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年晚期记忆力和智力的变化|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2版

成年晚期记忆力和智力的变化|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2版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一般情况下,直到进入成年晚期前,记忆衰退得并不明显。成年期后个体记忆力在总趋势上表现为衰退,但其发展并不是直线下降,而是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成年晚期个体记忆力下降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环境因素、信息加工缺陷和生物因素。沙伊的研究发现,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具有“可塑性”,成年晚期可能发生的智力改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成年晚期记忆力和智力的变化|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2版

1.记忆力的减退

老年人记忆力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18~30岁是个体记忆的“黄金时期”,记忆能力最强,记忆效率最高。到了35岁以后,记忆能力就逐步下降。但一般情况下,直到进入成年晚期前,记忆衰退得并不明显。成年期后个体记忆力在总趋势上表现为衰退,但其发展并不是直线下降,而是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记忆是认知系统对信息的一种处理过程,这个过程的各个部分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衰退表现:感觉记忆和单纯的短时记忆几乎不会受到年龄的影响,但用于认知任务的工作记忆却会随年龄有一定衰退,并对老年人的认知老化起到重要作用;长时记忆中保存的久远记忆一般不会减退,而回忆能力会随着年龄发生比较显著的衰退。这说明,老年人记忆力下降的日常表现主要来自于信息提取发生困难,而信息的保持和存储功能并没有太大的减退。

根据记忆能力的类型,成年晚期的记忆力衰退还会具有以下表现:①机械识记能力减退。机械识记是指在记忆材料没有意义或不理解其意义的情况下,采取机械重复的方法对其进行的识记。老年人对自己理解材料的识记和青年人没有多大差别,但对自己不理解材料的识记要比年轻人差。②无意记忆能力下降(Direnfeld&Roberts,2006)。有意记忆是指特意去记忆的内容,而无意记忆则与之相反。老年人在回忆日常经历而没有特别去注意的事物时比较困难;而若要求老年人特别去记住某些材料,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也可以完成。③再认能力较差,老年人的再认能力在各个年龄段中是最差的。④记忆广度,即短时记忆的容量下降。

成年晚期个体记忆力下降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环境因素、信息加工缺陷和生物因素。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成年晚期记忆力的变化具有比其他年龄组都要大的个体差异,表现为不同个体记忆发生明显减退的时间有早有晚,减退速率有快有慢,减退程度有重有轻,有的甚至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2.智力的变化(www.xing528.com)

传统的老年智力观点认为,随着年龄增长造成的生理功能“退化”,老年人的智力水平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下降的趋势。这种认识符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早期一些智力测验的结果。一般来说,成人的智力在到达巅峰之后就开始逐渐衰退;但研究也显示出智力不同侧面的发展变化并不均衡,智力衰退开始的年龄以及衰退的程度也有所差异。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人们广泛接受了智力由不同成分构成的观点,研究者也开始注意智力衰退中不同方面表现的差异性。

卡特尔等人提出和发展的“流体—晶体智力”理论对不同智力因素随年龄的增长和分化进行了总结和概括(Cattell,1963;Horn,1982)。根据这一理论,人的智力根据变化趋势不同可划分为流体和晶体两大方面。所谓的“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包括非言语性的抽象推理能力和要求一定速度的动作性操作,如数学运算、空间知觉等;而与之相对,“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则主要包括依赖学习积累获得的知识、技能,如语言常识等。由于流体智力受限于神经生理条件,因此在成年晚期就会明显下降;而晶体智力主要受文化等外在因素影响,其发展与年龄增长成正比,因而老年人的晶体智力通常会保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甚至会继续提高。

图12-3 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随年龄发展的大致趋势

不过,随着认知研究的发展,学者开始发现老年人智力衰退的趋势并不能简单地被流体—晶体智力理论所概括。老年人的各项认知能力具有极大的个体差异性,而且还会受到时代、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自1956年开始,美国学者沙伊就在美国的西雅图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进行追踪研究,力图克服单纯横向或纵向研究的缺陷。沙伊随机选择了500名年龄跨度在20~70岁的被试,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认知能力测验。从20岁开始,这些被试年龄相差5岁就被编为一组。研究者每7年就对他们进行一次测试,而每年都会有新的被试加入进来,最终接受测试的人数超过5000人。研究选用了五种认知能力作为测量的因素,即数字能力、词汇理解能力、词语流畅性、归纳推理能力和空间能力。研究发现,进入成年晚期后,个体的某些认知能力会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很小,直到80岁以后才会逐渐显现。智力的发展变化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有些人从30岁开始就出现智力下降,而另一些保持良好的个体直到70岁才会出现这种下降(Schaie,1994)。沙伊的研究发现,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具有“可塑性”,成年晚期可能发生的智力改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能在一定的时机受到适当的刺激、练习和激励时,老年人就能够较好地保持智力水平。

神经科学的研究也支持了老年人认知能力“可塑性”的概念。大脑老化与可塑性的研究发现,脑神经突触和树突具有形态学和功能学的可重塑性。在脑衰老的过程中,树突仍然还可以生长,表现出代偿修复功能(Coleman&Flood,1986);当老年人的脑受损时,海马突触也具有可塑性和脑功能的稳定性(Cotman&Anderson,1988)。这种发展从中年期一直延续到老年期,可以在神经细胞衰老的同时使树突产生更多的关联,形成新的、具有相当数量的神经环路,甚至可以超过已丧失的原有神经元,使中枢神经系统这一部位形成新的树突网络,可以有效地补偿由于神经细胞退行性改变与脑的老化带来的神经结构缺陷。大脑的可重塑性为老年人智力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