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性化教学:加强学生变通能力

个性化教学:加强学生变通能力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移植是把某一系统的元素转移到另外一个系统内引发新变化的思维过程。可见对知识的重组与拆卸,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进行非常规的尝试,进一步锤炼他们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这种新型认识的提出,便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了。[4]学生有了较强的问题意识后,历史教师再有意识地进行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和想像力的诱导,历史思维能力就培养起来了。

个性化教学:加强学生变通能力

贝弗里奇说:“移植是科学发展的主要方法,大多数的发现都可以应用于所在领域以外的领域。而应用于新领域时往往有助于促进进一步的发现,重大的科学成果有时来自移植。”移植是把某一系统的元素转移到另外一个系统内引发新变化的思维过程。例如讲西汉丝织业发展时采用移植规律:a.学科移植:引用乐府的《陌上桑》中的采桑活动的诗句,侧面说明西汉丝织业的面貌。b.选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的丝织品,从色彩、质地、重量、花纹制作,分析当时丝织业的水平。c.科学移植:西汉丝织品精品素纱禅衣衣长128cm,袖长190cm,重仅49克,纱的经纬密度分别为每厘米48根和40根,纱孔方正均匀,薄而透明,犹如现代的尼龙纱。但此后各朝各代再也织不出如此的同样尺码的衣服,其原因主要是环境污染桑叶质量受到影响,蚕吐的丝变粗。从而使历史教学与环境保护联结起来。然后可引导学生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写一篇(西汉的丝织业)的历史小论文。这样启发学生把未成系统的知识信息构筑为新颖的创造成果。重组是创造思维的另一种方法,是把系统内的元素进行新的排列组合而发生新变化的方法。任何一种方法要通过自身分解、拆卸、调整之后,在概念与思维上打破常规,破除旧的界限,改变现有事物原有的内涵,从而产生新的构想。这样才能实现系统的重新组合,比如,在学习洋务运动”时,一般从目的、口号、内容、作用几个方面去理解,如果进行重组,就可创设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机会:从“勤远略”的目的可以分析洋务运动具有维护民族利益的倾向;从“师夷长技以自强”可以得出:洋务派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实践,迈开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同时也含有朴素的民族自强的意识。由此综述可以形成一系列的新观点:(1)洋务运动具有爱国倾向(如抵御外夷、民族自强、与夷商战);(2)洋务运动具有民族独立的模糊要求(如勤远略、自强);(3)开始了近代化的新篇章(如经济军事、外交、教育、人才等各方面的近代化);(4)反映了先进中国人的抗争与探索(如洋务救国)。可见对知识的重组与拆卸,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进行非常规的尝试,进一步锤炼他们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拯国教授说:“创造性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所谓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就是指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能将已学的知识作为方法和手段探究未知知识”②。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注意力利探索精神,并且运用记忆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从多角度看待事物,并做出判断和选择,提出自己新的认识。这种新型认识的提出,便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了。[4]学生有了较强的问题意识后,历史教师再有意识地进行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和想像力的诱导,历史思维能力就培养起来了。(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