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阳、长林与荆门的关系演变与成形

当阳、长林与荆门的关系演变与成形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半部分的记载的确有助于梳理当阳、长林与荆门的关系。唐末,原属荆州的当阳县归于荆门军,宋初开宝五年,原属荆州的长林县与原属襄州的乐乡县合为长林县,归于荆门军。通过以上材料,可理清:汉代时今荆门地区置有当阳县,晋于其地设长林县,作为晋至宋初的过渡政区,后于其地置荆门。这一地区的地名经历了从当阳到长林,再到荆门的演变过程。在相邻的地域内今荆门市、当阳市两个行政区域在历史长河中独自趋于形成与完善。

当阳、长林与荆门的关系演变与成形

荆州市以北地区的政区与地名历史上经历了从当阳县演进到荆门州的变迁过程。当阳作为南郡属县最早见于《汉书》。[11]然而《汉书》中仅记其名,未注其地。清人王先谦的《汉书补注》搜罗了多方材料:

《续志》后汉因。刘注:“东有权城,楚武王所克。东南有麦城。城东有驴城,沮水西有磨城,伍子胥造二城以攻麦城。”《沮水注》:“沮水自临沮来,东南经当阳县故城北,城因冈为阻,北枕沮川。其故城在东百四十里,谓之东城,在绿林长坂南。”长坂即张飞横矛处。“沮水又经驴城西,磨城东,又南经麦城,西下入枝江”。又《漳水注》:“漳水自临沮来,南经当阳县,又经麦城东,合洈水下入枝江。”又《沔水注》:“沔水自江夏竟陵来,东过荆城东,又东南经当阳县之章山东。《禹贡》所谓‘内方至于大别’者也。既滨带沔流,实会《尚书》之文矣。又东合权口,又东南合扬口,见江夏竟陵。又东合浐口,下入江夏云杜。权水出章山,东南经泉城北,东入沔。浐水承大陆、马骨诸湖,周三四百里。郭璞《江赋》‘其旁则有朱浐、丹漅’是也。”《一统志》:“故城今当阳县治。”[12]

虽然提供了权城、麦城、驴城、磨城、故城和沮水、漳水、洈水、沔水、权水、浐水等参照物,但仍是难以定位

虽然没有具体定位,但秦汉当阳在今荆门地区是可以确定的,但汉以后,当阳地名逐渐演变为荆门。在这一地名与政区的演变过程中,南北朝时期的出现的长林县是从当阳到荆门的关键环节。

宋书·州郡志》载:“武宁太守,晋安帝隆安五年(401年),桓玄以沮、漳降蛮立。领县二……乐乡令……长林男相。”[13]武宁郡下辖乐乡和长林二县,“长林”作为沮漳河流域的地名在南朝首次出现。《宋书州郡志汇释》集释部分按:“此亦见载于《晋书·桓玄传》,所谓桓玄‘移沮、漳蛮两千户于江南,立武宁郡’即是。武宁郡虽以蛮户立,但不以左称,不是左郡。[14]武宁郡,治今湖北荆门市北;乐乡县,治今湖北荆门市北;长林县,治今湖北荆门市。”[15]徐少华先生认为古乐乡县故址在今钟祥市西北60多里的双河镇西北不远的乐乡关遗址。[16]

关于长林县,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有进一步的记载:“长林县(阙),晋安帝隆安五年(401年),刺史桓玄立武宁郡于故编县城,其属有长林县,与郡俱立,分编县所置也。盛弘之《荆州记》云:‘当阳县东有栎林长坂,昔时武宁至乐乡八十里,中拱树修竹,隐天蔽日,长林盖取名于此。’”[17]这段记载与《宋书·州郡志》相合,并且更为详细,点明长林最初自编县析出。周宏伟据《水经注疏》和《读史方舆纪要》认为:“汉编县城,既在晋编县城西南‘百四十里’,则其位置约在今当阳东南沮、漳二水交汇附近一带,很可能就是今天的两河镇糜城遗址。”[18]石泉先生认为编县应不出今汉水西岸的钟祥县境。[19]

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侨置长宁县。为应对长期分裂后极其混乱庞杂的地方区划,隋朝建立后裁并了许多州郡县,县的面积重新加大,以州为基础,合州郡为一级,统称为州。开皇九年(589年)灭陈统一以后,又在南方进行了调整,政区制度开始重上轨道[20]隋书·地理志》见有关长林与长宁合并后改名的记载:“长林,旧曰长宁县。开皇十一年省长林县入,十八年改曰长林。”[21](www.xing528.com)

唐初李泰主编的《括地志》载:“长林县(属荆州),章山在长林县东北六十里。今汉水附章山之东,与经史符会。”[22]即贞观十三年(639年),这一区域“当阳”地名消失,尚未见“荆门”地名出现。但是在《旧唐书·地理志》中载:“当阳,汉县,属南郡。武德四年(621年),于县置平州,领当阳、临沮二县。六年,改属玉州。又省临沮入当阳,属荆州。”“长林,晋分编县置长林县,以其有栎林长阪故也。武德四年,于县东北百二十里置基州及章山县。七年,废基州。以章山属郢州。州废,属荆州。八年,省入长林。”[23]此处所载当阳信息未见于《括地志》,且当阳位置不明;长林信息若以章山为参照物,则相差六十里。

而《太平寰宇记》则载:“荆门军本汉旧县,隋时废,即荆襄州之要津。唐贞观二十一年复置,唐末荆州高氏割据,建为军,领荆州当阳县。皇朝开宝五年(972年)割荆州之长林县、襄州之故乐乡,合为一县,置于郭下。今领县二:长林、当阳。”[24]按:汉代县名中未见“荆门”,那么此处“汉旧县”之说或指汉当阳县。后半部分的记载的确有助于梳理当阳、长林与荆门的关系。唐末,原属荆州的当阳县归于荆门军,宋初开宝五年,原属荆州的长林县与原属襄州的乐乡县合为长林县,归于荆门军。

至北宋末年欧阳忞《舆地广记》载:“荆门军五代以前地理与江陵府同,皇朝开宝五年置荆门军,熙宁六年(1073年)废,元佑元年(1086年)复置。今县中长林县本编县地,二汉晋宋皆属南郡,后废焉而置长林、长宁二县。隋开皇十一年,省长林入长宁。贞元二十一年,析置荆门县。”说明中唐时荆门自长林析出。

自宋初荆门统领当阳、长林二县后,至元代一直统领二县。“明初洪武九年(1376年),降荆门州为荆门县,废长林县入荆门县,属荆州府。次年,省当阳县入荆门县,仍属荆州府。洪武十三年,升荆门县为荆门州;恢复当阳县,属荆门州。嘉靖十年(1531年),升安陆州为承天府,荆门州改属承天府,仍领当阳县。清代,顺治三年(1646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领荆门州及当阳县随属。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荆门州为荆门直隶州,属湖北布政使司,领当阳县、远安县”。[25]至此荆门地名取代当阳,当阳县西徙,长林地名则消失。

通过以上材料,可理清:汉代时今荆门地区置有当阳县,晋于其地设长林县,作为晋至宋初的过渡政区,后于其地置荆门。自宋以后荆门长期辖当阳、长林二县,直至洪武九年长林被废。这一地区的地名经历了从当阳到长林,再到荆门的演变过程。在相邻的地域内今荆门市、当阳市两个行政区域在历史长河中独自趋于形成与完善。[26]所以长林置县后的当阳县与汉当阳县,在历史和地理的概念上,已有着很大的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