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哈尼族习俗传说:黑衣与银泡帽

云南哈尼族习俗传说:黑衣与银泡帽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羊就)认舅舅的故事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绿春县哈尼族地区。(陈桂芬)哈尼族尚黑的来历哈尼族习俗传说。(史军超)穿黑衣黑裤的传说哈尼族习俗传说。收入《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32开,3页,2 300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黑色不仅是哈尼族服饰的标志,也是意识崇尚的标志。(白小青)哈尼族姑娘戴银泡帽的传说哈尼族习俗传说。

云南哈尼族习俗传说:黑衣与银泡帽

为什么哈尼族聚居在半山腰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哈尼族因战争、疾病及民族纠纷从诺玛阿美来到红河南岸时还不会建房筑屋,没有固定的居所,依靠天然岩洞来遮雨蔽日。一个叫阿山的头领决定建寨,并召集所有人讨论相关事宜。女人说要建在山头,这样砍柴时不用走太多的路。男人说住在山头离田远,应到山脚建寨。头领想,建寨是一件大事,需得男女都同意,村寨才能和睦相处。最后想出折中的办法,把村寨建在山腰,男人去种田,女人去砍柴,都是一样的路程。果然男女都同意了。从此,哈尼族村寨一般都建在半山腰。佚名讲述,陈窝娘、刀建国搜集整理。哈尼文汉文对照版收入《哈尼族民间故事》(四),32开,3页,1 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杨羊就)

认舅舅的故事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哈尼族有对恩爱夫妻生了对双胞胎,大的是姐姐,小的是弟弟。从小到大,姐姐疼爱弟弟,弟弟关心姐姐。后来,姐姐出嫁到一户贫困人家,弟弟经常去帮她家犁田、耙田、砍柴、盖房子。姐姐和姐夫深受感动,教育子女说:“上,天最大;下,地最大;人,舅舅最大。不管什么时候,不能忘记舅舅的恩情。”从此,哈尼族生儿女要向舅舅家报喜,盖房子要向舅舅家请教,人死了要请舅舅来主持丧葬。这成了哈尼族的传统习俗。李皮萨讲述,宋自华记录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五辑,32开,3页,1 3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5年编印。(白小青)

舅舅如同万年青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绿春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个三口之家,父亲嘎则年老体衰,还生了一种治不好的怪病。一天,父亲的病发作了,把女儿则车关进笼里,叫儿子则斗杀他的妹子。这可急坏了则斗,趁父亲上山就放跑了妹妹,并杀了一只鸡,把血四处泼洒,等父亲回来就告诉他:“则车趁我不注意就跑了。”几年后哥哥十分想念妹妹就到处去找,原来妹妹已结婚,家境也较好,回去后把妹妹的情况告诉父亲。嘎则也十分想念女儿,按则斗说的去找他也觉得很对不起女儿,伤心地哭了。回去的路上,嘎则觉得肚子饿,便打开饭包。忽然一群蜜蜂飞了出来围着他狠命地蜇。回到家中已浑身是血,但过了几天病就好了,后来再也没有复发。则车常对子女说,没有你们的舅舅就没有你们现在的一切。哈尼老人常说的“没有舅舅外甥不壮”就是这个道理。佚名讲述,白祖额搜集整理。哈尼文汉文对照版收入《哈尼族民间故事》(四),32开,3页,1 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杨羊就)

哈尼族为什么好客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一天傍晚,哈尼山寨来了一个穿着破烂,发须蓬乱,脸色苍白,活像疯人似的老人,打算在寨子里借宿。他问遍了全寨子的人家,都无人理睬,于是只好伤心地离寨而去。这时,一个无依无靠的小伙子看见了老人,便把他领到自己的家里,烧火做饭,并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一只老母鸡杀了招待他。饭后请老人上床与自己同床共眠。第二天一早,小伙子起来做饭,把一盆热水端到床前,准备请老人洗脸,老人却不见了。他睡的地方堆着一堆闪闪发光的金子。他正在惊奇时,屋里响起了老人的声音:我为人世间有你这么个好心人感到高兴。后来小伙子用这些钱买了田地,盖起了房子,娶了一位美丽的妻子,过上了幸福生活。从此,哈尼人只要见客人进寨,便争相迎请。佚名讲述,阿利批修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650字,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陈桂芬)

哈尼族尚黑的来历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哈尼族在古代是以白色为贵的,衣服包头都用白色。在诺玛阿美战败之后,为了在夜晚行军打仗不被敌人发现,大首领扎纳阿波叫大家到蓝靛地里打滚。这样,衣裳、裤子、包头都变成黑的,夜晚走到敌人面前他们也认不出来了。从此,哈尼人经常打胜仗。以后子子孙孙就穿起黑衣、黑裤,戴起了黑包头,用来纪念哈尼族的英雄祖先扎纳阿波。朱小和讲述,史军超搜集记录。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3页,1 200字。(史军超)

穿黑衣黑裤的传说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绿春县、元阳县等地的哈尼族地区。内容是:很古的时候,哈尼族祖先生活在诺玛阿美,过着富足、自由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代,哈尼族祖先们的庄园里闯进了凶残的外族人,哈尼人敌不过,被迫南下迁徙到色隅(今大理一带)。一日,在林中,哈尼族祖先遇到了一群白鹇鸟,白鹇鸟有着一身洁白的羽毛,过着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于是哈尼族祖先们学着白鹇鸟,穿上了一身洁白的衣服。哈尼族祖先们在色隅不知过了多少年、过了多少代,色隅这个好地方被外族人发现抢占了。哈尼族祖先被迫逃离色隅。逃难途中,一身洁白的衣服很容易被人发现,祖先们便学着老喜鹊内穿白衬衫,外穿黑领褂,下穿黑裤子,头戴黑帽。可是哈尼族祖先们发现,像喜鹊一样穿着黑白相间的衣服也很容易被人发现便学黑乌鸦一样,穿上了用蓝靛煮染过的黑衣服。直到今天,哈尼人男女老少都喜欢穿一身的黑衣服。白祖额讲述,白祖额、李泽然翻译整理。收入《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32开,3页,2 300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阿罗

哈尼族为什么喜欢穿黑色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哈尼族在与入侵者战斗时,他们因穿着黑色、身染黑色而取得了胜利;在大迁徙的岁月里,为了能识别自己的族人,他们全都穿黑,一见到穿黑色衣服的人就知道是哈尼人。到哀牢山定居后,为了保持祖先传下的穿黑习俗,他们家家种靛草,用它来制成靛,将土白布用靛漂染成黑色后再来缝制衣服。黑色不仅是哈尼族服饰的标志,也是意识崇尚的标志。李皮萨讲述,宋自华记录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六辑,32开,2页,8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6年编印。(白小青)

哈尼族姑娘戴银泡帽的传说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很古的时候,有个哈尼族姑娘想撷来天下的百花,照花色做一套美丽的衣裙。但没有彩色线,把姑娘难住了。太阳知道了,带着各色丝线及星星下来帮姑娘的忙。先做帽子,太阳把带来的星星全缝在帽子上。帽子做好了,鸡也叫了,太阳就带着姑娘到了天上,将自己的光分一部分给姑娘,姑娘变成了一个圆月亮。她带着星星下凡教姑娘们做姑娘帽。从此,哈尼族姑娘们用银泡代替星星,做成银光闪闪的姑娘帽,未出嫁的姑娘都要戴这种帽子作标志。李皮萨讲述,宋自华记录整理。文稿由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史志办宋自华保存,16开,3页,900字。(白小青)

妇女左胸别针的传说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绿春县、元阳县等地的哈尼族地区。内容是:相传,简收是哈尼山寨里一个聪明漂亮的姑娘,她比男人聪明得多。一天,简收姑娘遇到一个自称是最聪明的读书人。读书人曾听说简收姑娘是个聪明漂亮的姑娘,心里很不服气,想见识见识,便问道:“迷里(姑娘),阿波(大爷)问你,你一天在挖地,你知道你一天能挖几锄头吗?”简收姑娘反问道:“阿波,你一天骑着大马走路,你知道你一天走几步?”“世上最甜最甜的是蜜糖吗?”读书人问道,简收姑娘答:“不对,世上最甜最甜的是阿妈的奶汁。”简收姑娘反问道:“阿波,你说,世上最长最长的是什么?”读书人答:“是河水。”简收姑娘说道:“河水再长也有根底,人心才是没有根底的,所以说,世界上最长最长的是人的心。”读书人自以为聪明却输给了简收姑娘,不甘心,就拿出一根绣花针,说道,“迷里,今天我算服了你了。阿波送你一根绣花针,做个纪念吧。”简收姑娘接过绣花针别在左胸上,又绕了一点线。从此,哈尼姑娘为了纪念简收姑娘,就学着简收姑娘在左胸别上一根绣花针,针上绕上一点线,世代相传,直到今天。白祖额讲述,阿罗整理。收入《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32开,3页,1 400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阿罗)

木鞋的来历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县哈尼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哈尼族祖先仰资带领哈尼人由北向南迁徙。他们来到宽广的腊萨(今元江)坝,建起了哈尼寨,过上了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的好日子。自从仰资招进了异族人楚农楚博做姑爷以后,哈尼山寨的好田好地就被两个姑爷给霸占了,哈尼人只好逃跑。异族人还是不死心,他们会尾随着哈尼人的足迹追杀哈尼人,使哈尼人吃了大亏。为了摆脱异族人的追杀,哈尼族祖先们砍来直直的小树,做成“色勐”,“色勐”脚砍成猪蹄形、麂子蹄形。天黑以后,仰资带领着哈尼人踩着“色勐”向东南方向迁徙。天亮以后,异族人看到的只是大大小小的野猪脚印和麂子脚印,不知道哈尼人的去向,只好回去了。“色勐”让哈尼人摆脱了敌人,挽救了哈尼人,哈尼人对“色勐”有了特殊的感情。为了纪念它,哈尼人把“色勐”加以改进,变成了像小板凳一样的木鞋。哈尼人称“色勐”为“仰资色诺”,也称木屐。白祖博讲述,黄世荣搜集整理。收入《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32开,3页,1 700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阿罗)

尼妇女为什么穿短裙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很早以前,?尼人(哈尼族支系)和傣族是一家人,同住一个竹楼。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家里儿孙满堂,再也无法在一起居住了。老祖宗决定把一家分成两家人,让大儿子的儿孙住在水边,二儿子的儿孙住在山上。男人忙着分山分地、分牛分马,女人们忙着分布匹、分穿戴。大嫂抬出做衣裳的布匹,分成三份,把其中的一份留给自己,其余两份全给了准备迁往山上居住的弟媳。弟媳分得的布比嫂嫂多,所以她的衣裳做得又宽又大;嫂嫂分得的布匹少,所以她只好做紧身上衣。那穿紧身上衣的是傣家妇女,那穿宽大上衣的是?尼妇女。?尼弟媳见嫂嫂分得的衣裳布比自己少,心里过意不去。她就把裙子布分成三份,主动把两份给了傣家嫂嫂,把一份留给自己。?尼弟媳分得的裙子布少,只好把裙子做得短短的。自那以后,?尼妇女都穿宽大的上衣和很短的裙子。佚名讲述,杨胜能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1页,416字,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陈桂芬)

过老年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哈尼族雅尼人过完了新年“红秀”节就过老年“红明”节,但“红明”节日只是一种形式,表示一下迎新送旧,主要是为寨主(追玛)拜年。如果村寨里需要,小寨主(追然)可以在这时选任,宗教主持人(批玛)也可以在这时候收徒弟,村寨里的寨主(追玛)要出来招集武官、铁匠、宗教主持和百姓代表们总结经验,计划安排来年的事情。然后,寨主为大家祝福。这是哈尼族建寨时形成的规矩。次标讲述,施达记录整理。稿存西双版纳人民广播电台,32开,1页,260字。(黄荣生)

播种节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哈尼族地区。内容是:从前,人间没有谷种,是一种叫“哈家”的鸟从阿培明耶那里衔来了谷种。“哈家”鸟衔谷种回来的时候,歇在溪边的一棵碧青果树上,迎面来了九个寨主(追玛)、十个宗教主持(批玛),用弓弩来射它,但谁也射不中它。此时来了一个穷人的孩子,他接过寨主的弓弩一箭就射中了,但是“哈家”鸟掉在小溪里被冲进了深水潭里,又被红尾鱼吃了。村寨里出动了男女老少去捞鱼,鱼被一个寡妇捞到了。寨主用尖刀从红尾鱼的肚子里取出谷种。人们回到寨子里,杀猪宰牛庆贺得到了谷种。从此,每逢播种时节,哈尼人都要举行隆重的播种仪式。追克讲述,施达记录整理。稿存西双版纳人民广播电台,32开,2页,540字。(黄荣生)

吃虫节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过大年三十,一团黑雾刮进哈尼山寨,把美味佳肴都卷走了。第二年过除夕时,一位老人来到寨子里告诉人们,那团黑雾就是蚂蚱精。只要把蚂蚱的翅膀、腿脚和身子收藏起来,到除夕日把翅膀、腿脚拿到蚂蚱精住的光山上焚烧,把身子油炸了摆在桌上,蚂蚱精就会惧怕人类了。后来人们照着做了,真灵验,蚂蚱精不敢在除夕来抢食品了。后人将除夕这天又叫做“吃虫节”或“吃蚂蚱节”,并代代相传至今。彭文亮讲述,何宇凤翻译,陈振中记录。收入《玉溪故事集成》,32开,3页,1 3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黄秋霞)

“夺都”习俗的传说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很古的时候,哈尼山寨有一个圣人,具有防止神魔侵犯人类的非凡神力,白天管理着人间,夜晚主宰着邪恶神界,日夜忙碌不停。一天,妻子十分想念圣人,想叫丈夫回家与她亲热,于是她学公鸡叫,引得所有的公鸡都啼叫起来。圣人听到鸡叫忙赶回家中,过了很长时间不见天亮,便问妻子,知道情况后顿时火起,在门槛上将妻子的头砍掉。从此,哈尼族兴了“夺都”(不吉利的预兆)砍母鸡头的习俗,以防神魔危害人间。李章法讲述,毛佑全记录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一辑,32开,3页,1 5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1年编印。(宋自华)

的传说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景洪市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一对哈尼族老人,没儿没女,夫妻俩相依为命。一天早晨,丈夫到河边挑水,见河面上漂来一只木盆。他跳进河里,把木盆托了出来。见木盆里躺着一个婴儿,他把婴儿抱回家,妻子见了很惊喜。他俩像爱珠宝一样爱着孩子,并为孩子取名“拣来”。转眼“拣来”已长到十八岁了,开始懂事了。当他从别人口里知道自己的身世后,感动得不知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报答老人。不久,两位老人都在同一天离开了人世。“拣来”为了怀念两位老人的养育之恩,把他们葬在离寨子不远的地方。没多久坟头上长出了一棵大树,这就是哈尼人的神树。每到祭日人们都要祭献神树。佚名讲述,达康记录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286字,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陈桂芬)

昂玛着的来历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很古的时候,哈尼部落生活在很远的地方,经常受到野兽的袭击,遭到外族人的侵扰,不能安居立业,导致人们的不断迁徙,躲避各种灾难。后来,部族长老雷朵和雷日两兄弟想出一个主意:在山寨旁边选一棵高大的树,作为部落领地的标志,又作为驱邪避难的界线加以祭奉,以此警示野兽和外族人不得随意入侵。从此,哈尼人过上了安宁的生活。这棵树也就成为了山寨力量的象征。从此人们就年年杀牲祭祀这棵树,以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李永先讲述,郭级收集整理。收入《金平哈尼族民间故事》,32开,1页,6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李期博)

团圆宴的传说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哈尼族靠大鼓的鼓声吓退外敌,取得了胜利,使哈尼人得以生存;靠大鼓的鼓声吓走了吃人害人的妖魔,使寨子得到了太平安康。人们摆起“团圆宴”(又名“团宴”),庆贺胜利,表示民族团结的力量。从此,每年过年时,哈尼族就要摆三天“团圆宴”,各家各户把美味佳肴、美酒端到“团圆宴”上,以此增强民族的团结、和睦相亲。王义讲述,宋自华记录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六辑,32开,2页,9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6年编印。(宋自华)

尝新先喂狗的由来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地区。内容是:远古的时候,人们不会开田种地,五谷种子也由天神摩咪掌管。地上的人们无衣无食,饥寒交迫,凄凄惨惨。这个情景被天神摩咪的女儿摩咪然咪看到了,她把谷物种子偷下来给人间,还教会了人们种庄稼。此事被天神发现后,就罚女儿变成一条狗,贬到人间,永远不能回到天上。从那时起,哈尼人每逢秋收时节,要举办一次新米节,吃饭前要舀一碗新米饭先让狗吃,表示哈尼人永远不忘记摩咪然咪。佚名讲述,马识道搜集整理。收入《哈尼族民间故事》,32开,3页,1 7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阿罗)

“克玛”的由来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区。内容是:造天造地时,万物齐备,唯独没有谷种,狗就到“烟沙合玛”(天神烟沙的大田)偷出金谷种带到人间。从此,人才有饭吃。哈尼头人为了酬谢狗,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它,于是有了“克玛”(狗媳妇)的称呼。哈尼人见头人都这样称呼,便将自己出嫁的女儿统称为克玛,表示对狗的尊敬。杨批斗讲述,史军超搜集记录。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2页,800字。(史军超)

米索扎来历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内容是:相传,天神萨玛变白发老人坐在万年青树下的石头上乘凉,对过路的牙迷(姑娘)说:“这大树有十二枝杈,意为一年有十二个月;这树杈上有三百六十五片叶子,意为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这树果中有三十粒子,意为一个月有三十天;这树根有十二条,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属相。”从此,哈尼族白宏人就按天神萨玛的旨意懂得了日月季年的推算,而大青树成了人们种植的羱神树。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子,为白宏人的首岁大年,称“米索扎”或“火佘扎”节。有的村寨,闰月不闰节,不到十月便过年。佚名讲述,蓝明红记录整理。载《阿墨江》1998年第3期,16开,1页,380字。(蓝明红)

建寨传说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红河县、绿春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元阳县等地。内容是:从前,有一个名叫师厄的地方,住着觉麻、觉车、觉冲三个兄弟。觉麻选择一块上有密林、左右有泉水流淌、下有平整土地的地方,在吉日带着兄弟俩上山砍来了生长在向阳坡的栗树、竹子,割来生长在向阳坡的茅草,在朝阳坡处选宅基用红公鸡献祭,盖起了房子;在山箐泉水流淌处杀公鸡献水神;又在吉日到密林中安放寨神杀猪献祭;在山梁中央安起磨秋桩,杀牛献祭;在出寨口处立起木桩打杀鸡狗,驱除一切魔鬼灾难和疾病。从此,哈尼族按此俗建寨盖屋沿袭至今。李牛保讲述,李克忠调查记录。收入《寨神——哈尼族文化实证研究》,32开,2页,1 0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李克忠)

哈尼人为什么要造巴门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景洪市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南罗卡山上有个独家村,住着然滇搓一家。这家人年年风调雨顺,生活过得幸福美满。后来,有四户人家请求在南罗卡定居,然滇搓心里想,老虎豹子多了不好,寨里人多了热闹,便答应了那四户人家的请求,让他们住了下来。一个叫折散边的人突然浑身流脓,不久又把病传给了另一家。他们想了许多办法都不管用,于是那三户人迁到三百里外的一个山沟里住下来。有一天,阿波暗四把砍来的两棵竹子立在村外路口上,再挂上汤帕阿妈传下来的驱鬼辟邪物,搭起了象征性的寨门,并取名叫裸扛。从此,每到稻花飘香、瓜果发甜的日子,头人便率领寨民宰一头肥猪,并将猪的头脚拴在裸扛上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同时拆掉旧寨门换上新寨门。这种习俗一直沿袭了下来。佚名讲述,高和、林章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936字,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陈桂芬)

尼人为啥不吃白猪肉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哈尼族地区。内容是:从前,在青山绿水环抱的格朗和山上,有一个居住着二十多户人家的哈尼村寨。寨中有一寡妇叫明春阿妈。她家很清贫,但她从不向人乞讨,也没干过偷鸡摸狗的事。一天,阿三发现寨子里出现了一头无人管的白猪。这头猪膘肥肉嫩,周身银白。阿三就把它吆回,关进自己的猪圈里。过了几天,既没人来寻找,也没听说谁家丢了猪。阿三见无人认领便与几个寨老商量把白猪杀了,把肉和骨头都分给了寨子里的人。而明春阿妈觉得这猪肉来路不明就没有接受阿三送来的猪肉。事后不久,老龙王派人来找走失了的白猪,明春阿妈就一五一十地说给了找猪的人。那人临走时除送了明春阿妈一些金银外,还给她一箩粗糠,叫她把粗糠撒在她家房子周围和出去的路上,明春阿妈照着做了。就在这天晚上,一声巨响,整个寨子变成了一汪水潭。只剩下了明春阿妈的房子和那条路。从此,哈尼族?尼人就不养白猪,不吃白猪肉了。角车讲述,门图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624字,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陈桂芬)

供木头神的由来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哈尼族白宏人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有对夫妇生了七个姑娘和一个儿子。七个姑娘长大出嫁后,只有好吃懒做的儿子阿全与父母在家。阿爸害痨病死了,阿妈身体越来越差,就只好催阿全上山劳动。身强力壮的阿全上山劳动了,在家的阿妈把好吃的留给他。后来,阿全要阿妈送饭,阿妈送了。但送早送晚都挨儿子的打。一天,阿全犁地累了就在树下歇息。歇息时阿全看到树梢上有窝雀,那母雀正四处觅食来给小雀吃。阿全猛然悔悟,回想起儿时阿妈照顾自己的情形,下决心痛改前非。见阿妈送饭来了,阿全立身走出喊:“阿妈,我来接您。”阿妈怕再遭打,便纵身跳进龙潭死了。阿全急忙跳进龙潭救阿妈,左捞右捞捞不着。一直捞了三十三个白天黑夜,才看见水面上漂起了一根木头。阿全抱起木头到龙潭边一看:有眼、鼻、耳和身躯,和他妈一模一样。阿全把木头人抱回供在神龛上,痛哭三天三夜。这种习俗一代代沿袭至今。佚名讲述,蓝明红记录整理。载《阿墨江》1996年第2期,16开,1页,680字。(蓝明红)

祭龙的由来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人和兽住在一起。熊经常吃人,每天要送一个人给它吃。后来野猫想出了惩治熊的办法,它要人们每天送一只鸡给它吃。有一天,寨头树林边来了两位白发老人告诉人们,不要再送鸡了,我们来保护你们,每年献上一头猪表表心意就行了。为了纪念两位老人,人们在寨头树林边选了一棵古老的椎栗树,树下立一块石头当两位老人,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属龙日杀猪祭献老人。因为这天属龙,哈尼人就叫做祭龙。从此,祭龙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了。李堂波讲述,毛佑全、傅光宇记录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一辑,32开,4页,1 9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1年编印。(黄秋霞)

栽秧的传说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哈尼族初学栽秧的时候,把秧苗栽得密密麻麻,苗棵虽长得好,但穗头上的谷粒很少,不饱满。后来,有一家的媳妇到田里薅草,由于想着不顺心的事,把田里的很多秧苗当草薅了。等她清醒过来抬头一看,田里只有五分之一的苗棵了。可到秋收时,她家田里的谷穗长得特别好,穗大粒圆,获得了大丰收。后来人们学着她家一样合理密植,都获得了大丰收。从此,人们不仅懂得了合理密植,还懂得了精选良种、精耕细作、适时栽秧的方法。李欧者讲述,毛佑全记录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一辑,32开,2页,1 0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1年编印。(黄秋霞)

哈尼妇女为什么不能在织机旁哭泣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勤劳的哈尼族青年阿洒在田里劳动时捡回了一个美丽的大田螺。原来田螺是龙女,她和阿洒成了亲。成亲后,他们的日子过得甜甜蜜蜜。但龙王不愿让女儿嫁给阿洒,千方百计想害死阿洒。他叫阿洒一天挖一座山的地,撒一座山的种,捡回一座山的种。阿洒在飞禽走兽的帮助下做到了。最后,龙王用凶恶的野蜂蜇死了阿洒,吃了他的身子,剩下一条腿用白马驮到龙女面前。龙女把残腿挂在织机架子上,望一望残腿,哭一声丈夫。从此,哈尼人认为,织布机旁的哭声是不幸的声音,是最大的忌讳。所以,不管心中有什么痛苦,决不在织机旁哭泣。涂仰黑讲述,毛佑全、傅光宇记录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二辑,32开,8页,3 8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2年编印。(黄秋霞)

祭病神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当哈尼村寨里病人多,小孩哭声多的时候,要举行祭祀病神的活动。这活动就叫“卡达奇”。这种活动选在属虎日或属羊日举行。这天,全村人停止农事活动。天一亮,人们就要到寨主(追玛)家,编织起一个大竹笆,这就是“卡达”。然后,做一些牛、大象、马、猪狗、鸡鸭、鸟类等牲畜和禽兽的模型,再做三挑柴禾、三挑水和各种蔬菜及平常人们爱吃的食品的模型,做出长枪、长矛、大刀等的模型放在“卡达”上面,各家各户也做一些平常爱吃的食物模型,把“卡达”抬到寨门外的祭祀地点。人们相信,这样做就会消灾避难。此习俗一直传袭至今。追克讲述,施达记录整理。稿存西双版纳人民广播电台,32开,1页,560字。(黄荣生)

猎神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等地的哈尼族地区。叙述的是:古时候,人们到山上去打猎总是打不到,支下的扣子、挖下的陷阱都被三个猎神破坏了。人们千方百计要捉住猎神都没捉住。直到后来用铜打造了刀、箭和长矛,把猎神的坐骑岩羊、马鹿、麂子射倒,才把三个猎神捉住。猎神们不服气,说满山的野兽都是他们的财产,它们和人一样平等,不能让人拿去吃掉。人则说,所有的野兽虽然和人一样有手有脚,但都是脊背朝天的,人的脊背不朝天,和野兽不一样,所以可以捉野兽吃。双方争执不下,就到烟沙神那里去打官司。烟沙神说:“对的,所有会爬会跑的动物里只有人的脊背不朝天,他比别的动物高一级,可以捉野物去吃。但是猎神说的也有理:野物是它们放牧的牲口,现在规定,人要捉野物,必须献一只白公鸡给猎神,才算公道合理。”从此,哈尼人去打猎要杀一只白公鸡祭献三位猎神。猎神十分惧怕人的铜刀、铜箭和铜矛,要求烟沙神规定不准人用这些东西来捉野兽;但烟沙神想,人不靠这些东西是很难捉到野兽的,就没有作出规定。所以,现在哈尼人撵山都要带着铜枪、铜刀。这样才能有较多的收获。朱小和等讲述,史军超、卢朝贵搜集整理。收入《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32开,4页,1 900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史军超)

山神树的传说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哈尼族地区。内容是:远古的时候,大地上发了一次大水。滔滔大水从天边滚滚而来,涌进山沟河谷,淹没了平坝。紧接着淹没了山丘,漫过了苏湖山,淹到了阿卡皮古场。大水不停地涨啊涨,一直涨到大山顶上的大树跟前。大水刚刚漫过树根的时候,六个男人、六个女人一起漂到了大树旁边。他们一起抓住浮在水面的树枝,先后爬上了大树。大树救了这十二个哈尼族男女,使他们在滔滔洪水中生存下来。在大树上居住过的人一个接一个地老了、死了,但他们的子孙一直牢记着山顶上的这棵大树,说这棵大树是山神树。他们上山打猎时,要在山神树下祷告,求神树让他们获得猎物,求神树保佑哈尼人无灾无难。后来,人们学会了种地、种田、养鸡、养猪,再也不靠打猎度日,因此都用猪、鸡、鱼肉来祭祀山神树。佚名讲述,杨胜能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954字,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陈桂芬)

眉嵯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美丽的姑娘眉嵯爱上了一个不知居住何方的小伙子。为了找到他的家,她把线团的线头缝在他的衣裳上,顺着线,她找到了小伙子住的山洞。原来,小伙子是蛇王变的。姑娘的爹妈被魔鬼吃了,魔鬼又变成爹妈的模样来吃她,幸好被哥哥嫂嫂救了。她来到蛇王伙子家,和他成了亲。哥嫂来找妹妹,受到了蛇王伙子的热情招待,蛇王伙子还送了他们成背的金银。魔鬼爹妈来找“女儿”,却不受蛇王伙子的欢迎,它们就骑上蛇王伙子送的龙马回家,却被龙马拖死在路上,被拖烂的血肉变成苍蝇、旱蚂蟥、蚊子和病虫到处害人。为了战胜疾病,眉嵯姑娘和蛇王伙子开始驱赶病魔。人们也效仿他们,并形成了风俗。朱小和讲述,史军超、卢朝贵搜集翻译整理。收入《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32开,9页,5 800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史军超)

哈尼族的房子与茶树的传说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哈尼族地区。内容是:传说,蜀国丞相诸葛孔明听说西南边疆的?尼人非常善良,就很想见见他们。为此,他来到了?尼(哈尼族支系)山。孔明在?尼山看见?尼人使用一种双面斧,很先进,从来没见过,更喜欢?尼人了。?尼人正在盖房子,这种房子又矮又难住。孔明想教他们盖一种又宽又大的住房,但又不会讲?尼话,想了半天,只好取下帽子,叫?尼人照着帽子盖,?尼人就有了又宽又大的住房。孔明和?尼人相处得像亲兄弟一样,后来他要走了,大家都舍不得,孔明就把自己的拐杖插在地上说:“兄弟们,以后你们见到这根拐杖就像见到我一样!”说完就走了。谁知这根拐杖竟然长成一棵绿茵茵的大树,树叶又香又甜,?尼人就用它煮水喝,喝了不但能止渴,还能治病,这就是茶叶。佚名讲述,高和搜集,林章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4页,1 050字,云南少儿出版社1989年版。(史军超)

多塔人秋千的来历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人们在种田时,经常将田里的泥鳅、黄鳝当菜吃。泥鳅、黄鳝生存不下去了,就跑到天神那里去告状,求天神惩罚残忍的人。燕子听了立即为人辩解,说泥鳅、黄鳝得罪了人,人才这样对待它们。天神想出个巧妙的办法,告诉泥鳅、黄鳝,每年大年初一至初三,我把人用绳吊起来,一个一个地轮流吊三天三夜。到过年了,人们按天神的旨意在村边架起秋千,一个接一个地轮流荡秋千。从此,过年荡秋千的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石智讲述,李福昌、李春明记录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二辑,32开,2页,1 000字,1982年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编印。(黄秋霞)(www.xing528.com)

荡秋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在人们刚刚学会种庄稼的时候,曾经伤害过田里的泥鳅、黄鳝。泥鳅、黄鳝们到天神摩咪那里告状,要求天神惩罚人类。它们在天神那里闹了三天三夜,天神终于想出了一个妙计,说道:“好啦!好啦!泥鳅、黄鳝听着,每年到了六月,我用藤子把人吊起来,一个一个地轮流吊三天三夜,你们该满意了吧?”泥鳅、黄鳝们听了一个个高兴地走了。天神韦咀骑着大白马,下凡人间,传下了摩咪的旨意:每年过苦扎扎节,要荡秋尽情地玩乐。从此,哈尼山寨就有了荡秋千的习俗。石智讲述,李福昌搜集整理。收入《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32开,2页,630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阿罗)

磨秋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很久很久以前,哈尼山寨里住着两兄妹,哥哥叫阿朗,妹妹叫阿昂。那个时候,天上的月亮和太阳没有商量好,出没不定。有时两个一起出来,有时一个也不出来,有时一出来就在几天。太阳和月亮这样没有规律的出没,使庄稼不能生长,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搭救乡亲们,阿朗和阿昂决心到天上去,分头说服太阳和月亮。他们砍来栗树做成磨秋,兄妹俩骑上磨秋飞上了天空,说服了太阳和月亮,太阳和月亮作了决定:太阳白天出,月亮晚上出。从此,太阳和月亮就能有规律的出没了。可是去找太阳的阿朗被太阳烤死了,去找月亮的阿昂也被月亮冻死了。人们为了纪念阿朗和阿昂,每年到了苦扎扎节,就架磨秋来玩乐。张中朗讲述,李荣光搜集整理。收入《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32开,2页,430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阿罗)

哈尼族女婿为何不上门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腊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一个叫藏包的哈尼族头领,他有一个女儿叫迁谬,生得聪明伶俐而漂亮,常把周围的小伙子吸引得神魂颠倒。藏包家后来领养了一个不知名的孤儿。藏包先叫孤儿在家领小孩。一年后孤儿提出要换其他活做,藏包让他给地里送水。一年过后,孤儿又提出要换活计,又给他换了。经过一段时间后,孤儿对藏包家的一切了如指掌,跟迁谬姑娘也有了感情。有一天,孤儿终于向藏包提出要跟他的女儿结婚,并请求做上门女婿。在生米做成熟饭的情况下,藏包只好同意了。从此,孤儿做了藏包家的上门女婿。婚后不久,女婿对岳父说,树大分杈、人大分家。岳父听后觉得言之有理,便同意他们分出去住。分家后不久,女婿又提出分田地。就这样,藏包被女婿逼得家产全无。后又被女婿的兵马追得东奔西走,带着一些残兵败将逃跑了。从此,哈尼族立下了规矩:凡属哈尼族血统的男人决不能上女方家做女婿。车嘎讲述,燕沙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4页,1 612字,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陈桂芬)

艰培然为什么不养鹅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地区。内容是:艰培然是哈尼族一个家族的名称。据说其祖先吼梯成家立业时养了两只鹅,繁殖得很快。不久,房前、屋后、水田里都看得见鹅在觅食。尽管吼梯有了几个孩子,但都先后夭折。吼梯以为是那些鹅在作怪,一气之下把鹅全部打死,埋在寨子口的一块大石头下。回到家后其妻生下一个儿子,健康成长。从此,这个艰培然家族一直保留着“不养鹅、不吃鹅肉”的族规。佚名讲述,李志成搜集整理。哈尼文汉文对照版收入《哈尼族民间故事》(五),32开,1页,6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杨羊就)

哈尼族的火塘底为什么要放芭蕉杆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哈尼族地区。内容是:很早以前,加滇朗地方的哈尼族?尼人迁徙到一座庙里歇息,他们的头领突然死了。后来每隔七天就要死一个头领。轮到了第七个的时候,头领的六个儿子,纷纷争着要替阿爸去值班。小儿子阿六争得最凶,大家公认阿六聪明能干,会用自己的智慧去战胜妖精,所以就让他替阿爸值班。值班期间阿六十分小心,白天睡觉,晚上在床上放一根芭蕉杆,给它盖好被子,自己躲在一边偷偷地观察。六个晚上都平平安安地过去了。到了第七个晚上,就在鸡快叫头遍的时候,阿六看到房顶中央有一个亮光对准本来该他睡的床上直射下来,无声无息,一闪就不见了。他一直不敢吭气,等天亮一看,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梭镖刺在芭蕉杆上。因为芭蕉杆丝丝多,梭镖被卡住收不回去了。从此,?尼人砌火塘的时候,下面要垫一些从芭蕉杆上撕下来的丝丝,以此辟邪。此习俗一直沿袭了下来。佚名讲述,罗纠搜集,林章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4页,1 612字,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陈桂芬)

尼人为什么拿泥巴、牛屎打新娘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温则家有个女儿叫则巴。则巴渐渐地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以后,来她家提亲的人很多,温则夫妇心里总是乐滋滋的。有一天,财主追罗家的老二拿着礼物来提亲。温则一心想寻个富裕的亲家,便收下了礼物,把这门亲事答应了下来。则巴却誓死不从,她早已答应了本村穷苦人的孩子帕四。帕西家虽然穷,但帕四很勤快,想必往后的日子一定会好起来。可穷人家是怎么也斗不过富人家的。于是则巴和帕四商量好,到了她出嫁那天,帕四约好朋友躲在路旁,等新娘走到面前,便把泥巴、牛屎、树皮扔在她的脸上、衣服上,弄得她丑陋不堪。财主家二少爷见则巴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心里顿时产生了厌恶感,他连正眼都没看则巴一眼,便让手下将她赶出了寨子。则巴与帕四用这种办法骗过了财主,躲过了灾难,获得了幸福。从此,哈尼族?尼人就沿袭了用泥巴、牛屎打新娘的习俗。罗五讲述,门图搜集。收入《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988字,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陈桂芬)

哈尼族夫妻为什么要分开睡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腊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在天地刚刚开辟的时候,世间只有汉族、傣族和哈尼族三个民族,居住在同一个坝子。天神将汉族、傣族配成双,结成夫妻同床共枕。哈尼族的伙子却没有婚配,孤孤单单,无依无靠。有一天,傣老二上山打猎,突然看见一个裸体姑娘在温泉边坐着。他回来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讲给哈尼族伙子。哈尼族伙子听了,心里乐滋滋的,管它三七二十一,只要是姑娘,是人是鬼都不管,就请几个伙伴上山抢了回来。因为姑娘全身裸体,小伙子不好意思把她领进家,就把背袋剪断让她当短裙穿,用汗衣给她遮胸。他们把姑娘领进家后,举行了婚礼。婚事虽然办了,但伙伴们不让他俩同床共枕,因为她是从山上抢来的,辨认不出是人是鬼,所以在房子中间用竹笆隔了一堵墙,夫妻各睡一边。从此,哈尼族妇女穿短裙而不穿裤子,夫妻也不同床共枕。马龙讲述,张荣才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1页,338字,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陈桂芬)

莫搓搓的由来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远古时代,天地间只有一个名叫他朋然戛阿玛的妇人,无依无靠。有一天,她在树荫下休息。一阵清风吹过,她的肚子、大腿、手膀子、脚指头、手指头都怀了孕。九个月后,她生下了七十七种飞禽走兽和人。大儿子是虎,二儿子是风,三儿子是人,四儿子是龙。儿子出生后,一个个地走了,只留下妇人孤孤单单过日子。后来,龙儿接妇人到龙宫。返回时龙儿送给妇人一对鼓和五谷种子,并吩咐说:在你寿终正寝的时候叫人敲响鼓,听到鼓声,龙儿就会来看望你了。人世间过上了好日子,人们不禁“当当当”地敲起了鼓。龙儿听到了鼓声,便来到人间,看到自己的母亲活得好好的。龙儿临走时又定下规矩,以后人们遇到高兴的时候就敲鼓;如果阿妈死去,还要拿一节竹筒装上五谷、贝壳和银器,往地上“咚咚”地剁,听到竹筒里的东西发出“昌朗昌朗”的声音,表明阿妈已经死去,我就会来了。从此,哈尼族给有儿孙的高龄男女送葬的时候,要举行隆重的莫搓搓葬礼。李哈斗讲述,毛佑全搜集整理。收入《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32开,5页,2 890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阿罗)

接新水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一对夫妇住在一个偏僻的山寨里,他们的住房附近有一股常年流淌的清泉。他们终年辛苦劳作,勉强能耼口。他们生下天真活泼的女儿那年,天大旱,好几个月未下一滴雨,种子不会发芽,长出来的也被晒死了。他们想,难道女儿也要像刚出土的苗一样被饿死吗?于是他们拼命劳作,从房子边的清泉挑水浇苗,到了秋天,也只有很少的收获。新年那天清晨,丈夫起早到清泉抬了一竹筒水回来,倒一些在锅里烧开水。水烧开打开锅盖一看,锅里的水全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夫妇俩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此,哈尼族就有了新年第一天清早接新水的习俗。则朵讲述,李正有记录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金平故事卷》,32开,2页,1 200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文联1988年编印。(李期博)

巴角芦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南莫哈尼山寨里有一个叫则娥的少女,她在对歌场上认识了邻村一个憨厚、诚实名叫梭查的小伙子,并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于是,她托好友把自己几年前就精心制作的一对小巧玲珑、色彩缤纷的绒线花捎给了梭查。梭查也回赠了她一副手镯。从此,这对情投意合的情人,就常常在月明星稀之夜,在寨外的竹林中、青草地上约会,相互倾吐爱慕之情。后来梭查不幸病故,则娥姑娘来不及送还她们的定情物,梭查就被埋葬了。梭查死后不久,寨子里便闹起了鬼,则娥家会听到鬼的叫唤声。不久,则娥也被活活吓死了。当地的老人们说那鬼是死去的梭查,因为则娥未退还他的手镯,他死去了还在跟则娥要手镯。这就是巴角芦。标三讲述,门图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546字,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陈桂芬)

塔婆取种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哈尼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在“虎呢虎那”地方哈尼祖先塔婆生下了二十一个儿子,孩子们生下地后,都先后奔向森林、河谷、高山、大水边……没有一个陪伴塔婆。她走到森林里采集,见到大儿子老虎,又遇到二儿子老鹰,他俩都不管她。塔婆最后到大河边用木棒撬山药充饥,石头滚到河里,撞击到了三儿子龙王欧罗的宫殿,龙王便派鲤鱼姑娘出水面探察。鲤鱼姑娘听了塔婆的苦诉,回龙宫禀报给龙王欧罗。欧罗来到河边跪在塔婆面前,塔婆告诉欧罗人间缺少五谷六畜和金银财宝,饥寒交迫。欧罗给了母亲塔婆五谷六畜和金银。塔婆便向高山、平地、河谷撒下各种种子,于是人间金谷满野,牛羊遍山冈,金银宝藏开采不尽,让人类有吃有穿。哈尼族不忘始祖塔婆和龙王欧罗,每年农历八月稻谷成熟,开镰收割前要背回新谷穗祭献为人类找五谷六畜和金银财宝的塔婆祖先和她的儿子欧罗。久而久之,此习俗变成了一年一度的尝新节。朱小和讲述,卢朝贵搜集整理。载《山茶》1985年第1期,16开,2页,1 600字。(卢朝贵)

分配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明奎上山砍柴,看见一群蚂蚁在一块肉坨上爬来爬去撕咬着。回到寨子她就把此事告诉了乡亲们,说人类要有分配的规矩,不能各自抓东西吃。这样她就成了最先分肉的人。有一次在野外分肉快要完时,明奎看见一只狗伸着舌头盯着她,她以为狗偷吃了肉,大声叫喊着去追狗。追到狗前细细一看,原来狗嘴里根本没有肉,而是狗的舌头。回到原处,兽肉被人偷走了。从此,明奎姑娘就没有权利分肉了,哈尼族姑娘也不能和男人一起去打猎分肉了。佚名讲述,漫江河搜集整理。哈尼文汉文对照版收入《哈尼族民间故事》(四),32开,2页,75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杨羊就)

土蜂与寡妇的摇篮曲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哈尼族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哈尼人不会拿土蜂吃。有一天,他们在野外发现了一个土蜂窝,便选出七十七个身强力壮的男子和七十七条猎狗去挖土蜂。结果人和狗死的死伤的伤,怎么也拿不到那土蜂,没有办法就回来了。这时候,住在村脚的一个寡妇站在阳台上,摇摆着身子唱起了摇篮曲:哦哦哩,快睡吧我的宝贝,睡好一觉再醒来。快长大我的宝贝,长大了替阿妈去挖土蜂,挖土蜂不能凭力气,只需烧块破布点把火。寨主听了寡妇的摇篮曲,用破布点着火把就把土蜂挖到了,把土蜂分给了乡亲们,并给寡妇送去了一份。佚名讲述,阿利批修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728字,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黄荣生)

哈尼藏金银的习俗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等地的哈尼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哈尼族的大队人马离开美丽富饶的家乡谷哈密查来到南方的红河岸边时,因为金银太多,无法驮过湍急的红河。不过红河,敌人又在后面追赶。怎么办呢?头人决定找个地方把金银藏起来,等形势缓和以后再来拿。他东藏西藏都不放心,最后看见红河岸边生长着顶天立地的董棕树,就把金银藏进董棕树里。渡过红河以后,头人生病,要死了,他就交代后人:我们哈尼族的财宝都在董棕树里,以后你们可以取来用。以后儿孙们有了急用,果然从董棕里拿到了头人藏下的金银。从此,哈尼人形成了藏金银的习俗。杨批斗、陈阳则讲述,史军超搜集记录。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5页,2 200字。(史军超)

九块半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相传,有一个哈尼族汉子叫曹则。他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前来提亲的人像蜜蜂采花一样,来往不断。曹则说:“我女儿总归是要嫁人的,我不图钱财,谁能和我女儿亲近,得到她的欢心,就嫁给谁。”但他却把女儿关在家里,不让她与外人接触。多少伙子想与姑娘亲近,但没有机会。有个叫阿春的小伙子,捉了一只麻雀,等姑娘的父母出工去之后,把麻雀扔进窗户里,恰好麻雀落在姑娘的怀里,吓了她一跳,朝窗喊:“是谁在扔雀呀?”“是我,阿春。”原来他们是从小一起放牛、砍柴的伙伴。姑娘听了很高兴,从窗口放出一条绳子来,让阿春爬进去。曹则夫妇收工回来看见女儿和伙子亲热,小伙子开口便问:“这回算数不算数?”“算数!算数!”曹则高兴地点头。小伙子难为情地说:“我家穷,只有这九块半钱作聘金,以后再补上吧。”曹则说:“以后也不必补了,姑娘你领去,好好过日子。”这样,建水哈尼族娶媳妇,只拿九块半聘金的习俗便流传至今。朵苗讲述,陈东升搜集,张绍碧文字校正。收入《云南民族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2页,1 100字,云南省建水县文化局、民委1989年编印。(李期博)

家魂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哈尼人认为,人们走完了漫长的人生路以后老死、病死是正常的,他们是家魂(农西)。人们相信,祖先们虽然死了,但他们的灵魂永远和儿孙们在一起,随时随地都在保佑着他们的后代。所以,当自家的老人去世的时候,哈尼人不惜杀猪宰牛为他们送行,请来村里的宗教主持(莫批)为他们招魂,为他们送葬,为他们超度,希望他们到了阴间好好生活,保佑活着的人不受贫穷、不受灾难、不疼不病,给儿孙们送来一些福分。追克讲述,施达记录整理。稿存西双版纳人民广播电台,32开,1页,540字。(黄荣生)

德摩诗匹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等地的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德摩诗匹是一位非凡的神人,“德摩”是她的名字,“诗匹”是她的尊号,意思是“什么都知道的人”。她是许多神生下来的,天神、地神是她的父母,天神的姑娘阿奔和地神的儿子阿则也是她的母亲和父亲。她是哈尼摩批(祭司)的始祖,可以九死九生,从古到今的千万篇古歌都是她传下来的。人和鬼都听她的话,她白天管人间,夜里管鬼魂。如果人们白天也想了解鬼的事,她只要闭起眼睛像睡着一样,就能讲出鬼的话。她教导哈尼人:“说鬼话要敲竹筒,‘托、托、托’的竹筒声就是飞进鬼门的翅膀。”自从她说过这样的话,哈尼摩批在祭祀时就开始敲竹筒了。德摩诗匹威名显赫,哈尼人送葬时要在棺材上画上她的样子才能让亡灵回归祖先大寨。她的样子又像蕨菜,又像毛虫,连鬼都很害怕。杨批斗讲述,史军超搜集整理。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3页,1 500字。(史军超)

天神的椎栗树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县哈尼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天神撒万物种子的时候,最先长出来的树是椎栗树。有了椎栗树,天神、地神就有了年月日,一切活动都很有秩序。后来有一个名叫虚纪的人把椎栗树偷了回来,一棵栽在“东仰阿奎”(地名),椎栗树里飞出布谷鸟向人们报告春耕的时间。今天奕车人(哈尼族支系)听到布谷叫,就要举行里玛主节祭布谷。第二棵栽在“孟者杭都”(地名)。栽第二棵树的时间就是里玛主三轮后的属猴日,奕车青年要去山上唱歌弹三弦,过仰阿娜节。第三棵栽在寨子上头的山包上,长成一片寨神林。每年二月奕车人都要祭寨神。略斗讲述,傅光宇搜集记录。收入《奕车风情》,16开,5页,2 400字,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史军超)

都玛沙莪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红河县、绿春县等地的哈尼族地区。叙述的是:远古的时候,由于计时不计闰月,时序推迟,哈尼族竟在桃梨开花之际过起了六月年。为让哈尼人按正确的时序过年,大神烟沙派女儿都玛沙莪前去通知哈尼人,但是都玛沙莪却与哈尼族小伙子威惹相恋不返,并生下一个孩子。烟沙不愿意让一个平凡的哈尼人娶走自己的女儿,就设计将都玛沙莪母子骗回天庭,以为这样威惹就无法找回妻子和孩子。但是威惹在龙姑娘的帮助下拿到金葫芦,他种下葫芦子,葫芦子在瞬间破土吐芽,抽茎长叶,直达天庭。于是威惹攀缘而上,来到天宫。烟沙提出与威惹比赛擂天鼓。威惹胜利可以领走妻子和孩子,败则空手回归人间。威惹同意了。他先进天鼓,用都玛沙莪送的神针戳通天鼓,烟沙擂鼓,无法震死威惹。轮到烟沙进天鼓,威惹用鸡蛋清抿好鼓上的洞,擂鼓三通,烟沙被震昏在鼓内。于是威惹大获全胜,领回妻子和孩子。烟沙大神慑于威惹的智慧和力量,愿结永久之好,特意送威惹小金一面。只要敲响小金,他就知道女婿遇难,就带领神兵相救。从此哈尼人家中出了大事,如婚丧娶葬、天灾人祸,均敲鸣锣,上告烟沙。这就是敲风俗的起源。朱小和讲述,史军超搜集整理。收入《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32开,17页,12 000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史军超)

谷穗为何这样短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哈尼族地区。内容是:远古时期,人与飞禽走兽、花木草石各自都有自己的语言。那时候的谷子,谷秆长得比红毛树还粗,谷穗长得比芭蕉棵还长,谷粒长得比芭蕉果还大。人们砍一天只能砍倒五六棵谷子,便埋怨阿培明耶给的谷种太大,要求调换谷种。阿培明耶说她只负责给谷种,谷子的大小人类自己可以决定。人类不知谷子有多大才好,就召集动物来一起商讨。大家各抒己见,主张不一。老虎认为它是兽中之王,提出谷穗应该长成它的脚杆一般粗;孔雀说它是鸟禽之首,谷穗应该长得跟它的尾巴一样长。正当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蛤蟆站起来说,我是大家公认的男子汉,今后谷穗就照我这样长吧。从此,谷穗就长成现在这个样子了。批罗讲述,门图搜集整理。收入《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成》,32开,2页,416字,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版。(陈桂芬)

治病的狗肉汤锅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哈尼族有位长者患了瘴气病,他请了很多草医医治,不见好转;请姑妈来叫魂也不见好转。听说草坪街上有治瘴气的药卖,他赶了东南西北的九十九个草坪街,都不见有治瘴气病的药卖。当他去赶第一百个草坪街的时候,天阴森、雾沉沉,为了充饥,他买了一碗狗肉吃了,并喝完了汤。第二天,长者的瘴气病好了。从此,为了防瘴气病,人们每年要吃一两次狗肉。李皮萨讲述,宋自华记录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六辑,32开,3页,1 5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6年编印。(白小青)

多甲卑的传说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一对哈尼族恋人,他们朝夕相处,一同上山砍柴、采野菜、挖地。男方经常到女方家来做农活;女方经常到男方家背水、煮猪食。可一提到婚事,双方父母就不同意,说他们八字不合,有缘无分。后来,干脆不让他们在一起相处了。他们非常悲伤,为了实现“生死在一起”的誓言,双双逃婚流浪。他们相互倾诉的歌声都是不幸与愤怨的心声,但有幽怨的甜蜜、悲伤的美。从此,男女青年若出现不幸的恋情,就要唱这种幽怨的恋歌。李章法讲述,毛佑全记录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一辑,32开,2页,1 0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1年编印。(宋自华)

松米威的传说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哈尼山寨有一人家,夫妻俩养着个漂亮的独姑娘。多少哈尼族小伙子来求亲,姑娘都不愿意嫁。有个财主的儿子上门提亲,扬言不嫁给他就要收回姑娘家租种的田地,爹妈无奈,只好答应了。娶亲那天,姑娘哭着不愿离开家门。寨子里的姐妹们被姑娘的哭声感动得流泪,于是围住新娘,听新娘哭诉自己心中的焦愁、悲伤。她舍不得离开爹妈和众姐妹,她不愿到财主家受苦、受罪。从此,唱哭嫁歌成了哈尼人的习俗。李章法讲述,毛佑全记录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二辑,32开,3页,1 2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2年编印。(宋自华)

你哈拖的来历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贝玛是三种能人之一,是属蛇日从花蛋里孵出来的。贝玛的祖先是天神之子,深得天神宠爱,所以天神就传了很多技艺给他,他又将技艺传给自己的儿孙“贝玛”。贝玛带着天神的旨意来到人间,他们不仅能吟诵各种祭祀活动的祭词,也能歌唱“开天辟地”一类的古歌及习俗歌;能用法器来镇邪驱魔;能用占卜及草药为人们诊病、治病,预测凶吉。本领大的做“仰匹”、“沟匹”,主持祭祀活动及看卦。李皮萨讲述,宋自华记录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五辑,32开,4页,1 8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5年编印。(宋自华)

祭母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地区。内容是:很早以前,哈尼族卡多人的村寨里有一个寡妇领着一个儿子过日子。母亲把儿子看成心肝宝贝,省吃俭用地养着他。儿子长大了,对母亲不好,还经常打骂母亲。一天,儿子在吃午饭,见不远处的草棵里有一个鸟窝,一只老雀正在给刚刚出生的小鸟喂食。他看着那些小鸟光着身子张着大嘴接食的情景,被深深地触动了。想到自己的母亲,他感到很内疚,下决心痛改前非,好好孝敬母亲。他见母亲远远走来,急忙起身迎上去。可怜的母亲以为是自己送饭晚了,儿子要来打她,转身就跑。儿子在后面追,母亲在前面跑。母亲在想:自己二十来岁守寡,辛辛苦苦养了这么个不孝的儿子,伤透了心,心一横,纵身跳进了河里。等儿子到来,母亲已经被河水冲走了。儿子在河里打捞起一根木头,他认定这木头就是母亲,在门前砌了个土台,把木头供在上面,天天哭诉祭奠。他的行为得到了全寨人的谅解,大家把他母亲去世的那一天定为祭母日,那一天正好是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属牛日。从此,哀牢山中的哈尼族卡多人中传下了祭母的习俗。刘绍祖讲述,朱建军记录,陈振中整理。收入《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32开,2页,728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阿罗)

九会街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内容是:很久以前,雅邑大寨有两个龙潭是姐妹龙潭。上龙潭是龙姐,生得美丽,心地淳朴善良;下龙潭是龙妹,生得美丽,但生性粗暴、喜怒无常。由于龙妹任性,有时弄得天干地裂、庄稼颗粒无收;时而暴雨成灾,伤害百姓,闹得人间无法安宁。人们为了生存,解除苦难,也不得不屈服于龙妹。每年正月初九这天,各村哈尼族身着节日盛装,带着山货,云集到雅邑大寨“龙王庙”焚香叩头,然后才正式在街场进行物资交流,举行盛况空前的游园、跳舞、对唱山歌等有趣活动。这一习俗成了哈尼族的一种传统节日。王二讲述,杨家冠记录整理。收入《墨江哈尼族民间传说故事集》,32开,11页,3 100字,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1999年编印。(杨家冠)

祭田神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内容是:很久以前,寨子中的“羱头”到田间,突遇妖魔过路,一阵狂风吹得天昏地暗,吓得“羱头”得重病死了。这年天旱三个月无雨,秧苗枯死,百姓心急如焚,哭天喊地,敲着震天动地的大牛鼓、锣,伴着响彻云霄的火枪声,焚香、烧纸钱,跪地求雨。待感动天神降雨时节令已过,改种晚秋作物。从此,哈尼族西摩落人,每逢农历三月属猴日或马日,由同宗族共同集资或从“公谷”(宗族共有田)中抽款,统一购买花猪、花鸭、公鸡、母鸡等作为祭品,一户一人,相聚到祖宗田脚祭田神,焚香、烧纸钱,叩头作揖,祈求田神保佑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并用白线横竖拉在田中间,将沾有鸡血、鸡毛等的篾牌插在田中央,以挡住妖魔入侵。熊阿明讲述,杨家冠记录翻译。载《阿墨江》1998年第2期,32开,3页,800字。(杨家冠)

送粑粑的由来哈尼族故事。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天下大乱,有一个哈尼族的部落首领凭借人多势众,无恶不作,见到猪鸡牛羊就杀,看到年轻姑娘就奸污,一个美丽的哈尼山寨变得村寨不像村寨、田棚不像田棚。村里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决心挽救村民,他决定:在十月年的日子里,以嫁出去的姑娘送粑粑回娘家为由,走村串寨,互通情报,转告约定时间,共同起来反抗部落首领。反抗活动最终取得了胜利。为了纪念这次反抗活动,十月年杀年猪后的第一天,嫁出去的姑娘要送粑粑给父母、叔叔、哥哥、大伯吃。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佚名讲述,陈窝娘搜集整理。哈尼文汉文对照版收入《哈尼族民间故事》(四),32开,1页,6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杨羊就)

背“魂”的故事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哈尼族地区。讲述的是:古时候,梭比人有一对会尊敬爹妈的夫妻,有什么好吃、好穿的,先让爹妈享受。双方爹妈生病了,夫妻俩忙请草医看病,为爹妈煨药、喂药,细心照料。后来,女方的爹妈先后去世了,夫妻俩将魂(以衣代魂)背回夫家供在祖先歇脚的墙上,逢节日虔诚祭献。夫家年年兴旺发达,过着吃穿有余的好生活。从此,梭比人就兴下了背“魂”的习俗。李立德讲述,李崇隆记录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五辑,32开,2页,7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5年编印。(白小青)

窝尼坟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地区。内容是:传说,绿蓬渡是哈尼族祖先第一次南渡红河所到达的地方。哈尼族祖先把这里开发成一年收三回的黄金宝地后,因为耐不住江边河坝的炎热和瘴气,就把它让给傣族弟兄,自己搬到半山腰去了。绿蓬渡寨边有个山包,上面有几百座坟,人称“窝尼坟”。传说那里埋的都是当年过江开发绿蓬渡牺牲的哈尼族祖先。傣族弟兄不忘哈尼人的恩情,每年六月二十四要举行“祭窝尼”仪式,杀牛祭祀哈尼族祖先。罗国良讲述,史军超搜集记录。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4页,2 000字。(史军超)

水车花和四结花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族地区。内容是:传说,遥远的哈尼人家乡诺马阿美是一片宽大平展的水边平原,哈尼人在那里开始种植水稻。为了把流过平原的两条河水抽到平地上来开田,哈尼族祖先发明了水车,浇灌了大片农田,使哈尼人过上了衣食丰足的日子。另外,住在诺马阿美的时期,哈尼族是四个头人轮流执政。这以后,哈尼人再也没有使用过水车,再也没有四个头人轮流执政的盛况。为了纪念生活在诺马阿美时期的美好时光,哈尼族艾乐人妇女在裤管上绣上水车花和四结花,表示永不忘祖先的丰功伟绩。卢友明讲述,史军超搜集记录。文稿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史军超保存,16开,4页,1 800字。(史军超)

供四马和二马哈尼族习俗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哈尼族地区。内容是:传说,禄劝哈尼族马、李二姓是从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迁来的。因战乱之故,有弟兄二人带妻子骑马南逃,并商定各持半面镜子到云南相认,后在大、小梅兰村定居下来。为纪念这四位始祖,后人画了他们的像和四匹马,每逢春节就祭拜。如果入赘他姓人家,则供两匹马和马的祖先图像。佚名讲述,佚名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文化艺术词典》,32开,2页,9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史军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