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际交往语言学:影响表意与释意的条件

人际交往语言学:影响表意与释意的条件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萍对自己与繁漪之间关系发生变故的背景条件了如指掌,自然能够懂得繁漪所说的“病”是什么意思,所以能够很好把握繁漪的言外之意。这虽然是立足于修辞学来说明修辞表达与题旨情境关系,但是也完全适用于人际言语交往。交往主体的语言表达与情境条件之间必须做到一致,并要根据交往需要创造新的情境条件。比如婚礼现场的适度装饰、会议场

人际交往语言学:影响表意与释意的条件

(一)既有情境条件的制约

语意表达和理解同样也会受到情境条件因素的制约。某种语意在某些情境条件下表达更为恰当更为准确,而在某些情境条件下去表达则是不适宜的,而且也难以准确表达。与表达相对的是理解,交往对象也要根据具体情境条件来解读表达者话语的真实意思。从情境条件自身来看,实施人际交往行为需要以情境条件作为外在保障;从交往主体来看,交往主体更需要主动地利用情境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具体语境的适应。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掘情境条件的功能,从而为人际言语交往活动提供更多的条件与便利。利用意味着情境条件是存在的,关键是看交往主体借助于多少情境条件来为自己的语言表达提供支持,如何促使既有情境条件发挥应有的作用,使之为自己的语言表达服务。对情境条件的利用要解决的是如何借助于情境条件进行有效言语交际的问题。利用得好,语言表达就是得体的,否则就是不得体的。例如:

天快黑了,我刚要收摊,马路对面的一位卖雪糕的老大爷,放下摊子,走了过来。我心里一热,莫非他老人家要给自己的小孙子找一个家庭教师?老人走到我的面前,同样是看了看我的招牌,再看看我。“大爷,您要给您的孙子找家庭教师吗?”老人忙摇了摇头,欲言又止。他转身要走,但终于又折了回来:“小伙子,真是大学生吗?”我使劲地点了点头。老者却摇了摇头:“小伙子,不是我说你,你写的这笔臭字,谁敢找你呀?”(邹正明《外在包装》)

例中卖雪糕的老大爷说的“小伙子,不是我说你,你写的这笔臭字,谁敢找你呀”这句话,就是充分利用“招牌上的字”这一情境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切合情境的话语。根据前文描述,小伙子是想兼职做家庭教师并手写了应聘家庭教师的广告。根据老大爷后续说出的“你写的这笔臭字”这句话,说明这位小伙子的字写得并不好甚至还很差。这就是小伙子与老大爷之间交流的情境条件之一。按照一般常识,做教师的话应该写一手好字,可是这位小伙子写出的字显然超出了人们的一般认知,给人的观感是负面的。老大爷抓住了小伙子字很差这一情境条件,辗转返回,用反问语气痛斥小伙子并给出了否定性意见。应该说,老大爷对既有情境条件利用是得当的,效果也是突出的,实现了情境潜在功能的转化。再如:

周冲:你(周萍)不知道母亲病了吗?

繁漪:你哥哥怎么能把我的病放在心上呢?(曹禺雷雨》)

例中周冲说的“病”是指生理机制出现了不正常现象,比如感冒、头疼、发热等;繁漪说的“病”则是心理上的病,是指继子周萍要结束他们之间的不伦关系这一事实。在繁漪和周萍交际的现实语境中,小儿子周冲在场,这一人际语境决定了繁漪采用含蓄说话方式暗含了自己和周萍都懂的语意,并表达了自己心中对周萍的不满与期待。周萍对自己与繁漪之间关系发生变故的背景条件了如指掌,自然能够懂得繁漪所说的“病”是什么意思,所以能够很好把握繁漪的言外之意。

由于受到情境条件制约或者说由于情境条件提供的支持,交往主体在表达语意时有时会故意把话说得模模糊糊,杂乱啰嗦,断断续续,以暗含某种会话含意。鲁迅《立论》中写到,当老师向学生传授立论方法的时候,讲述了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到好报,说必然的遭毒打。你……”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www.xing528.com)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老师教学生故意含糊其辞,是要表明既不愿说谎,也不愿遭打的含意。这得从两个层面来解读:其一,从例中交往者的对话来说,三个人说了三个意思。第一、第二个人说的未必是能够成为现实的谎话,但却是图个好彩的吉利话,是适应于此时此刻交往情境的内容,所以得到了主人的“一番感谢”“几句恭维”;第三个人说的话虽然是必然的事实,但却与此时此刻人际交往的情境条件不协调,忽略了具体情境条件的规约性,是不吉利的语意,因此必然招致“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其二,从例中老师角度来说,这位老师教学生“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这就是在教学生应该如何重视具体交往场合和具体情境等条件,由此决定该选择什么样的说话方式来表达相关语意内容。

(二)创新情境条件的利用

语言表达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而在表达过程中必须强化对情境条件的创新和利用。这是顺利进行人际交往并获取理想交往效果的基本保障。陈望道在讨论修辞与题旨情境关系时说,“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使人觉得无可移易,至少说者自己以为无可移易”[3]。这虽然是立足于修辞学来说明修辞表达与题旨情境关系,但是也完全适用于人际言语交往。交往主体的语言表达与情境条件之间必须做到一致,并要根据交往需要创造新的情境条件。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本没有某些语境条件,但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临时创造新的情境条件,这就是情境条件创新。创新意味着抛开旧的过时的无价值的情境条件并创造新的有实用价值的情境条件,要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情境条件创新是物理语境动态属性的重要外化体现。物理语境动态属性不仅在于交往过程的连续性上,还在于作为情境条件的变化性上。王建华等认为,语境的可变性或动态性特征指的是有些语境要素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性突出地表现为时间的流动性、空间的变动性、交际场景的变动性和交际主体的领悟性。[4]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既然是变化,那就意味着有这么几种可能:第一,原有情境构成要素和功能的改变;第二,原有情境构成要素及功能的增加;第三,原有情境构成要素及功能的减少;第四,原有情境构成要素及功能的更替。所谓创新则倾向于理解为交往主体为了更切实地实施言语交际并更有效地进行语言表达,而有意识地对情境条件作出的主动创造。比如婚礼现场的适度装饰、会议场所的布置、谈判地点的选择、接待客人时桌椅的摆放、恋人约会时故意制造惊喜、为避免尴尬有意安排第三人在场,等等。这些都属于对情境条件的创新。新的情境条件为交往主体表达语意和理解语意提供了基本的语境保障。例如:

琴脸上红了一下,但是过几分钟她就谈笑自如了。她说:“黄妈,你尽管说下去,我不打岔你。”她就隔着方桌在觉民的对面坐下来,又客气地指着放在方桌另一面的方凳对黄妈说:“你也坐下罢。”

……(引者省)

“我也是这样,”觉民点了点头说,“也许就是因为今天那件事情。”他站起来,走到先前琴指给黄妈坐的那个方凳前坐了下去,这样他跟琴离得更近了。

“他去做什么?怎么早没有听见你讲起?”琴惊讶地问。

“你不要急,等我慢慢讲。”他忽然想起一件事又换过话题含笑问道:“你明天不走了。你说过明天亲手做菜请我‘消夜’,算不算数?”

琴温柔地笑起来:“当然算数。”她充满爱情地小声说:“为了你我还有什么不肯的?”然后她又催他:“你说有好多话,快说嘛。说不定三表妹等不得又会跑来找我的。”(巴金《秋》)

这段话中,觉民创新利用了双方空间情境条件。例中说“他站起来,走到先前琴指给黄妈坐的那个方凳前坐了下去,这样他跟琴离得更近了”。琴是隔着方桌与觉民对面坐着的,觉民为了突显内心对琴的爱恋之意,在和琴交流时突然特意地站起来坐到距离琴更近的地方。这种空间距离的由远而近代表着交往主体心理上的一种情感变化。觉民就是在创造一种新的交际气氛,从而为双方交流提供更加有优势的情境条件。由于人际心理的变化导致了空间条件的改变,并为话题突然转换提供了方便。依据上文的指引,觉民与琴正在聊着黄存仁后天要到重庆去的事,然而觉民却突然放下这一话题转而抛出了一个新话题“他忽然想起一件事又换过话题含笑问道:‘你明天不走了。你说过明天亲手做菜请我“消夜”,算不算数’”。这一新的话题使得觉民与琴既有的情境条件增加了新鲜的血液,从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交际环境。正是因为这两次的创新举动,制约觉民和琴之间的言语交流,决定了他们之间谈话的内容甚至是话语的基调和说话的方式。下文琴“温柔地”“笑起来”“充满爱情地”“小声说”“又催他”等这些说明性文字都表明了新情境下双方交际的状态;“当然算数”“为了你我还有什么不肯的”“快说嘛”等这些出自琴之口的话语,也都是基于上述创设的新颖情境条件而说出的应景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