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传说:月牙山与南宁县陷阱传说

云南传说:月牙山与南宁县陷阱传说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月牙山和南宁县(陷)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收入《南诏故地的传说》,32开,5页,2 457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皇帝便下令关闭城门查办。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云龙彝族地区。阿娟和凤大少爷相互被对方吸引着,朝朝暮暮隔河相望。阿丽思念姐姐、姐夫,每天日起日落时都站在山顶凝望沉思,天长日久,就化成了石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

云南传说:月牙山与南宁县陷阱传说

月牙山和南宁县(陷)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彝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月牙山不像现在东圆西缺。那时,月牙山的西峰上,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弹琵琶。山坳里叫南宁的小村子里有个无赖,对姑娘心怀鬼胎。他朝她扑过去,姑娘踢了他一脚就不见了。她的这一脚踢塌了一座山岩,使月牙山塌了一边,无赖滚下去死了。塌下去后留下一道悬崖,人们叫它“仙崖”。后来发生地震,南宁村陷下去了,人们就将南宁村称为南宁陷,有的还叫南宁县。佚名讲述,潘吉宇搜集整理。收入《南涧民间文学选》第一集,32开,3页,1 000字,南涧彝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5年编印。(巴子)

磨苦难和磨姑山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永平县彝族地区。内容是:北斗坝子原来是一条河。王母娘娘知道后,就挑来两座山,想堵住河水给人们居住。她还没有挑到河口时,公鸡就啼鸣,她怕天亮人们看见,就放下挑担,留下了这两座岩子头和磨姑山。因为它们是王母娘娘救苦救难挑来的,所以磨姑山又名磨难山。常敦井讲述,杨永琴搜集整理。收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永平县卷》,32开,2页,8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巴子)

一个古老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祥云坝子西面没有弥渡、巍山两个坝子。那里都是山,山中住着犀牛妖和白象怪。观音老母得知祥云生灵深受干旱之苦,就派弟子带着圣水葫芦去搭救。两个妖怪见空中有人,心想口福来了,便上天与人相斗。观音的弟子跑了,两个妖怪只得到盛水葫芦,便把它甩掉。葫芦到地摔成两半,就成了葫芦瓢形的弥渡和巍山两个坝子。后来两个妖怪云游寻食,见巍山坝子里人来人往,就变成一老一少,声称他们是开山鼻祖,要人们上交牛羊,不然就吃人。人们害怕,就躲藏起来。两个妖怪找不着人,想堵住葫芦口的水淹死人们,就去挑土。路上,两个妖怪见一个老婆婆,得知她是给躲藏的人送饭的,就跟她去找人。路上闻到老婆婆的饭香,妖怪就想吃。白象怪一口吞下一块粑粑,犀牛妖咬了一嘴,觉得不是滋味,把剩下的一半丢掉。过了一会儿,妖怪撑死了,变成了巍山坝子葫芦口的犀牛山和白象山。老婆婆又把拂尘往两妖怪的两挑土上一挥,四个撮箕的土就变成坝子里的那四座小团山。刘立廷讲述,罗怀奇搜集整理。收入《南诏故地的传说》,32开,5页,2 457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段葵)

挑月牙山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内容是:有个彝族老人为世间不平要杀官家。一天夜里,白发老人托梦说,祖坟旁有箭竹,砍之削箭,可射千里外之物。老人照此做,削成三支箭,射到皇宫。皇帝便下令关闭城门查办。张天师说,此箭从千里之外的蒙化而来,需远征。白发老人又给彝族老人托梦说,要备一万个纸人纸马,老人照着做了一柜子。可是老伴不知其意,掀开盖子一看,纸人纸马便飞到京城,被张天师点化破阵。后来官兵至蒙化,老人被杀。张天师说:“此非老人本事,而是月牙山如金牛伏卧,头顶京城所致。”便派人挑断月牙山。从此月牙山成了“丫”字形。佚名讲述,李国和搜集整理。收入《南诏故地的传说》,32开,4页,2 862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段葵)

乌龟山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云龙彝族地区。内容是:从前,每到收获时节以鲁坝子都会遭受冰雹和霜冻,庄稼难获收成,百姓日子难过。仙人阿米苏为改变这个坝子的气候,使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在一个寂静的月夜从金乌山赶来一只乌龟填补坝子东面的缺口。不想一个老妇人簸完谷子拍簸箕,惹得全村的鸡扇翅打鸣。阿米苏以为天亮了,惊慌离去。乌龟见主人没了踪影,就开始逃跑,逃到阿宅村小田坝子时,天破晓了。乌龟就变成山定在了那里。在乌龟山下的石头上还留下了阿米苏走过的脚印和马蹄印。鲁登云讲述,鲁宗一记录整理。收入《禄劝民间故事》,32开,2页,1 160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局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1年编印。(梁红)

六姑娘山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云龙彝族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凤家岩对面有户彝族,生了六个姑娘,个个苗条俊俏。前五个姑娘都先后嫁了权贵人家,只有向六姑娘提亲的人来了一拨又一拨,她就是不肯答应。阿妈生气地骂她:“这不嫁,那不嫁,你要嫁石人、木人吗?”一天,六姑娘在院子里织麻布,一只蜜蜂在她身边飞来飞去,不停地叫“答不答应?”六姑娘没有回答,晚上她把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以为蜜蜂问话是好兆头,对六姑娘说:“若蜜蜂再来问,你就答应。”第二天,蜜蜂又来了,六姑娘才开口回答,就被一阵旋风卷了粘在岩石上不能动弹。阿妈很悲伤,她哭天喊地地看着六姑娘,可姑娘再也回不了家了。后来,这座山就叫六姑娘山。从此,当地人再也不敢逼自己的姑娘嫁人,也不敢说嫁石嫁木了。鲁登云讲述,鲁宗一记录整理。收入《禄劝民间故事》,32开,2页,1 420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局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1年编印。(梁红)

石姑娘山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彝族地区。内容是:从前,石姑娘山上住着阿娟和阿丽姐妹俩。父母亡故后,姐妹相依为命,靠起早贪黑耕田种地生活。对面的凤家岩住着逃难而来的武定凤氏土司的后裔凤大少爷一家。石姑娘山与凤家岩之间隔着水流湍急的洗马河。每天石家姐妹出工时,看见凤大少爷已在耕作,收工时,凤大少爷默默目送她们归去。阿娟和凤大少爷相互被对方吸引着,朝朝暮暮隔河相望。他们的恋情感动了神仙,神仙用彩虹造了一座桥,连通了他们的往来。他们对妹妹疼爱有加,三人和睦相处,过着甜蜜的生活。不久,四川峨嵋的一个武僧嫉恨他们的恋情,就用箭射断了彩虹桥,阿娟和凤大少爷相思成疾,忧郁而死。阿丽思念姐姐、姐夫,每天日起日落时都站在山顶凝望沉思,天长日久,就化成了石头。刘正光讲述,李勃、蒲莉记录整理。收入《禄劝民间故事》,32开,2页,1 070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局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1年编印。(梁红)

凤山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叙述的是:从前,赤瑞湖中有条蛟龙,经常出湖糟蹋庄稼。村民们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到庙里求菩萨保佑。一个和尚对村民们说,要除蛟龙,非到昆仑山求道长请凤鸟来不可。一个农夫想替民除害,一个人去了昆仑山,却十多年都不见回来。农夫的女儿为找父亲,再一次踏上了去昆仑山的路,历尽艰辛找回了父亲,还求得了凤鸟。凤鸟替村民们铲除了蛟龙。后人为纪念凤鸟,把凤鸟降落的那座山取名凤山。佚名讲述,苏沸涛搜集整理。收入《石屏古今奇趣》,32开,5页,4 100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李朝旺)

牧羊倌奇遇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地区。内容是:相传,巍峨的凤梧山过去称为狐山。很久以前,狐山脚下有个彝寨,寨里有个年轻小伙叫阿戛里。他在狐山上放牧时,不小心从石崖上跌落于地,口鼻流血,腰腿骨折,在空无一人的丛林中,他无数次从昏迷中苏醒,大声呼救。在他绝望之际,突然从林中飘然走出一位衣着亮丽自称彩凤的美貌女子,为他推按接骨,上药疗伤。为感激彩凤姑娘的救命之恩,阿戛里把羊肉烧烤后请她吃。盛情难却的彩凤姑娘刚吃了一小块烤肉,便双腮绯红,禁不住在草坪上飞舞起来。瞬间,变成一只色彩斑斓的大凤凰飞落到崖顶的梧桐树上,发出数声悠扬悦耳的畅鸣后展翅飞向东方山麓。从此,人们便把狐山改称为“凤梧山”。马桂华讲述,余荣品整理。收入《寻甸民族民间故事集》,32开,4页,2 18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9月版。(梁红)

乌蒙轿子山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内容是:很久以前,彝族头领井笃阿傲一心想建一座很大的城,到处寻找造城的风水宝地。一天,他坐着八抬大轿到了犀牛山顶,极目远眺方圆几百里一览眼底,觉得犀牛山是建城的极佳地。忽然,一条犀牛出来阻止他,听了犀牛的一番话,井笃阿傲感觉犀牛来头不小,跪着求犀牛指点建城地方。按照犀牛的指点,井笃阿傲建起了昆明城。城建好以后,井笃阿傲把八抬大轿送给了犀牛。犀牛收下轿子后,想请玉帝来享受。玉帝忙于公务,轿子就一直停放在山顶,就成了轿子山。鲁凤开讲述,李天龙、钱春林搜集整理。收入《禄劝民间故事》,32开,2页,1 189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局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1年编印。(梁红)

金马碧鸡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姚县彝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大姚是一个荒凉的坝子。一天清晨,刚露出紫丘山顶的太阳里随着万丈霞光跑出一匹金马,还挂在老西山顶的月亮里伴着一道彩虹飞出一只碧鸡。它们在宝伐山下的坝子相会之后,金马欢鸣着冲下紫丘山在大姚坝子四处奔跑,金马蹄子蹋过的地方立刻长出青青的秧苗;碧鸡高鸣着在大姚山岭到处飞翔,碧鸡飞过的山岭立刻长出了绿绿的树木。当金马、碧鸡第二次相会时,田坝里的秧苗立刻变成了金灿灿的稻谷,山岭上的树苗变成了擎天大树。大姚变成了鱼米之乡,人们从四面八方搬迁而来。在金马、碧鸡相会的地方(现今的金碧镇)建起了大姚县城。李灿文讲述,晓午采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16开,1页,900字,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梁红)

金马和碧鸡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彝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官渡一带碧波荡漾,五华山古木苍天,英勇智慧的滇王带领臣民赶走了毒蛇猛兽,在滇池畔迎娶了美丽的哀牢公主。公主带来了金马、碧鸡两件稀世宝物,使臣民们欣喜万分。三年后,公主生下孪生兄弟金马、碧鸡。十多年后,两位王子长成英俊潇洒的小伙子,金马王子喜骑金马狩猎,碧鸡王子爱与碧鸡共歌舞。此时,滇王年岁渐高,选哪个爱子做王位继承人成了滇王的心病。在老臣的建议下,滇王放走了宝物金马、碧鸡,让两个王子去找寻,先找到自己爱物归来者为王位继承者。兄弟互道珍重后,金马王子朝东踏遍崇山峻岭,在一村边的花丛中拾到马笼头,在山坡捡到马兜肚索。他疾步登上山顶,呼唤在对面山头玩耍的金马。金马疾驰而来,金马王子跨上马背,腾空消失在空中。碧鸡王子往西寻遍青山碧水,在一长满鲜花碧草的山垭找到了正在翩翩起舞的碧鸡。碧鸡王子乘着碧鸡凌空而去。两个王子再没回来。为纪念他们,人们把金马王子拾到马笼头的村子叫龙(与“笼”同音)头村,捡到马兜肚索的山坡称落索坡,站着呼马的山叫呼马山,金马玩耍的山头称为金马山;把碧鸡起舞的垭口叫碧鸡关。佚名讲述,磐石搜集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5页,2 800字,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癞蛤蟆蜈蚣、长虫三山的来历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叙述的是:从前,有一只癞蛤蟆、一条蜈蚣和一条长虫,时常到依作黑前面的小溪里喝水。一天,三个天敌不期而遇。癞蛤蟆想吃掉蜈蚣,但见长虫流着口水盯着它自己;长虫想吃掉癞蛤蟆,又担心被蜈蚣咬到;蜈蚣想吃掉长虫,又怕吃了长虫,自己被癞蛤蟆吃掉。它们谁也不敢轻易吃掉其中一方,只好相互对峙着。时间久了,它们化成了三座大山,分别是现在的癞蛤蟆山、蜈蚣山和长虫山。佚名讲述,何凌云搜集整理。收入《石屏古今奇趣》,32开,2页,850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李朝旺)

仙翁挑山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民间。内容是:远古的时候,玉溪西边天上来了一位身挑两座山、脚踩白云的白发仙翁,他想把两座山搬来镇住玉溪坝子。当他来到龙马山上空时扁担断了,人和担子落下来后,形成了如今的“打磨山”、“毡帽山”。后来仙翁在龙马山一带做休闲活动,留下了不少奇特的地名。如:“玉苗冲”是仙翁用口吹气而形成“大土坑”,“小土坑”是他的坐处和脚印,“烟锅塘”是他敲烟斗而成,“歪粪箕”是他支挑山粪箕的地方;“龙马桥”、“洗马塘”和白银寺岩石上的龙马影子是因仙翁骑白龙马经过而得来;“冷水箐”、“白银寺”、“牛屎坡”是因仙翁传唱藏宝字谜歌而留下的地名。朱家才讲述,何庙链搜集整理。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2 050字,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普开福)

昙华山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姚县。内容是:很早以前,昙华山有一个姑娘叫阿妹。阿妹天天去放马绩麻,黑龙潭里的小青龙看上了阿妹。后来,小青龙变成一个彝族小伙子,一来二去,阿妹怀孕了。哥嫂让她把龙的儿子生下来好好抚养,并取名叫“阿高”。小青龙送了阿高一把金弩、三支箭,让他好好练习,练足三年三月零三日时,就站在昙华山顶上向东方射三箭,过后会有人来接他进宫当皇帝。阿高天天去练箭,但只练了三年三个月,就把三支箭射了出去。皇帝请卜卦先生卜出了射箭的人,就派兵去捉拿他。龙父让他撒蚂蟥种和荨麻种,才击退了官兵。皇帝又想在猛虎厅陷害他,由于有龙父帮助,皇帝又失败了,最后,只有招他为驸马。殊不知皇帝招他为驸马是假的,是要女儿来监视他,看他有哪些神奇的本领,好寻机暗害他。阿高识破了计谋,逃离皇宫,回到昙华山。皇帝不肯善罢甘休,派兵追来。阿高料事如神,布好了阵势,吓得官兵只好与他讲和,并把三姚地界划给阿高管。从此,阿高家成了三姚地区的世袭土司。阿高不忘昙华山,每年都要上山一次,看看亲友,祭祀黑龙潭的龙神。杨森记录,李世忠整理。收入《大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32开,5页,3 406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李惠兰朱琚元)

白草岭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姚县。内容是:很久以前,在一座大山脚下住着父子俩。有一天,父子俩坐在石崖下歇脚,突然一只凶猛的老鹰朝他们扑来,儿子拉起长弓射去,恰好射中了老鹰的左眼。老鹰带伤向高空逃去,一直飞到了大海尽头便跌落下来,宽大的翅膀和身子堵住了海水。海水暴涨,不一会就淹到了南天门。白草岭上有一个牧羊仙女,她用一包苍蝇子向东海死鹰撒去,死鹰被蛆虫拱烂了,洪水才慢慢地退了。水退了,可人也全死光了,只有儿子被牧羊仙女救上白草岭,与牧羊仙女成婚过日子。天宫里的王母娘娘知道后,就下令让他们居住的这座山的山顶只能长草,不能长树,只能开花,不能结果。从此,山顶上白草茫茫,人们就叫它白草岭。白草岭只长花不出粮,牧羊仙女为了活下来,就在白草岭上种了洋芋。这洋芋上面开的花和其他花草一样,果实藏在土里,王母娘娘看不见。这样,白草岭上的人们代代都吃洋芋。人们不愿在坝子里过日子,是因为怕被淹了。李根茂讲述,陈维寿记录。收入《大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1 014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李惠兰朱琚元)

背娃娃山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内容是:无量山的一座山峰因为旁边附有一座稍低的山峰,看上去就像一个打着包头、背着娃娃的彝族妇女。传说几百年前,陶虎在景东称霸。一天,他见到一个年轻美丽的彝族妇女就想占有。为了摆脱陶虎的纠缠,这个彝族妇女和自己的丈夫决定在黑夜带着娃娃逃往他乡。到了无量山上,发现有件要紧的东西忘在家里。丈夫回家去拿,并要妻子背着娃娃等着。丈夫回家被陶虎杀死。妻子背着娃娃等到天亮,化为山峰,所以叫背娃娃山。解德惠讲述,陶明贵记录。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550字,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谢国先)

金鼎山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一带。内容是:古时候,大理天气不好,很多山都不愿在大理生活。其中有三座山是三姐妹。大姐离开大理来到无量山,被无量山的儿子垭巴山抢去做小老婆,生了一百二十个小孩。二姐想到无量山找大姐,被无量山的另一个儿子包头山抢去。妹妹来到无量山,看到两个姐姐的痛苦,想把两个姐姐救出,但没有成功。妹妹独自返回,途中因天亮而停留,江妖欲娶之为妻,妹妹不从。遇唐僧师徒经过,孙悟空用三根金棒镇住江妖。妹妹叫孙悟空用一根金棒顶在二姐腰间抵御包头山,所以二姐被称为顶山。妹妹靠金棒顶着,所以名叫金鼎山。周端途、普国华、普国代讲述,普仕宏记录,陶明贵整理。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3页,1 600字,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谢国先)

天耳山的来历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地区。内容是:蒙舍诏主细奴逻率兵马来到现在的天耳山,见村民杀猪宰羊,盛情款待,感到奇怪,便问:“何以知道我们要来?”一个老人答道:“是村后的小山告诉我们的。”一个部下悄悄给细奴逻说,那是昨天夜里我们到这里悄悄说的话。细奴逻看看山,确像人的耳朵,就叫天耳山。细奴逻又到下边的村子,也遇到上村一样的款待和回话,后山也像耳朵,正好与上村的山相对,细奴逻也称它为天耳山,并赏赐村民银两作谢。后人为避免重名,前者叫“上天耳”,后者叫“下天耳”。范士达讲述,杨凤州搜集整理。收入《南诏故地的传说》,32开,3页,1 300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段葵)

小团山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内容是:相传,唐僧师徒取经进入云南,听说三尖山离天只有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卸鞍,便派猪八戒去打探。猪八戒到了三尖山一看,果然名不虚传。为让师父能骑着马走过三尖山,猪八戒举耙挖掉了山头。山头滚下时被两个神仙看见,就抬去堵沙冲,想使勒白坝子变成海。途中,听到公鸡啼鸣,神仙便扔下山头走了。所以,李浩寨到勒白途经沙冲的峡谷间,就有了座形似馒头的“小团山”。普存有讲述,易荣辉搜集,张绍碧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1页,500字,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梁红)

“万家庄”与“缺鼻子山”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内容是:彝族山寨出了个劫富济贫的好汉叫万士慕,他的军队称雄滇南,所向无敌,官家闻之胆战心惊。临安府官请来风水先生测看,断定万士慕之所以神勇,是因为他的军队驻扎在象鼻子山上,得力于象鼻子相助。于是挖断了象鼻子山。从此,万士慕的军队日渐衰落,万士慕也战死在象鼻子山。人们为纪念万士慕,就把象鼻子山下的村子叫“万家庄”,象鼻子山因缺了口便叫“缺鼻子山”。佚名讲述,姚开富搜集,张绍碧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2页,900字,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梁红)

暮阳山与登龙山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内容是:天上的太阳公主羡慕人间美景,带着丫鬟私下人间,被玉帝派天将抓回天上时两人的帽子掉在了人间,变成了大小两座大山,后人称为暮阳山和登龙山。佚名讲述,潘富祥搜集,张绍碧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1页,600字,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梁红)

灯笼山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内容是:从前,每到夜晚,普雄的灯笼山就会闪闪发光,映照着异龙湖面。每当此时,异龙湖面便会金波滚动,光彩夺目。石屏的富豪视其为风水宝地,寿终便抬到灯笼山安葬。山下一财主视山顶为宝地之宝地,寿寝时,其子孙尊其意,耗巨金发丧了三十六天后葬于山顶。从此灯笼山再也没有发光。李成讲述,尼苏艾诺搜集,张绍碧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1页,400字,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梁红)

青龙山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内容是:相传,他腊坝子南端的天生洞里有一妖魔兴风作浪,残害百姓,每年要百姓祭献猪羊鸡鸭、童男童女于它。阿青、阿龙兄弟的两个姐姐都先后葬身妖腹,父母因此而气绝身亡。阿青、阿龙决定为民除害,他们在神人的帮助下终于斩除了恶魔。兄弟俩变成了巍峨的青龙山,妖魔变成了蚂蟥山。佚名讲述,尼苏艾诺搜集,野夫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2页,1 050字,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梁红)

猪头山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南华县。讲述的是:远古的时候,有一个凶神在南华坝子上看上了一位美丽的彝族姑娘,要与她成亲,被姑娘拒绝。凶神大发淫威,要赶猪填满观音洞,让南华坝子变成一片汪洋。一个露宿在观音洞附近的乞丐知道凶神的这一阴谋后左思右想,最后有了主意。到了下半夜,凶神果真闹闹嚷嚷地赶着数不清的石猪朝观音洞来了。乞丐学起了鸡叫,这一招果真灵验,凶神赶着的那些石猪都停在现在山上不动了。南华坝子免除了一大灾难。从此,这地方便得名猪头山。佚名讲述,王芝刚搜集。收入《民族民间文学资料》,32开,4页,1 976字,南华县文化馆、民委1986年编印。(李惠兰朱琚元)

姑娘心孤山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一带。讲述的是:几百年前,常土司家有个儿子,想娶一个漂亮姑娘做媳妇,左寻右找,最后在三江口找到一女。常土司请媒婆去说亲,姑娘的父母答应了,但姑娘死活不肯嫁,爹娘强行把她嫁给了常土司家。来到常土司家,姑娘还是生死不从。满一年,常土司想也许如意了,就放她出去游山玩水一天。姑娘来到此地最高的山,并同使女远眺家乡,瞧着瞧着,姑娘就慢慢地倒下去,永远地睡着了,使女也倒了下去死了。常土司派人把她俩就地埋葬。两座坟墓慢慢长起来,长得像两座山。每一座坟堆上又各长出一棵青松,万年长青。人们就把这山叫做“姑娘心孤山”。佚名讲述,张玲搜集。收入《楚雄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三辑,32开,2页,1 014字,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室1982年编印。(李惠兰朱琚元)

神链山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彝族民间。内容是:从前,在峨山鱼塘村背后美丽的神莲山下有一户人家,夫叫姜汤,妻子叫春花。一天下大暴雨,洪水冲走了许多良田;夫妻俩看见神莲山山顶上金光闪闪,出现一个庞然大怪物,嘴如山洞,眼睛似灯笼,披头散发,拉着一条亮闪闪的大链子,发出铿锵巨响。怪物瞪着眼睛说它是魔鬼叫化娜,令姜汤一家必须从山下搬走,否则活不成。一个寂静的黑夜,化娜变成一条大麻蛇,拿出一根数十丈长的铁索套在山腰就要往下拉。此时正好山神爷路过,一眼看穿魔鬼恶计,赶忙学公鸡叫。化娜以为天快亮,转身就逃。山神爷追上用力夹住了它,怪物就现出了麻蛇的原形。至今神链山腰上还留有麻蛇化成的石链吊在悬崖上。从此,此山就叫神链山。阿达讲述,普家发搜集。收入《?峨风情》续集,32开,2页,1 100字,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6年编印。(普开福)

杀牛山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彝族民间。内容是:有一天,黄草坝新寨村的村民们突然发现村旁那座大山上空飘来一队刀枪彩旗武装的骑兵,并消失在了山中。因此人们忧心忡忡,烧香拜神,每日天不黑就关门闭户不敢出门。一天晚上,这支神兵的首领托梦给村里的长老说:“请百姓不要害怕,我们是远征天兵,路过此地见山清水秀,借此暂住修整一时,定会保护村子安居乐业。”长老向大家说了梦中之事,大家半信半疑,处处小心留意。过了几年,村里比以前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为了感谢天神的暗中保佑,新寨的百姓议定:每九年杀一条牛,三年杀一只羊,男女老少到山上祭拜山中天神。久而久之,人们就将此山叫做“杀牛山”。李家树讲述,何庙链、周家明记录整理。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3页,1 210字,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编印。(普开福)

棋盘山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彝族民间。内容是:远古的时候,玉溪九龙池北面山下有一个叫牛实的青年,父亲早逝,他是靠母亲养大的。因长相丑,娶不上媳妇,他一人上山打柴卖钱供养老母,村里人给他改名丑牛。一天,老母临死前把攒下的钱交给儿子,请他用草席把母亲尸体简单埋掉,自己买两件新衣穿,用剩下的钱找个媳妇。丑牛把钱用来买了送葬的新衣和棺材,然后把母亲抬到后山安葬,在坟头哭了三天三夜后才在饥饿和疲惫中下山。半路上他遇到两个老人坐在平时挑柴休息的大树下面摆开棋盘下棋,他就围过去仔细耐心观看。牛实与两老说起话来,都说饿了,老人捉住突然飞来的一只屎巴螂,撕吃一部分,叫他吃掉剩余部分。他吃下后浑身火热冒汗,两耳轰鸣就晕倒了。不知过了多少时间他才醒来,回到村庄一切都变得认不出来了,自己也成了英俊的男子。一问才知一觉睡了三百年,自己是托生二世了。他讲了经过后,乡亲们就把此无名大山取名“棋盘山”。桂云开讲述,乐楠搜集整理。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2 800字,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编印。(普开福)

砍头山与塌梁山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易门县彝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天上有两个护卫玉帝的宾礼官,因经常喝醉酒闹事,搅得神仙们不得安宁,所以仙人们都恨他俩。一天晚上,正值玉帝上朝时,他俩又喝酒大醉。文武百官都来朝见,偏偏不见两个宾礼官。玉帝派人找,才知他俩在大殿门的廊檐下正酣睡。玉帝非常生气,下令处死。他们两人一个被砍去脑袋,一个被抽了筋骨,并从南天门扔下。第一具尸体两脚直插土里,就变成了砍头山,其头掉落后变成旁边的小石山;第二具尸体肚子落地脊梁下塌就变成塌梁山。佚名讲述,周金荣搜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易门县集成卷》,32开,1页,67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普开福)

一锄山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易门县彝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人类生活在美丽富饶的十街河畔,连天上的仙人也羡慕这里。一对神仙夫妇偷偷下凡来,但很快被王母娘娘发现,抓回去后严令他们不准下凡间,否则就处死。神仙夫妇迷恋人间美景,但苦于天规难容。丈夫便想挖一锄泥土堵住十街河的河口,淹没美丽的村庄。妻子劝阻说服不了他,只好暗中注意,准备适时阻止。一个夜晚,丈夫偷偷来到十街河边,挖起很大的一锄泥要堵河口。妻子暗中跟来,捏住鼻子学公鸡叫,一下子当地人间的公鸡都叫起来了。丈夫以为天亮了,一害怕就把一锄泥扔在一旁跑回了天宫。那一锄泥土就是现在的一锄山。佚名讲述,周金荣搜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易门县集成卷》,32开,1页,67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普开福)

龙马山卧牛山太极山的来历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彝族民间。内容是:远古的时候,几个仙人坐在一起闲谈要把玉溪围成海,由其中一位从远处挑来两座山在天亮前堵海。不知谁走漏了风声,当仙人挑两座山来到半路时有人就学鸡叫,仙人以为天要亮了,就挑着跑起来。突然扁担闪断了。这样,一山落在了东边,这山就是“龙马山”;一山落在西边,这山就是“卧牛山”;仙人在坝子中间脱下鞋子磕下一堆土,这就是“太极山”。杨宝能讲述,杨宝琼搜集整理。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590字,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普开福)

大石马山的来历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彝族民间。内容是:古时候,与峨山大石马遥遥相对的鲁奎山上住着彝族,以种荞、玉米为生,土肥庄稼好,人们的生活很幸福。一天早上,人们醒来时,发现地里的荞被吃了一大片,并留有马蹄印。晚上,大家带着弓箭猎器,暗藏地边守候。半夜,一匹乌黑的马来吃荞。人们去抓马,但马尾一甩狂风大作,无法靠近,一连几天都对付不了它。后来,射箭手阿里受一位老阿公指点,并得到了一把宝剑。他在一棵大树下半夜砍掉了马尾巴后,黑马才失去威力,落到大山顶上,变成了一块形似马的大石头。后人称此山为大石马山。佚名讲述,柳青搜集整理。收入《?峨风情》续集,32开,3页,1 700字,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6年编印。(普开福)

龙马山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古时候,元江东岸有座倮山,是彝族聚居的地方。有一年大旱,田地里的庄稼都快枯死了。人们宰杀猪牛羊求天降雨,只见一条龙从远方到倮山上转了几圈后,天空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雨下了一天一夜后,田地里的庄稼得救了。第二天人们去祭献龙神时,见那条龙从高空落到倮山上变成了一匹大白马,并在倮山上四处走,到处看,看到哪里干旱,它嘶叫一声,就下起大雨。为感谢似龙又似马的龙神给彝家山寨带来及时雨,彝家便把“倮山”更名为“龙马山”。黄文讲述,宋自华记录整理。载《礼社江》文艺小报“地名故事”专版,1 0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6年编印。(宋自华)

马龙山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弥勒县彝族阿细人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马龙山一带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野兽毒蛇盘踞,林中白骨累累,方圆几百里没有人烟。一天,人们发现林涛起伏的远方凭空冒出一座高耸云端的大山(飞来峰),那山上百鸟飞舞,散发阵阵香气,山顶有一五彩光环时隐时现。一些大胆之人带着武器前去探究,皆因猛兽毒蛇袭扰,山体险峻而放弃。一天,受伤的起义英雄秋白龙为逃避土司的追捕,踉踉跄跄闯到飞来峰昏倒了,被一阵香气熏醒的他发现自己被一群奇珍异鸟托上了仙境般的峰顶。峰顶天池里的红鲤鱼原本是一位仙女,因偷仙药给人间消除灾病,被天神贬为红鲤鱼,正等候秋白龙这个有缘人的解救。秋白龙根据指点,剥下了鲤鱼皮,使其恢复原身。秋白龙被群鸟托到山下,睁眼回望时,只见高山群鸟正跟着仙女飞往彩云间。据说秋白龙遇仙的地方,至今还保留有通往飞来峰的石级、幽径、天生桥、石洞等。佚名讲述,毕华搜集整理。收入《弥勒民族民间故事》,32开,5页,3 200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梁红)

哀牢山山名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讲述的是:有一种叫哦罗表的鸟,每天在枝头鸣叫:“雨是三日三日下,水是河里河里流,谷是三次三次收,饭是三顿三顿吃。”它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有个名叫天干恶的凶神忌妒哦罗表因歌声悦耳而深得百姓喜爱,强迫它改唱“雨是不能下,水是不能流,谷是不能收,饭是不能吃”。哦罗表拒绝唱,天干恶就把它的嘴撕烂,押到山中看管起来。从此,它只能发出刮刮刮的沙哑声音了。但每到春天,它就叫着刮刮刮,让春风刮来吹绿田野。人们为了纪念它,就把押送看管它的山用哦罗的谐音取名为哀牢山。佚名讲述,杨光谟搜集整理。收入《乡泉集》第二辑,32开,2页,1 2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聂鲁)

百鸟山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一带。讲述的是:哀牢山有个勤劳勇敢、心地善良的后生,名叫柯郎。他路过湖畔打猎时,从妖怪箭下救出了在那里和伙伴们唱歌跳舞的凤凰公主,得到了凤凰公主的倾心,便领她回家中。未料妖怪趁柯郎不在家时把凤凰公主抢回妖洞中去了。柯郎在南山神仙的帮助下,用神仙给予的神器宝葫芦和飞马战火海,斗巨蟒,斩群妖,救出了凤凰公主。凤王得知柯郎救了遇险女儿,对柯郎作了一番考验后,遂将凤凰公主许配给了他。凤凰公主死后,乡亲们把她葬在她生前常唱歌跳舞的湖畔的草坪上。她的坟墓渐渐长高了,变成了一座像美女般的山。每年秋夜,百鸟都云集在这座山上。于是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百鸟山。李友祥讲述,吴成贵搜集。收入《新平县民间故事集成》,32开,4页,2 8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聂鲁)

阿六山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彝族地区。讲述的是:仓迷村美丽动人的彝族姑娘六妹,婉拒众多求婚者,嫁给了英俊善良的克亩村青年阿龙。对六妹心怀不轨的阿戛龙村的财主罗丑,不甘心六妹嫁人,带人来抢六妹。阿龙和六妹逃离家园时被绝壁深渊挡住去路,不愿屈从恶势力的夫妻俩携手跳下了山崖,变成了两个石人,立在山腰的岩石上。罗丑和狗腿子被狂风卷下了悬崖,变成了岩石下的怪石。为纪念阿龙和六妹,人们称这座山为“阿六山”。佚名讲述,李家武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石屏故事卷》,32开,2页,900字,石屏县文联1996年编印。(梁红)

跑马山的由来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一带的彝族地区。讲述的是:明朝初年,明太祖派平西侯沐英到云南捉拿不愿屈服的梁王。梁王骑着神马白兔驹突出重围,到滇池乘船时被围困,跳入滇池自杀而亡。主人死后,神马白兔驹恋恋不舍回到天庭。但思念主人的神马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都要来到滇池东北角的山上狂奔嘶叫,呼唤主人梁王。每当这时,当地的彝族总会看到一匹白色的骏马带着群马奔跑嘶鸣。马的忠诚感动了当地人,每至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人们就会到山上来祭祀神马。那以后,这座山便叫跑马山。毕成贵讲述,李晖采录。收入《昆明山川风物传说》,32开,2页,1 0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梁红)

祭虫山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彝族撒梅人地区。内容是:从前,撒梅人居住的李子村里有一对夫妇生了十个儿子、三个姑娘,一家人过着幸福的日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女们都相继嫁娶,老夫妇听了媒婆的话把小女儿嫁到了很远的官渡地方。阿妈得病死后,阿爸决定去看小女儿。到了官渡,才知道小女儿早被婆家逼死。他伤心不已,返家途中倒毙在阿拉乡三瓦村的山上。一个月后儿子们找到他时,看他尸身不腐,视其所处之地为风水宝地,便就地埋葬了。此后不久,从他坟里每天飞出成千上万的虫洗劫官渡的庄稼。遭受虫灾的官渡人在道士的指点下,在葬他的那座山上建庙,并在每年七月初七,以及冬月十一日举行“祭虫会”,禳解虫灾。后人称此山为“祭虫山”。毕天志、李月凤讲述,吴兴华记录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3页,1 134字,昆明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锅底山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内容是:万氏母带着人马在岔科长田休整,忽然天上滚下个黑团,压住了万氏母和士兵,万氏母便使金蝉脱壳之计,向大黑团砍了一剑,救出了士兵。然后,在黑团上冲了泡尿,沾了万氏母尿的黑团定在原地,变成了一座山。因山的形状如倒扣的锅底,所以就叫锅底山。施家福、普忠讲述,关朝亮搜集,张绍碧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2页,360字,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梁红)

扎营山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内容是:万氏母在扭松坡打败了皇家兵之后,走到岔科与东山接壤的一座山上,皇家兵马又包围了整座山。万氏母命士兵就地扎营,并用神力消灭了敌人。后来,人们把万氏母安营扎寨的山叫扎营山。施家福、普忠讲述,关朝亮搜集,张绍碧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2页,400字,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梁红)

凤凰山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彝族民间。内容是:远古的时候,玉溪是一个海子,几经沧桑后变成了良田无数的坝子。不过,北部风调雨顺物产丰富;南部却水源干枯土地荒芜,农民含辛茹苦。有一只凤凰有意拯救玉溪南部灾民,就变成衣衫褴褛、拄着拐杖的叫花子老太婆,从?峨(今峨山县)乞讨而来。到宋营讨得一碗野菜饭,她用拐杖用力一拄就造出了如今的大龙潭,到哨坡受款待又造出黑龙潭,到了大密罗同样受欢迎造出密罗河。到了排山屯老太病倒了,乡亲给她煨药治病,端汤送饭。病好后,她变成了一个漂亮少女,从此与乡亲们劳动种仁米,造出许多水塘,使这里花果飘香、物产丰富。她死后就变成一座秀丽的山峰,即凤凰山。张薛氏讲述,张士禄记录整理。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3页,1 280字,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普开福)

玉泉山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华宁县彝族地区。内容是:华宁县青龙乡有个村子叫玉泉山。古时候,这村子干旱无水,村民喝水要到很远的河里去挑。有一天,村里一个姓刘的老倌挑粪浇菜时,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于是请村里见多识广的施老倌一起查看,两人在有声音的地方作了标记,拿来锄头和铲子挖了一天后,挖出一股很小的水。当夜,村里人都做了同样的梦,根据梦示,村人合起来杀了一头猪祭祀山神,并请刘、施两家人吃饭。之后,刘、施二人很轻易就挖出了一股很大的泉水。村人非常珍爱这股清澈甘甜的泉水,每年都要杀猪祭祀。玉泉山也因此而得名。刘志新讲述,赵振纪、张云采录。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16开,2页,800字,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梁红)

浦贝和象山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易门县彝族地区。内容是:传说,今浦贝的南部有一片大森林,贫苦人家的一位名叫浦贝的青年从山洞里救出了一头被狼豹围困的小象精心养护。小象长大后跟随浦贝上山、赶集、驮柴火,还用鼻子帮助孤寡老人和乡亲们担水。村里的恶霸地主想霸占大象,浦贝不从,恶霸就收了他的田地,不准他打柴。一天夜里,村里火光冲天,地主家的房子全部化为灰烬。次日人们发现浦贝一家和大象不见了。原来浦贝一家带着大象翻山越岭逃到另一个地方定居去了,那里慢慢发展成了一个小村庄。大象老死后还化成一座山守护那村子。后来人们把这村庄叫浦贝,村头对门山叫象山。佚名讲述,杨金泉搜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易门县集成卷》,32开,2页,1 38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普开福)

太极顶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弥渡县。内容是:鸡足山的真人为殿宇选址来到支锅山,一路虽然风光优美,可就是一跺脚不是凹陷就是倒塌,最后只得选在怪石嶙峋的太极顶上。殿宇竣工之日,百姓庆贺,密祉人和瓦哲人为谁先玩灯、谁先打歌争执不下。真人说:“歌神为大,灯神为小。”从此,每当纪念之日的正月初七,瓦哲人先打歌,密祉人后玩灯。李光华讲述,李泽搜集整理。收入《弥渡民族民间故事传说集》第一集,32开,3页,1 600字,弥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6年编印。(巴子)

若哪莱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弥勒县彝族阿细人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西山和圭山交界的地方干旱无水,百姓苦不堪言。一天,烈日当头,有个妇女背着不满周岁的儿子去开荒。随着一阵微风飘来“哗哗”的水流声。她把背被解下铺在地边,将熟睡的孩子放在上面,然后寻水声而去。当她找到水源返回时,孩子已被大黑蜂抬走。妇女悲痛的哭声唤来了山寨里的乡亲们。人们宰杀一条小牛,引诱大黑蜂抬食。跟踪了三天,在五十里外的底吐载呆找到了蜂巢,用火把大黑蜂烧灭。后人把妇女放孩子的那座山叫“若哪莱”,即“丢失儿子的山”。佚名讲述,石中山搜集整理。收入《弥勒民族民间故事》,32开,2页,900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梁红)

石林的由来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地区。内容是:从前,陆良地方,从东山到西边的牛头山,从北山到南面的母鸡山,地面上到处是石峰、石塔。撒尼人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片广阔的石林之中。每逢枯水时节,人们都得到遥远的南盘江背饮用水。痛苦的人们烧香祈求东山老神仙用神鞭驱逐这些怪石,可他不肯帮忙。东山神的女儿七姑娘非常同情人类,趁父亲带着众姐妹远出之机,取出驱石神鞭发给大家。人们赶着石头往宜良走,到石林地界,有些顽固的石头便不肯再走,石头越赶越散,队伍越拉越长:东到天生关,南至蓑衣山,西到雨龙坝,北至摩和站,遍山四野到处都是石头。正在这时,天亮了,老神仙回来收走了神鞭。从此,这些石头留在了石林。佚名讲述,毕志峰搜集,毕志峰、许岷山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2页,1 050字,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石林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阿细人和撒尼人地区。讲述的是:哥自天神巡视到石林,看见彝族穿羊皮褂,吃包谷、苦荞饭,甚是同情。为让他们吃上大米,使这里的高山变成良田,天神在晚上骑着骡子,赶着一群石头,挑着土,打算堵住长湖水。石头轰隆隆滚动的声音吓坏了半夜起来磨豆腐的老阿妈,她急中生智使鸡打鸣。石头们以为鸡在骂自己,就躺在地上不走了,天神的骡子也变成了狮子,天神挑的一担土则变成了双肩山。所以,石林满山遍野的石头至今还有被神鞭抽打的痕迹。黄玉石讲述,思清采录。收入《昆明山川风物传说》,32开,2页,1 0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梁红)

陆良坝子与石林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陆良县彝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陆良坝子是一片汪洋大海,因米格导尾麻(鳌鱼)翻身,使海底裂开一条缝(现今的南盘江),水从缝隙中流走后,露出了一望无边的石滩。牧羊小伙阿海布在石群里放牧,天天梦想着石头能变沃土。一天,阿海布无意中听到两个神仙的对话,得知只要得到镇山王的赶山神鞭,便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阿海布机智地从镇山王的宝箱里盗出了赶山神鞭,并选了一个吉日的午夜时分挥动赶山神鞭,只见无边无际的石头如同羊群般从北向南跑动。阿海布赶着石头到了和摩站地方,只闻雄鸡啼鸣,赶山神鞭失去了作用。这些石头从此在和摩站和五棵树一带生了根,成为千姿百态的石林。阿海布虽没有把石头赶太远,但使陆良坝子从此成了一马平川的大坝子和富足之地。李树德讲述,李昌华采录。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陆良县卷》,32开,3页,1 8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梁红)

石林妖风洞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撒尼人地区。内容是:从前,石林小村有个叫果基的青年,靠给土司放牧养活失明的母亲。一天,他发现一个堆满财宝、粮食和药材的山洞,便拿了一些粮食和药材分给村中百姓,并用草药治好母亲的病。土司得知果基找到宝洞的消息后,逼着他进洞背财宝,背了一背又一背仍不满足,果基又渴又累,喝了洞中的水,顿时变成一条大蟒,它爬出洞口把贪心的土司吞进肚里。母亲不见儿子归来,到洞口呼唤儿子,怕吓坏母亲的果基只能在洞中呼呼喘气,母子俩就这样僵持着双双化成了石头。佚名讲述,孙克祥搜集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2页,800字,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石牛角的来历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内容是:很久以前,芝兰坝子人稀地广,土地肥沃,人们靠刀耕火种获取粮食。有一年,正当谷子抽穗、玉米戴帽之际,干旱笼罩了整个坝子,眼看即将丰收的庄稼,人们心急如焚。一天,从四川来的两个白胡子老人在坝子西面的山上为这个干旱的坝子做了两个石牛角,一个睡在丛林里的牧童听到了他俩关于利用这两个石牛角求雨的办法和咒语,就为芝兰坝子求来了雨水。从此,每遇干旱,人们总要带着食物到石牛角求雨。张玉珍讲述,张绍鸿、钱春林搜集整理。收入《禄劝民间故事》,32开,2页,1 040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局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1年编印。(梁红)

方建和恨中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内容是:不知是哪年哪月的一天,有个仙人牵着一匹马路过天气闷热的方建村,便礼貌地向一老妇人要水给马解渴。老妇人态度生硬,仙人生气地说:“从今以后,有雨不在方建下!”看着渴得“唧唧”直叫的小鸟,他用马鞭在烫脚的地上戳了几个小洞,只见几股细流从洞中渗了出来。仙人牵着马到了紧邻方建村的恨中村,路遇背水归来的彝族大妈,便又向大妈要水,大妈把水全部给了他。他很感动,于是用钉耙为恨中村挖出了一股清泉,人们称这股水为钉耙水。从此,方建村吃水贵如油,而恨中村则水源充沛,生机勃勃。包昌相讲述,张兴德搜集,唐国亮整理。收入《禄劝民间故事》,32开,2页,1 000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局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1年编印。(梁红)

仙女变石莲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地区。内容是:相传,白莲仙女偷偷下凡到石林,沉迷于眼前的美景和男耕女织的欢乐生活而不思归。她化名荞妹,一对无儿女的老夫妇收留了她。白天和他们一起劳动,晚上让她睡公房里。在和村里的年轻人跳乐的过程中,荞妹与英武的牧羊小伙普贵华相恋成亲。玉帝得知白莲仙女私下凡界,派护法天神捉拿仙女。白莲仙女拒回天庭,和护法天神展开激战。战斗中,护法天神的剑被白莲仙女用莲瓣扇到水池中化成了剑峰池。仙女为保护丈夫,筋疲力尽,化作莲花峰屹立于剑峰池畔。佚名讲述,龚明华、高登智采录。收入《路南民间故事》,32开,4页,2 4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梁红)

年年望夫归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地区。内容是:阿山和阿秀是一对恩爱的新婚夫妻,他们盘田种地形影不离,日子过得美满甜蜜。这年,战事骤起,阿山被征募到遥远的北方参战。临走时阿山拉着阿秀的手深情地说:“男儿要为国尽忠,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只要我活着,三年五载就回来。”他们恋恋不舍,依依惜别。转眼三年过去了,阿秀天天站在高高的岩石上向北企望,村里参战的人都归来了,就是不见自己的丈夫归来。不知又过了多少个春秋,她就这样站在岩石上,变成了望夫石峰。佚名讲述,龚明华、高登智采录。收入《路南民间故事》,32开,2页,9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梁红)

凤凰梳翅比翼飞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地区。叙述的是:美丽动人的阿细姑娘介秀与英俊的撒尼小伙毕征在弥勒西山的跳乐中一见倾心。毕征与介秀在对歌中倾诉爱意,在介秀的公房互诉衷肠,在密枝节用三弦和口弦抒发情怀,定下了终身。毕征从山里挑来象征纯洁心灵与忠贞爱情的定亲泉水,按阿细人传统到介秀家求婚,得到介秀家人的认可。毕征和介秀结婚满两个月,在返回毕征家的路途中,被一直纠缠介秀的土司带家丁把他们夫妇害死在李子箐的剑峰池边。介秀死后变成石林里梳翅的凤凰石,毕征则变成了彩云,围绕着凤凰石飞。佚名讲述,龚明华、高登智采录。收入《路南民间故事》,32开,5页,3 0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梁红)

石猪奔海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异龙湖两岸的彝族地区。叙述的是:很久以前,有一群神猪,从遥远的地方来到异龙湖边,并要在天亮前渡过异龙湖,到北边山上定居。当这群神猪赶到湖附近过细村旁一座小山头时,听到了湖水声响,心想已离异龙湖不远了,可稍作休息,然后再继续赶路。就在这时,忽然金鸡啼鸣,天开始放亮,神猪们一个个变成了石头。至今,它们依然保持着当时奔跑赶路的模样,永远停留在了半山坡上。佚名讲述,杨朝良搜集整理。收入《石屏古今奇趣》,32开,2页,400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李朝旺)

双鸟渡食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地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石林附近有户人家,儿媳妇娶回家不久,儿子就得病而死,留下婆婆、小姑子和媳妇三个女人。儿子死后,婆婆视媳妇为克星,经常打骂儿媳,不让她吃饱,还要她做很多活计。善良的小姑子阿香非常关心同情嫂嫂,常将母亲为她准备的荞耙耙等食物分给嫂子。一次,阿香把祭密枝时分得的羊肉煮熟,抬到地里与嫂子分吃。为此嫂子被母亲用扁担打得死去活来后赶出家门。奄奄一息的媳妇爬到大石林,便断气变成了斑鸠。看到嫂嫂惨死的阿香也伤心地撞死在岩石上,变成斑鸠,嘴里抬着饭菜喂嫂子。天长日久她们化成了岩石。佚名讲述,龚明华、高登智采录。收入《路南民间故事》,32开,4页,2 1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梁红)

象距石台盼光明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地区。内容是:古时候,石林地方酷热多雨,原始森林密布,大象成群结队出没,它们沐浴着阳光,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于这茂密的林里。一天,石林上空突然飞来一只硕大无比的巨鹰,张开翅膀遮住了日月,天地瞬间变得黑暗寒冷,不久,森林草木枯萎死亡。为象群的生存,白象王决定带领象群南迁热带地方,可有只大灰象难舍故土,执意留了下来。象群走后,大灰象天天站在一块高石台上仰望天空,盼着日月重放光明。年复一年,玉帝终于派天神阿佐婆灭了巨鹰,光明重现石林,草木复苏发芽,大地又充满生机。盼来光明的灰象却永远站在了象距台上。佚名讲述,龚明华、高登智采录。收入《路南民间故事》,32开,3页,1 4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梁红)

母子偕行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地区。叙述的是:很久以前,石林附近的山寨里,有个叫老公狗的寨主,贪色凶残,见帮工阿喜的妻子秀珍年轻漂亮,便想占为己有,设下毒计害死了阿喜。当他带着家丁追赶秀珍母子之际,被骤起的狂风卷走,秀珍母子则立地变成了石林里的石峰。佚名讲述,龚明华、高登智采录。收入《路南民间故事》,32开,4页,2 2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梁红)

万年灵芝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地区。讲述的是:从前,石林一带松林茂密,每年雨季,松林里就会长出各种各样的菌子。撒尼姑娘阿林在松林中发现了一朵形似彩云、大如脸盆的灵芝,决定用石头围起来保护,让灵芝多长几年。消息传到了土司耳里,便让伙头传话给阿林,让她把灵芝送到土司家,阿林不从。土司便亲自带人去拔灵芝,不料狂风、雷电、暴雨大作,灵芝越长越高,土司及随从吓得逃之夭夭。从此,这朵灵芝便变成石头耸立在石林之中。佚名讲述,龚明华、高登智采录。收入《路南民间故事》,32开,3页,1 9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梁红)

一眼之地和一马之地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与陆良县毗邻一带的彝族撒尼人地区。内容是:有个土司的女儿与一个不知来历的伙子相好,等知道小伙子是蟒蛇精时,姑娘已怀孕生下儿子。儿子读书后,缠着阿妈要父亲,母亲只得告诉他阿爸在对面的山洞里。儿子在山洞口与父亲相认,并从父亲处得到一把宝刀。从此,只要有人不顺他的眼或惹了他,他就大开杀戒。为了除掉这个杀人恶魔,一些土司头目商议出榜,谁铲除杀人狂魔,“一马之地,一眼之地”随其选一。陆良资姓氏揭榜后,在六月二十四日晚上,赶着角上捆着火把的羊群破了恶魔的法术,恶魔死在了自己的刀下。资姓氏就选“一马之地”管辖代地、雾露顶、寨黑、海邑等十五个村寨。毕风林讲述,许华、宁艳波采录整理。收入《路南民间故事》,32开,4页,2 2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梁红)

小莫朗的宝石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聂苏人地区。内容是:古时候,流过小莫朗寨子的泉水中有一颗绿宝石,晶莹透明,十分可爱,闪烁着一道道绿色的光辉。自从有了这块神奇的绿宝石,小莫朗的泉水变得又甜又凉,姑娘个个长得如花似玉,伙子个个长得英俊健壮。家家盖起了新楼房,户户酒肉飘香,夜夜歌声嘹亮,就像人间仙境一样。大莫朗寨子的人知道后,也想得到小莫朗的绿宝石泉水,便凿石开沟把泉水引到了大莫朗。从此,大莫朗的人也像小莫朗一样,过上了美好的生活。杨福亮讲述,仲永记录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二辑,32开,2页,1 0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2年编印。(宋自华)

龙门姑娘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双柏县。讲述的是:在石碑山脚下有一个彝族村寨,寨里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叫依娜。她聪明能干,前来提亲的人络绎不绝。她与另一寨子的小伙罗宝经常在一起跳四弦舞而相爱。但因罗宝家境贫寒,依娜父母将女儿关在家中,不准两人见面,并把她许配给一李姓财主家。出嫁那天,财主家披红挂彩,吹吹打打地娶走了新娘。大队人马行至绿汁江边,又累又饿,就停下来吃午饭。忽然,一大群蜜蜂飞来,遮天盖地,将新娘子卷上天空,最后卷到宜龙悬崖峭壁上。依娜母亲赶到宜龙悬崖设法营救女儿,女儿让母亲寻找九团黄蜡等来救她。但她妈找不到这些东西,只好每天叫人去送饭。罗宝听说依娜被抢走,就身背弓箭,手提大刀赶来,顺着蜜蜂飞的方向寻去。后来,依娜变成了石女站在悬崖上,罗宝变成了一条青龙缠住岩脚,永远守住依娜。王元、施绍学记录。载《金沙江文艺》1983年第6期,16开,3页,4 000字。(李惠兰朱琚元)

挂姑娘崖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内容是:从前,人烟稀少,阴气重,崖神多。太阳落山时,就不许吹木叶、吹哨等,也不准女人出门。有两姐妹,因太阳落山还在土头村和路岭岗间的石崖下找猪草,姐姐吹木叶,不慎就被崖神抓去倒挂在石崖上。妹妹求崖神放了姐姐,崖神要妹妹三天内找白猪、白羊、白鸡祭献。爹娘忙了两天,只找到白鸡白羊,未找到白猪,就用白石灰刷在黑猪身上当白猪。正祭献时,天下大雨冲走了黑猪身上的石灰,姐姐就永远挂在了石崖上。海珍兰讲述,刘伟采录。收入《昆明山川风物传说》,32开,2页,621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梁红)

女发崖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底戛莫后的一堵红、黄、白相间的崖壁上,有一条醒目的大黑痕,酷似少女飘逸的头发。传说,从前的河头村有一个美丽而又心灵手巧的姑娘和村里的一个穷后生相爱,可贪财的爹妈硬逼她嫁给色坡(田主)家的儿子。娶亲队伍来到崖子脚,绝望的姑娘大叫一声:“山神爷啊给我留一条路!”顿时天昏地暗,山崖分开两片闪出一道亮光,姑娘朝亮光奔去。当人们去救时,山崖开始合拢,只拉住了飘逸在后面的头发。从此,这堵崖壁就叫女发崖。佚名讲述,潘家旺搜集。收入《乡泉集》第一辑,32开,2页,800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民委、文化馆1983年编印。(聂鲁)

女儿脚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内容是:古时候,洛河彝族山寨一位善良美丽的姑娘决定嫁给峨山的一位穷青年。新郎腰挂长刀牵着一匹瘦马来娶亲,姑娘也身背长刀盖着盖头骑那瘦马上路了。来到百石岩箐,一阵大风吹来,天昏地暗,到处是飞沙走石,一条百尺大蟒喷着火舌向人群扑来,新郎、新娘拔刀斗大蟒。此时又有一条长蛇飞出来缠死了新郎官。新娘更加气愤越战越勇,一天一夜不分胜负。妈妈知道女儿的情况后赶来跪地祷告。大蟒开口对老人说:“只要你用苍蝇油做一碗金汤银汤,摆出九十九个菜、七十七双筷和一根粗糠绳,就放新娘生路。”妇人一听是有意刁难,无可奈何只会哭。大蟒张大口把姑娘吸到岩洞口,姑娘脚上的毛就变成一把把尖刀刺蟒蛇的头,大蟒缩了回去,姑娘的身子也变成石头封住了洞口,只露出了一只脚。至今人们还可以看到那只高挂悬崖的石脚,就叫女儿脚。普汝生讲述,笔锋记录整理。载《玉溪民间文艺》小报,8开,1页,1 060字,玉溪市民间文艺家协会1996年编印。(普开福)

石姑娘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双柏县。讲述的是:双柏县安龙堡有一座彝语称为“呢罗”的红石岩,岩上有一块酷似少女形象的巨石。相传,古时候有位美丽的彝家姑娘,聪明伶俐,向她求婚的彝家小伙络绎不绝,就连天神和岩神也被她的美貌倾倒。有一天,岩神施法术将姑娘带到悬崖边上,强迫和他成亲,姑娘死活不从,岩神无可奈何,就把她困在百丈高的悬崖半腰,让她插翅难逃。正当姑娘绝望之时,忽然看见对面半山腰有一对骑马的青年路过,姑娘大声呼救,同时将自己的不幸和救她的办法告诉两位年轻人。两个青年急忙调转马头将姑娘的不幸告诉她父母。两位老人按姑娘所说的找了需要物品,唯独找不到九斤苍蝇蚊子油。可怜的姑娘只得活活困死在山岩上,变成了一块坚硬的顽石,她的头发变成一丛碧绿青翠的芳草。施绍学讲述,李宝祥、苏锡纬采录。收入《双柏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75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施选朱琚元)

仙人石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内容是:很久以前,紫溪山上有两个仙人,他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以饮酒下棋、闲游山林度日。一日,他们又在一起喝酒闲聊,一个仙人提议去抬个大石头将小河口堵起来,让楚雄变成海子。两个仙人在大山上找到了一个大石头。因为石头太大,背不动。他们扯下一根藤子,扳倒一棵大树,口中念念有词后,藤子就变成一根铁链子,大树就变成一根抬杠。他们抬着石头来到紫溪山老虎箐时夜已深了,便坐下来歇气,并又议论起淹楚雄城的事。他们的话正好被龙王庙的两个彝族姑娘听见,两个姑娘就找来了一扇簸箕使劲地拍响,同时学鸡叫。两个仙人以为天要亮了,慌了手脚,把抬杆一丢,铁链子一甩,慌慌张张地返回仙宫去了。彝族姑娘的计策,被躲在山坡上的老虎看得一清二楚,老虎越想越好笑,便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的跳起舞来。如今紫溪山老虎箐周围的虎掌菌特别多,那是当年老虎跳舞的脚印变成的;仙人抬来的大石头上有一个凹槽,那是当年抬石头时被铁链子勒的。佚名讲述,张方玉搜集,余立梁记录。载《金沙江文艺》1993年第6期,16开,1页,1 300字。(李惠兰朱琚元)

石羊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易门县彝族地区。内容是:从前,山沟里有一户穷人家吃了上顿无下顿,日子非常艰难。丈夫为了全家人不被饿死,就到深山里找食物。他千辛万苦来到一块青草坪,看见数不清的野羊在吃草,便决定把羊赶回家。可是这边赶,那边就跑,怎么也赶不回去。他发现带头的是一只公羊,就大胆地抓住了这只公羊往家走,所有野羊都跟在后面。他连夜赶路,忽然公鸡叫了起来,羊群就变成了一个个石头。如今浦贝屯上成群的石头有的躺着,有的横卧着,有的只看见羊屁股,就是那群羊所变。佚名讲述,张正东搜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易门县集成卷》,32开,2页,69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普开福)

小街三匠的由来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民间。内容是:古时候,新平有个知事,本是个风水先生。一天,他来到?峨(峨山)彝乍顶(今万和村)就被山清水秀的地形吸引。他看出那山梁像大象的鼻子,是风水宝地,他很羡慕,便坐在地上托着腮帮想,不知不觉就迷迷糊糊睡着了。梦中他看见一伙全身盔甲的武士对他喝道:“这里是郭大奶的坟地,你快滚!”后来知事调查得知,郭大奶是峨山一位彝族土司丫鬟。知事便用九十九匹马驮上新平的甘蔗、糯米、牛肉等礼物到土司府,执意娶走了她。她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后不久就病逝,知事就把她埋在了彝乍顶象鼻子山上。后来知事要去河西当知事,便用马驮着双胞胎儿子上路。路遇一位和尚,那和尚双手和十,口中念念有词:“阿弥陀佛,白马驮双相。”双相就是说两个儿子今后要做宰相。可惜此话传到了皇宫,皇帝非常嫉妒,便派人挖断了大象鼻子山梁。山梁呻吟、流血七天七夜。风水神被破了后狂笑道:“什么宰相,不过是木匠、石匠、泥水匠。”后来峨山小街一带就多此三匠。佚名讲述,普飞搜集整理。收入《?峨风情》,32开,4页,2 100字,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5年编印。(普开福)

仙人赶猪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姚县。讲述的是:很久以前,大姚桂花、湾碧一带的彝族人民每年都要用粮食和山货去石羊兑换盐巴。由于路途遥远,坡陡箐深,背盐回家的路上,不少人被摔死了。这件事被天神硪基知道后,决定把桂花、湾碧的石头赶到石羊铺平道路。一天,硪基天神变成一个老倌,用神鞭把桂花、湾碧的石头赶拢,又把这些石头变成一群黑猪向石羊赶去。硪基天神把石猪赶到昙华,并用树枝搭了猪厩,由于很累,又喝了许多酒,不慎将神鞭放在猪厩里,神鞭被猪尿糟了。第二天一早,硪基天神从厩里拿出神鞭继续赶“猪”,举手一抽,鞭子就断成两截,只得垂头丧气地回天上去了。而那些“猪”又全都还原为石头,所以昙华山的石头特别多。李喜兰讲述,李跃记录。收入《大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364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李惠兰朱琚元)

金太阳和银月亮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南华县。内容是:很早以前,南华县罗武庄附近有一个金太阳和一个银月亮。金太阳是王母娘娘头上的冠珠,银月亮是王母娘娘的镜子。王母娘娘怕这两件宝物在天宫不保险,便把它藏到了民间,同时派鹰神和蛤蟆神作守护神。于是,这里长年四季当太阳升起的时候祥光四照,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满室生辉。不知过了多少年代,从下江来了两个寻宝的魔术师,一个叫恨天,一个叫恨地。当他俩得知这里有宝物时,便密谋要偷走。恨天朝东,要找九十九个会叫的跳蚤叮瞎鹰神的眼睛;恨地朝西,要找九十九个会发亮的虱子刺瞎蛤蟆神的眼睛。他们分别找到了跳蚤和虱子,把虱子放到了蛤蟆神面前刺瞎了蛤蟆神的眼睛,取出了银月亮;又高兴地把跳蚤放到了鹰神面前,谁知已死掉了一个跳蚤,鹰神的眼睛没有马上被叮瞎。于是鹰神大怒,一扇翅膀,把恨天扇到了东海喂大鱼,又高叫一声,把恨地吓破了胆。鹰神耗尽了力气,最后把金太阳吞到肚里,变成了一座大山;蛤蟆神被刺瞎了双眼,丢掉了银月亮羞愧难当,变成了一个大石头。代致民讲述,余伟民搜集。收入《民族民间文学资料》,32开,3页,936字,南华县文化馆、民委1986年编印。(李惠兰朱琚元)

石老虎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丰县彝族民间。讲述的是:很久以前,禄丰县的云马村本是一个四周树木葱郁、鸟语花香的好地方。忽然有一天,一道令人心惊胆战的亮光闪过之后,人们萎靡不振,血流不止,头晕眼花,大汗淋漓。人称此病为红汗病。从此全村人数只要一到八十便有一人辞世。村人无奈之下请了一个风水先生来看地脉,一看才知云马村坐落在龙山上,和龙山相对峙的是母虎山,因为龙斗不过母虎,母虎就在龙身上兴风作浪,残害百姓。要彻底制住母虎,消除病魔,必须在平头山上放置一个公老虎。村人依计而行,请龙骨甸上村的石匠洪应春雕了一只石虎送到平头山上。从此母虎就再也不敢出来害人了,云马村的人才重新过上了平安美好的生活。李正学、李正如讲述,马绍国记录,胡秀兰整理。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16开,15页,650字,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印。(钱丽云朱琚元)

马保的宝剑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讲述的是:从前,有一个为皇帝看管银库的人叫马保,他看到皇帝无道,只想敛财,从不赈济,特别是滇西山高皇帝远,从省到各府州县,层层盘剥,人民受饥受饿,于是,他决定用皇帝的金银救济滇西人民。马保雇了许多赶马工,偷偷地将金银一直运往滇西。途中骡马累死了,就把累死的骡马所马驮的金银分给当地人民。如遇荒山野岭骡马累死了,就把累死的骡马所驮的金银就地埋藏。皇帝知道后及时差人追赶,到三尖山下追上马保。马保知道再难活命,就拔出宝剑插入石壁,然后跳崖自尽了。差人将马保的头带回到皇宫,忽然其头张嘴扑哧扑哧地吹胡须,吓得皇帝再也不敢追查金银的下落了。人们传言石壁上的“宝剑”是马保当年插下去的,云南到处挖得着金银也是马保埋下的。叶连富讲述,者厚培搜集记录。收入《楚雄市民间文学集成资料》,16开,3页,920字,楚雄市文化馆1991年编印。(李福云朱琚元)

罗么二鸡希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牟定县。讲述的是:牟定县凤屯乡腊弯三尖山背后有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自生的石头人,很像一个放羊的小伙子坐在一块岩石上。传说,这个彝族小伙子家里很贫穷,从小放羊,把羊群饲养得又肥又壮。姑娘们看他勤劳能干,都很喜欢他。后来,他和一个姑娘相亲相爱,但是女方父母嫌贫爱富,把姑娘嫁到遥远的地方去了。小伙子不知道自己心爱的姑娘结局如何。他天天想,夜夜盼。一天,小伙子放羊来到这座山上,又累又气,便坐在那个岩石上歇息。思念极了,从身边的一株马缨花树上摘下几片叶子,吹起了悲伤的调子,向远方的心上人倾诉自己心中的烦闷。遥远的姑娘听到了阿哥为她吹奏的树叶声,便把头上的包头布拉下来折成九层,当做树叶呜呜地吹起来。阿哥听到阿妹的诉说,知道了她的心,万分高兴,便笑眯眯地坐着睡着了,变成了一个石头人。李国森讲述,王玉寿记录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牟定县综合卷》,32开,2页,728字,牟定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9年编印。(李惠兰朱琚元)

普阿弟兄斗仙马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宣威市东山彝族地区。讲述的是:很早以前,有大力士两弟兄,哥哥叫普阿色夷,弟弟叫普阿色诺,各有一把开山斧。兄弟俩靠开荒种地过日子。有一年,麦子快成熟时,仙马洞飘出的乌云变成了一匹黑花马来糟蹋庄稼。两兄弟种上其他庄稼,黑花马同样来破坏,乡亲的庄稼也多次被糟蹋。第二年,两兄弟决心斗妖魔。两兄弟腰别斧头等了二十一天,黑花马终于出现了。两兄弟追赶黑花马一直追到红岩脚下,最终砍下了马头。马头飞进仙马洞,马身留在半山腰,分别变成了石头。除了妖魔,庄稼从此年年丰收。佚名讲述,李江波搜集整理。收入《蓝靛花》,32开,3页,2 028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谭玉婷)

塔克治石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聂苏人地区。内容是:古时候,有个叫龙泉寨的彝族大寨子,龙潭里冒着很粗的泉水,灌溉着人们的良田。寨子里有个孤儿叫塔克,他有个恋人叫阿霞,是磨盘山彝族寨子里最美的姑娘。这对情人都具有超凡的本领。磨盘山有个老石精,管着磨盘山的所有岩石。听说美丽的阿霞要嫁到龙泉寨,十分嫉妒,便决定派五个巨石去堵住龙泉寨的五个垭口。聪明的阿霞知道此事后,立即骑上能干的大白马,白马将她带到了塔克身旁。一对恋人正在商量怎样治石的时刻,老石精派出的五个巨石飞滚而来,它们要在鸡叫前堵住五个垭口。阿霞立即敲响簸箕,塔克学公鸡的叫声一次又一次鸣啼。巨石听到鸡叫声停住了,龙泉寨的彝族人民得救了。人们为感谢塔克和阿霞,便把龙泉寨改名为塔克寨(今称为它克村)。至今,被降伏的五个巨石仍沉睡在它克村北面。张顺福讲述,温升荣记录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一辑,32开,6页,3 0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1年编印。(宋自华)

苦哥苦妹除妖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聂苏人地区。内容是:远古的时候,哀牢山松寨有个俏姑娘叫苦妹,是寨里有名的“飞石女”;栗寨有个英俊的小伙子叫苦哥,是寨里有名的“神猎手”。森林中有两个凶恶的妖魔,男妖魔专吃人心,女妖魔专吃人的眼珠,很多去打猎的男人和去采撷的女人都被妖魔害死了,苦哥、苦妹的爹妈也是被妖魔害死的。松寨和栗寨的彝家人恨透了妖魔,便组织一批人,在苦哥和苦妹的率领下去除妖。他们在长刀、箭头、石头上都涂上狗血走进森林深处。妖魔出现了,苦哥用箭射瞎了男妖魔的双眼。苦妹用飞石砸瞎了女妖魔的双眼。男妖魔气得拔下它胸前的长毛和头上的头发一吹,就变成了几十只豺狼虎豹;女妖魔扯下它的两只长奶一吹,就变成了很多毒蛇,但都被苦哥、苦妹的箭和飞石射死、砸死了。妖魔狂吼怒叫,张开血盆大口想吞掉苦哥、苦妹,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只见飞箭如雨向两妖魔射去。“轰隆”一声,地动山摇,两妖魔倒下死了,并变成了两个大黑石。白玉生讲述,宋自华搜集整理。收入《哀牢山彝族神话传说》,32开,3页,1 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宋自华)

伙嫫姑娘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彝族地区。讲述的是:从前,一个叫白杂格的村子里有一个叫伙嫫的美丽姑娘,获得四乡八寨的小伙子们的青睐,可伙嫫自有心爱的人。阿妈图财为女儿订下了一门婚事,要女儿嫁给一大富人家的瘫子,尽管姑娘不愿意嫁,可阿妈说陪着瘫子就是陪着一堆金子。伙嫫姑娘终被花桥抬走了,来到一个叫上厂的地方,她要求骑自己放养大的白马走一段,来到崖边,忽然乌云密布,雷雨大作。待乌云散开,只见伙嫫姑娘和白马贴在悬崖上,只有找来有节无叶草和有叶无节树才能把她救下来。可她阿妈没有找到这两样东西,伙嫫姑娘和小白马就变成了悬崖上的一幅画。原来有节无叶草是指鼻管草,有叶无节树是指芭蕉树。方秀英讲述,柏叶搜集。收入《峨山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1 2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聂鲁)

雄鸡石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彝族撒梅人地区。内容是:据说,锁梅寨的吴郎山中有一座雄鸡寺,寺内有一块天然的雄鸡石。在一个明净的月夜,正在雄鸡寺内过五谷会的撒梅人忽闻雄鸡石打鸣,挨近一看,发现雄鸡石裂开一个小洞往外淌米。此后,不论到寺里活动的人多还是少,所淌出的米都够参加祭祀的人吃。有一个叫龙庆的贪心人为了独占雄鸡石,在一个月高星疏的深夜,抬着斧子砍雄鸡石,结果被弹回来的斧子把自己给砸死了。佚名讲述,李树仁搜集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2页,950字,昆明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三府石和碗窑泥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内容是:白王张乐进求将二公主嫁蒙?诏主,三公主嫁蒙舍诏主。每年春节过后,三公主途经二公主的府城小住,才回大理住几天。因二诏各有图谋,蒙舍诏要进攻蒙?诏,二公主急忙把金银藏在宫外后,逃进山下的仙人洞。战后,臣民寻觅二公主,无果。便在那里建二公主庙,与纪念战争中阵亡的大将、二将的北山寺和天子庙并称为三府寺。三公主每年往返这里时都要过夜奠祭,诏主又在这里建三公主行宫。至今,大理白族老年妇女每年来接三公主魂灵时也要在这里过夜。佚名讲述,忽天倬搜集整理。收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32开,4页,3 000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段葵)

大尖角石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内容是:观音老母想让阳瓜江在河弯岭岗那里变成山明水秀的坝子,就背尖角巨石去堵水。不料,观音老母把大石背到太极山腰时,公鸡打鸣,怕天亮人家知道,就把巨石放在那里,一直留到现在。高瑞云讲述,罗成武、张增宏、李伸搜集。收入《南涧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35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段辰)

红土沟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内容是:双见峰村有对夫妇,中年无子,每日到观音庙烧香求子,感动了观音,就叫徒弟灵珠子前去投胎。具有千年修炼功底的灵珠子,有做帝王之征兆,玉帝怕他与人间皇帝争斗,就派黄巾力士在他出生地的山上挖了条深沟,断绝他的灵气来源。从此,红坝坎西南就留下了一条宽大的山沟,人们称之为红土沟。佚名讲述,王维光搜集,易荣辉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1页,300字,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梁红)

仙鹅抱蛋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内容是:传说,东山坝一富人家发丧时请风水先生占卜看风水。风水先生提出,自己已占得一席好地,若富人家要葬这块地上,自己的眼睛便会瞎掉,除非富人家赡养自己的后半生。富人答应了。这席仙鹅抱蛋的好地果真使富人家出了三进士、双翰林。开始富人家对风水先生还不错,后来就置之不管,风水先生只好在街上要饭。不久风水先生的徒弟知道了师傅的遭遇,便设计让富人家杀了坟脉上的仙鹅,接走了师傅。富人家从此衰落不振,但仙鹅抱蛋一直叫到今天。普朝龙讲述,尼苏艾诺搜集,张绍碧记录。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2页,1 000字,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梁红)

沙冒河峰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内容是:沙冒河是北方一员外之子,因其好逸恶劳、不学无术,被充军到云南。来到普雄一带,两个差役先后被野兽咬死。孤独的沙冒河想到自己庸俗的过去,悔恨不已,便撞死在荒野,并变成了一座大山,颐养当地人。李成讲述,尼苏艾诺搜集,张绍碧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1页,500字,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梁红)

石柜子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内容是:万氏母带兵驻扎三尖山后,造了个石瓮装锣锅和碗,造了个石柜装毡子。由于万氏母有了这些宝物,使她轻松胜敌。后来,皇家兵将利用计谋使这些宝物失灵了,万氏母的兵马一天天冻饿而死。最后,万氏母也死在了三尖山,但万氏母装宝物的石瓮、石柜如今还放在三尖山上。施家福、普忠讲述,关朝亮搜集,张绍碧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1页,300字,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梁红)

扭松坡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内容是:万氏母带着几千人马走到利民的一座大山坡时,因日晒干渴,士兵们虚弱地躺在坡上,皇家兵又紧逼而来,万氏母把山上的松树扭出了水,士兵喝了松树水,勇气倍增,杀退了皇家兵。至今,扭松坡上的松树都还是扭的。施家福、普忠讲述,关朝亮搜集,张绍碧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1页,270字,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梁红)

双松岭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弥勒县彝族阿细人地区。内容是:从前,西山有个淫恶头人坐裸,看见有姿色的女子他都要占为己有。为满足自己的淫欲,他抓来数百工匠修建摸云楼,许多人死于他的建楼工程。有个叫阿云的小伙子,为使广大工匠摆脱苦难,拜师学艺,带领大家十天建成了金碧辉煌、高耸云天的摸云楼,解救了建楼的工匠。摸云楼建好后,坐裸派爪牙到处抓美女供自己享乐。坡饿寨美丽的沙娜被坐裸抢去关在摸云楼,阿云乘着师傅送的小木马,把沙娜救回坡饿寨。他们相互倾慕并在村边的松树下定下终身。不久,坐裸发现了沙娜,带人来抢。阿云用木马载着沙娜飞到西山顶,与坐裸的兵马展开了恶战,坐裸让爪牙放火围攻他们。由于沙娜分娩在即无法乘坐木马,面对熊熊烈火他们紧紧抱在一起。一年后,人们发现山顶长出两棵缠绕在一起的青松,就把这座山称为双松岭。佚名讲述,曾德奎搜集整理。收入《弥勒民族民间故事》,32开,13页,10 050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梁红)

石鹰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彝族地区。内容是:从前,牛街庄罗祖村一带有只恶鹰经常出没附近村寨抓鸡、鸭、猪、羊,危及人的生命。孩子们不敢出门,寨子里没鸡鸣狗吠,街心长满荒草,屋檐缠着葛藤,门上蜘蛛结网,满目苍凉。有对新婚夫妇为结束乡亲人的苦难,丈夫走进原始密林终于铲除了恶鹰,使残暴的恶鹰变成了石头。石鹰的翅膀如今是赶街人躲凉、避雨的好地方。佚名讲述,何建民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石屏故事卷》,32开,3页,1 400字,石屏县文联1996年编印。(梁红)

彩凤吴郎石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彝族撒梅人地区。内容是:据说昆明宝象河中段耸立着的两块巨石是一对恋人变的。那时候,锁梅寨里有一对情人,男的称吴郎,女的叫彩凤,他们非常相爱,彩凤爹却逼着她嫁县太爷的舅子“丧天良”。一天夜里,吴郎与彩凤相约逃往他乡,丧天良得到消息后,带着兵勇骑马追赶,在杨梅山附近丧天良射杀了吴郎。看到恋人被杀,彩凤捡起一块山石使出全身力气砸死了丧天良,然后转身撞向吴郎身旁的山石。瞬间,吴郎、彩凤化成了两块巨石,永相厮守。吴郎倒下的地方变成了一座小山,就是现在的吴郎山。李树仁搜集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2页,750字,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飞来石与海菜腔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彝族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龙朋东边的核桃园从天上飞落下许多奇形怪状、大小不一的石头,堆成一座石山。有对金鸡从松林里飞出来,站在石山上每天唱着高亢嘹亮的歌,报时辰,唱节令,促农耕。住在飞来石旁的六个姑娘和六个伙子相互爱慕,跟着金鸡学唱歌,对山歌。一天,一条黑龙想抢走“飞来石”,却被金鸡啄瞎了眼睛。后来,六个伙子砍死了黑龙,并剥下龙皮做琴鼓,抽出龙筋做琴弦,砍下龙骨做琴身,取来龙爪做弹片,龙头安在弦琴杆上,做成了“龙头四弦”。六姐妹和六兄弟就成了彝族的“歌神”,“海菜腔”从他们那里传播远扬。佚名讲述,施岚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石屏故事卷》,32开,2页,800字,石屏县文联1996年编印。(梁红)

响水坝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彝族撒梅人地区。内容是:昆明东郊约四十公里的老爷山前常年挂着一帘瀑布,瀑布落下后形成了延绵数十里的宝象河,河畔有一座锁梅山。相传很早以前,锁梅山脚的锁梅寨里有一对年轻夫妇阿勤和巧珍,靠阿勤打鱼、砍柴过着清贫而幸福的生活。一贯欺压百姓的寨主胡巴木一直对漂亮的巧珍心怀邪念,他借口寨子将祭天神,要阿勤三天内交出七箩鱼,否则要巧珍抵押。阿勤、巧珍在一对金鱼的帮助下,筹足了七箩鱼。胡巴木知道金鱼的事后,逼着村里人在河里筑坝泄水抓鱼。结果筑好的坝发出哗哗巨响,河水暴涨把在河里抓金鱼的胡巴木淹死了。后来人们便将这座坝叫响水坝,也有人称金鱼坝。李丽英讲述,李光荣搜集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4页,2 500字,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剑峰池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撒尼人地区。内容是:古时候,人们从阿鲁突那里获得书本和智慧,有了识别善良和丑恶的眼睛。恶魔阿古刹很生气,于是,用能击物成石的魔鞭,从天边赶来数不清的巨石,想阻断南盘江淹死人类,夺走智慧。巨石滚滚而来。赶马人阿果听到隆隆声,让妻子塞微去叫乡亲们,自己则骑着黄马,带着山鹰去迎战阿古刹。战斗中阿果的剑被恶魔用鞭子打掉在水池里,化成了“剑峰池”,山鹰被魔鞭击中,变成了“山鹰雄姿”石。阿果没了武器,急中生智将妻子给他的一袋石灰撒向恶魔的双眼。恶魔痛得怪叫,挥鞭乱打。阿果和黄马不小心被魔鞭击中,化成了石林里的岩石。塞微带着乡亲们赶来参战,看到阿果化成石头,悲愤交加,拾起恶魔掉在地上的魔鞭,向着逃往堡子(地名)的恶魔抽去,被击中的恶魔变成了狰狞的石岩。佚名讲述,鲁岚、罗彦记录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3页,1 890字,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公石头和母石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阳县。内容是:古时候,有一伙子叫阿勇,正直善良,且有胆量。一天夜里电闪雷鸣,地动山摇,飞沙走石。阿勇见状,抓起一把三尖叉前往探究竟,眼见两大块巨石顺坡而滚。可滚到半山坡,一石头因出门时忘锁门,折头去锁门。阿勇听见大巨石说的话,急中生智,急忙回村拿出一簸箕,学公鸡拍翅膀鸣叫,大巨石就吓得站在树林里不动了。于是一场巨石堵江的洪灾消除了。原来这两块巨石是观音山上的石头王,是亿万年修炼的仙石,因它们嫉妒人们的生活,想覆灭人们的幸福。但被阿勇识破,解除了患难。孔阿扎讲述,普阳记录整理。载《红河文化》第1期,16开,2页,1 100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局1991年编印。(龙倮贵)

圆台石与鸡叫峰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内容是:传说,石屏阿勇山土地肥沃,但缺水。后来来了一条大龙,可不按农时需要涌水,或吐大水淹没庄稼,或滴水不涌田园干涸。有一天,一个放羊人用羊铃去打水,大龙大怒,再不让水浇灌田园,百姓饥渴,土地龟裂。土地神找龙王评理,龙王同情当地百姓,嘱土地神搬圆台石将大龙洞堵上。土地神就请云神帮忙把圆台石托至大龙洞。不料托到半山腰时,对面山峰传来鸡叫声,云神无力托圆台石至大龙洞口,只好放在半山腰上。佚名讲述,李荣光搜集整理。收入《火童——巴赛民间文学集》,32开,3页,2 000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龙倮贵)

挂羊石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石林里有个景色秀美的小石泉村,村头石峰下有一眼常年出水的清泉;村里有个自幼丧母貌美如花的梭维姑娘。梭维长到十九岁时,提亲的人磨光了门槛,待客的茶喝了一堆,烟叶咂了一捆又一捆。看着各有所长的好小伙们,梭维爹犯了难,终于选出七个小伙让梭维挑。梭维选婿不图外表,只看心地和本事,便把七个小伙子约到村头石峰下抛羊选婿。小伙子们争先恐后往石峰上抛羊,最终只有名叫阿之的小伙子把羊抛挂在石峰上。梭维选到了称心人。后来人们称石峰为挂羊石。佚名讲述,张永红搜集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2页,900字,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云台石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彝族地区。内容是:粉嫩如花的思妹是九村十八寨小伙子追求的对象。财主普黑听说思妹美若天仙,便去提亲。遭拒绝后,便带人打伤了思妹父母。迤萨西山顶龙潭里的龙女送思妹一颗明珠治好了思妹父母的伤。不甘心的普黑在巫师的指点下在迤萨西山顶建了座楼阁镇住龙女,并领着打手打死了思妹的父母。思妹走向山顶,把明珠抛向山谷,明珠化成了一潭清泉,思妹纵身跳进了深谷。忽然龙潭里升起一股白雾,托着思妹飘往山顶,化成了一块耸立在红河岸边的云台石。李继得讲述,巴赛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石屏故事卷》,32开,5页,2 800字,石屏县文联1996年编印。(梁红)

美女崖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彝族地区。内容是:相传,菁雪窝寨子里有一对聂苏夫妇的三女儿阿伸妮,从小跟阿妈学绣花缝衣,学唱“阿哩”(彝族叙事诗及山歌)。长成少女的阿伸妮貌美如仙,歌声动听,求婚者络绎不绝。而阿伸妮只爱戛龙寨的俊小伙阿逻。为儿子屡次向阿伸妮求婚遭拒绝的戛龙寨主,带着家丁要杀阿逻。阿伸妮和阿逻雨夜出逃时,遭遇山崩,阿逻失踪了。伤心的阿伸妮就变成了高耸入云的石崖,人们称它为美女崖,追来的寨主和家丁则变成了一旁的石峰。普士福讲述,施岚翻译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石屏故事卷》,32开,4页,1 800字,石屏县文联1996年编印。(梁红)

花岩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彝族地区。讲述了云台村边云台石旁的花岩的传说。据说,红河岸边有一个美丽的彝家姑娘,因父母强迫她嫁给一个她不喜欢的人,她便与心上人双双跳崖殉情。他们脱下的衣服被风吹到岩壁上,就变成了艳丽多姿的花岩。两人进入阴间后,筹钱买了七十二桌瓷碗放在花岩脚,免费借给办婚丧事的人使用。后来,有个心地不纯之人在碗底涂狗血,两个友善的阴灵便迁往阿永山的白马岩居住去了。佚名讲述,何建民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石屏故事卷》,32开,2页,700字,石屏县文联1996年编印。(梁红)

犀牛石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罗平县彝族聚居区。内容是:传说,拉原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一年秋天,四十九只豹子祸害了村庄。人们走投无路时,东边来了一头白水牛,一个红衣小女孩倒骑牛背,唱歌告知人们西山豹子精为害,东海犀牛神要来救黎民。歌毕,女孩消失。水牛用四十九天与四十九只豹子大战四十九回合,取得了胜利。红衣姑娘又来了,骑上水牛到黄泥河边,走入河中消失不见了。从此,拉村的百姓恢复了往日的幸福生活。为纪念此事,人们就把石头刻成石牛,叫犀牛石,保留至今。佚名讲述,杨应祥采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罗平县卷》,32开,2页,980字,罗平县文化局、文联、民委1990年编印。(谭玉婷)

海望大田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叙述的是:盘古开天辟地时,海龙王派两条龙来行雨济民。大龙春分时行雨,小龙立夏时降雨。大龙因贪玩,误了行雨的时令,小龙只好替大龙行雨。大龙回来后,不知小龙已替自己行过雨,还猛降大雨,把这里的庄稼和农户全淹没了。观音路过,见此景象,忙飞往东海,责令龙王前来制止。龙王于是将大龙点化成许都克山,将小龙点化成阿扎期山,把大水包围成海。后来,海边来了两家住户,分别住在海的两岸,可隔海相望。海望故此得名。其中普姓人家,全家出动,同心协力,开山运石,炸石填海。他们的行为感动了天帝,此海就一夜之间消失了,变成现在的“海望大田”。杨文高讲述,陈应官整理。收入《石屏古今奇趣》,32开,2页,1 000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李朝旺)

仙骡脚迹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聂苏人地区。内容是:从前,在彝家聚居的笼孔这个地方,养着一群马。有一天,养马人把马放到龙马山上,有匹母马吃了一棵仙草,生下了一匹小骡子。三年了,小骡子一点也没长大,天天呆在马厩里,全身被马粪裹着。人们都认为主人家养了匹倒霉骡。不料,有个白发老人出重金买了这匹小骡子。老人用水冲洗小骡子后,小骡子突然变得又高又大,骡蹄有三尺长。原来它是一匹仙骡,养马人救过它的命,特来向养马人报恩的。白发老人骑着仙骡飞走了。仙骡第一脚踏到了芭蕉箐边的石头上,就留下了一个“仙骡脚迹”;第二脚踩在大哨坡头上,又留下了一个大蹄坑,如今仍有痕迹。佚名讲述,文雁搜集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五辑,32开,2页,6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5年编印。(宋自华)

掏粮洞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一带。内容是:传说,襃俐山顶上有一块乌黑发亮的大石头,那是天神各罗依看到襃俐山上土地瘠薄,人们日子过得如黄连苦,于是从宝袋里取出丢下来的。石上有一个碗口大的洞,饥荒年里,人们可以按绿、红、黄、白、黑的日相喊“娘娘我要粮食”,即可掏到白米、小麦、包谷、荞子等各种颜色的粮食用以济荒。人们把这个洞称作掏粮洞。有一个心像锅底一样黑、手段像草乌一样毒的王财主,为了好放高利贷要掏光洞里的粮食,可他掏出来的只是一些臭气熏天的马粪、雀屎等东西,便起歹心用狗血灌进了神洞,放火灌烟要呛死放粮娘娘。未料从洞里喷出一股火柱把他烧死了。从此,一块洁白的石头也被熏黑,洞里掏不到粮食了。李正文讲述,李正义搜集。收入《新平县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1 9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聂鲁)

乌龟石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元江至洼垤一带是土肥水好的地方,人们种什么都会有好收成。不料有一年,乌龟精到庄稼地里糟蹋庄稼,不让彝族人民过好生活。有个勇敢的小伙子知道后,便带上弓箭射穿了乌龟壳,又用斧在龟壳上用力砍,龟壳上到处是伤痕。小伙子还用狗血泼到乌龟精身上,转眼间,乌龟精就变成了伤疤累累的大石头。如今,彝家人恨透了它,路过乌龟石时,都要用石块砸它。佚名讲述,杨彩云记录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五辑,32开,2页,1 0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5年编印。(宋自华)

行善石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聂苏人地区。讲述的是:从前,有两个神仙看到邓耳一带的彝家山寨常常干旱缺水,庄稼长得不好,人们的生活过得很清贫,便想来帮忙。两个神仙就变成两个巨石,它们一路滚一路砸开地下泉水,让泉水流向彝家山寨。遗憾的是,在它们行进中,作松莫寨子的鸡叫了,两个巨石就突然停住,竖立在山路上面。后来,人们将其称为“行善石”。又因为两个巨石一上一下,有的人又将其称为“夫妻石”。文雁讲述,张海莲记录整理。文稿由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史志办宋自华保存,16开,2页,800字。(宋自华)

天劈石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叙述的是:似蟒卧于老木河江心的巨石底下,原本是个碧绿的深水潭,里面住着个穿绿衣的姑娘。每至春暖花开,绿姑娘就会站在潭边的巨大崖石顶,梳妆打扮,目不转睛地看着对岸过往的路人,挑选意中人。一天,她终于看中了一个为父亲穿孝衣的俊俏小伙子,便对其实施魔法。双腿失去控制并朝深潭移去的小伙子,吓得拼命叫“阿妈”。在家中听到儿子呼救的阿妈循声而来,看到儿子正被卷进水潭,泣不成声地磕头求天救子。忽然三声霹雳,儿子被救出,潭边的巨崖被劈下大半盖在深水潭上。从此,人们称此石为天劈石。杨晓兰讲述,鲁宗一采录。收入《昆明山川风物传说》,32开,2页,1 1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梁红)

石佛哨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石佛高约丈余,在巍山坝子北端的山上。内容是:有个孝子无钱葬母,忽见楼上摆着钱粮。这钱粮数目正与财主丢失的数目相同,财主就把孝子告到知府。知府知道孝子为人,判孝子无罪。财主纳闷,即派人监视。深夜,见自家的钱粮柜边有一个白衣人脱下白衣要装钱粮。家丁要抓白衣人,白衣人隐不了身就飞跑。可是家丁追到小山处就不见白衣人了,只见一尊高大的石佛在山头。传说这就是白衣人变的石佛。罗怀奇讲述,段有鉴搜集整理。收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32开,6页,3 600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段葵)

漾江来源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内容是:洱海龙王不忍海水暴涨危害百姓,奏请玉皇大帝派神下凡开山泄水。开山神下凡后,东描西画,引水出海。当引到达子山时又累又饿,就向一家婆媳俩讨吃的。他吃饱后想睡,嘱咐主人鸡叫时喊他。半夜,他的鼾声大作,让婆媳俩无法睡觉。婆媳俩想让他赶快起床走,就打簸箕学鸡叫。开山神听见公鸡叫声,就上路引水。可是天黑看不清,他把水错引到泰尖山下打了一个迂回。这就是从洱海出水的漾江弯曲的由来。佚名讲述,郑国富搜集整理。收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2 100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段葵)

三鹤洞的故事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内容是:三鹤洞是张氏夫人开金矿的住所,在她离开之前在洞壁上留下一首诗,暗示藏金银的地点。有个财主想发财,见洞壁上“金七里,银七里,金银只在七七里”的暗示,认为金银藏在离这“七里”的地方,就派人挖了一个月,未果;又琢磨,肯定是“七七”四十九里处,又派人去挖了二十天,也未挖到。在财主死的当天,一个砍柴的穷孩子进洞里玩,在泥糊的香炉上敲敲,露出黑黑的一块,打开盖子一看,一炉都是金银。原来这香炉是用漆漆的,那句话“七”是“漆”的同音字,暗示诗的意思是:金银都在漆里,即用漆漆成的容器里。李德荣讲述,王丽珠搜集整理。收入《南诏故地的传说》,32开,3页,1 800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段葵)

二十四个望娘潭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内容是:有个老母,身上有病,靠年幼的儿子卖草为生。这天儿子总是割不着草,朦胧中听见一白胡子老人说,刺蓬下有丛草。他过去一看,果然在刺蓬下割了一背。这蓬草今天割了明天又长,母子俩就决定把它挖回来栽。儿子去挖,挖到根部时,见有一颗珠子,就把它拿回来放在米缸里。第二天半缸米就变成了满缸米。财主知道后到他家去搜珠子,可是怎么也搜不到。儿子又气又急,把握在手里的珠子吞到肚子里。这一吞,口就渴,缸里的、井里水喝了还不够,就到河里喝,河水就要喝完时,他突然变成龙飞上了天。母亲见儿子变龙,伤心地哭着叫着,每叫一声,龙就往回一看,河里就出现一潭水,母亲哭叫了二十四次,嗓子哑了,变成山,就是现在的那座“望儿山”;龙回头看了二十四次,就成了现在河上的二十四潭。何国英讲述,熊绍荣搜集整理。收入《南涧民间文学集成》,32开,4页,2 2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段葵)

望娘十八滩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内容是:蒙舍诏诏主细奴逻为抵抗外侵征兵,当时有个彝家老妇叫儿子蒙善应征。蒙善想,百孝不如一顺,从母命,在战场上屡建战功,但他谢辞封赏,执意回乡赡养老母。然而,母已故,他照乡邻指点,顺瓜江一路哭着寻找母亲尸首。他的眼泪所落处,江水成滩,即成瓜江的十八滩。杨平侠讲述,段有鉴搜集整理。收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32开,4页,2 500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段葵)

天池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彝族地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乌蒙轿子山是由玉帝、王母管辖的人间仙境。山上的天池水分绿、黑、白三层。天池深处长着棵罕见的七色仙女花,能治百病。玉帝怕人偷盗,命织女织锦云围护于山腰,又派大青龙王驻守湖中,严守仙女花。有一年,山下村庄发生怪病,善良的龙三公主为帮助上山求仙女花给乡亲们治病的小伙子,就带着丫鬟翠翠盗取仙女花根,小伙子用仙女花治好了村民的病。而违犯天规的三公主和翠翠却被天神逼死。入土的公主坟上长出红色的杜鹃花,翠翠坟上长出“一枝蒿”草,小伙子看到公主死去,也跳崖而死变成冷杉。玉帝怕仙女花再次被盗,派风雪娘娘封住山头,雾神遮住轿子山。所以,一年四季,轿子山不是白雪皑皑,就是云雾缭绕。若有人到山顶在天池边弄出响声,便会招致冰雹和大雨。据说这是玉帝、王母在警告来人别打仙女花的主意。张正有、张正发讲述,李天龙、赵剑、钱春林、唐国亮采录。收入《昆明山川风物传说》,32开,5页,3 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梁红)

清水海(一)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川区、嵩明县、马龙县等地的彝族地区。内容是:青山环抱、碧水清漾的清水海古时候称为“车湖”。据说那时的亦布(寻甸的古称)是山清水秀、牛羊满坡的一片坝子,不知啥时来了九十九条作恶多端的孽龙,时常兴风作浪、践踏庄稼,老百姓苦不堪言。神人阿咱哩得知后下扣子擒住了所有恶龙,并把它们弄得只有黄鳝大小,用柳条穿成串带在身上。走到格模山脚时,不小心有条龙挣豁鼻子溜到箐沟里安了家,并吐出一股清泉,后人称之为“塌鼻子龙潭”。阿咱哩带着剩余的九十八条龙投宿糯谷那努的泼稍务土司家,发现糯谷那努干旱缺水,百姓生活困苦,便把余下的龙全放在土司家干涸的井里,瞬间井中盈满了甘甜的清水。有了水,这一带的老百姓日子日渐好过起来。不久,泼稍务土司忙着与其他土司械斗,心不在焉的土司女儿打水时未及时把刻有阿咱哩“符咒”的井盖盖上,九十八条恶龙瞬间窜出水井,推波涌浪,向人们追逼而来。幸得阿咱哩及时出现,众人才得以逃生,但方圆十三个村寨从此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后人把这个静躺于群山之间的大湖称为清水海。佚名讲述,李忠诚搜集,余荣品整理。收入《寻甸民族民间故事集》,32开,3页,2 1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梁红)

清水海(二)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川区、嵩明县、马龙县等地的彝族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寻甸金源五里松后山纳家箐有个龙潭,这个龙潭流出的水供养着下游沿岸的百姓。清水海龙王的三女儿三小姐就嫁给这个龙潭里的年轻龙王为妻。三小姐夫妇十分恩爱,时常扮成商贾游人畅游于湖光山色、集市村寨之间。一天龙王独自变成一条光彩耀眼的红鱼,从龙潭顺流到下游。不想途中有个不检点的妇女在溪流中洗涤肮脏衣裤,龙王化身被污秽亵渎,无法变化。游到五里松时被一个弱智之人捉去煮吃了。得到消息的三小姐悲痛欲绝,决定为龙夫报仇雪恨。于是,请一个过路的货郎给住在清水海里的父王捎去了三封石子信,请来了清水海的虾兵蟹将为龙夫报仇。当晚五里松一带的村庄在电闪雷鸣、暴雨倾盆的瞬间全被淹没在汪洋之中。若干年后,雨水慢慢退去留下了今天的沙滩。佚名讲述,李忠诚搜集,余荣品整理。收入《寻甸民族民间故事集》,32开,4页,2 2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梁红)

石林湖的由来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地区。内容是:洪水泛滥时,兄妹俩坐的大木盒曾三次被巨浪托起碰着天,他们向天神沙罗婆和拖罗婆求救。天神拿金棍和银棍钻了个土洞和一个石洞,此后,有的地方渐渐露出水面,兄妹俩在露出水面的地方安下家,繁衍人类。年复一年,一望无际的海水从土洞和石洞淌入南盘江流入南海,剩下稀稀落落几个水塘。石林附近的人口越增越多,靠五棵树村前大水塘滋养的人们看着不停回落的水,心急如焚,昼夜不停地搬运石头堵土洞和石洞。龙王的女儿被人们征服自然的行为所感动,便偷了天神沙罗婆和拖罗婆送给父王的金棍和银棍送给撒尼人堵石林湖的洞。龙王发现后要拔出金银棍,龙女和一位撒尼姑娘为护住金银棍便变成了石林湖边的姊妹峰。佚名讲述,龚明华、高登智采录。收入《路南民间故事》,32开,4页,2 56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梁红)

异龙湖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讲述的是:从前,异龙湖里没有水。一天,石屏坝来了一位仙翁。他提着一笆篓干黄鳝在各村叫卖,五两银子一条。有几位村妇路过,见仙翁穿得很破旧,可怜他,就凑钱买了一条干黄鳝。仙翁觉得此地村民心地善良,于是提着笆篓,从石屏坝北往东走,沿路到了符家营、寺脚底、白马庙、左所、大水、仁寿、白浪等村,每经过一个村,就把笆篓里的干黄鳝扔一条在村边的石窠里,石窠里顿时就会有清泉涌出来。当仙翁走到坝子中央,见这里地貌平整宽广,环境优美,心里甚是喜欢,于是把剩下的大半篓干黄鳝全都倒入了这里的石窠里。顿时,只见眼前湖水碧蓝,波光粼粼。从此,石屏就有了现在的异龙湖。佚名讲述,冯子望搜集整理。收入《石屏古今奇趣》,32开,2页,1 320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李朝旺)

长湖和圆湖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乐于助人的阿金、阿青兄弟力大无比,一拳可以打一眼井。维则地方有条能翻云转雾的巨龙,还有一个会在地上滚出巨坑的体大如山的乌龟,它们为害乡里。为独霸地方,它们想杀掉深得民心的阿金和阿青。结果,兄弟俩反而把巨龙打死了,把乌龟砸灭了。死龙变成了长湖;死乌龟变成了圆湖。佚名讲述,昂坚华采录。收入《路南民间故事》,32开,2页,1 2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梁红)(www.xing528.com)

月湖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讲述的是:陆良有个走马皇帝,听说戛的玛地方每当日起日落就会闪耀万道彩霞,疑有金子,便倾其财力买下嘎的玛这块地盘,并请九十九个贫民挖掘财宝。挖了三年三个月,挖到数十丈深时,从一棵老梨树根冲出一股泉水。被泉水淹没的嘎的玛宛如弯月,后人就称其为月湖。为庆贺前人的开湖壮举,月湖边的撒尼人每年都举行一次摔跤盛会,纪念前人的业绩。佚名讲述,高磊、毕志清采录。收入《路南民间故事》,32开,3页,75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梁红)

冒水洞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内容是:很久以前,冒水洞村干旱缺水,村中少年木诗朵为使乡亲过上幸福的日子,历尽千辛万苦,到处寻找水源。在茶花仙女的帮助下,他用银锄挖开悬崖,找到被银龙截走的水源。在堵住岩洞中的落水时,木诗朵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纪念木诗朵,乡亲们在龙潭边建寺庙,每年在此举行祭龙仪式。人们把村名改为木诗朵村,后来再改称为冒水洞村。佚名讲述,杨林采录。收入《路南民间故事》,32开,5页,2 8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梁红)

龙洞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内容是:古时候,营盘小寨一带是莽莽原始森林,森林边的山头上住着靠刀耕火种艰苦度日的彝族老乌人及苗族。一天,来了一位姑娘对大家说,若要过上好日子,就得把密林深处的银桌子搬来。二十五位壮汉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把银桌子搬出了森林。见到阳光的银桌子立刻翻滚到如今的平坝河里喷出盆口大的一股清泉。于是,老乌人、苗族纷纷从山头搬到平坝河一带起房盖屋,耕田种地,过上了美满生活。后来有个贪心人带着家丁到泉口要搬走银桌子,不料洞里喷出一股水柱把他们冲死了,银桌子也变成一块巨石,镇守着龙洞。佚名讲述,曹洪静搜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金平故事卷》,32开,1页,570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文联1988年编印。(梁红)

大塘子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彝族地区。讲述的是:化念班央的一个山坳是迤南大道的要口,住着以开店为业的罗、高两户人家,有一口井叫罗高井。有一年来了个满身是嘴的席子精入住罗高井,顿时水暴涨起来形成一个阴森池塘,又从新兴潢水塘娶来龙王三女儿做媳妇,妖精作怪吃了店主家的孩子。罗、高两户只得搬了家。这对水怪又常到化念河和大开门河里作恶,裹食人和牲口。有两个骑白马的青年猎手,决心为民除害,扬刀拍马进塘口,将席子精拖出水面快刀斩杀了。席子精媳妇只好带口信回家,由其父接回了潢水塘。罗高井的水又恢复了原样,罗、高二姓又搬回来。这里成了人来人往的热闹驿店。罗俊强口述,高云玉整理。收入《峨山民间文学集成》,32开,3页,1 0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聂鲁)

塔甸瀑布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彝族民间。讲述的是:很久以前,高平梁子上有一个清澈美丽的水塘,太阳照射时,水面上会出现两朵奇异的游动水莲花。一天,一个身穿蓑衣的丑妇从此赶牛路过,她看到水中自己的影子很丑,而水面莲花很美,十分恼火,便举鞭把莲花抽打碎了。此后莲花再没出现,水塘也慢慢变干涸了。原来水莲是从龙宫来的水仙所变,遭丑妇打击后便向西而走,经鹏村后的干沙河,最后来到塔甸对面林海莽莽的小山坳里安了家。从此,石缝中喷出汩汩清泉,泉水从山石中坠下,就形成雄伟壮观的塔甸瀑布。佚名讲述,冰封、李长明搜集。收入《?峨风情》,32开,2页,1 000字,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5年编印。(普开福)

大叠水瀑布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陆良县彝族地区。内容是:从前,盘江下游有个村子,村子附近有一堵叫索水塘的峭壁陡崖。那时,这一带干旱少雨,还年年遭冰雹袭击。村里有个叫且阿罕的姑娘,她上山砍柴,遇到一位白发老人。老人要她带自己去索水塘。且阿罕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老人,老人安慰她,并对且阿罕说:“请转告乡亲们,你今天见到的老公公会使你们年年五谷丰登。还会打鼓告诉你们播种、收割的时间。”老人说罢,纵身跳下索水塘的深谷。瞬间,索水塘变成了几十丈高的飞瀑。从此,到了播种时,瀑布会发出打鼓声,此时收种,庄稼不遭冰雹,人们也过上了五谷丰登的好日子。为纪念老公公,人们便把村名定为打鼓村,索水塘的瀑布就叫大叠水瀑布。李树德讲述,李昌华采录。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陆良县卷》,32开,2页,1 3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普开福)

温泉变冷泉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彝族密岔支系聚居区。讲述的是:过去,武定九厂小河口村有一个温泉,来洗澡的人有老百姓、做官的和地方士绅等。那些做官的老爷滑竿来滑竿去,还得由小河口村的村民杀猪宰羊,轮流摆酒接待,真把人害惨了。有一回,县衙门又来了一帮人,这回轮到一户穷人家接待,家里什么都没有,只好把看家的一条狗带到温泉边宰了,在温泉里洗净后煮了招待那帮人,才算打发过去。可是,这塘温泉因受到玷污,第二天就不出热水了,却在罗次新出了一股热水。从此,小河口村的热水变成了冷水,温泉移到罗次去了。李文才讲述,李天云记录翻译。收入《武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油印本,16开,1页,300字,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88年编印。(钱丽云朱琚元)

热水塘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丰县彝族民间。讲述的是:很久以前,在毕家大村的房屋背后有一塘热水,每年二三月都有人来洗澡。据说洗过之后人们一年四季都无病无疾。叽拉五村的彝族靠这股热水,惊蛰就可以撒秧,立夏就栽秧,日子过得富足美满。热水塘能除病消疾、医疮治疥的消息传到县太爷的耳朵里。县太爷来洗了一次澡后,不仅除去了他一身骚疥痼疾,还官运亨通,升为府官。消息传开后,各路官员纷纷来此洗澡,县官规定村民必须酒肉招待来洗澡的大小官员。这样一来,官员来了不但大吃一通,马匹还糟蹋田中禾苗,百姓苦不堪言。为了躲去这额外的负担,大家商量之后就派一群年轻小伙用十口大锅将热水罩住,不让它流出来。从此,这里就不再出热水了。李华讲述,史岳灵记录。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16开,1页,700字,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印。(钱丽云朱琚元)

仙姑洞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宣威市。内容是:板桥西边阿九山有个仙姑洞,四季流出热腾腾的可治皮肤病的泉水。相传大银山周围曾住着几百户姓阿的彝族人。村里有个小伙子阿供,十二岁死了父母,孤苦伶仃一个人。他勇敢善良,扶贫济困,深受乡亲喜爱。乡亲们帮他与姑娘娜彩定了亲事。婚礼前,三个仙女下凡,解决了他们锅、碗、筷难凑齐的难题。六月初五黄昏时,他们到仙姑洞把银碗、银筷借回家来宴请乡亲用,用完后又洗又烫送回洞。从那以后乡亲们要用碗筷都可以去借。多年后,仙姑洞可借银碗、银筷的事传到土司耳朵里,土司带兵强抢了借出的银碗、银筷。乡亲们到洞里哭诉,洞里传出话说天火将烧土司庄园。乡亲们就趁早搬进了山林。从此,银碗、银筷就借不出来了。仙姑洞变成一条缝,流出热腾腾的泉水,说是给人洗良心的。后来,彝族人家渐渐搬走了,汉人慢慢增多了。佚名讲述,周锡典搜集整理。收入《蓝靛花》,32开,5页,3 050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谭玉婷)

十槽银子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寻甸塘子村一带古时候叫南谷,那时的南谷水草肥美、牛羊成群,还有清澈碧绿的温泉水供人们沐浴。村中有个叫小本甲的彝族娃在张财主家当羊倌。一天他在鹰嘴山附近的牧场放羊时看到一只不知来路的大白羊,便好奇地跟踪大白羊到一个大石洞,发现石洞中有十个大石槽堆满了银砖,便取来帮助村中父老。张财主得知十槽银子的事,便逼着小本甲往自己家背银砖,小本甲两年时间背了半槽银,就使财主富甲一方。后来,贪得无厌的张财主把小本甲迫害而死。就在他勾结州官想夺取剩余的银子的当夜,整个南谷山摇地动,房倒地陷,河水断流。张财主和官兵全部葬身于洞里,石洞中的十槽银子也沉于地下。从此,南谷温泉成了无水的干塘子,南谷成了名副其实的塘子村。佚名讲述,余荣品搜集整理。收入《寻甸民族民间故事集》,32开,8页,5 8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梁红)

大鱼洞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内容是:从前,峨山大河十年九涨,沿岸庄稼常被淹没。有一年,不知从何处游来一条大鱼,它兴风作浪,所到之处洪水滔天高十丈。鱼游到今日大鱼洞处,天上一仙人变成一猎人,一箭将大鱼射死在河边凹凹里。后来大鱼慢慢变成硬石,永远停在那里,并形成了一个鱼洞。从此,无论遇到多大的涨水,下游田地安然无恙。传说洪水是从大鱼洞流到很远的东洋大海去了。佚名讲述,施贵金搜集。收入《?峨风情》,32开,2页,950字,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5年编印。(普开福)

宝象河(一)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横穿昆明坝子的宝象河,源于昆明西边的哦乃奔山下。据说,偷吃供果的懒母猪被贬下凡界赎罪,变成乌龙躲在哦乃奔山脚的洞里,天天喷出泉水灌溉农田。不久,它惰性发作,在石板上一睡就是一年。它醒来看到树枯苗死时,就使海子水泛滥,淹没田地、房屋。天神派白象下凡惩治母猪龙。白象用金链把母猪龙从哦乃奔拖到大板桥拴在石桩上。母猪龙又挣断了链子,拱倒石坝,海子水泄入滇池后就变成了干海子。母猪龙逃到水深无底的阳宗海再也没出来。白象回到哦乃奔变成一座石山,用鼻子喷出泉水,长流不息。后人就称石山为象鼻山,把从山上流下来形成的河水称宝象河。王芝讲述,李光荣采录。收入《昆明山川风物传说》,32开,2页,1 3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梁红)

宝象河(二)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彝族撒梅人地区。内容是:从前,撒梅山寨非常缺水,靠天下雨种点庄稼。撒梅山寨有个姑娘因家中屋顶有一朵瑞云相照时降生,因而叫艾梅奇日古(意为彩云),寨子也因飘来这朵祥瑞之云称为一朵云村。艾梅姑娘聪明灵巧,纺麻绣花样样能。善良的艾梅姑娘为了让缺水的山寨有水,答应把自己嫁给在老爷岭上管水源的大象。大象高兴地驮着艾梅朝山下走去,他们身后就形成了一条河。他们不停地走,走到了滇池,河水也就跟着流进了滇池。故此,这条河就被称为宝象河。飞崇义讲述,灌玉采录。收入《昆明山川风物传说》,32开,2页,1 2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梁红)

妖精塘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晋宁县。内容是:从前,在夕阳地方的一个水塘里突然住进个妖精。它用银盘子托着丝线飘在空中引诱少女,用烟锅引诱男人,使水塘边长出青草引诱牛羊来吃。凡上钩的人或牲畜都会被它吸进水里淹死。青年猎人阿依决心为民除害,得到神仙老阿波的帮助,骑着白龙驹飞到水塘上空,用神箭射杀了妖精,并用神箭射穿岩石,为村里引来了泉水,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由于塘水曾经出过妖精,人们便称其为“妖精塘”。佚名讲述,陈加胜采录。收入《昆明山川风物传说》,32开,2页,1 3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梁红)

养蜂王与黑龙潭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内容是:从前,苟街南边的李海寨出了个养蜂王。一只蜜蜂在树上看到玉帝的招贤榜,便把其主人推荐给了玉帝。爱才如命的玉帝变成白发老人找到了养蜂王,看到养蜂王统兵百万,玉帝想把天下交给他统治。于是设计考他,可养蜂王就是领会不了玉帝的意思,玉帝大怒,便让他变成了黑水牛。风姑娘为讨好玉帝,刮起特级大风,李海寨被刮得不知去向,黑水牛也被刮到了缺水的苟街坝变成了龙潭,人们就称之为黑龙潭。佚名讲述,陈静搜集,张绍碧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1页,510字,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梁红)

燕子洞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彝族地区。内容是:美丽的燕姬姑娘在一次彝家的开秧门节上,在龙树上跳舞时被作恶多端的孽龙看上。孽龙变成丑陋公子来抢她,汉族小伙子阿木把孽龙打倒,拯救了她。孽龙便实施报复,兴妖作怪,放洪水淹没了西山坝。阿木和燕姬为了消灭孽龙,带着小燕子眼泪变的宝珠去找孽龙。当孽龙把燕姬和宝石一起吞进肚里时就变成了石洞。小燕子看到阿木和燕姬掉进了孽龙的嘴里,于是叫来自己的伙伴,寻找他们。小燕子决心找回阿木和燕姬,所以,至今仍然在洞中不停地叫“山哥哪去”?“燕姬姐姐”!李家有讲述,锦山搜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6页,4 800字,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梁红)

一碗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内容是:由于不停的转战,万氏母带兵到一座山上时,已是粮尽水绝。在士兵们绝望之际,万氏母在松树林中发现了吃不尽的一锣锅饭,喝不完的一碗水,越拉越大的一块毡子。后人就把这座山称为“一碗水”。施家福、普忠讲述,关朝亮搜集,张绍碧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1页,400字,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梁红)

玉碗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彝族地区。叙述的是:有个叫阿扎里的庄稼汉从龙潭老龙处弄到了龙名册。从此,龙就听他的话。于是,他决定弄三条小龙到干旱缺水的地方。到了缺水的仙落山,他放了条小龙在那里。走到落里坡头时,正愁无从安身,饥饿难耐的阿扎里得到一个茅草房里的赶马人热情款待,受感动的他,挖个小洞放了条龙进去。从此,赶马人路过这里都能喝到清甜的凉水,并把这水塘叫玉碗水。佚名讲述,苏艳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石屏故事卷》,32开,2页,1 000字,石屏县文联1996年编印。(梁红)

金盆龙潭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彝族撒梅人地区。内容是:从前,宝象河畔的罗达寨里有一个叫阿尼勺的忠厚老农,一个人过着孤苦的日子。有一年,洪水冲毁了他地里的庄稼,他节衣缩食,仍难填饱肚子。一天,他从河里捞回了一个木盆,第二天发现木盆装满了大米,便撮来煮吃。隔日,发现盆里的米如同没有动过一般,欣喜万分的阿尼勺抬米与友邻分享。阿尼勺有宝盆的事让罗保董知道了,罗保董便带着家丁来抢。阿尼勺见甩不脱他们,便把宝盆扔进了路边的石洞。罗保董和家丁看见后都争着进石洞抢宝盆,结果石洞突然涌出大水把他们淹死了。后人称这个出水石洞为金盆龙潭。保正荣讲述,李洪信搜集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2页,1 100字,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干海子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彝族撒梅人地区。内容是:从前,从祭虫山到大板桥的方圆七八公里是一个碧绿的湖泊,湖里鱼虾丰饶,湖水养育着湖岸散落的撒梅人村寨。一日,湖边农户的一头猪吃了从桃树上掉下来的仙桃,变得力大无穷。它挣脱铁链,逃出家门,将祭虫山和丁家山相连的山脉拱出了缺口,湖水泄入了滇池。从此湖水干涸,后人便称其为“干海子”。李启荣口述,董克宁搜集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1页,500字,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吴井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彝族撒梅人地区。内容是:从前,居住在昆明吴井桥一带的撒梅人都姓吴。其中,吴顺家有口又清又甜的水井,夫妇俩便开了一个小茶铺。他们带着儿子吴自高,日子虽不算富裕,但生活很幸福。有一年干旱缺水,城里许多人没水喝,两口子就请穷苦人来家里免费喝水。仙人张三丰很感动,就把他家的井水变成了酒。吴家把茶铺改为酒铺,日子日渐富裕起来。十年后,张三丰来到吴顺家,一进家门,只见院子里乱七八糟,臭气熏天。原来吴顺夫妇已去世,他们的儿子吴自高和儿媳妇好吃懒做,贪得无厌。张三丰见了很生气,就把井里的酒又变回了水。毕关、施贵讲述,田志宏记录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3页,1 800字,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白鸽江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地区。内容是:从前,石林境内的一条江岸边有一棵枝叶茂盛、四季碧绿的大树,上面居住着一只白鸽。有一年,附近村落发生了瘟疫,不少人相继病故。白鸽衔树叶送给发生瘟疫的村落,人们煨服树叶后,病痛痊愈。当地恶霸得知白鸽栖息的树叶能治病,便带着爪牙来到江边,想打死白鸽,霸占大树。这时暴风骤起,大雨倾盆,恶霸和爪牙被刮入江里淹死了。大树也随水流滑入江中,变成了大叠水瀑布。为纪念善良的白鸽,人们把瀑布上段河流称为白鸽江。佚名讲述,李若青搜集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2页,700字,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峨爽大龙潭传奇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讲述的是:在很久以前的峨爽,一妇人带着小孩在地里干活,忽然来了个蓬头垢面的老头,向妇人讨饭吃。妇人拿出仅有的一个苦荞粑粑,分一半给了老头,留一半给了小孩。小孩吃完粑粑,嚷着要喝水,老头把小孩带到一旁的树下,把水倒在树下的土坑里,叫小孩喝土坑里的水。小孩刚弯下腰,眼前的土坑就变成了一个水塘。这个水塘里的水从未干涸过,而且水塘越变越大,成了今天的峨爽大龙潭。李自舜讲述,吕世明整理。收入《石屏古今奇趣》,32开,2页,1 300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李朝旺)

洗马塘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讲述的是:哨冲镇有个彝家寨叫“摸期迭”,汉语的意思是“洗马塘”。明末天下大乱时,有个叫龙在田的人买来一匹长满疥疮的小马,到“摸期迭”村旁龙潭边洗,洗去洗来洗成了一匹长翅的大龙马。后来,他骑这马从军当上了“左军都督、荣禄大夫”。远近村寨听说了,相邀相约前来此龙潭洗马,搅得当地百姓不得安宁。民众趁天黑扛七口大铁锅把龙潭口封住。从此,洗马塘的水小了,洗马人也不来了,但洗马塘的名声却传了下来。佚名讲述,张进发搜集整理。收入《石屏古今奇趣》,32开,5页,3 100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李朝旺)

马坟泉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聂苏人地区。内容是:从前,有个彝族寨子住着几十户人家,其中有一户是狼心狗肺的财主。有一年,这一带发生旱灾,不但田地中无水,就是人们喝的水也没有了,财主家也断了水。穷人们到十里外的箐里去挑泉水喝,财主就叫家丁堵在进寨口抢穷人带回的水。后来,穷人们吃住在箐沟里,财主家抢不到水就挨家挨户搜。搜到马莫克家,财主的家丁发现主人用仅剩的一小碗水喂马,就把马莫克打得半死。马为了替主人报仇,跑进财主家踩伤了财主及财主婆,踩死了他家的独儿子。马被财主的家丁打死后,马莫克和乡亲们厚葬它。后来,就从马坟口流出了一股泉水,并从坟口流到彝家的田地里。彝家便将这股泉水称“马坟泉”。佚名讲述,杨翠英记录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五辑,32开,2页,8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5年编印。(宋自华)

金月亮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内容是:西鼠街街场是低洼的四方街,四个入口都用石头镶砌而成。这里原来是绿树环绕的水塘,有个云游四海的仙女见水塘,便俯身喝了口水。仙女喝水时身上的一颗夜明珠掉到了水塘里,变成了碗口大的一轮金月亮。后来,来看金月亮的人陆续搬来这里居住,成了村寨。下江人得知这里有个金月亮,想用九十九驮金银来换,村民不答应。他想去偷,请人从四面挖地洞,却被村民发现,就用石头把四面砌成石墙。后来水干了,留下四个入口处镶砌的石头。危新海讲述,危树珍搜集整理。收入《南诏故地的传说》,32开,2页,1 400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段葵)

三女造塔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姚安县、大姚县彝族民间。内容是:大姚城外有三座宝塔,一座是城东鲤鱼山的锁水塔,一座是城西宝伐山的白塔,一座是城南挂榜山的文笔塔。相传,天上三仙女驾云路过大姚,被大姚山清水秀的景色迷住了。于是三姐妹商量在大姚的东、南、西三面各造一座宝塔以便藏身。仙人在凡间造塔不能让凡人知道,所以只能在夜间造。三姐妹还决定比一比谁造得快。大姐老实,天刚黑便来到宝伐山上挖土、踩泥、烧砖砌塔;二妹、三妹滑头,造塔竟用篾扎纸裱,不到半夜,塔便造好了,然后故意学鸡叫逗大姐。大姐听见鸡叫,以为天亮了,心中十分着急,连塔顶也来不及收,就造成了上大下小的塔。大姐正纳闷二妹、三妹的造塔速度如此快时,却被猎神射箭解开了谜。猎神一箭射到东门外的鲤鱼山上,一箭射到南门外的挂榜山上,二妹、三妹的纸塔一下化成灰烬;再一箭射到西门外的宝伐山上,大姐造的塔却只裂了一小条缝。大姐教育了妹妹们一顿之后,赶快帮着两个妹妹把东边的锁水塔和南边的文笔塔造好。因时间仓促,东南两边的塔都造成了空心塔。白学泰讲述,杨春茂搜集整理。收入《彝族民间故事》,32开,3页,1 6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钱丽云朱琚元)

巍宝山和封川塔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内容是:洱海龙王为了扩张领地,派四公子和三公主到巍山,要把巍山坝子变成泽国。兄妹俩到巍山,正遇城隍庙会,公主见人间这样美好,不忍心毁灭生灵。后来兄妹俩出城赶路,到洗澡塘时,公主一步跨到左岸,瓜江就把兄妹二人分开了。公主回头一看,哥哥的脚已化成山脚,正在往上长高。这时她见风中一个老婆婆说:“你哥哥执意要毁灭几万生灵,我就不得不这样做了。”公主听见哥哥咒骂老婆婆的声音,老婆婆又把杨柳枝一挥,石头一个跟着一个往他身上滚,最后停在山头变成一座塔。这就是封川塔。公主向老婆婆求情:“我不能离开哥哥呀!请你搭救我的哥哥。”老婆婆又把手一挥,就把三公主变成一座山,这就是巍宝山。罗怀奇讲述,范建伟搜集整理。收入《南诏故地的传说》,32开,4页,2 100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段葵)

东山寺与文笔塔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内容是:建水城东一岩洞两边有两座大山。古时候,两座山赛着往上长,想堵住岩洞,使临安坝变成海。人们为了阻止山再往上长,在右边的山上盖了座寺压住山脉,在左边的山上造了座塔镇住山脊。从此,这两座寺和塔便称为“东山寺”、“文笔塔”。李万福讲述,易荣耀记录。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1页,300字,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梁红)

五凤楼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个旧市。内容是:古时候,彝族民间医生罗望闻有诊断疑难杂症的高超医术。罗氏云游京城,摘下皇帝招贤医治娘娘怪症的圣旨,进宫医好了娘娘的不治之症。皇帝大喜,划出一半江山赏赐罗氏,并留他于宫中,愿为他娶妻成家立业,但罗氏不敢接受仍愿回乡。皇帝就派工匠到云南个旧市黑岔地仿宫中的五凤楼为罗氏建造一座小五凤楼。这就是五凤楼的来历。罗氏回乡后仍四处行医治病,救死扶伤。晚年膝下三子,家产分成三份,三子分别向开远等地迁居发展。张世衡讲述,子月记录整理。载《红河文化》第2期,16开,2页,2 000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局1993年编印。(龙倮贵)

定城址的传说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彝族民间。内容是:玉溪在元、明、清几个朝代里长期称新兴州。在建新兴州以前,坝子里分布有九个古城。定州城城址时各城的人都想把城址选在自己地方,争夺激烈难以确定。最后想出了“称土”的办法,将梅园白城、普舍北城、东古城、赫井古城、牛场古城、州城古城、西山古城、排山古城、研和古城地下的土挖来称重,谁的土重就定新兴州在那里。州城的人狡猾,偷偷在土里掺了铁砂,称出来是最重的。所以城址就定在那里了,也就是今天的玉溪市中心。周俊讲述,张守荣记录整理。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320字,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普开福)

撒沙为城,称土定名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地区。内容是:从前,南盘江上游美丽富饶,阿巴、果色、果勃三个部落游牧到这一带,各据一方,在领地上放牧狩猎、繁衍生息。后来,由于贪欲滋生,部落间不断发生侵犯边境、抢夺草场的事。一日,三个部落在边界厮杀,打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忽然只闻一声巨响,山摇地动,江边山崖轰然打开,一个手拎石鼓的巨人走了出来。众人一看,是分管天地万物的木私帕,吓得跪下。三个首领连忙磕头请罪,木私帕怒责他们之后,要他们回去好好过日子。阿巴和果勃部落首领带着自己的人分别回了路南城和宜良城;可果色部落首领却跪着不起。原来果色部落因游牧狩猎没有固定城池,木私帕给他们一把沙,要他们选地撒沙建城池。果色部落选一平坝撒沙,城池立刻出现在人们眼前。因沙刚好有六两,于是人们称这座城“六两”,后人改称陆良。佚名讲述,张永红搜集记录,郑祖荣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3页,1 740字,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拓东城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讲述的是:南诏在大理崛起,逐渐东扩到滇池一带。南诏王阁逻凤认为滇池一带“山河可以作屏藩,川陆可以养人民”。因此,他就让年轻的王子凤迦异留驻,筑城廓,营宫殿,镇东土。那时候的昆明北至翠湖,东至五里多一带均为滇池水域,盘江水患不断。决定在湖滨筑城宫的阁逻凤,在聪明的凤芝姑娘的帮助下,带领精工巧匠,建成以西边的德胜桥为龙头,拓东路为龙身,五里多为龙尾,尚义街、塘子巷为前龙爪,玉川巷和北塔巷为后龙爪的龙形城宫,以镇住水患,并作为南诏向东方开拓的门户,故定名为拓东城。马静斋讲述,龚婕采录。收入《昆明山川风物传说》,32开,3页,1 051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梁红)

迎恩坊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内容是:左土司为答谢皇恩,用本地特有的大汤圆敬献皇上。皇上和众臣吃后赞不绝口。第二年元宵节,皇上命使臣用左土司之法做大汤圆,并派钦差送一碗给左土司。左土司为迎接皇恩,建了迎恩坊(在巍山城关厢外小河边)。汤圆因从千万里之外而来,已发霉变硬,左土司将其研成粉末,和于面中做成汤圆与众绅分享。赵一癸讲述,唐鑫搜集整理。收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2 000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段葵)

姑娘坟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内容是:传说,南盘江边的老妈黑村有一个叫黑良心的人生了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叫山花。黑良心从不让山花出门,每天要她陪着自己捞鱼、喝酒。山花长到十八岁,春心萌动。一天晚上,她跑出去对歌跳弦,黑良心找不到女儿,便拿着渔叉到了江边,看见山花双腿夹着小伙子的腰在跳“猴子掰包谷”,他怒火中烧,打倒小伙子,并用渔叉把山花给扎死了。看到美丽的山花死去,小伙子哭得江水涨潮,并买了口棺材就地葬了山花。从此,那地方就叫姑娘坟。佚名讲述,欧应林搜集,张绍碧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2页,650字,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梁红)

仙人坟的来历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古时候,纳岔寨里美丽的阿艾姑娘在山上放羊时与蛇仙变的小伙子相识相恋,不久怀孕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叫西纵俄恩。那时,普渡河一带有七个怪物在作祟,它们吐出瘴气残害生灵。勇敢的西纵俄恩长到十八岁时已是个力大无比、武艺高强的小伙子。他决定为民除害,辞别母亲,到普渡河与七个魔怪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杀死最后一个魔怪时,他身中瘴气,乡亲们把他背回家乡,到处找羊肝来解除他身上的瘴毒,一时没找到,便拿牛肝代替。不久,西纵俄恩病死了。悲痛万分的乡亲们把他厚葬在纳岔东面的山梁上,并把这座坟称为“仙人坟”。鲁登云讲述,鲁宗一、钱春林搜集整理。收入《禄劝民间故事》,32开,3页,2 380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局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1年编印。(梁红)

观音阁与普雄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内容是:据说,龙宝镇有个疾恶如仇的青年叫普雄,对头人欺诈百姓的暴行义愤填膺,决心惩恶安民。在神人的指点下,他带领镇中青年,建造观音阁,镇住头人的邪气。头人知道后百般阻挠,普雄顶住头人的破坏,组织大家建好了观音阁。头人气得倒地而亡。李成讲述,尼苏艾诺搜集,张绍碧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2页,700字,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梁红)

昆明的来历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叙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公主,由于继母进谗言,被父亲赶出皇宫。马驮着她离开京城,信步走进深山,停在靠卖扁担为生的戈诗格拉的窝棚前不再前行。公主与戈诗格拉成亲后发现他的扁担之所以好卖,是因扁担上沾满了金粉,做扁担卖的地方是座金山。夫妇俩就招来天下匠人,造了座富丽的皇宫城池,取名戈扎,就是现在的昆明。佚名讲述,公刘采录。收入《路南民间故事》,32开,2页,7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梁红)

老崔桥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彝族撒梅人地区。内容是:从前,撒梅人居住在昆明宝象河两岸,由于两岸之间隔着一条河,人们来往很不方便。有一户姓崔的老两口,膝下无儿无女,靠卖包子度日。天长日久,他们积攒了很多银子。于是老两口商定,拿出银子在宝象河上建一座桥,为两岸的百姓做点好事。他们请了许多工匠,在宝象河上建起了一座双拱桥。宝象河两岸的撒梅人为了记住崔家老两口,便把双拱桥称为“老崔桥”。保正荣讲述,李洪信搜集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2页,700字,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天生桥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内容是:观音老母救苦救难到无量山把边河,看见人们踩水过河,于心不忍,就背来三百米长、十五米宽的巨大石条要搭桥。不料背到北岸时,鸡打鸣,只好把巨石放在那里走了。但她的心还挂着那条河,后来就叫老鹰叼来一个鹅卵形的巨石,搭在河上当桥。从此,人们不再踩水或绕路。这就是现在还在的天生桥。河北岸的那条巨石也一直留到现在。李再发讲述,李乾瑜搜集整理。收入《南涧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段辰)

滴泪桥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内容是:苗寨的阿贵爱上了彝寨的春花,但彝家世守族内婚,不许外嫁。村主对求婚的阿贵说,除非你三天之内在那悬崖的深涧上架上一座桥。憨厚的阿贵便去架桥,不料丢了性命。后来村主逼春花为妾,春花就在迎亲路上跳下阿贵架桥的悬崖。一时雷鸣电闪,悬崖跌落,这道深涧里就出现了一座天生桥,旁边岩石上出现两个并列的小洞,里面常年不断流出细小的泉水,活像一双眼流淌眼泪。人们说那是春花的眼泪。滴泪桥因此而得名。胡阿云讲述,杨国琼搜集整理。收入《南诏故地的传说》,32开,4页,2 300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段葵)

永济桥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内容是:巡检河上曾修过几次桥,都因洪水无常而冲垮。有一年来了匠艺班子,领头师傅说愿为修桥尽力,保证冲不垮。主事人就把修桥工程交给他们。他们做活很认真,不到半月就把桥修好了。主事人跟领头师傅议定采桥人、写桥名匾额等事,但第二天要采桥时,领头师傅连同他的班子不见了。大家焦急时,见一个左脚有袜无鞋、右脚有鞋无袜的人一颠一拐走来,提笔就写了“永济桥”三个字,又写了大家都看不懂的一副对联,落款是“二王夹十父下斤”。写完后剪彩,写联人突然也不见了。在场的人正纳闷时,一位老人悟道:“这落款不就是‘班斧’二字么!”大家听了,都肃然起敬。这桥因为是鲁班师傅所造,历经沧桑,始终完好。佚名讲述,王镶搜集整理。收入《南诏故地的传说》,32开,3页,1 296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段葵)

下轿桥彝族山川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牟定县。讲述的是:很久以前,响水河上没有桥,来往行人只得涉水过河。每到秋季,河水暴涨,还得绕二三十里路才能到达对岸。当时,居住在三尖山下的彝族想在河上造一座桥,于是捐款并建议头人带领大家造桥。可是头人却把众人的捐款都装进了腰包。后来,有一个名叫李民的彝族青年,看透了头人的黑心肠,立志要为人民造桥。他先学石匠后造桥,资金由来往行人资助,积少成多。李民在乡亲和来往行人的帮助下,整整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在河上造起了一座牢固的石桥。为了教训坐轿人,他把桥设计得凸尖凸尖的,坐轿的人到了此桥就必须下来走路过桥。因为抬轿子在前的人过了桥顶,在后面的还不能上桥顶,轿子就被桥顶支撑住了,甚至还有翻到河里的危险。所以,后来人们把这座桥叫“下轿桥”。李祖三讲述,普启旺搜集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牟定县综合卷》,32开,3页,1 560字,牟定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9年编印。(李惠兰朱琚元)

七棵树寨名的由来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据传,普雄的大、小七棵树寨子过去叫山垭大和五点山。这一带的彝族因不识字,吃够了苦头,便从外地请了个先生教彝家子女识字。彝家送他野兽皮毛、钱物他都不要。他在彝山安家后,也不向彝家提什么要求。临终前,他要求其后代继续留下来教书,并要了东从五点山到野鸡箐的小的七棵树,西从石雾冲到山垭口的大的七棵树。彝家便把两块地划给了他家。先生的家人后来不幸死于战乱。为纪念先生一家的功绩,五点山改称为“小七棵树”,山垭口改称“大七棵树”。张秀珍讲述,陈静搜集,易荣辉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1页,500字,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梁红)

金鸡寨(一)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内容是:从前,建水东郊有个寨子叫碎石窝,离寨不远的岩洞里有条危害乡里的搅沙龙,它妄想把整个建水变成茫茫大海,就请八大地脚神来抬巨石,欲堵住岩洞。碎石寨的金大妈半夜听到如风的喘息声,看到青面獠牙的八大地脚神抬着巨石走来,便模仿公鸡叫,害怕天亮的八大地脚神吓得扔下石头溜了。搅沙龙得知金大妈坏了它的事,就把金大妈掐死了。为纪念金大妈,人们把碎石寨改称金鸡寨,并尊她为“金老祖”。佚名讲述,万永富搜集,张绍碧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1页,600字,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梁红)

金鸡寨(二)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彝族民间。内容是:相传,今峨山彝族自治县乐得旧下边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户人家,夫叫阿约,妻叫野兰,靠烧炭为生,十分贫困。一天晚上,一位白发老头来到阿约家,并要求借住一宿,主人答应了他的要求,并给老头煮了一碗稀饭。次日,老头临走时拿出一只金黄色的公鸡送给阿约家,还说每天喂一把米就行。有一天,阿约突然看见公鸡嘴里吐出几颗黄亮黄亮的东西,原来是金子。从此公鸡常吐金子,阿约家便渐渐富了起来,盖了好房,开了良田。后来,阿约带着几个儿子到城里做小买卖,留野兰在家。野兰想让公鸡多吐金子,就多喂了一些粮食,不料鸡被撑死了。从此,该村就被称为金鸡寨。佚名讲述,龙云旺搜集。收入《?峨风情》,32开,2页,1 460字,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5年编印。(普开福)

青龙村的传说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彝族撒梅人地区。内容是:从前,昆明城东南有个叫阁村的撒梅村寨,坐落于青山绿水之间,离村子不远处有一个龙潭,常年碧绿清澈,深不见底。村子有一个叫李长宝的庄稼汉,一家人靠条水牛耕地、拉柴耼口。一天,突然不见了牛,李长宝找到龙潭边,晃眼看见水牛正躺在龙潭边吃草,便把绳子套在牛头上往回拉。快到村口时,一个小男孩看到李常宝牵着一条身子延伸到龙潭的青龙,吓得惊叫起来,被惊动的青龙赶忙把身子缩回了龙潭。龙潭里有龙的事,震动了全村。大家认为阁村的山水这么好是青龙保佑的结果,于是把村名改成“青龙村”。毕光讲述,董克宁搜集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2页,1 200字,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亩竹箐的由来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圭山西边的黑彝人寨子,遭土匪洗劫。一妇女被土匪追杀,在逃跑途中,将背上的幼婴寄放树洞中,祈求树保护好自己的孩子,日后将杀大白猪敬贡。七日后,妇女返回,发现树洞中的孩子还活着。于是,在烧为灰烬的寨子中找到一头母猪,杀了敬献救孩子的那棵树。从此,寨子改名母猪庆,随着寨子周围竹子的增多,又称为亩竹箐。陈世瑛讲述,黄文瑛采录。收入《路南民间故事》,32开,1页,4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梁红)

背老子箐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一带。内容是:景东花山有条山箐叫做背子箐。传说过去有个老人年纪大,眼睛瞎,身体很弱,成天躺在床上,要人照料才能生存。儿子和媳妇嫌他是累赘,对他很厌烦,巴不得他早点死去,但老人没有显出很快就会死的样子。儿子和媳妇容不得老人继续活下去,就决定把老人背到大山里丢掉。一天凌晨,儿子把老人背到山里,把老人连背篓放在山箐中,转身就要回家。这时,老人的孙子喊道:“爸爸,背篓别丢掉,拿回家去,等你老了,我还要用它背你上山呢!”原来,小孙子偷听到父母的谈话,所以悄悄跟父亲上了山。做父亲的知道自己这样对待老人会有什么后果,于是又把老人背回家,让老人幸福善终。为了让后代记住这件事情,人们就把那条山箐叫做背老子箐。佚名讲述,陶明贵记录。收入《景东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500字,景东彝族自治县民委、文化局、文化馆1988年编印。(施文志)

鸳鸯坝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彝族撒梅人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宝象河畔的村子里有一个美丽善良的阿南姑娘,一天夜里她为引开即将淹没村子的洪水,被冲到下游,下游的一个汉族小伙子奋勇救起了她,一来二往中,阿南和汉族小伙子逐渐产生了感情。但他俩的恋情受到双方村人和家族的阻挠。为了爱情他们相携逃往外乡,可两个村都各自派人到处围堵他们。逃跑途中,他们被宝象河拦住了去路,走投无路之下双双跳进了宝象河的坝塘。不久,坝塘的水面上出现了一对鸳鸯,它们相依在一起,形影不离。后来人们把这个坝塘称为“鸳鸯坝”。李满珍讲述,李德先搜集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2页,1 100字,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阿拉村的传说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彝族撒梅人地区。内容是:很久以前,撒梅寨里有户人家姓非,小儿子在几兄弟中不仅庄稼活干得好,打猎、植树、造屋也是行家里手,深得父母、兄长们的喜爱。几个哥哥成家后,父母相继去世,小儿子谢绝了哥嫂们的邀请,离开寨子去创业。到现在的昆明地方,他靠自己的手艺盖房造屋、开荒种地,诱捕山鸡、野兽,驯养猎物,在新土地上生活了下来。寨里李家的小女儿,自非家小儿子离家后,朝思暮想,历尽艰辛找到了他。不久,他们成了家,过上了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按撒梅人习惯称呼,他们把小儿子开辟的村子取名“阿拉村”(撒梅人称最小的孩子为“阿拉”)。后来,村寨遭遇洪水,他们把村子从昆明搬迁到大石坝附近的阿拉村。李启荣讲述,周俊禄搜集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2页,1 200字,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万丈崖与江外十八土司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建水县彝族地区。内容是:官厅乡一座石崖旁的彝寨里有个姑娘,每晚进入梦乡后都会有个男子来到身旁,与其逗情交欢。不久,姑娘有了身孕。在母亲的指点下,她把丝线系在男子的扣子上,寻线跟去,发现丝线挂在崖石上,才知道自己是跟崖神在一起。她把从家到悬崖的丝线一丈量,足有万丈,便称该崖为“万丈崖”。儿子普尔托出世三天会说话,三月会走路,三岁便长成了壮实的小伙子。普尔托从父亲处得到一把宝剑。他拿着这把宝剑,和其他十七勇士消灭了入侵的敌人。由于他们不愿在京城做官,皇帝便封普尔托一行十八人为地方土司。孔祥德讲述,尼苏艾诺搜集,张绍碧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建水故事卷》,32开,2页,1 300字,建水县文化馆、民委1989年编印。(梁红)

仙马脚迹的来历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宣威市。讲述的是:海岱冲槽子两边山上松林茂盛,河水清澈,有一个龙潭。一个姓姬的老人路过龙潭救了一只被蛇咬的红青蛙。红青蛙原为龙王的女儿。龙王感激他的救女之恩,赠他一个葫芦。葫芦里有一只会腾云驾雾的小白马。老人骑着它下四川盐井驮盐,附近的穷人从此吃上了盐。一次,驮盐途经田坝区的龙家村,小白马从天上落下来休息。在落肥村背后岩坡上,落脚太重留下一个脚印,至今可见,这个地方就叫做仙马脚迹。朱国喜、王德英讲述,何明环搜集整理。收入《蓝靛花》,32开,3页,2 080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谭玉婷)

矣子母的传说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丰县彝族民间。讲述的是:很早以前,住在山上的彝族每年栽收两季都要下坝子去帮汉人栽秧、掼谷子。有一年山上的母子二人从坝子栽秧回来在路旁的井边休息,儿子肚子饿了,拿出田主给的一升包谷烧吃,无意中掉了三粒包谷在井边。四个月过去了,又到了秋收季节,那母子俩又去坝子中帮人掼谷子,来到上次歇过气的水井边,看见有三棵包谷长得比人还高。当娘的认为,三颗无意落下的包谷无人照管长得这么好,此地的土地一定肥沃,于是母子俩便搬到这里定居。后人就把这地方叫做矣子母,意思是母子二人开发出来的地方。罗长讲述,史岳灵记录。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16开,1页,400字,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印。(钱丽云朱琚元)

黑牛盐井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丰县彝族民间。讲述的是:很久以前,黑井深山河谷中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彝族罗武支系的人住在河谷西边山上的七局村中。村中有一女子名叫阿诏,放牧着一群黄牛。在她放牧的牛群中,有一头黑牛每天到一定的时候都离群不见,不知跑到哪里去了。黑牛长得毛光水滑,比其他牛肥胖健壮。阿诏觉得奇怪,为弄清黑牛离群到底去了哪里,阿诏顺着牛蹄印去找,只见黑牛正在痛饮一塘泉水。她捧起水尝尝,发觉水中有咸味。从此,彝族人民就在此处打井,生产盐巴。因是黑牛引着阿诏发现此地产盐,人们就称之为“黑牛盐井”,后又简称为“黑井”。余克昌讲述,史岳灵记录。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16开,1页,300字,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印。(钱丽云朱琚元)

阿陋井的来源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丰县彝族民间。讲述的是:几百年前,阿井是一个古木参天、风景秀丽的地方。离阿井不远的一个小村寨里住着几户彝族猎户,专以打猎、饲养牛羊为生。有一天,一个名叫阿陋的小姑娘赶着牛羊到阿井的大山林里放牧,太阳落山时阿陋赶着牛羊回了家。回到家才发现少了两只小羊羔,阿陋担心爹妈知道了会被打骂,第二天天不亮便来到头天放牧的地方,忽然听见远处传来羊叫声,她顺着叫声跑过去一看,小羊正在一潭清得发绿的泉水边吃一种像面粉一样白色的东西。阿陋是个聪明细心的姑娘,看见小羊如此贪吃,就尝了尝白色的粉末和塘里的清水,感觉有咸味,好吃极了。阿陋赶回村里将消息告诉大伙,大伙一起上山背回泉水,倒进锅里把水分熬干就变成了雪白的盐巴。从此,这里的人们就以熬盐为生,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起来。人们为了纪念阿陋姑娘首先发现了盐,就把此地取名“阿陋井”。载正英讲述,张继红记录。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16开,2页,1 100字,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印。(钱丽云朱琚元)

赵家村的来历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禄丰县彝族民间。讲述的是:在禄丰县中村乡叽拉村南边,有一个小村叫赵家村,村子虽小却有一段来历。据传,明代初期,叽拉村北面箐中出产铜矿,禄丰城中一户姓赵的汉族有钱人家来开采铜矿,就地在叽拉炼铜,铜炼好后用马驮回城里。有一次,赵家炼好了十多驮铜准备次日运回城里,头天晚上就把铜捆在鞍架子上,但到深夜不知何人把十多驮铜全部偷走了。次日清晨,赵家发现铜不见了,马上告到禄丰知县府中,一口咬定是叽拉村的人干的,县知事听信了赵家一面之词,判定叽拉村划一百亩土地赔偿赵家的损失。叽拉村的彝族就称这片土地为“连嘎憋”,意为赔给人家的土地。从此,赵家就收起了这片土地的租子,汉族就叫此地为“赵家村”。李金讲述,史岳灵记录。收入《禄丰县民间故事普查资料汇编》,16开,1页,250字,禄丰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民委1988年编印。(钱丽云朱琚元)

爱鹿寨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讲述的是:阿鲁山上阿鲁寨的人们虽也狩猎射杀野猪、黄鼠狼等,但从来不射杀花斑鹿。有一年阿鲁山上的窝铺里住进了一个叫祈德的山外人,专门干偷猎花斑鹿的事,使阿鲁山的花鹿骤减。村里一个美丽的姑娘梅朵在放羊时把一只被祈德射伤的花斑鹿抱回来医好。祈德对梅朵早有垂涎,聘媒人来梅朵家提亲。梅朵不但没有应亲,反而揭露了祈德偷猎花斑鹿的龌龊行径,引起了寨人的公愤,祈德便逃之夭夭。有一天梅朵带医好的小花斑鹿在山上放羊时,发现祈德又用弓弩对准花斑鹿,梅朵跑过去救花斑鹿时被箭射中死了。寨人们把梅朵安葬在山上年年扫祭,把阿鲁山改名为爱鹿山,把阿鲁寨改名为爱鹿寨,以示对梅朵的纪念。佚名讲述,李承安搜集。收入《新平县民间故事集成》,32开,6页,4 1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聂鲁)

阿锁寨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个旧市。内容是:相传,清嘉庆年间,蒙自李猫猫发福,县太爷命风水先生到李猫猫家乡查看风水。风水先生查看后发现此地以后要出皇帝,就将此事禀报县太爷。县太爷命当地民工挖断李猫猫家乡的风水龙脉筋,但总是没什么进展。风水先生冥思苦想,寻找童男童女和打制铁链,择吉日吉时将童男童女和铁链埋入石哨子坡(即龙脖子处)。从此龙筋被挖断。于是李氏村的龙气就这样被锁住,故名阿锁寨。又传说民工挖断此龙脉后,欢歌跳舞,可两件衣服却不翼而飞,又把此村更名成落衣寨。白正宽、杨朝宽讲唱,子月记录整理。载《红河文化》第2期,16开,1页,800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局1993年编印。(龙倮贵)

怀珠村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民间。内容是:相传,?峨县太平乡有个村子叫喜家珠。村中一位美丽的姑娘叫扎西,村里的小伙子都来找她唱歌跳舞,追求她。但扎西的父母不愿将自己的女儿嫁在穷苦的本村,就把痴情小伙子们撵走了,并决定把女儿嫁给县城里一个瘸腿的修补匠。扎西姑娘却爱上了英俊勤劳勇敢的青年水竹。为了抗婚,城里接亲的队伍到来前,姑娘就在村旁的万年青树上上吊自尽了。看见此情景,接亲队伍中有位秀才提笔写道:“喜家珠,?峨之仙境也;扎西者,人间之仙女也,扎氏为婚而亡,吾甚戚。喜家珠,不可谓之;为怀扎氏,此村亦谓之怀珠善哉。”接着一位私塾先生也有同感,就当众宣布把喜家珠改名怀珠村,并沿袭至今。佚名讲述,李学祯搜集。收入《?峨风情》,32开,2页,850字,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5年编印。(普开福)

阿宝村与金蛤蟆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彝族地区。内容是:传说,宜良阿宝村过去不叫这个名字。那个时候,南盘江与木龙坝子间的大山上,古木参天,藤葛纵横,成群的野兽搅得山下的村庄不得安宁。坝子里蓬阁村勤劳的阿力和娥苏小两口为躲避父母兄弟们的虐待,逃到了这座人迹罕至的大山上,在一眼泉水边居住下来。阿力狩猎,娥苏开荒,过着幸福的生活。后来,这里迁来了三十多户人家,仅有的一眼泉水已不够人们饮用。不久瘟疫流行,村人死了一半。一天,土地公公扮成要饭的老人来到村里,大家虽然困难,都争着请老人吃饭。土地公公被村人的善良所感动,便把自己最珍贵的金蛤蟆送给了村民。人们根据他的交代把金蛤蟆埋到村中的大树下,树下顿时流出两股泉水。从此,村中消除了瘟疫,年年五谷丰登。为感谢土地公公,村人每年大年初一都要在大树底下祭献土地公公,并把村子叫做阿宝村,意即蛤蟆村。佚名讲述,张永红整理。收入《阿则和他的宝剑》,32开,3页,1 68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梁红)

凤窝村的由来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彝族民间。讲述的是:很久以前,今天峨山彝族自治县的槽子河边有个彝族村子叫小江村。学子李崇孔上京赶考中了第四十三名举人,他坐八人大轿子回到县城。但不见欢迎的队伍,冷冷清清,而且城门两旁还贴出了一副讽刺对联:?峨脱壳又脱壳,中个山间小倮罗(对彝族的贬称)。李崇孔冷冷一笑,当下取出笔墨另写一副回敬道:八个汉人抬倮罗,金鸡飞进凤凰窝。此后,一位姓史的老师就把小江村改名为凤窝村,并沿袭至今。佚名讲述,王天福搜集。收入《?峨风情》,32开,1页,300字,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5年编印。(普开福)

杀牛场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内容是:古时候,玉溪凤凰山下彝族村来了一头力大无比、能腾云驾雾的野牛,不吃青草,专吃庄稼,还踢倒河埂,顶伤人畜,人们怎么也斗不过它,斗牛中已经死伤了很多人。四个彝族村商量以后请山下排山屯村的汉族来帮助战野牛。一位汉族老大爷献计,叫大家在牛熟睡之时用银圈去套穿鼻子,拉住银圈不放,才能制伏野牛。可是此牛使出最后一招,就地打了个滚,变成一头刀箭不入的巨大石牛,冲出了包围的人群,还到处糟蹋庄稼,伤害百姓。凤凰山上的仙人神农知道了野牛的行为,就派山神、土地神去斩杀。石野牛来到夏家山神庙山顶时,被两神用宝剑砍成了三截,瞬时牛血飞溅,并顺着山顶往两边的山箐流下,形成今天的红山坡。张万宝讲述,张士禄记录整理。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4页,1 820字,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普开福)

摸棋黑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内容是:很古的时候,有马帮从峨山驮货到新兴州,中途路经现在的洛河彝族乡双龙村。那时这里只有一户人家,小桥流水,马帮在此歇脚住宿。马儿喝了塘里的水很快元气大振,病马也立即康复。洗了澡,马身鬃毛变得光亮耀眼,第二天上路特别轻松,因此这里彝语叫“摸棋黑”,翻译成汉语叫做洗马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峨山甸中一位叫李绍明的先生被请到摸棋黑教私塾,他根据山脉地形、两条汇拢的小河以及摸棋黑的由来,在水井房门边写了一副对联:摸结巡地住村落,棋黑万代双龙村(摸结即赶马)。从此摸棋黑更名为双龙村。普国泰、王德宏讲述,王秀芬记录整理。载《玉溪民间文艺》小报,8开,760字,玉溪市民间文艺家协会1996年2月10日版。(普开福)

左却街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永仁县。内容是:数百年前,永仁有个姓倪的彝族土司,叮嘱儿子在他死后,要用三斗三升芝麻、绿豆一起装棺。不久,倪土司死了,弟兄俩按他生前的嘱咐料理后事。当棺材抬到一个牛泥塘时,绳断棺落。顷刻间,成万上亿的蚂蚁拱土衔泥,埋下了棺材。弟兄俩耐着性子等了三年三月,却偏偏等不得最后三天。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弟兄俩按父亲生前的嘱咐,拿上弓箭各向太阳射了一箭。这时,住在京城的皇帝正在洗脸。突然,一支箭飞插在洗脸处附近的柱子上,一箭正中洗脸盆内,吓得皇帝目瞪口呆。他凝视双箭,皆有永仁倪土司字样。于是派重兵日夜兼程赶到永仁,毁了倪土司的坟,启开棺盖一看,倪土司的左脚已蹬上马镫,而成千上万的芝麻、绿豆已变成了成千上万的兵。但刚会眨眼,因时间还差三天,所以见风都死亡了。皇帝要把倪土司打入十八层地狱,特地在永仁修了左脚街,欲以阳气压阴气。现在的永仁县城就是当年修建的左脚街,因后人忌讳,才把脚字的偏旁略掉,成了左却街。李明阳、尹凤真讲述,殷钟、李承顺记录。收入《楚雄民间文学资料》第二辑,32开,2页,832字,楚雄彝族自治州民委、文化局1979年编印。(李惠兰朱琚元)

赌咒田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讲述的是:武定茂连有一个姓沙的老人,为那土司家看守田地,一直守了几十年。土司念其一生勤勤恳恳,就想赐给老人一些东西。老人不要金也不要银,就要了位于扎罐井的一丘田。老人唯恐土司日后变卦,便挑了一个吉日,牵着一头大牯牛来找土司,要土司到田里赌咒为凭。在田埂上,老人拉着牛尾巴,那土司双手抱着牛角赌咒:“从今天起,这份田归沙大爹家种,如果有人来争或反悔,就给他断子绝孙,鸡猪牛羊遭大瘟。”土司刚发完毒咒,老人一刀砍下牛头,把牛血撒在旁边的两棵橄榄树上。从此,这两棵树结的橄榄都是红的。老人死后,其后人每隔三年,就要宰一头壮羊祭这份田。于是这份田便被称作了“赌咒田”。王福先、沙建春讲述,杨成记译。收入《武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油印本,16开,1页,700字,武定县文化局、民委、民间文学集成小组1988年编印。(钱丽云朱琚元)

哭泣村的传说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姚县。内容是:很久以前,一个年轻的彝族姑娘来到一个前不挨村、后不挨寨的地方时,天已经黑了。她发现在道路下方,有一棵高大茂密的大麻栗树,树上有一个很大的树洞,于是她在树洞中放心地熟睡了。半夜里,她被几声怪叫声惊醒了,伸出头去看,看到树下站满了豹子。幸亏这棵树很大很高,豹子爬不上来,但露出凶牙在啃着树干,她急得大哭起来。凄惨的哭声传遍了大地,惊醒了天上熟睡中的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命天将们下凡赶走豹子,并给姑娘盖了一间美丽的房子,她便在这儿定居下来。后来,一位汉族小伙子路过这里,这个彝族姑娘热情地接待了他,并和他结为夫妻,过上了美满的生活。他俩的后代就发展成一个村寨,人们就给这个村庄取名为“哭泣村”。佚名讲述,凌向荣记录。收入《大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546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李惠兰朱琚元)

红鼓地的传说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姚县。内容是:从前,有两兄弟从罗武地方打猎来到里咪作俄,并在水塘边淘米煮饭吃,把谷子淘在了水塘里。到了中秋节,他兄弟俩又打猎来到这里,看见水塘边谷子长得相当好,就把他们的人领到里咪作俄来开荒安家。后来,桂花地方的彝族也打猎来到这里,看到这里物产丰富,就想占为己有。罗武人在河里搭鱼窝,彝人就把死耗子装在鱼窝里;罗武人在山上下扣子,彝人就把死鱼放在扣子里。罗武人看到这些状况,以为这个地方不能住了。到了六月二十四日那天,桂花的彝族又在羊角上捆上火把,到了晚上把羊从阿腊方向赶下来,然后又吹牛角,又放猎枪,又敲锣打鼓。罗武人以为来了很多兵,就丢掉一切财物跑掉了。就这样,桂花的彝族占领了罗武人的地盘。桂花的彝族种的谷子是红谷,所以下到中和、上到大河就叫红谷地。后来罗武人知道了内情,只要他们知道是红谷地的人就把他们杀了。不得已红谷地改称为红鼓地。佚名讲述,耿嘉兰记录。收入《大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624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李惠兰朱琚元)

白人岩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姚县。讲述的是:赵家店村里有一美丽出众的荞花姑娘,被紫丘山上的土蜂王看中,但被她拒绝了。后来,荞花姑娘嫁给了一个在路边开马店的小伙子赵小二。有一天,土蜂王又来刁难,要荞花夫妇摆“百十百张桌,九十九样菜,七十七个碗,六十六双筷”的酒席。聪明的妻子破解了哑谜。百十百张桌就是一张白色的石头桌;九十九样菜就是韭菜和石花菜;七十七个碗就是用上过漆的石碗;六十六双筷就是绿色的湿筷,按照要求摆出了酒席。土蜂王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它将在地里找猪草的荞花姑娘掳掠到紫丘山上的石洞里,逼她与它成亲。荞花姑娘托梦给赵小二,让赵小二用火烧紫丘山石洞。赵小二依言而行,用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消灭了土蜂王,而荞花姑娘则变成了一尊石人。从此,人们把这道悬崖绝壁称为白人岩。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赵家店一带的彝族人民都要手擎火把来白人岩脚下祭奠荞花姑娘,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杨森、张公明讲述,黄自权记录。收入《大姚县民族民间文学集成》,32开,5页,2 912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李惠兰朱琚元)

叽卯喜喝睹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牟定县。内容是:牟定县东部有一座山,名叫“叽卯喜喝睹”,意思是县官屙屎处。传说这座山以前叫“迷哪咪”(黑土山),离迷哪咪不远有一个山官,无恶不作。有一天,山官看见黑勤勤烧出了一篮篮黑黝黝的栗炭,又用栗炭换回了布匹、盐巴等物品,便起了歹心。第二天,山官拿出假山契想霸占黑勤勤的山,让家丁捣毁了炭窑。黑勤勤在大家的帮助下到县城告状。不久,县官老爷坐着八抬大轿来到村中。山官家给了县老爷半盆银子,县老爷把黑勤勤的山断给了山官。次日,县老爷到达迷哪咪梁子时下轿屙屎,蹲在地上放眼便可以看见对面他断案的山,那里果然是分开着的两座山,这个案子明明是断错了,但他已经收了山官的银子,明知错还是回城去了。自此,人们就把县老爷屙屎的迷哪咪梁子贬称为“叽卯喜喝睹”。这山名一直沿用至今。毕五四讲述,普启旺、毕继爱搜集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牟定县综合卷》,32开,4页,1 976字,牟定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9年编印。(李惠兰朱琚元)

回龙寨的传说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马关县。叙述的是:龙虎口地方有双龙作怪,两个年轻的石匠去为民除害。他们与双龙从半夜拼到天亮,打死一条龙后,渐渐支持不住,被另一条龙紧追不舍。玉皇大帝欲帮两个石匠,派雷神打了一个响雷,震得恶龙往回逃。恶龙逃到石龙口就死了。从此,恶龙被迫往回逃的寨子就叫回龙寨。普真华讲述,董昌荣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马关民间故事》第一集,16开,1页,400字,马关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吴平)

者那王传奇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内容是:者那王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家贫如洗,五六岁就给大户人家放牛。他放的牛越放越瘦,主人家想弄明白,就偷偷跟踪到放牛的地方,看见七八条牛都跪在正打瞌睡的者那王面前。看到这情景,主人家很奇怪。有一年闹灾荒,放牛的伙伴个个饿得黄皮寡瘦,者那王在放牛场上杀了一头小花牛给大家吃,吃完后又要领大家去看戏,就叫大家闭上眼睛,一瞬间就来到了京城的戏场上。伙伴们玩得非常开心。戏散后他们又转眼回到了放牛场。其中有个调皮鬼,还在戏场。他找不着回来的路就放声大哭。戏场主管询问中得知事情的经过后,忙奏明朝廷。皇帝闻之大惊失色,立即下诏杀掉者那王。大队人马来到者那屯,几个月也没有找到者那王。官兵们无恶不作,残害百姓。者那王看到此情此景,就传音给官兵,用一颗铜钉和一颗木钉钉在山后的山腰上,他就会死了。从此,人们再也没有见过者那王了。后来,村民为了歌颂他舍身为民的事迹,就尊称他为者那王,村子也叫者那屯。刘学章讲述,刘华记录整理。收入《楚雄市民间文学集成资料》,16开,4页,2 300字,楚雄市文化馆1991年编印。(李福云朱琚元)

抱母鸡石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内容是:很久以前,江川坝子有一对老夫妻无儿无女,只好喂养一只母鸡和一群小鸡,安乐度日。但好景不长,大批中原人入滇,占领良田沃土,也将这老俩赶到今天安化乡一带的大山上居住。他们年老体弱,缺衣少食,度日如年。一天,两口子相互搀扶着找食物充饥,可发现门口放着两碗热气腾腾的米饭,此后天天如此。原来是他们养的那窝鸡从原来居住的坝子里收谷子送来给老人吃。后来田主发现后,就把母鸡的一只翅膀砍断了,老人没了粮食来路也就饿死了。母鸡和小鸡安葬了老人,并一直守护在墓地旁,最后变成了石头。今天安化乡北面一座高山上还有一块形似断翅母鸡的大石,旁边有一群小鸡样的石头。这就是抱母鸡石、抱母鸡山。佚名讲述,佚名搜集整理。收入《安化彝族乡志》,32开,2页,1 100字,江川县安化乡志办公室1996年编印。(普开福)

毛驴龙潭的传说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彝族民间。内容是:古时候,玉溪响水村的一大片饱满的小麦被糟蹋。晚上三个老汉密谋到地边看个究竟。他们看见一只毛驴不知从哪里钻出来,摇头摆尾地走到麦地中啃吃麦秆。他们去赶毛驴,毛驴急忙钻进了龙潭水中。几个男人就找来一口锅罩住了龙潭口,再压上石头。后来,麦地没有再受糟蹋。等到割了麦子要泡田水栽秧时节,大家想起去引龙潭水,可是把锅一掀开,只见一个无水的干龙潭。自此,这龙潭就称作毛驴龙潭。李家福、普左恩讲述,何庙链记录整理。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1 040字,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普开福)

拾狗头与石狗头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彝族民间。内容是:传说,新兴州的有一个州官特别爱搜刮民财和消闲游玩。一天,他借口替新兴定“八景”,来到关索岭,因这里打柴的人多,想定个“樵”景,打柴的人对此很生气。州官还想,要是周围还有打鱼、种田、读书人就恰好凑成“渔、樵、耕、读”四景。在坐轿观山望水的过程中他的纱帽掉进了深箐,硬叫一位打柴人很艰难地把帽捡了上来。州官问这箐沟叫什么名字?打柴人脱口而出“拾狗头”,把州官的头说成“狗头”。待州官仔细一想,知道这话是骂他,但骂他的人已经走远了。这事传开后,百姓都把这个地方叫做“拾狗头”。州官没法,只好在公文里规定把“拾”改为“石”,所以民间和官方称法有此不同。方宝旺讲述,申来寿记录整理。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970字,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普开福)

犀牛塘的传说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内容是:古时候,在今天江川县安化乡董炳大山半山上居住着一户农家。一天农夫在犁地,突然一头犀牛跑来,把农夫吓回了家。次日又见犀牛来了,农夫把玉米叶子递过去给它吃,摸了犀牛很顺从。农夫把它驾起犁架来犁地,牛力气很大。从此,犀牛经常来帮人犁地。原来这牛是一位天神的坐骑,因不忍过那种凄凉生活而偷偷来到人间,居住在此山无底石水洞里,沐浴赏景,体验劳动快乐。不料有一天,犀牛正在犁地,被天神发现后来捉拿。犀牛慌忙带着犁架奔逃,顺崖直下,犁出一道深痕。它立刻跳入水塘再也不露面,跑到东海去了。人们为了怀念犀牛,把犀牛栖息过的石洞叫犀牛洞,把这潭水叫犀牛塘。佚名讲述、搜集。收入《安化彝族乡志》,32开,2页,1 300字,江川县安化乡志办公室1996年编印。(普开福)

杨石洞的来历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易门县彝族地区。内容是:数百年前易门县铜厂乡杨石洞村东边的大岩石洞里住着一条蛇精,天阴下雨出洞作怪,最可怕的是每隔二十年要吃一个十岁以下的小孩。人们非常痛恨但无能为力。村里杨老汉之子杨石十五岁就练得一身好武艺,并在一次村子的火灾中发挥了巨大能力。又到蛇精出来吃人的日子。全村的人们虽然跪在庙里求神保佑,但是不杀蛇精,灾难就免不了。这时杨石勇敢地站出来了,他一人身带祖传的“克仙剑”走向山洞。一听响声,蛇精就飞身出洞,杨石一剑刺中蛇尾,经一阵血战,一股浓烟过后,人们看到杨石伏在蛇背上,宝剑深深地插入蛇精的咽喉。蛇害除掉了,杨石也牺牲了。从此,人们就在村子的小庙里供奉杨石的塑像,并把小庙取名“杨石庙”,把这个村子改为杨石洞村。马明正讲述,马强福搜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易门县集成卷》,32开,2页,96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普开福)

妖精塘的真相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彝族民间。内容是:从前,峨山东冒山脚下有个漂亮的龙女塘,住着美丽善良的龙女,它为一方百姓造福。一天,一个面目狰狞的妖精强占了水塘,并霸占龙女为妻。后来,村里一位精明强壮的青年在睡梦中得到一位白发老人的指点,并赐给了他宝剑、如意飞草鞋、防邪挡刀枪布褂等。青年勇敢地冲入妖穴,激烈拼杀,最后斩杀妖怪并救出了龙女,使龙女塘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安宁。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战胜妖魔的历史,就将此塘改名妖精塘。佚名讲述,王盛才搜集。收入《?峨风情》,32开,4页,2 400字,峨山彝族自治县民委1985年编印。(普开福)

阴兵洞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聂苏人地区。内容是:古时候,有两个部族为争夺元江坝子,展开了战斗,失败的部族退到它克扎营峰固守。由于这一带地势险要,又有大山洞,胜利的部族不敢冒险进攻,就摆阵围住山头,想把失败的部族困死在山中。失败的部族粮食吃光了,就宰杀羊牛马当食。多才多艺者则用赤铁矿粉和牲畜血调制成红色的颜料在崖壁上绘画了很多图像。胜利部族围了四十九天后开始进攻,一路无人阻挡,直到扎营峰的山洞中,才发现失败部族的人全部死于洞中。后人将其洞称为“阴兵洞”,将洞中崖画称为“阴兵画”。普顺福讲述,宋自华记录整理。载《元江史志通讯》第2期,16开,1页,1 0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地方志办公室1988年编印。(宋自华)

阿衣打与五股水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讲述的是:有个老人骑着匹毛驴来到一个村子。毛驴走在田埂上,一不小心,一只蹄子踩进了秧田。看秧田的妇人一把抓住了毛驴脚,要老人赔,老人赔银子也不得,这个妇人非要老人赔那只毛驴脚。老人只好砍下那只毛驴脚给她。老人牵着三只脚的毛驴来到一棵刺桐木前,砍了一截刺桐木接在毛驴断腿上,骑上毛驴就走了。老人准备用锅把此村后面的五股大水堵死,正好被一只雀看见了。这只雀叫“阿衣打、阿衣打”地叫着。意思是留点雀水。老人把锅扳开个缝,让水流出一点点。从此,此村就年年干旱,人们把此村叫做阿衣打。老人骑着驴又来到一个地方,到一个老奶奶家要水喝。老奶奶把一葫芦珍贵的水给老人喝,又把唯一的一只母鸡杀了煮给老人吃。老人领着老奶奶来到外面,砍了五根木桩钉到地上,然后再把木桩拔起来,地上就冒出五股大水。从此,这个地方人烟就多起来,地名就叫五股水。朱从兴讲述,楚臣记录。收入《楚雄民间文学资料》第三辑,32开,2页,1 014字,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室1982年编印。(李惠兰朱琚元)

鹿城的传说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彝族地区。讲述的是:很早以前,因为瘟疫频繁,现在的鹿城的城址搬迁不定,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后来,有个新上任的县官,为选择一块宝地来建城,便带领随从,身背弓箭,四面奔走察看。当他们来到峨碌山下,正在观察地形时,忽然丛林中跑出一只衔灵芝的白鹿,随从立即拉弓射箭,没有射中,白鹿逃跑了。县官和随从就跟着白鹿的脚印去追,从东追到南,从南追到西,从西追到北,从北追到东,追来追去,鹿不见了。人们就按照白鹿的足迹来建城,鹿的足迹印到哪里,城墙就围到哪里。自从发现白鹿后,人们得到安居乐业,便把此城叫做鹿城。佚名讲述,杨春茂搜集整理。收入《楚雄民间文学集成资料》,32开,2页,640字,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李福云朱琚元)

维儿比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讲述的是:很早以前,维儿比地方无人居住,但因水草肥美,附近的人们经常把牲畜吆到这里放牧。有一天,山官带着家丁收租经过这里,看到成群的牲畜眼红死了,就故意盘根问底,找岔子。大家识破了山官的鬼把戏,一个都不答话。山官气得一跺脚,竟挣出一个响屁来,大家哑然失笑,山官尴尬得收不了场。跟随的两个家丁见状,连忙喝五吆六地在人群中追查起放屁的人来。有一老者说“是猪放的屁”,大家一听开心地笑了。此后,人们把这个地方取名为维儿比(猪放屁)。后来,人们在这里营造房舍,建立了村子,村名也沿用维儿比。李发祥讲述,余立梁记录。收入《楚雄民间文学集成资料》,32开,2页,880字,楚雄市民委、楚雄市文化局1988年编印。(李福云朱琚元)

包头王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内容是:很久以前,包头王村只住着母女二人。姑娘长大后瞒着妈妈悄悄地与一个小伙子相会,小伙子总是深夜来天亮前离去。姑娘的肚子大起来,妈妈着急得追问小伙子是谁,姑娘却一问三不知。这一晚小伙子又来了,妈妈躲在大门后,把穿上长线的大底针插在小伙子的衣裳上。天亮后顺线找去,针线插在紫溪山龙王庙里的乌龙身上。妈妈气愤地骂“乌龙不要脸”,乌龙不好意思再待下去了,驾起一堵云就往外走。妈妈想抓住乌龙说理,可惜只撕下一块衣裳布。不久,姑娘生下一个男娃娃,把他丢到野外。谁知有老虎来喂奶抚育,有孔雀来遮阴保护。姑娘去把娃娃领回来,妈妈就把从乌龙衣裳上撕下来的布给他做包头,人们都把这孩子叫包头。包头从小力大过人,骑马射箭,百发百中。十七八岁时,用箭射对门山上的一只饿老鹰,因用力过大,射穿了鹰肚子,还射到了远处的府衙门的大堂上。府衙追查到是包头射的箭,便派官兵前来捉拿。包头领着伙伴们打退了官兵。后来,包头的去向谁也不知道,但为了纪念他,人们便把他居住过的村庄取名包头王村。杨万贞讲述,余立梁记录。收入《楚雄民间文学集成资料》,32开,3页,1 460字,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李福云朱琚元)

马龙河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大过口、中邑舍一带。讲述的是:很久以前,当地彝族称现在的马龙河为“拉么扎”。有两老夫妻靠饲养马过日子。有一年从外地买回马来饲养,其中有一匹马左养右养不见长膘,折半价也卖不出去。老两口认为这匹孬牲口老实晦气,杀了不忍心,丢弃又怕野物残害。有一天,来了两个专门买马的下江人,老倌牵出膘足体壮的高头大马,下江人选中了一匹,还要一匹,老倌只好牵出孬马,下江人相中了这匹马。夫妻俩卖了马,丢了累赘,很是高兴。客人得了如意马,拜别主人,翻身上马,启程赶路。谁知孬马一上路,昂头长嘶,向前奔跑,越沟过涧如履平地,高头大马无论如何也追不上。乡邻们看到这情景,都夸赞宝马,公认这是一匹马中之龙,并提议把这条河叫做马龙河。马龙河就这样得名,并沿用至今。李万发讲述,余立梁记录。收入《楚雄民间文学集成资料》,32开,3页,1 350字,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李福云朱琚元)

底给西峨梅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市彝族地区。内容是:相传,清朝时在哀牢山深处的背阴村,有一个名叫阿树丫的姑娘,才生下地就与其他村寨的一个叫矣丕的小男孩订了娃娃亲。阿树丫十来岁时在山上放羊,经常遇到山背后一个名叫阿勒达的放羊娃。他们相识相知,互相关照,后来相爱了。矣丕长到十八岁那年,把阿树丫接过去,完成了亲事。阿树丫到了矣丕家,借口说回去看爹妈就与阿勒达一起逃走了。他们逃到一个叫依黑地的村子住了下来。阿勒达帮人做工,阿树丫帮人放羊过日子。秋收以后有人要去走夷方,阿勒达就跟他们出门去了。自从他俩逃走后,阿树丫的丈夫矣丕请人四处打听,知道实情后找到依黑地来。主人老大妈知道后,就把阿树丫送到山上躲起来。阿树丫思念走夷方的亲人,每天都到高山顶上遥望远方,天天以泪洗面。有一天,矣丕突然出现在她面前,威胁说要是不跟他回去,就宰了她。阿树丫猛地转身跳下山崖去了。后来,人们痛惜这个苦命的姑娘,就把这座山叫做底给西峨梅。李文达讲述,者厚培、余立梁记录。收入《楚雄民间文学集成资料》,32开,5页,2 910字,楚雄市民委、文化局1988年编印。(李福云朱琚元)

白马大箐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内容是:从前,蔡营何家寨西南边有一个大箐,这里栽种的谷子总是被牲口吃掉。一天夜里,田地主人躲在田边的树棚下,静候着牲口出现。突然,一匹白马从山坡上走下,来到田里,正准备偷吃。田地主人立刻冲上去,想用绳子把马套住。那马一见有人,拔腿就跑,跑到山坡上的一棵松树下不见了。田地主人很生气,用锄头在松树下乱挖,奇怪的是,挖出了一个马槽,马槽里装满了银子。从此,这里被称为“白马大箐”。佚名讲述,何凌云搜集整理。收入《石屏古今奇趣》,32开,1页,500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李朝旺)

小围埂村名和围埂的由来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内容是:蒙?诏主居碗城,他看到居住在南面的蒙舍诏主有吞并自己的恶意,就修筑了第一道防线大围埂和第二道防线小围埂,驻兵把守。而蒙舍诏却出其不意,先攻内后攻外,蒙?诏失守,两道围埂失去作用。大围埂和小围埂作为村名和地名遗留至今。佚名讲述,马育文搜集整理。收入《南诏故地的传说》,32开,2页,1 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段葵)

“盟石”轶事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地区。内容是:千年前,酋长张乐进求重铸诸葛亮所立的白崖铁柱,在庆典之日,铁柱顶上的金丝鸟忽然起飞,盘旋一周之后,落在细奴逻的肩上。张乐进求认为这是天意,就想让位给细奴逻。细奴逻不肯,二人相持,后细奴逻见路边一石,就挥剑发誓说:“若我能为王,剑入此石!”果然入石,即为王。后人就把此石称为盟石。盟石所在的村子叫盟石村。谭正平讲述,王丽珠搜集整理。收入《南诏故地的传说》,32开,2页,8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段葵)

蒙化县的由来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地区。内容是:洱海恶龙垂涎蒙化坝子,想堵住出水口处,让它成海子,就把苍山上的石头变成山羊赶来堵水口。路上一个老妇人搭话,山羊顿时变为石头停在原地不动,成了坝子里现在还在的那几座团山。后来人们知道老妇人是观音老母,蒙观音点化,坝子才没被恶龙变成海子,县名就称为“蒙化”(即今巍山)。佚名讲述,杨锦新搜集整理。收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1 000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段葵)

双堆村的由来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双堆村一带。内容是:古时候,现在的双堆村是荒坝,朝廷测得阿房箐左姓大户在月牙山上的坟地地脉过旺,要出真命天子,便派人开挖月牙山。但当天挖的土晚上又回到原地,始终不能挖开。后来无意中得知要用“铜钉铁钉”来钉、要活埋一对童男童女,才能镇住地脉。照此一做,挖一点就少一点。所挖的土堆了两大堆,就是今天的双堆。在童男童女活埋处,长出了合抱的花树,根部结块像人形,人们就把该树当神树敬仰。村子亦称为双堆村。佚名讲述,张文献搜集整理。收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32开,5页,3 500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段葵)

宝秀的传说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讲述的是:从前,宝秀坝子是个大湖泊。北岸罗矣达山脚姓李的渔户有个姑娘叫秀秀。南岸夺扎莫山上姓武的樵夫有个独子叫阿宝。阿宝武艺高强,能听懂鸟语兽言;秀秀能挑能绣,远近出名。一天阿宝挑柴上街卖,遇山官的儿子在抢秀秀,他出手相救。后经人撮合,阿宝和秀秀成婚,男耕女织,生活美满。为纪念阿宝和秀秀,把埋阿宝的山叫宝山,埋秀秀的山叫秀山,他俩生活的寨子叫宝秀。佚名讲述,苏佛涛搜集整理。收入《石屏古今奇趣》,32开,5页,3 200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李朝旺)

麻姑冲的来历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地区。内容是:蒙舍诏主细奴逻率兵凯旋途中,到现在的麻姑冲休息。此时,在空中乘云驾雾的麻姑看见他们,心想,诏主贤明,欲献蟠桃,愿他长生不老,便化作村姑,向细奴逻走来献桃。此桃有碗大,无生机,细奴逻不知如何是好。谋士说:“陌生人所献,需提防。”细奴逻便把桃随意丢了。回府后夫人得知此事,说:“莫非麻姑敬献蟠桃探你?”细奴逻后悔莫及,便率人马回来寻觅,没有找到蟠桃,却见此山像个桃子,心想,一定是麻姑化蟠桃为山,便杀猪宰羊,吹笙奏乐,以示谢意。从此该村即称麻姑冲。范士达讲述,杨凤州搜集整理。收入《南诏故地的传说》,32开,4页,1 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段葵)

牛顿山下吊草村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市。内容是:大麦地村里有三兄弟,老大给老三找生路,找到了大破箐。他觉得这里好,但这里的人们说汉话,不唱歌,不跳舞,要人上门,感到很为难。老三却认为姑娘漂亮,愿意去上门。从此这个村虽是汉族,行的是彝族风俗。老二自己去找地,他翻山越岭找到一个好地方,就把草吊在树上作记号,以后就搬到这里。后来,人们就把这里称为吊草村。村民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把老二奉为本主神,他的名字是瞿君宝,每年二月十五日是他的生日,村民都举行本主会。瞿文汉讲述,杨美清、李荣搜集整理。收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大理卷》送审本,32开,3页,2 000字,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2004年编印。(巴子)

阿隆坝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鹤庆县。内容是:财主怕被他糟蹋的姑娘生下子后坏了名声,就把姑娘赶到山上,想让大雕把孩子叼走。大雕不但不叼,反而护着孩子成长,母子俩开垦田地,艰难度日。财主又要想夺走母子俩的田园,把他们赶到荒草坝,想让那里的蚊虫咬死他们。不想,又得凤凰救助,母子俩平安无恙。孩子长大后成亲,这里成了村子。因为这孩子名字叫阿隆,村名因此而得。佚名讲述,何百源搜集整理。收入《鹤庆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2 0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巴子)

月牙山和金月亮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内容是:西河岸的小山上有口井,彝家生活离不开它。有个叫张白酒的人就用这口井的水酿酒,酒好喝又好卖。一天傍晚,张白酒卖酒回来,听见井水响,见井里有个金月亮,升起一团金光。此事传到财主的耳里,他派人去挖,可是没有挖到金月亮。后来又听说有秘诀,便找张白酒讨要。张白酒提出两个条件:一是另挖一口大井。财主挖好井后,问第二个条件。张白酒说,金月亮看惯了穿羊皮、穿草鞋的人,你照这样打扮,然后从百步远处走来。财主照着做时,张白酒拔腿就跑。正当财主追来时,西河里金月亮放光,财主求财心切,跳到河里捞就被淹死了。从此,金月亮在西河边的小山上安家,就是那座月牙山。左有德讲述,李建周搜集整理。收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32开,5页,3 500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段葵)

打金桩的来历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祥云县。内容是:神仙为解除百姓疾苦,打了个金桩。让穷人在上面砍一点去换钱粮。财主见百姓生活好了,没人给他做活,就叫人们挖掉金桩,可是挖出一节又长一节,挖不掉。有个穷人累得只有一口气了,就埋怨起金桩给他带来苦痛。一埋怨,金桩就不见了。后来有人认为这里风水好,就搬来居住,成了村子,村名就叫打金桩。罗跃讲述,袁永明搜集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祥云县民间故事卷》,32开,2页,1 100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张秀娟)

铺上村和火头村的故事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地区。内容是:古时候,从山上淌到两村之间的一股热水可祛风治寒,附近村民常来沐浴,村民就建起了花园、寺庙。县城官绅也常来消遣,上村负责他们的床铺,下村负责他们的伙食。由此,人们叫上村为铺上村,叫下村为火头村。长此以往,村民们负担不起,便用狗血堵住热水口,热水不来了,村民们得以安宁。原来的村名则留到现在。佚名讲述,王丽珠搜集整理。收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1 500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段葵)

龙眼田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内容是:现在的龙眼田原来是荒草地,旁边住着老两口,他们唯一的财产是一匹小白马。有一年,老两口得病,就对马说:“要是我们死了谁来养活你?”后来来了一个选调龙马的钦差,看中老两口的小白马,执意要买,老两口说给多少钱都可以。老两口想,死时有块羊皮裹尸就行,就要羊皮。钦差上奏皇上,就赏给他们羊皮和金银。钦差要牵马时,天上飘来一朵白云把马罩着,马就变成龙腾空而去,地上就留下这块如同龙眼的田。佚名讲述,张家全搜集整理。收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32开,3页,2 000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段葵)

穿彝装讲白语的村庄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内容是:大理国建立时,原南诏彝族先民蒙氏派了三个族人,回祖籍地探求落脚之地。三人赶路到北山土主庙住宿,梦里得到土主的指点。第二天早上,他们看见路边人户家中的马,像庙前塑的那两匹马,便把马买下。然后他们抓阄,二人得骑,继续前行,另一人留下听候消息。后来,留下的那人做马店老板的女婿,随汉人习俗,该村就叫马甸。骑黑马的人一路顺风,最后进山里居住,其后人就保留蒙氏彝族习俗,村名称摩马陆。骑白马的人到瓜江边,过江时,马落水被水冲走,只得居住在这里,村名叫落马处。人们因怕暴露身份,身穿彝装,口讲白族话。佚名讲述,忽天倬搜集整理。收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故事集成》,32开,4页,2 800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8年编印。(段葵)

仙人洞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彝族地区。叙述的是:一户人家有两兄弟,哥嫂对弟弟十分苛刻,每天要弟弟上山干活,但只给他吃一个包谷皮做的粑粑。一天,弟弟上山时遇一个快要饿死的白胡子老头,就把仅有的包谷皮粑粑给老人吃了。老人带弟弟到海龙王家做客,并教弟弟向海龙王讨要了他家门槛外蹲着的一只小白狗。哥嫂办满月酒时,弟弟从锅里捞了一根骨头给小白狗吃,被哥嫂毒打后撵到半山的岩洞里。小白狗滚地变成一位姑娘,原来她是海龙王的女儿。海龙王的女儿用簪子在山洞里划出了山水、田坝和饭菜,跟弟弟成了亲。哥嫂又起歹心,把他们夫妻骗到海边,趁其不备把二人推下海,霸占了他们的岩洞。海龙王的女儿救起弟弟,用簪子划出洪水冲走了哥嫂。龙王怪女儿到期不归,派来虾兵蟹将她捉回家。临行时她对丈夫说自己已经怀孕,要他到时来海边领孩子。第二年,丈夫从海边漂来的一个小木盆中抱回了自己的儿子,父子俩就生活在岩洞里。至今这个岩洞仍然保持原来的样子,人称仙人洞。曾静讲述,黄玲搜集整理。收入《昭通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选编》第一集,32开,3页,1 850字,昭通县民委、文化局1983年编印。(吴平)

仙马脚印的传说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彝族地区。叙述的是:地主的女儿与长工相爱,地主不准,两人相约逃跑。地主派人把他们抓了回去,把女儿关在绣楼,长工关进水牢。女儿从绣楼中逃出,偷到钥匙救出长工,两人再次逃跑。地主带人来抓,眼看就要抓到,天上突降仙马,载两人骑上飞向远方。现在炎山乡“牛角包”山和大箐山上有两个遥遥相对的马蹄印,据说就是那时仙马留下的。曾静讲述,黄玲搜集整理。收入《昭通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选编》第一集,32开,1页,500字,昭通县民委、文化局1983年编印。(吴平)

仙牛洞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晋宁县。内容是:从前,滇池南岸的双河营村外,有堵陡峭的岩石,岩上的洞里有条蟒蛇经常危害乡里,使许多人惨死在它吸吐的阴风里。岩下住着一户姓郑的三口之家,有一年,丈夫从地里牵回一条无人认领的小水牛,精心喂养,不久水牛便长得又高又壮。当蛇魔再次耍弄阴风时,水牛为保护众乡亲,杀死了蛇魔,自己也拼尽了最后一口气。水牛死后化成了石牛,当地人为记住水牛的恩德,称岩洞为仙牛洞。訾开良讲述,普家华采录。收入《昆明山川风物传说》,32开,3页,1 431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梁红)

夫妻峰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聂苏人地区。讲述的是:很久以前,彝族青年苦生和姑娘云诺在跳舞场上相识后,便常来常往,亲热无比。一个外号叫“大恶狼”的财主,想逼云诺嫁给他的傻瓜儿子。云诺誓死不从,云诺的爹妈也不答应。“大恶狼”一气之下,派一伙打手把云诺抢回家中。他给她金银首饰,她把这些东西砸在地上;让她穿丝绸衣服,她用剪刀把丝绸剪成碎片。“大恶狼”无奈,只好把她关在屋里,每天叫傻瓜儿子去给她送吃的。苦生为救出云诺,带领寨子里的小伙子们同“大恶狼”的打手打了几次,但都失败了。后来苦生单身一人翻进“大恶狼”家的院墙,救出了云诺,并偷偷逃到大山上,以天地为媒结成了夫妻。“大恶狼”找到苦生和云诺所居住的山上,并派打手们将他们夫妻团团围住。苦生和云诺走投无路,只好紧紧抱在一起跳下悬崖。乡亲们把他俩的尸体葬在大山上。不久,大山上长出了两个山峰,人们便将其称为“夫妻峰”。黄文宝讲述,宋自华搜集整理。收入《哀牢山彝族神话传说》,32开,5页,2 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宋自华)

天星洞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聂苏人地区。内容是:古时候,龙马山上,弦胡拍笛之声盈耳,男女踏歌跳舞、谈情说爱。天上的星星看见了,十分倾慕,想到人间一游。有一天晚上,正在人们欢歌跳舞到高潮时,只见有颗星星慢慢地向龙马山飘来,快降到龙马山时,人们被星光照得通亮,又惊又喜。不巧,鸡叫了,星星落到了龙马山上,人们到处去寻找,什么也没找到。第二天,人们又去寻找,只见山上多了一个大洞,宽深莫测。人们认为这是星星砸开的大洞,所以把它称为“天星洞”。黄文宝讲述,宋自华记录整理。载《礼社江》文艺小报“地名故事”专版,8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6年编印。(宋自华)

打火地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聂苏人地区。讲述的是:很古的时候,彝家人没有生火物。一个牧羊人在洼垤村西的石山上发现石块撞击能起火后,彝家人便纷纷搬到这一带来居住。渐渐地,这一带便成了炊烟缭绕、人烟稠密、房屋林立的大寨子。人们在这里烧制陶器,炼铜制铜器、兵器及生产工具。后来,寨子里出现了瘟疫,这里的大多数人都死了,剩下的人也搬到其他地方去了。不知过了多少代,人们又搬回这个地方居住。由于这一带能击石起火,所以就被称为“打火地”。黄文宝讲述,熊中流记录整理。载《礼社江》文艺小报“地名故事”专版,1 2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6年编印。(宋自华)

石缸坡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聂苏人地区。内容是:从前,有一对住在阿乃山上的彝族,一生无儿无女。快到晚年,他们把积攒下来的钱用来打造石缸,并每天到箐中挑一挑泉水倒入石缸供路人喝。一生为路人做好事。路人十分感谢他们,喝着石缸里清甜的泉水,总要赞美一番,祝好心人长命百岁。两个老人真的活到百岁以后才去世。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便将阿乃坡改叫“石缸坡”。白尚玉讲述,张海莲搜集整理。收入《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五辑,32开,1页,5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5年编印。(宋自华)

洼垤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聂苏人地区。内容是:相传,白挖垤是个身强力壮、聪明的彝族青年。他居住的寨子旁有个龙潭,到了雨季,龙潭水上涨,时常淹没庄稼及低洼的房子。为了除水患,白挖垤带领全寨人挖山填龙潭。他们起早贪黑地填了一段时间,但只填平龙潭的一个小角落。后来,彝家人的这种壮举感动了云游到龙马山的神仙,神仙搬来一座小山把龙潭填平了。人们为感谢白挖垤便把寨名更名为“挖垤”,后人又将其改为“洼垤”。黄文宝讲述,熊中流记录整理。载《礼社江》文艺小报“地名故事”专版,1 0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6年编印。(宋自华)

土锅寨彝族地名传说。流传于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彝族仆拉人地区。讲述的是:从前,元江坝子有个仆拉人居住的寨子叫仆拉寨,他们使用的土锅都到傣族村寨去购买。后来,一个好心的制陶师傅教会了几个仆拉人制陶。他们回到寨子后便把手艺传给了全寨子的人。从此,生活上需要什么用具,仆拉人就烧制什么用具,尤其土锅深受元江各族人民的欢迎。后来,人们便将仆拉寨更名叫土锅寨。李小二讲述,宋自华记录整理。载《礼社江》文艺小报第四版,800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1986年编印。(宋自华)

荞秆为什么是红的彝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哥咱天神的第九个儿子每次捕扣到雀,只见扣子勒着雀脚却不见雀身,细探其由,原是被一条大蛇把雀身吃了。于是他在蛇必经的路上倒插了尖刀等待,果见来吃雀的母蛇滑过尖刀,被剖成两半。但奇迹发生了,又见一条公蛇含来蛇药把母蛇医治好了。哥咱的儿子由此得了蛇药,用它医好了死蜜蜂、死狗以及不少死人。这天恰遇抬去火化的公主,他又把她医活了。为此,公主就嫁给了他。当哥咱的儿子出门时,公主见蛇药霉了,拿到太阳下晒晒,周围的树林偷吃了点,便发出一片新叶。太阳知道药好就把它拿去和月亮分吃掉了。哥咱的儿子回来后,搭天梯上天要拿回蛇药,未料天梯断开掉下来摔死了。他的血溅在荞秆上。从此,荞秆就变成了红色。毕庆鑫讲述,陶学良记录。收入《乡泉集》第二辑,32开,3页,1 4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聂鲁)

?的来历彝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讲述的是:宏山石箐李应宏家因贫困,欠了财主的债。妻子因难产亡故后,变成一只母鸡来到家里天天下蛋,李应宏把蛋卖了还债。八年后,母鸡自己跳进滚烫的锅里烫死了。之后,把自己变鸡还债的原委,托梦给女儿。李应宏知道后,痛楚地把母鸡埋到后山,几天后,埋母鸡的地方长出朵菌子,食之如鸡肉,便称为“鸡?”。赵树清讲述,英红采录。收入《路南民间故事》,32开,2页,75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梁红)

路南卤腐的传说彝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地区。叙述的是:聪明、勤劳的娌妹与牧羊小伙阿鲁相爱后,贪婪的后妈想把娌妹嫁给富贵人家,并收了彩礼。为达到阻止娌妹和阿鲁成婚的目的,后妈要他们做豆腐攒钱成亲。有时没有卖完,豆腐发霉变成了臭豆腐,聪明的娌妹就将臭豆腐划成小块,晾干水分,加上香料辣椒,放进缸里腌制后抬到街上卖,生意兴隆起来,后妈只好同意他们成婚。路南卤腐也逐渐出了名。佚名讲述,张泉采录。收入《路南民间故事》,32开,2页,7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梁红)

豆腐姑娘彝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城一带的彝族地区。叙述的是:很古的时候,石屏是个大村落,村民全是彝族。有个姑娘身着彝族服饰要出嫁了,泪汪汪地舀了一碗豆浆准备喝了上路。迎亲的唢呐吹得紧,姑娘舀了点清水倒入豆浆中。顿时奇迹出现了,豆浆已点制成了豆花。从此,石屏点豆腐不用石膏、卤水,直接舀井水点豆腐。人们为赞颂姑娘的发明,亲切地称其为“豆腐姑娘”。佚名讲述,冯子望整理。收入《石屏古今奇趣》,32开,2页,1 500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李朝旺)

木耳的传说彝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讲述的是:一对夫妇晚年才得一女,取名珍珠。珍珠姑娘长大成人后,不仅美丽漂亮,而且勤劳善良,助人为乐,深得人们的喜爱。有一年她阿爸病了,要金鹿崖头的鹿筋草才医得好。珍珠去采鹿筋草时被黑熊吃了,只有跟她去的追山狗衔回鹿筋草治好了老人的病。珍珠给老人托梦说:老熊吃她时她的两只耳朵掉落在老熊箐的栗树上,日后箐里的栗树上就会长很多像耳朵一样的东西,很好吃,可以捡了换些油盐过日子。老人按珍珠在梦里的嘱咐去捡木耳。渐渐地,捡木耳的事传开了。人们为了纪念珍珠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把木耳称作珍珠耳。佚名讲述,卢萍、陈振中搜集整理。收入《乡泉集》第二辑,32开,4页,2 500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聂鲁)

那达辣彝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石屏县。内容是:从前,那法、那达两弟兄一起做生意。有一个三伏天,他们路过三马头,又渴又饿。那达从远方密林深处寻水归来,可狠心的哥哥那法扔下一架驮子,骑马溜走了。那达急得昏倒在地,手中的壶掉在地上。他从昏迷中醒来,见被水浇过的土地上长出一片绿茵茵的辣椒。他摘下又红又大的辣椒到牛街集市上卖,并与一炸油饼老人换油饼吃。这时来了一老乞丐,他又把油饼送给老乞丐吃。老乞丐为了答谢那达,把那达手中的辣椒放在油锅中炸成一小辣椒还给那达。这就是头小既辣又会浸油的那达辣的来历。阿贵讲述,李荣光整理。收入《火童——巴赛民间文学集》,32开,2页,1 200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龙倮贵)

甜白酒的故事彝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牟定县彝族地区。讲述的是:过去一伙放羊娃子为一个头人牧羊群。头人派一个亲信管理这些放羊娃子,于是娃子们便叫他羊工头。羊工头待人十分苛刻,娃子们把饭煮多了,要遭他打骂,饭煮少了,娃子就要挨饿。一天,一个娃子把饭煮多了,他怕羊工头打骂,就盛一钵饭悄悄藏在山上一棵大树上,打算饿时好端来吃。好心的锦鸡不但不啄吃娃子的饭,还邀来喜鹊、老鹰、燕子、鹭鸶等雀鸟,齐心合力去啄来青草、树叶把娃子的饭钵盖得严严实实。过了三天,这个放羊娃子来吃藏在树上冷饭时,觉得饭钵热乎乎的,揭去野草、树叶,一股香味扑鼻而来,原来的冷饭变成了又甜又香的白酒。从此,彝家人学会了酿甜白酒。李国士讲述,王玉寿记录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牟定县综合卷》,32开,2页,780字,牟定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9年编印。(施选朱琚元)

烧饵?的来历彝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彝族撒梅人地区。内容是:聪明的粗糠宝进昆明城卖山货,得知知府失火而昭示城里人三个月内不得在家生火煮饭,人们饿得哭成一片,便教人们在门口支炉子烤米粑粑吃。告示并没有说不得在门口支火炉,知府对大家的举动无可奈何。从此,昆明人喜欢在门口支炉子烧粑粑吃,并称这种粑粑为饵?。飞崇义讲述,灌玉搜集整理。收入《昆明民间故事》第一辑,32开,1页,500字,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梁红)

彝族食肝生的来历彝族风物传说。流传于云南省武定县一带。讲述的是:远古的时候,有一位名叫笃莫阿筛的彝族部落首领,他掌管着成千上万的牛羊和上百个牧童。其妻不幸去世,死后托生成一只母老虎,并向笃莫阿筛要羊肉吃。笃莫阿筛知道母老虎就是她死去的妻子,就做肝生献给母老虎。从此以后,彝家人办喜事设宴待客,第一道菜必定是肝生。佚名讲述,风清成、杨桂先记录。载《金沙江文艺》1995年第1期,16开,1页,350字。(李惠兰朱琚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