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哈尼族传说:为什么人口比汉族少?

云南哈尼族传说:为什么人口比汉族少?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哈尼族人口为什么比汉族少哈尼族传说。(白小青)一娘生的亲弟兄哈尼族传说。收入《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32开,8页,6 960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史军超)摩批哈尼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地区。第三天碰到的是穿黑衣、戴黑帽、骑黑马的人,他们把他打倒了,天上突然落下满地的黑块块。他们不是不爱说唱,不是不喜欢玩乐,而是不知道如何说开头的话。

云南哈尼族传说:为什么人口比汉族少?

哈尼族人口为什么比汉族哈尼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很古的时候,汉族和哈尼族亲密地生活在一起。后来一棵遮天大树把阳光遮住了,白天和黑夜分不清。人们无法生活,决心砍倒这棵大树。汉族用斧砍,哈尼族用锛砍,他们不知砍了多少年,才将大树砍倒。大树倒地的时候,压死了很多汉人和哈尼人,最后一清点,汉族剩下八千人,哈尼族却只剩六千人。从此,汉人繁衍得越来越多,哈尼人几经迁徙、流浪,人口没有增加多少,所以哈尼族人口比汉族少。李克罗讲述,周元荣记录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二辑,32开,1页,5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2年编印。(白小青)

一娘生的亲弟兄哈尼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有两个老人生下十二个小孩,他们分别是阿厄帕(哈尼族祖先)、阿窝帕(彝族祖先)、阿撮帕(傣族祖先)、蒲尼帕(汉族祖先)……后来兄弟们长大要分家,老大阿厄帕喜欢上山打猎,老二阿窝帕喜欢在半山栽荞子,老三阿撮帕喜欢下河捉鱼,老四蒲尼帕喜欢做生意。爹妈只喜欢老四,不喜欢老大,就把他撵走了。因为老大说话直,得罪了爹妈,爹妈就叫几个弟弟去杀老大。弟兄们护着老大,第一次捉一条鱼杀出血来给爹妈看,爹妈闻见鱼腥味,不信老大被杀了;第二次割开一头小白牛的耳朵放血,小白牛是老大出门时爹妈给的,这回爹妈相信了。从此,哈尼人就有了杀牛祭祖的风俗。但是后来老四天天忙着做生意,忙不赢孝顺爹妈,爹妈就到老三家;老三也只忙着捉鱼,爹妈就到老二家。老二的荞子不够爹妈吃,爹妈只好到处讨饭。有一天,讨饭讨到阿厄帕的山寨里,阿厄帕对他们很好,但是他们认不出阿厄帕来了。后来,他们看见一头大白牛,很像自己家里的那头,只是耳朵缺了一个口,就问阿厄帕的儿媳妇。儿媳妇讲了阿厄帕的家史,爹妈很愧悔,就跳进火塘烧死了。爹妈死后,变成了火塘神,天天和哈尼人在一起,火塘也成了神圣的地方。因为爹妈是在火塘里烧死的,火葬就成了哈尼人的风俗。朱小和讲述,史军超、卢朝贵搜集翻译整理。收入《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32开,8页,6 960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史军超)

摩批哈尼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地区。内容是:从前,有一个摩批具有预卜生死祸福的本领。有一天他对三个儿子说:“如果你们要有福气,就在夜里到寨边路口上去埋伏,看见什么人,你们都把他打倒,不管是天神地神都不必怕。”头天夜里三弟兄去,看见一个穿金衣、戴金帽、骑金马的人飞奔而来,兄弟三人被来人的气势吓住,没有敢打。第二天看见的是穿银衣、戴银帽、骑银马的人,也没敢打。第三天碰到的是穿黑衣、戴黑帽、骑黑马的人,他们把他打倒了,天上突然落下满地的黑块块。摩批说:“头天碰见的是金神,第二天碰见的是银神,第三天碰见的是铁神,你们现在可以打铁为生了。”于是三弟兄化铁矿(黑块块)为水,做出锋利的工具,各地的人都来买。从此人间才有了铁打的工具。三弟兄名声大起,乌木(皇帝)很害怕,便派兵来打他们。这时摩批要死了,临死前说他将变成一棵竹笋帮助他们。但是兄弟三人没有按照他说的三天后才准出门的话做,结果竹笋变成的兵将还没有成形,打不过乌木。他们逃到远方,又从龙王那里取得起死回生的宝,回来战胜了乌木,成为哈尼人爱戴的乌木。朱小和讲述,史军超、卢朝贵搜集翻译整理。收入《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32开,12页,9 570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史军超)

嵯摩麻西纳七哈尼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绿春县等地的哈尼族地区。哈尼语“嵯摩麻西纳七”的意思是“人老不死药”。该传说叙述的是:古代有个乌木(皇帝)管理着两个大海中间的广大土地,后来他年老体衰临近死亡了,还不愿就此死去,便派出得力的大臣西耶去找人老不死药。这种神奇的药是由三样东西组成的,一是辣蚂蚁的九碗眼泪中最辣的一碗,二是石头九个苦胆中最苦的一个,三是月亮九节肠子中最毒的一节。西耶寻找多年没有找到,最后听说这种药是在大海里的三个岛上,于是带着三千对男女(其中有头人、摩批、工匠)、五谷杂粮籽种和各式工具出发去找,果然在大海中的三个岛上找到了。这时西耶发现乌木不信任他,悄悄地来到乌木后边,杀死了乌木,自己和同去的人吃了人老不死药,但是他又不敢回来,怕小乌木治罪,于是就带领着同去的人在海岛上定居下来。朱小和讲述,史军超搜集整理。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8页,2 400字。(史军超)

阿贝嘎虎烟嘎哈尼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地区。内容是:传说,过去天上人间没有古歌、故事,天神和人都单调地生活着。他们不是不爱说唱,不是不喜欢玩乐,而是不知道如何说开头的话。有一天,最聪明的德摩诗匹正在睡觉,太阳神约罗顺着公鸡冠子上的九道刻爬上来了。他的脚步很重,走一步,咚的一下,天就亮一点,又走一步又咚的一下,天又亮一点。他走第一步的时候把德摩诗匹吓醒了,叫出一声“啊”音来。从此,德摩诗匹就会唱歌讲古经了。此后,不管是唱歌还是讲古经,头一句就要说“阿贝嘎虎烟嘎(意为远古的时候)”。朱小和讲述,史军超搜集记录。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2页,900字。(史军超)

各个民族为什么会吵架哈尼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绿春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等地的哈尼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有一棵遮天大树把天地日月都遮住了,一年到头黑漆漆的,人们没有年月日的概念,也就不知何时该种,分不清长幼,也不会讲道理。世上的七十七个民族来砍树,他们齐心合力地砍,但是砍开的口子马上就会合拢,怎么砍也砍不倒大树。为此,各个民族都提出了砍树的办法,因无法达成一致,最后发生了争吵。于是,有书的民族拿着书来照书上教的办法砍,无书的民族背着古经砍,有书的民族和无书的民族发生了纠纷。白天砍的民族砍不倒树,夜晚砍的民族也砍不倒树,白天砍的民族和夜晚砍的民族也斗起架来了。从此,各个民族间就有了吵不完的架。朱小和、普金打讲述,史军超、杨叔孔搜集记录。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17页,8 500字。(史军超)

弓箭刀斧的来历哈尼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区。内容是:古时候,雷神用弓箭来射人间,因天神射箭的力量大,跑得再快的东西也被射死了;天神又用砍刀、斧子来劈人间,老林也被劈出火来了。哈尼族祖先看见这些东西这样厉害,就学着擗树枝来做成箭,拿石片来做成砍刀和斧子。他们用这些东西去撵山,撵得老虎、豹子逃进深山老箐,撵得老鹰只敢贴着云彩飞,也猎获了很多猎物。从此,哈尼人过上了好日子。普金打讲述,史军超搜集整理。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3页,1 200字。(史军超)

扎玛哈尼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地区。哈尼语“扎玛”的意思是“大象”。传说,哈尼族祖先在诺玛阿美以前就和汉人打交道了。那时候哈尼族的头人想给汉人皇帝上贡,但是不知贡什么好,最后决定贡又白又亮的象牙。为此,他就派人去捕大象,但是去的人大多被大象踩死了。后来有三兄弟想出了一个办法:因为大象爱吃葫芦叶,就在悬崖边种了一大片葫芦,当大象来吃时就摔下悬崖死了。这样,头人就取得了象牙。慢慢地哈尼人掌握了一套驯养大象的办法,大象成了哈尼人的好帮手,家家养大象驮东西。朱小和讲述,史军超搜集记录。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7页,3 200字。(史军超)

换牛皮鼓的来历哈尼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哈尼人在滇池畔居住的时候,有个强大的部族来侵犯。哈尼人势单力薄,只好退守到大山上。粮食吃光了,牛也杀光了,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用牛皮蒙成很多大鼓,擂响所有的大鼓组织突围,敌人被大鼓和喊杀声吓退了,突围胜利了,他们即刻南迁。为纪念大鼓的丰功,每年农历的三月换一次鼓皮,让鼓永远象征着美好。蒙鼓皮时,贝玛和老者们祈祷着将天下的吉祥、美好、胜利置于鼓内,让鼓声给哈尼人带来幸福,带来康泰,带来胜利。王义讲述,宋自华记录整理。文稿由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史志办宋自华保存,16开,4页,2 000字。(黄秋霞)(www.xing528.com)

分地皮的传说哈尼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哈尼族地区。内容是:远古的时候,哈尼人和傣家人都住在坝子里。那时候,傣族人口不多,哈尼族人口也很少,两个民族相处得十分和睦。过了许多年,傣族人口和哈尼族人口都多起来了。傣族有了自己的头领,哈尼族也有了自己的头领。头领们开始争河中的鱼,争山中的兽,争水田,争山地,时常争争吵吵,闹得两个民族的百姓不得安宁。百姓们怕影响两个民族的和气,都主张把地皮分开,不要再住在一起。分地皮的那天哈尼族的头领点了几把野火,那野火烧过平坝,又烧了高山。当他放的野火烧了平坝后,傣族头领引来滔滔大水淹地。那滔滔的大水涌进平地,一直淹到大山脚下。从此,地皮便分开了,高山给了哈尼族,平坝给了傣族。佚名讲述,杨胜能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520字,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陈桂芬)

尼上山的传说哈尼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哈尼族?尼人地区。内容是:相传,?尼人本来住在坝子里,那时候?尼人和傣族像一家人一样生活着,傣族像大哥,?尼人像兄弟。兄弟俩一个爱山,一个爱水,早出晚归,和和气气地住在一起。后来人多了,大家决定要分家。分家那天,哥哥骑着枣红马,弟弟牵着马鹿同时来到家门前的那棵大树下,一起解开缰绳让它们代表自己去选地。枣红马“咴咴”地叫着,摇头摆尾向河边跑去,因为河边有它最爱吃的青草;马鹿“吭吭”地叫了两声,撒开四腿跑上了高山,钻进了树林,它喜欢树林,林中有它最爱吃的野草。哥哥高兴,弟弟也高兴。从此,傣族分得了平坝,他的儿孙便一直居住在坝子里;?尼人分得了高山,他的儿孙便一直住在高山上。佚名讲述,杨胜能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546字,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陈桂芬)

四个民族是怎样分家的哈尼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哈尼族地区。内容是:相传,汉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四个民族都是折妈赞所生,哈尼族是老大,汉族是老二,拉祜族是老三,傣族是老四。折妈赞领着四个儿子,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日子过得很清苦。折妈赞很爱自己的孩子,食物少的时候,宁肯自己挨饿,也要让孩子们吃饱。四个儿子都长大成人,一个个生得浓眉大眼,十分健壮。兄弟四人各自向阿妈说出了想分家过日子的打算,并请太阳阿妈来做证。太阳阿妈听了他们的陈述,高兴地说,你们四人虽说要各走一方,但总是同胞骨肉,要永远记着阿妈的养育之恩,要时时想着兄弟间的情谊,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谁无情无义我就处死谁。说完,太阳阿妈就骑上自己的金马走了。佚名讲述,高和、林章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5页,2 054字,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陈桂芬)

银铃的故事哈尼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善良、勇敢的哈尼族小伙子,由于家境贫穷,不得不到处流浪。一天,他带着阿爹留下的宝刀和心爱的猎狗来到一个哈尼族寨子,整个寨子只见到一个在哭泣的小姑娘。她向他哭诉了牲畜被鹰和狼吃了的遭遇。小伙子决心消灭残害人畜的鹰和狼。他和姑娘一起做了几百支箭,射死了所有吃人的恶鹰;又用宝刀将带着银铃吃人的狼砍死,将银铃取下,作为爱情的信物送给姑娘,戴在姑娘的胸前,狼、虎、豹听到银铃声,吓得逃跑。从此,银铃成了哈尼姑娘的辟邪物及装饰物。李然黑讲述,许斌强记录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三辑,32开,2页,1 0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3年编印。(白小青)

灶神的传说哈尼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绿春县哈尼族地区。传说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讲述的是:一个孤儿跟叔叔过日子,有一天干完活回来没菜吃,叔叔在火塘边烧豆豉吃。侄儿问他吃什么,叔叔说是在吃豆豉。孤儿说自己也要吃,叔叔却不给他。孤儿很是伤心,便跑到外面自谋生路去了。多年后,孤儿成了一个富人,而叔叔却沦为了乞丐。一天,叔叔讨饭来到侄儿家,侄儿特意炒了一碗豆豉,说这是“哈尼作料豆豉,孤儿不吃之食”。叔叔听了羞愧难言,一头栽进灶里烧死了,他的灵魂成了灶魂。另一个版本讲述的是:一个哈尼大富人家的二女儿因冒犯父亲被赶出家门。她牵着家里的瞎马来到一个穷人家,几年后与穷人家的儿子成亲并成了大富人家。一天,家门口来了一个老乞丐,女人一眼便知是父亲,父亲却没有认出她。女儿盛情招待了父亲,临走时还送给他一大背谷子。父亲第三次来讨饭时知道女人是被自己赶出去的女儿,羞得无地自容,一头栽进灶里烧死了,其灵魂变成了灶神。前一版本由白鲁俭讲述,白金明翻译整理;后一版本由白简准讲述,白金山翻译整理。哈尼文汉文对照版收入《哈尼族民间故事》(二),32开,3页,1 6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杨羊就)

“叫花子”过路哈尼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易门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有个“叫花子”路过哈尼族居住的黑虎狼山寨乞讨时,只有一家人给了他一小块麦粑粑。路过小朋多哈尼寨时,人们送给他很多好吃的东西。他看到这里干旱,为感谢善良的哈尼人,便将带着的泥鳅放进岩洞中,即刻,一股又粗又大的山泉水从洞中流出。从此,小朋多山寨水源丰富,雷响田也变成了保水田,水稻年年丰收。而黑虎狼山寨只有四分之一的田能用上山泉水。原来“叫花子”是位仙人。黑虎狼山寨的后人只能埋怨祖先太小气了。张宝福讲述,尹克富、王永宁记录整理。收入《玉溪故事集成》,32开,2页,8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黄秋霞)

蛇螺相争的故事哈尼族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哈尼族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风景秀丽的云雾山下有两个哈尼族村寨。他们喝的是一条箐里流淌的清泉,世代亲如一家。后来,两个村寨的人口多起来了,种荞的山坡地改成梯田种稻,两村人都开沟引山泉水去灌溉梯田。初开梯田时,田不多,水够用。不久,两寨的梯田都从山头开到山脚。种的田多了,一到栽秧时节,各家都缺水。有一年三月,天气特别干旱,两个寨子因争水而发生打斗,死了不少人。一个寨子把死人抬到另一个寨子的寨头去埋,又引发了矛盾。在即将再次发生争斗的时刻,在分流的沟头处出现了一条大水蛇。它把头伸入水里啄田螺,田螺也想吞食对方,结果两败俱伤。这时一位老人劝住双方,将螺蛇相争死亡的道理讲了一番,并说哈尼人是一娘生的亲弟兄,同居一座山,共饮一泉水,是一家人。听了老人的话,两村人同心协力打造了一块分水石来分水,并把蛇和田螺埋葬于分水石下,警示后人,不为用水打架。从此,两村人亲如一家,同用一条箐沟水灌溉梯田,连村名都叫全福庄。佚名讲述,舒振兴搜集整理。收入《绮丽的山花》,32开,2页,910字,元阳县民委1984年编印。(卢朝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