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参军戏与梨园行的联系与发展

唐代参军戏与梨园行的联系与发展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了唐代,参军戏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表演形式,情节、内容都日趋复杂。可见,参军戏与优是一脉相承的艺术形式。与参军戏并存的还有唐代的歌舞戏。梨园在当时的京都长安光华门外的禁苑中,李隆基选拔了三百名水平较高的乐工和数百名宫女,集中在梨园,学习歌舞、戏曲,有时亲临现场,进行指导。所以,后世的戏曲演员称戏曲界为“梨园行”,称自己为“梨园子弟”,如果家里几代人都从事戏曲表演工作,就称为“梨园世家”。

唐代参军戏与梨园行的联系与发展

到了封建社会,“优”慢慢地被封建帝王利用,成为帝王讽刺臣下的一种手段。史传有一个担任“参军”的官员贪污官税,帝王命令一个优穿上官服扮演参军,让另一个优在旁边戏弄、嘲笑他,从此,优的表演由一个角色发展成为两个角色,被嘲笑者就沿用了参军这个名称,而嘲笑他的人叫“苍鹘”。这就是“参军戏”的由来。

到了唐代,参军戏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表演形式,情节、内容都日趋复杂。参军戏由一个节目的名称,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表演形式,由最初的两个人物发展为多个人物,但仍然是以滑稽的对话和动作引人发笑,达到娱乐的目的,有时也讽刺朝政或社会现象。可见,参军戏与优是一脉相承艺术形式。

与参军戏并存的还有唐代的歌舞戏。乐舞戏剧,应属两种艺术形式,但中国戏曲实际上是起源于歌舞,所以,载歌载舞,成为中国戏曲的一大特点。唐代歌舞中的舞人,实际上也是戏曲中的一个角色。例如唐代歌舞《代面》,表演的就是北齐兰陵王高长恭的故事,舞者除戴假面具外,还身穿紫衣,手执金鞭,是一个固定的舞台形象。歌舞本身具有故事情节,成为戏曲的一种表演形式,并在唐代得到了充分的展演,是戏与曲相结合的最早实践。

唐代宫廷还设有专门训练艺人的组织,叫“梨园”。传说唐玄宗李隆基自幼喜爱歌舞,精通音律,做了皇帝以后,选定“梨园”作为培养、训练艺人的活动场所。梨园在当时的京都长安光华门外的禁苑中,李隆基选拔了三百名水平较高的乐工和数百名宫女,集中在梨园,学习歌舞、戏曲,有时亲临现场,进行指导。(《新唐书·礼乐志》:“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都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www.xing528.com)

在李隆基亲自指导下成立的这个歌舞戏曲班子,可以说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所规模宏大的国立戏曲学校,李隆基做校长是当之无愧的。所以,后世的戏曲演员称戏曲界为“梨园行”,称自己为“梨园子弟”,如果家里几代人都从事戏曲表演工作,就称为“梨园世家”。而李隆基则被奉为梨园行的祖师爷,在旧时的剧团、剧场里,大都供奉着李隆基的塑像,演出前后,都要向塑像磕头、行礼。

由于以上的原因,唐代歌舞非常兴盛,特别是“变文”的出现,标志着初级文学剧本的萌生。变文,是唐代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唐代佛教盛行,寺院中的僧人宣传佛教时,主讲的和尚坐在中间,旁边有人帮腔,也有人奏乐。这种类似表演的佛教宣传往往与图画相结合,宣讲者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被展示的图画称为“变相”,说唱故事的底本称为“变文”。变文、变相之“变”是相对于“经”而言的,“经”指正常,“变”指变异,意为把经义演变成文。变文的形式对后来的鼓词、弹词艺术有显著影响。变文作品是清朝末年在甘肃省的敦煌石窟中偶然发现的,但很大一部分已随同其他经卷和文物一起流落到英、法、日、俄等国,是研究中国古代说唱文学和民间文学的重要资料。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著作有《敦煌变文集》等。

这种讲故事的表演形式和各种艺术形式的结合、渗透,对于戏曲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