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内容与形式

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内容与形式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小学阶段,课堂是实施、检验、评价体验学习对小学数学学科重要作用的主要阵地,而教师则成为课堂学习中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实验者。又如,学习了“统计”的知识,可以直接应用到班级投票选举活动、班级调查等。让学生全程体验统计的过程,明确不同的统计内容要选择不同的统计方法,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统计图表记录统计的结果,并能从中分析出相应的问题。

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内容与形式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有利于学生求知,发展能力,完善人格的一种学习方式。体验在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在小学阶段,课堂是实施、检验、评价体验学习对小学数学学科重要作用的主要阵地,而教师则成为课堂学习中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实验者。教师要借助课堂这个教学平台,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设计各种体验形式,努力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体验活动、体验成功等内容中实现体验学习。课堂中所呈现的体验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的,因此,教师要选择恰当而有意义的体验内容,运用与之相适合的形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2]

(一)体验生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知识,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才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学生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体验学习方式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知识体验,让他们从现实数学世界出发,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因此,应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更贴近生活,使学生学起来亲切、自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出发,为他们提供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情境,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为他们创设更多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的内容,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经验去体验、感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含义。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体验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现实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

1.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数学知识的必要性

将数学学习与生活相衔接,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能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让学生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原型,更好地理解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模拟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体验学习之中。把数学知识巧妙地结合于生活实际之中,使学生体验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许多的数学信息,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更加喜爱数学。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掌握元、角之间的进率,因此在课程中设计使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根据教师设置的不同要求,体验如何正确使用人民币付款和兑换。首先,每一位学生要“数数自己的小钱包”,让他们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接着出示某一件商品,让学生想一想“我该如何付款”,使他们学会用不同的面值付款;其次,让学生用手中的一元钱去买1角、2角、5角的商品,如果只买一样,算一算“我能买几个商品”;最后,可以试着让学生根据商品的价格和实际付款的金额,学会找零。虽然这是一节数学课,但学生经历的过程就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常见情景,生活经验让他们很容易掌握了数学知识,而数学知识又更好地服务了生活,学生也懂得学好数学的必要性。

2.解决生活问题,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特殊的应用价值。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亲身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将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相结合,把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转化为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将课本中的数学知识“搬”到学生生活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数学知识真正为学习、生活服务。因此,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如,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后,可以让学生亲自去测量一下身边的物体,如“黑板有多长?”“课桌有多宽?”“我的身高是多少?”学生在多次测量体验过程中,学会了熟练测量,准确读数,初步了解了常见物体的长度。同时又加深了对“厘米”和“米”的认识,知道了测量较长的物体用“米”做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做到活学活用。

又如,学习了“统计”的知识,可以直接应用到班级投票选举活动、班级调查等。让学生全程体验统计的过程,明确不同的统计内容要选择不同的统计方法,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统计图表记录统计的结果,并能从中分析出相应的问题。

还有,各种计算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比如在学习加、减、乘、除时,可以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买几样商品,一共要花多少钱?”“姐姐比弟弟大几岁?”“运动员方队有多少人?”“一块布能做几件衣服?”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验到数学的可用性极强,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小学数学的许多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使学生在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体验活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传统以被动听讲和机械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只会让学生对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产生厌学情绪,无法真正理解知识,更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体验成功,从而达到和谐发展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促使他们在参与和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在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1.经历动手操作,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抽象的,要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透彻理解数学知识,就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一课时,虽然很多同学都已经了解圆的周长公式是C=πd或C=2πr,但学生只是死记硬背记住了公式,并不知道圆的周长是如何测量出来的,也不能真正理解公式的含义。所以,在课堂活动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准备许多物品,如圆片或圆形物体(硬币、盒子的圆盖、圆形胶带),还有直尺、绳子、剪刀等学具,让他们小组合作,动脑想办法测量圆的周长,亲自动手操作测量,最终得出结果。学生很乐于参与这样的活动,他们互相交流意见,确定测量的方法,合作完成。学生们想到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有的小组用绳子紧贴圆的边缘绕一圈,将绳子剪断,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有的小组在刻度尺上滚动硬币,滚动一圈的长度就是这枚硬币圆周的周长,后来他们又通过计算和观察,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过程,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也在体验活动中,享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又能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www.xing528.com)

2.开展数学游戏,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儿童的天性是爱玩好动,如果把游戏引入课堂中,寓教学于游戏中,把学习的过程与轻松的游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依据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内容,可以把游戏分为三个类型。

(1)情境型游戏

情境型游戏,是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亲身参与到游戏中,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情感的体验。情境型游戏一般安排在上新课之前,作为引入的环节。如一年级《位置》这一单元的《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一课,课前教师可设计一个贴鼻子的游戏。学生两人为一组,一人被蒙上眼睛去贴鼻子,而另一人说话指挥同伴去完成任务。学生在指挥时会对自己的同伴说:“向前5步走,好,停!往右边一步,对了,你前面就是黑板!手往上一点,再下来一小点,往左偏一点,好,就贴在这儿!”这个游戏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中就玩过,教师把它引入课堂,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进入学习情境。他们在进行游戏的同时,就用到了“上下、前后、左右”这些方位词,教师也顺理成章地引出了学习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容易。

(2)竞赛型游戏

竞赛型游戏是小学数学课堂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游戏类型,也是学生愿意参与的一种形式。它是指教师设置比赛的项目,让学生在参与比拼的过程中,决出优胜者。比如,数学计算课的内容是枯燥的,但设计成竞赛的形式,就可以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学习《9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可以设计“比一比,谁背得最快?”“比一比,谁算得最快?”的比赛环节,最后还可以设计“找伙伴”“邮递信件”等形式的游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熟练掌握“9”的乘法口诀。竞赛型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在比赛的过程中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比赛的结果也起到一种评价和激励的作用。

(3)操作型游戏

操作型游戏,是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要求和规则进行游戏。在数学课堂中,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时,我们通常会开展操作型游戏。比如,在认识完平面图形后,可以让学生拿出七巧板,摆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观察物体时,可以让学生实际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件物体,“说一说在每个位置上看到的各是什么”?还可以让他们只从一个面去观察,“猜一猜这个物品可能是什么”?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平面与立体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是生动活泼的,快乐有趣的。

让游戏走进课堂,在“玩”中学,“乐”中动,学生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习效果也事半功倍,学习兴趣也油然而生。

3.深入探究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传统的学习方式中,因教师思想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问题,而是将书本的知识和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体验不到自己研究问题的过程,自身能力得不到发展,更无法体会获得知识的快乐和成功感。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需要和强烈的探究愿望,所以教师应该多为他们提供体验探究的机会。与传统接受式学习有所不同,在体验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会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也不会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通过创设活动,激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营造一个独立探究的空间,使不同性格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学习中不应把数学知识作为提前准备好的方式直接教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掌握知识,不要让数学教材中的内容成为问题的正确答案,书中所给出的解题步骤就是唯一的解决办法,而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思考、探究、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建构数学知识的意义。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去做,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呢?学生想到以前只学过求长方形的面积,所以他们试着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一边思考方法,一边利用手中学具去探究。他们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说一说的探究活动,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并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最终归纳、总结、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你该怎么做”,而完全是让他们思考“我该如何做”?学生在亲身经历探究,构建新知识的过程中,不仅真正学懂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动手和探究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是主宰者,而应成为引导者、组织者,留给学生更多体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需要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使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有充分的时间并用自己的方法来体会和掌握学习内容,在自主探究中建构知识,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促进自身发展。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主发现、独立思考、亲身实践、研究解决等一系列体验活动,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同时养成了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形成了主动探究的意识。

(三)体验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小学数学课堂中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其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并积极地争取成功、体验成功。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知识得以掌握,技能得以形成,同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要给学生提供“人人成功”的机会,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去获得成功。在课堂中,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设置的问题或任务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试完成。数学问题通常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多创造一些合作交流的机会,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意见,合作完成的过程中使每个人都体现了自身的价值,最终达成了集体成功的体验。

体验学习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感受到学科价值,所以体验生活是核心内容。在生活体验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体会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其次,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所以体验活动是重要内容。在活动体验中,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最后,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所以体验成功是升华内容。在成功体验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