 辆坦克),20 个工兵营。总计99460 人。拥有2421 门火炮迫击炮,197门火箭炮,129门高射炮,512辆坦克与自行火炮。[49]

1944年11月,德军第6国民步兵师阵地(中立者穿将军服者为师长)

当面为德军第17步兵师,10828人,装备10辆战车,还拥有32门75毫米反坦克炮。得到2 个炮兵团和1 个重炮旅以及5 个警卫营的加强。第17 步兵师后方部署了德军第19 装甲师(第40 装甲军的另一个师),兵员14888 人,有107辆战车(包括33辆“黑豹”)和17门75毫米反坦克炮、47门野战炮。

登陆场南段的第33集团军,有105916人,火炮1255门,迫击炮1063门,坦克282辆,自行火炮183门。

当面为德军第214 步兵师,10328 人,装备10 辆战车,拥有24 门75 毫米反坦克炮。后方为友邻所属的第10 装甲步兵师战斗群,只有5932 人(因此在德军兵力评估中被视为一个旅),装备37辆战车和12门75毫米反坦克炮。

与科涅夫相比,朱可夫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想让德国人相信红军的主攻将指向华沙城,但总体来说不是很有效。当然朱可夫的优势实在太大,能否迷惑德国人根本不重要。比较来说,朱可夫对如何扩大炮击和轰炸效果更有兴趣。因此他希望进攻开始时天气能好转。1945年1月13日夜间,朱可夫阵地里的扬声器按惯例播放着音乐,而为第二天战斗所做的庞大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2. 朱可夫攻势开始

科涅夫攻势后两天,也是希特勒到达柏林前2天的1945年1月14日,朱可夫的第1 白俄罗斯方面军沿着普瓦维和马格努舍夫两大桥头堡发动进攻。令朱可夫等人失望的是,当地天气和科涅夫的战线一样糟糕,也许更坏。早上的浓雾使人无法看清10 米之外的东西。这样朱可夫也没法指望已经挂好炸弹的数千架飞机,而只能靠火炮与坦克—事实上因为雾实在太浓,连炮兵观测都没法进行,因此炮击只能采取直接盲射。

1 月14 日8 时30 分,苏军开始炮击,但持续时间并不是原定的2 个小时35分钟,而只有25 分钟的急袭射击。苏联人希望利用德军“红军的炮击一般都要持续2个多小时”的习惯思维,提前结束炮击而令其猝不及防。8时55分,红军的22 个先遣营和25 个连(即所谓“特别侦察梯队”)从两个登陆场出发冲向德军战壕,苏军炮兵以单层徐进弹幕伴随其行动。

从马格努舍夫桥头堡出击的突击第5 集团军和近卫第8 集团军进展极为顺利。所辖各先遣营冲破了德国第8 军的前沿,推进了2~3 公里。苏军第一梯队各师主力立刻随之进入战斗,徐进弹幕也立刻变成双层,经过一天战斗前进约12 公里,重创了德国第8 军。但是右翼的第61 集团军为皮利察河所阻挡,打了一天才强渡该河并揳入德军阵地2~3公里。

普瓦维登陆场上,苏第69、33 集团军先遣营打得同样顺手,只用1 个小时就推进到德军第三、四道壕堑前。红军一直突破至5~6 公里处(德军第二阵地所在地),又投入了坦克第11、第9军。经过一番短促而激烈的战斗,德国第56装甲军被击溃,残余德军被迫后撤。

1945年1月10日 第40装甲军实力

短短一天时间内,德国第9 集团军所属两个军都被击败。消息传来,德军高官们惊愕不已。司令官吕特维茨被迫于1 月15 日晨投入预备队第40 装甲军(军长亨里齐)的第25、19 装甲师实施反突击。可是这支装甲部队在出动过程中就遭到了苏军的火炮、坦克和步兵的猛烈攻击,蒙受重大损失而被迫后撤。这天中午,苏联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通过近卫第8集团军打开的突破口进入战场。当天日终前,苏联坦克第11、9 军也已冲出了40~50 公里,逼近拉多姆并开始强渡皮利察河。第二天凌晨,拉多姆被苏军占领。

1 月16 日,红军继续扩大战果,近卫坦克第2 集团军通过突击第5 集团军地带内进入战场,一天内就快速突进了80 公里,冲到索哈切夫地域,自南面切断了华沙方面德军的后路,防守于此的德弗里斯将军慌忙率领第46 装甲军后撤,往北退过维斯拉河。这样从华沙通向波兹南和奥得河的道路几乎敞开了。而被打败的两个德国装甲师则一路溃逃,第19 装甲师很快就丢光了所有坦克和全师近一半人员(1月27日,该师只剩下7600人、7辆四号歼击车、20门野战炮)。同样丢光坦克的第25装甲师情况更惨(2月4日,该师只有5370人和6门野战炮)。装甲师都如此悲惨,缺乏机动工具的步兵师更是狼狈不堪。

1月16日在华沙以北,苏联第47集团军也开始行动,很顺利地把德军驱赶到维斯瓦河对岸,并通过华沙以北实施了强渡。1月16日天气有所好转,苏联空军第16 集团军即从早晨开始出击轰炸德军部队、支撑点和交通枢纽、桥梁和渡口等等,当天(1 月16 日)就共出动了3470 架次飞机。而德国空军只出动了42 个架次。根据苏联公布的数据,配合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的空军第16 集团军,以及配合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空军第2集团军,在战役期间共出动5.4万架次,而空战次数为214 次,仅击落了200 余架德国飞机。可见德军第6 航空队几乎没有了还手之力。

华沙要塞师编制[50]

第8、88、183要塞团

第1、320要塞炮兵团

第22、23要塞迫击炮营

第67要塞工兵营

第669要塞通讯连

第1320供应队

红军开始攻打华沙城。此处德军部署了所谓“华沙要塞”,其正式名称是“华沙要塞师”。按编制应该有3 个要塞步兵团12 个营,再加上2 个要塞炮兵营和一些加强部队。古德里安却说要塞实际只有4 个步兵营和少量工兵和炮兵的加强单位。且不论编成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德军统计证实要塞共有6900 人。拥有35 辆战车、33 门75 反坦克炮、7 门88 反坦克炮。其实力超过同期的多数苏联步兵师。

1月15日,第9集团军司令冯·吕特维茨装甲兵上将请求放弃华沙,被希特勒拒绝。但在1月16日20时13分,集团军群司令哈佩却下令从华沙撤出所有“不必要”的部队、后勤人员以及装备。1945年1月16日深夜,波兰第1集团军渡过维斯瓦河自南突向华沙城,随即与苏联第47、第61 集团军攻入城内展开巷战,到17 日中午时分占领了华沙。经过去年的华沙起义和德国人随后的大屠杀与破坏,华沙现在只剩下一片断壁残垣,居民还剩16 万。苏联人刻意安排波军第1 集团军与苏军一起进入华沙,自然是要赋予其特殊的政治意义。苏联人还任命波军第2师师长为华沙卫戍司令。

苏联组织的波兰军队通过化为废墟的华沙

华沙的失陷在德国阵营内引发了一场骚动。1 月17 日,古德里安在总参谋部作战处处长冯·伯宁上校建议下,“假定”华沙已经丢失—理由是他们相信华沙已无法挽救,而且已失去联系。然后古德里安去柏林开会,告诉希特勒说华沙已经失守。就在此时,一份来自华沙的无线电报却被送到希特勒和古德里安面前,华沙守军报告说城市仍在德军手中,将在夜间根据命令撤离。希特勒顿时感到被愚弄了,暴跳如雷,下令逮捕了冯·伯宁上校和2 个中校助手。几天后,古德里安也遭到帝国保安总局传讯[51]。希特勒同时撤换了一批将领。1 月17 日,A 集团军群司令哈佩被解除职务,转交给前北方集团军群司令舍尔纳。如前所述,希特勒对舍尔纳在库尔兰和萨列马岛的顽强作风赞赏有加。舍尔纳上任后,马上就摆出强硬姿态,于1 月20 日罢免了第9 集团军司令冯·吕特维茨装甲兵上将。接替吕特维茨的是原第1军军长布塞步兵上将[52]。A集团军群1月25日起改称中央集团军群。

朱可夫的行动不仅撕裂了德国第9 集团军防线,也令科涅夫打击下焦头烂额的德国第4 装甲集团军及其司令格雷泽尔雪上加霜。格雷泽尔下辖的第42军处在朱可夫和科涅夫的分界线上,现在朱可夫和科涅夫分别从第42军北侧的普瓦维及南侧的桑多梅日两个桥头堡推进,对第42 军形成合围之势。格雷泽尔命令第42军立刻后撤到凯尔采以北,与当时还死守在凯尔采的第24装甲军合流。

德国第24 装甲军被击溃后,科涅夫就突入了开阔地带,随即开始高速扩张战果。17日日终前,科涅夫的大军强渡了皮利察河及瓦尔塔河,所辖近卫第3 集团军部队在斯卡日斯科—卡缅纳与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会合。此时德军已经乱成一团,尤其是通信系统完全被破坏加剧了混乱。德军第42 军此时已部分陷入围困,正企图撤退之际,军部突然遭到苏军坦克的攻击,第42 军军长雷克纳格尔步兵上将和军参谋长以及数百名士兵一起被打死。其所辖部队中,除第342 步兵师还比较完整外,第72、88、168、291 步兵师均在红军打击下丧失战斗力。[53]德军第42 军几乎被歼灭。此时,天气已经大为改善,苏联空军每天出击的架次从三百增加到一千七百。在南面,科涅夫不仅重创了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还与乌克兰第4方面军一道击退了德军第17集团军。

四、向奥得河挺进

1 月17 日占领波兰华沙之后,苏军的进展大大超出了预期。战前红军总参谋部要求进攻开始后第10~12 天推进到日赫林、罗兹、拉多姆斯科、琴斯托霍瓦、梅胡夫一线(纵深120~180公里),可实际只用了5~6天就达成了。德军A-中央集团群兵败如山倒,到1 月17 日其防线被撕开一个500 公里宽的大缺口,深度达100~150 公里,德军第9、17 集团军和第4 装甲集团军被迫全线退却,却在红军多个方向打击下乱成一团,被分割成多个集团,根本无法在自身的防线纵深内组织起新的连贯防线。红军的坦克集团军、坦克军、机械化军完全不理会沿途据点里从前线溃退下来或者由后方临时拼凑的各路德军(包括大量德国军校学员和党卫军及警察治安部队),而以大胆的机动绕开这些据点,如入无人之境般向西一路狂奔,仿佛是在展开赛跑。尽管很多地段道路泥泞难行,红军机动部队每天推进速度仍达到30~45公里,与后续步兵集团军的距离在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为45~100公里,乌克兰第1方面军为30~35公里。

被苏军甩在后方的诸多德军“要塞”中,比较典型的一个是所谓“托伦要塞”。该要塞处于华沙西北,自1 月21 日起由第73 步兵师、警察、要塞部队和军校学员组成[54]。经过8 天战斗后,要塞残部弃城而逃,于2 月2 日回到德军防线。

1. 朱可夫的追击

在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战区内,红军只用4天时间就击溃了德军第9 集团军主力,突破其整个战役防御纵深,向西急进100~130 公里。1 月18日早晨,朱可夫继续展开追击,先头坦克部队一路攻城略地。1月19日夺取罗兹。战至1 月22 日,朱可夫麾下各坦克集团军进逼到华沙至柏林交通线上的中间站—波兹南。未来红军如果要进攻柏林,就需要夺取波兹南作为后勤枢纽。第二天1 月23 日,朱可夫命令崔可夫指挥第8 近卫集团军一部兵力,加上第69 集团军(当时尚未赶到,所辖2 个很弱的步兵师1 月27 日晚才抵达)和第1 近卫坦克集团军部分兵力,在1 月25 日前夺取波兹南。朱可夫当时以为德军在波兹南只有2 万兵力,却没料到守军远比他想象的更强大,以至于红军用了一个月时间才攻陷此地。

波兹南要塞争夺战

波兹南作为工业中心和柏林几乎正东面的交通枢纽,被德军列为所谓 “要塞” 城市。波兹南要塞司令兼驻军总指挥官原本是少将马特恩,1 月28 日由一个军校校长克内尔上校接替了要塞司令职务(马特恩留任波茨南总指挥官,克内尔在1 月30 日晋升陆军少将)。波兹南守军人数说法不一,有些研究报告认为有32500 人或4 万人,也有些作者认为共有61000 人。数字混乱的原因在于守军的构成属性太杂乱,有正规野战陆军和空军(22600 名正规军),据说还有后备陆军、2000 名军校生、当地的党卫军和警察治安部队、数千名国民突击队、一队匈牙利士兵,甚至还动员了一些波兰居民。

所辖下的单位有:

2个士官学校、2个军官学校、1个强击火炮教导营、11个内卫营、机场维护部队、1个航空教导团、2 个工兵营、当地党卫军 “伦采尔” 战斗群、由第10 装甲步兵师、第251、6、45步兵师的休假人员或散兵游勇组成的17个战斗连。[55]

波兹南守军所依托的防御工事极为坚固,该城历史上就是一座著名要塞,拥有一系列堡垒群,包括墙壁和顶盖厚达1.8~2 米的巨大五角形堡垒,德军又新修筑了大量野战工事,并把城内的砖石构造房屋和半地下室都变成街垒。

1月26日早晨,红军以3个步兵师发起第一次总攻。崔可夫事先特意在城西留了一个口子,希望德军由此弃城而走。可是德军却选择抵抗到底。1月28日,攻城部队增加到6个师,却仍无法彻底占领要塞。崔可夫拿出斯大林巷战时的经验,以强击群(得到152~203 毫米重炮、坦克、工兵加强的小股步兵,还大量使用缴获的德军长柄反坦克火箭弹)逐个消灭德军堡垒。艰苦而残酷的战斗在继续,要塞的地盘日渐缩小,至2 月16 日只剩下瓦尔塔河东岸一小地段。很多企图投降的德军官兵被自己人打死。但即使是指挥官也逐渐意识到不会有援军了。2月22日,克内尔少将命令所辖2000人突围,但被苏军击溃。第二天2 月23 日,马特恩少将带领残部12000 人投降,克内尔则自杀身死。据称整个战役中,共有23000 名德军被俘,5000 名德军被打死并埋在当地公墓内。不过德军伤员据说大都被德第6航空队运走了。苏军投入10万兵力攻城,据说战死了1万多人。130公斤重的大胖子马特恩少将在苏联被关押到1946年,后来又交给波兰当局。1949年获释。

早年视察东部前线的希姆莱,大概自己也没料到会在战争最后阶段成为野战集团的指挥官

虽然波兹南的战斗拖住了朱可夫,却并没有影响朱可夫继续前进。1 月25 日,红军在波兹南以南强渡瓦尔塔河。1 月26 日,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推进到克罗伊茨、温鲁施塔特一线。几乎是同时的1 月25 日,希特勒下令组建了“维斯瓦河”集团军群,把它塞在溃不成军的中央集团军群与东普鲁士德军(现在改称北方集团军群)的大缺口之间。“维斯瓦河”集团军群不仅奉命保卫北部的波美拉尼亚,也接管了柏林到法兰克福的奥得河前线。中央集团军群的战线则缩短到南面的西里西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地区[56]

“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司令职务没有交给古德里安推荐的魏克斯(大家应该还记得此人此前在南斯拉夫与红军周旋),甚至也没有交给任何一个职业军人,而是由希特勒做主让党卫军及德国警察总头子希姆莱担任。希姆莱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希特勒任命他的理由之一是希姆莱同时也担任了德国后备军司令,手头有几百万后备人员可以拉上前线。事实上希姆莱在此前后的确搜罗了大量人力,甚至把大量军校学员直接投入战斗。

希姆莱的北部波美拉尼亚战区漫长的战线由魏斯大将的第2 集团军防守,1月26日下辖有15个师和一些战斗群(包括所谓“华沙”要塞残部以及前面提到的“托伦要塞”)。所拥有的机动部队包括:第7 装甲师、党卫军“警察”师(经由南斯拉夫和斯洛伐克调过来的)、“赫尔曼·戈林”装甲补充训练旅。随后又增加了第4装甲师。

而柏林到法兰克福前线则由溃退下来的第9 集团军防守,该集团军现在由布塞步兵上将指挥,其原有部队不是被消灭击溃就是转走,现在正到处调兵重组。1月26日纸面上所辖兵力主要是“大日耳曼”装甲军,包括第20、25装甲步兵师,“勃兰登堡”装甲步兵师,“赫尔曼·戈林”第1装甲师,第19、16、17装甲师。另有第608特种师。但上述部队有一些还困在包围圈内。1月26日当天,德第9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序列上,共有2个军和9个师“下落不明”。

当德国人手忙脚乱之际,朱可夫还在继续前进。由于苏军速度太快,甚至多次赶在德军援兵前到达德国人修筑的预备阵地。1 月28 日,苏联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突破了德军的波美拉尼亚筑垒群。1月31日,苏军突进到了梅瑟里茨,在此击溃了来援德军,仅第8 近卫集团军就俘获2 万德军。2 月3 日,朱可夫的中央和左翼集团进抵奥得河,在柏林以东的屈斯特林(科斯琴)南北占据登陆场。现在,苏联人距离柏林只有60~70公里。

但朱可夫并没有兴趣立刻就扑向德国首都。经过十多天激战,他的方面军实力已有所衰减,到2 月1 日所辖各步兵师平均只有5500 人,2 个坦克集团军只剩下740 辆坦克,后勤枢纽波兹南当时还在德军手中,后勤部队却还远在后方,空军也因为沿途机场被雨雪冲毁而无法前移。他因此非常警惕北面波美拉尼亚境内的“维斯瓦”集团军群左翼(第2 集团军),担心德军会南下攻击他的右翼。为此朱可夫调动了4个步兵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1个坦克军、1个骑兵军加以应对。在朱可夫的左翼,从凯尔采败退下来的德国第24 装甲军残部与“大日耳曼”装甲军于1 月22 日在瓦尔塔河附近的谢拉兹取得联系,两个军仍有大量坦克,加上沿途搜罗的各路散兵游勇,在苏军重围内一路打一路撤。德军指挥部用无线电命令他们突向克罗托申—格洛高(格沃古夫)方向。内林将军指挥第24 装甲军首先退到奥得河,在格洛高地区的东岸建立了桥头堡,随后“大日耳曼”军也逃了出来。1 月28 日,德国第24 装甲军下达命令,在奥得河以西搜捕逃亡或掉队的德军官兵,然后把他们编成混成营或连后火速送往前线。与此同时,大量德国居民也从东部逃亡,2 月1 日人数达450 万,至3 月6 日达到1000 万人。在西里西亚,1944 年2 月尚有470 万德国居民,到1945年4月中旬,只剩下62万人,几乎逃了一个精光。

屈斯特林前线的一群德军士兵,隶属第9集团军

2. 科涅夫的追击

科涅夫自歼灭德第42 军后,一面以右翼向布雷斯劳快速挺进,一面在左翼以第59、60 集团军攻打克拉科夫,并于1 月19 日夺取该城。科涅夫第二梯队的第21 集团军在瓦尔塔河一线进入交战。红军就此开始夺取西里西亚工业区。科涅夫担心会把这个宝贵工业区的坛坛罐罐打烂,决心迂回到西里西亚德军的后方把他们吓跑,于是命令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和近卫骑兵第1军向南攻击,同时故意给德军让出一条后撤通道。德军害怕会被包围,果然逃之夭夭。1 月30 日,科涅夫拿下了斯大林心目中的“宝地”—西里西亚的大片工业区。1月27日,苏联第60集团军还占领了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据说有200万犹太人在该集中营内被屠杀,留下的女性头发就重达7000公斤。

被苏联第21集团军俘虏的德国民防组织国民突击队成员,据说都是波兰人

1 月22—23 日,红军自布雷斯劳南北两侧进抵奥得河(克本—奥珀伦地区),立刻开始强渡。但如前所述,第24 装甲军残部与“大日耳曼”装甲军在月底退到了布雷斯劳以北的奥得河地区,对科涅夫构成一定威胁。希特勒严令这两个疲惫不堪的装甲军发起反击,拔除科涅夫在施泰瑙地区的登陆场,两个军长虽然不乐意但还是硬着头皮上了,经过一番战斗,德军果然败了回来。科涅夫终于在2月3日于奥得河左岸站稳了脚跟。

3. 总结

德国两个装甲军都无力击退科涅夫的先头强渡部队,这点其实并不奇怪,逃出包围的德军机动部队都已经相当脆弱。第16装甲师在1月10日本有106辆战车,至2 月10 日只剩下27 辆(战备16 辆);第17 装甲师同期由101 辆减少到28 辆(战备24 辆);第19 装甲师同期从107 辆减少到27 辆;“大日耳曼”装甲军所辖2个师一共只剩下49辆战车(战备13辆)。更不用说全军覆没的第424重坦克营。

整个A-中央集团军群在1945 年1 月10 日有1346 辆战车(战备1104 辆),到2月10日只剩下728辆(战备350辆[57])。而这三十天内该集团军群还得到了大量新的装甲单位,如“大日耳曼”装甲军、从匈牙利战场调来的第8装甲师67辆战车和第20装甲师69辆战车,以及第103坦克旅的17辆战车等等。

由此粗略推算,A-中央集团军群在维斯瓦河战役中彻底损失(消籍)的战车在1000辆左右,这还不包括“维斯瓦”集团军群的损失。

德军的人力损失方面,有一份战时粗略估计显示,1945 年1—2 月间,东线北部和中部的3个集团军群一共损失了45.1万人。其具体构成为:[58]

按上述资料,参加维斯瓦河之战的“维斯瓦”、中央集团军群一共损失了近24 万人(确数为238000 人)。有理由对上述数据表示怀疑,因为第一,参战的德军已不再限于陆军野战部队,还加入了大量的后备军、军校生、地方治安部队、国民突击队等等,更不用说空军的航空及地面单位。第二,这一时期德军的伤亡报告,依然以战斗单位为主,较少见到后勤单位以及机关人员的损失。而苏军在维斯瓦河战役中不到一个月就推进600 多公里,必然有大量德军后方单位被消灭。第三,德军战斗部队这一时期指挥关系变化频繁,很多单位被切断联系,其损失未必能及时反映到统计上。此前笔者曾列举美军关于阿登战役的前后三份人员损失数据,可知战时的“初步报告”,要比战后“最终报告” 的人数少很多。而德国人的问题则在于,他们至今也拿不出二战多数战役的“最终报告”。

1945年初被红军俘虏的德军官兵

苏联宣布的战果是:击溃德军25 个师,全歼35 个师,共消灭50 万人。仅被红军俘获的德军官兵就超过14万人(确数为147400人),缴获的战利品包括14000 门大炮和迫击炮,1400 辆坦克与强击火炮[59],还有1000 架飞机。其中科涅夫抓到的俘虏有43000 人,同时歼灭德军15 万余人,缴获了5000 门火炮迫击炮、300多辆坦克和200架飞机[60]

苏军自己付出的代价,根据苏联解体后发布的报告,战斗伤亡再加上非战斗伤病不到20万人。如果去掉病员,可能还要少几万人。红军还损失了1267辆坦克与自行火炮、374 门火炮与迫击炮、343 架作战飞机[61]。考虑到红军220万人的空前参战规模和歼灭几十万德军的战果,这样的损失算是比较轻微了。

红军在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中的损失
(1945年1月12日—2月2日)

维斯瓦河之战给苏联和红军带来的战略成果是空前巨大的。不到20 天内,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 方面军在宽达1000 公里的正面突破到600公里纵深,直接推进到了德国腹地,饮马于德国首都柏林前方60公里处的奥得河两岸。波兰首都华沙、波兰南部地区、西里西亚工业区等等也落入红军之手。

从战役开始阶段,红军的突破就极为顺利,空前凶猛的炮击加上狡猾的引诱战术,使德军精心构筑几个月的坚固阵地几乎瞬间瓦解,德军的颓败之势,甚至令苏联人都感到吃惊。德军以4 个装甲师加1 个重坦克营实施的两次战术反击,都在开始阶段就惨遭失败,其后投入的装甲援兵,也都未能挫败红军的攻势。

红军在进攻中快速推进和大胆迂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红军机动部队几乎避开一切缠斗地快速穿插,使德军在整整600 公里纵深内都没有获得重建连贯防线的机会,甚至连派去防守奥得河前方筑垒群的部队,都在开进中遭遇苏军而被就地击溃。

维斯瓦河战役中,德军装甲部队威力不再,另一方面却普遍采用了“要塞” 战术,但除了波兹南外,多数都未能长期坚守。苏联人也看透了德国人害怕被包围的秉性,总是故意给“要塞”留出逃生通道,不过这个招数在波兹南没有见效,当地的德国守军选择坚守,这令苏军颇为意外,对这个攻克柏林所必需的后勤通道要点又没法绕开,于是增加兵力转入攻坚,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生命。攻坚战总体来说不是苏军的强项,他们的步兵单位太小太弱,而且在追求快速突破高速推进的思路以及辽阔战场环境下,也没有很多时间对路上突然冒出来的德军坚固筑垒进行周密侦察,作好进攻准备。因此要塞战术在一些关键节点无疑是有效的,但前提是要塞守备队必须做好全军覆灭的心理准备。

1 月攻势中的Su-100 自行火炮,背景可以看到T-34/85 坦克纵队。它们都隶属于乌克兰第1 方面军。值得注意的是,Su-100上搭载的一个苏联步兵拿着缴获的德军44型突击步枪

五、1945年初的库尔兰半岛

舍尔纳被调任A 集团军群司令后,留下北方集团军群司令由原驻芬兰的第20 山地集团军司令伦杜利克接替[62]。1 月25 日,北方集团军群改称为“库尔兰”集团军群[63]。1月26日,伦杜利克抵达库尔兰。可仅仅12个小时后,他就收到德国陆军总部的新命令,去东普鲁士接管原来归赖因哈特指挥的“原”中央集团军群(此时已改称北方集团军群)。希特勒当然也必须给“库尔兰”集团军群再物色一个新司令。人选终于确定,在1月29日到任。此人名字比较啰嗦:菲廷霍夫·谢尔·海因里希·戈特弗里德大将。

由于不断的损失加上一些单位从海上撤离,与1944 年12 月份相比,库尔兰半岛内的德军兵力在新年的1 月份大为减少,但总数仍有近39 万人(确数389500人),包括:

陆军:357000人

空军:20500人

党卫军和警察:12000人

总计:389500人

库尔兰半岛德军有12315 辆机动车(10050 辆属于陆军,2265 辆属于空军),以及8778 匹马。集团军群还有一支规模不大不小的装甲部队。但是原有的3 个装甲师(第4、12、14)中,第4 装甲师已经在1 月8 日接到命令,将撤往但泽[64]。装甲支援部队还包括第510重型坦克营,1月15日该营拥有22辆“虎” 式坦克且全部都可以投入战斗。[65]

1月24日早晨,经过一番凶猛而短促的炮击,苏军又一次向库尔兰半岛发起进攻。德国人将其称为“第四次库尔兰会战”。德军顽抗,但苏联人还是取得一定进展,迫使德军投入了装甲预备队。1月25日,第14装甲师在第510重型坦克营的支援下,于集团军群右翼发动反击并取得成功。德军宣称摧毁了63 辆苏联坦克,大部分归功于第510 营的“虎”式坦克。第12 装甲师也在集团军群左翼参战。1月底,随着大雪和泥泞的降临,战斗逐渐减弱直至恢复平静。德方估计从1月24日到2月3日,苏军共损失了4万人,还丧失了541辆坦克和178架飞机[66]。这些数字或许有很多夸大成分。

【注释】

[1]《希特勒与战争》,第920页。

[2]《希特勒与战争》,第928页。

[3]《希特勒与战争》,第926页。

[4]《希特勒档案》,第210页。

[5]《闪击英雄》,第454—455页。

[6]《闪击英雄》,第457页;《当巨人冲突》,第234页。

[7]《斯大林格勒到柏林》,第419页。

[8]《希特勒与战争》,第934页。

[9]《斯大林格勒到柏林》,第419页。

[10]《苏德战争》,第600页。

[11]《希特勒与将军》,第587页。

[12]《希特勒与将军》,第593、595页。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十,第64—65页;《回忆与思考》下卷,第1004页。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十,第58—59页;《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下)插图。

[15]《方面军司令员笔记》,第338页。

[16]《方面军司令员笔记》,第347页。

[17]《德国陆军的武器与秘密武器》卷二,第267页。

[18]《装甲部队2》,第202、230页。

[19]《当巨人冲突》,第304页。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十,第58—59页。

[21]《帝国与二战》卷十,第一部分,第495 页;《当巨人冲突》,第304 页;《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卷六,第499页。

[22]《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卷六,第499页;《陆军 1933—1945》卷三,第180页。

[23]《苏德战争》,第727—728页,另根据《德国武装部队与党卫军的兵团与部队》作了修正。

[24]《帝国与二战》卷十,第一部分,第501页。

[25]《帝国与二战》卷十,第一部分,第504页。

[26]《德国空军数据书》,第130—138页。

[27]《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六,第158页。

[28]《德国空军的最后一年》,第114页。

[29]《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十,第68页。

[30]《希特勒的报应:红军1930—1945》,第146页。

[31]《巴格拉季昂到柏林:最后的东线空战》,第132页。

[32]《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十,第55页。

[33]《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损失与战斗伤亡》,第153页。

[34]《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十,第92—93页。

[35]《凯尔采 1945》,第26页。

[36]《帝国与二战》卷十,第一部分,第502、508—509页;《德国与二战》卷六,第503页。

[37]《当巨人冲突》,第367页。

[38]《闪击英雄》,第459页。

[39]《苏联历史档案汇编》第19卷,第475—477页。

[40]《凯尔采 1945》,第37页;《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十,第97页。

[41]《帝国与二战》卷十,第一部分,第508页。

[42]《军事学术史》,第613页。

[43]《虎在行动》卷一,第47页。

[44]《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德国在东线的失败》,第422页。

[45]《从巴格拉季昂到柏林:最后的东线空战》,第89页。

[46]《德国国防军大本营》,第502—503页。

[47]《希特勒与战争》,第938—939页。

[48]《集团军战役》,第4页。

[49]《集团军战役》,第4、34、56页。

[50]《武装力量与党卫军的兵团与部队》第十四卷,第253页。

[51]《希特勒与战争》,第940页;《闪击英雄》,第472页;《德国国防军大本营》,第503—504页。

[52]《中央集团军群》,第268页。

[53]《中央集团军群》,第264页。

[54]《中央集团军群》,第269页。

[55]《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第646页。

[56]《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十,第584—585页间彩图。

[57]《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十,第577页。

[58]《帝国与二战》卷十,第一部分,第559页。

[59]《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十,第141页。

[60]《方面军司令员笔记》,第377页。

[61]《苏联在二十世纪的损失与战斗伤亡》,第263页。

[62]《北方集团军群》,第346页。

[63]《武装部队和武装党卫军的兵团与部队》卷十四,第131页。

[64]《第4装甲师在东线》卷二,第4页。

[65]《虎在行动》卷一,第377页。

[66]《北方集团军群》,第347—34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