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塑造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策略

塑造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小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伴随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循序渐进形成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丰富情感的培养、积极态度的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建立比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技能更重要。小学教师要立在时代的高度、站在学生的角度,行之有效地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样才是真正既教书又育人。

塑造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密切师生感情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双边活动中,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坦然地面对教师,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必须以教师的爱为桥梁。教师要对学生多一分关注,少一分责备;多一分爱心,少一分冷落;多一分公正,少一分偏袒。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增添学习数学的动力。无论优秀生还是学困生,教师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学困生,如果教师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予鼓励和赏识,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营造学习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学习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必须开动脑子,多营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书本知识的原型,这将极大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营造学习的氛围,学生真实而强烈地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不仅激发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且还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价值所在。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良好习惯(www.xing528.com)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用。正因为如此,《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列入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具体目标中。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提出具体的预习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通过预习,学生能够明白自己已经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这既是自主学习,也是独立思考,非常重要。其次,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预习中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的合作与探究,共同参与,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再次,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是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在这些环节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必要时给予纠正、提示或指导,对学生取得的成功进行肯定、表扬。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贯穿在小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四)提供新型的民主环境,培养情感意识

传统观念中,师生关系是一种简单给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对学生可以发号施令,学生只能俯首听命。而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关系、合作关系、伙伴关系。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理解、相互配合,达到共享知识和智慧、共享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目的。

既然课程标准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创造新型的民主、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没有束缚,没有限制,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放手大胆地设计,随心所欲地讨论。事实证明,轻松和谐的民主环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作品的展示,更激发了每个学生的成就感

总之,小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伴随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循序渐进形成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丰富情感的培养、积极态度的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建立比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技能更重要。小学教师要立在时代的高度、站在学生的角度,行之有效地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样才是真正既教书又育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