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性化声乐教学:针对学生理解能力的个性化训练

个性化声乐教学:针对学生理解能力的个性化训练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个性是声乐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艺术虽然有科学性,但在“求同”的同时更重视个性,即“存异”。京剧程派、梅派唱腔,无一不是以个性取胜,流传至今。对刚刚开始学习声乐的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测试,仔细辨别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这样更有利于针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进行个性化训练。在熟悉学生的前提下,采取针对性强的个性训练才能达到较好的训练目的,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因材施教。

个性化声乐教学:针对学生理解能力的个性化训练

针对个性是声乐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艺术虽然有科学性,但在“求同”的同时更重视个性,即“存异”。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就在乎个性。作为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在方法论上也是以“存异”为其内核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存异”的教学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千人一面,万人一声”这样太过于强调唱法技巧的传授,在教学中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技巧的训练上,这种简单而僵硬的教学模式导致了目前声乐教学的尴尬局面。

演唱个性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声乐教学永恒的主题。演唱者由于不同的个体声音差异,以及对作品的内容思想、情绪情感及风格特点的不同理解,在自己的条件和能力范围内变换着自己的声音来进行表现,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演唱特色就叫演唱个性。演唱个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演唱者的个性嗓音,这并非指单纯从生理角度来讲的嗓音,而是一种被演唱者的情感所渲染了的声音。另一方面就是演唱者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代背景、角色的处境等进行深刻的理解后,将自己的情感、思想融入作品的表现当中所形成的独一无二的声音。艺术的生命在于张扬个性,失去了个性,艺术就失去了吸引力。很多杰出的歌唱家会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和演唱风格,成为声乐界中的常青树。京剧程派、梅派唱腔,无一不是以个性取胜,流传至今。然而,也有很多专业演员唱了一辈子,都不为人所知,这除了归咎于他们的演唱方法和技巧不够成熟外,还与他们没有突出的艺术个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实际教学过程往往是以某个统一的、科学的发声技巧和方法为中心,而忽略了演唱者个性的开发。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基础与个性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所有的人都能在共性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个性,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个性,即使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顶级的歌唱家,也能培养出更多层次的演唱者来适应不同层次的艺术需要,就不会给观众留下“千人一面”的印象了。那么,应该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唱个性呢?

(一)熟悉学生的生理特点

熟悉学生的生理特点,即充分认识学生的“乐器”。沈湘先生说过:“歌唱者在学习演唱的方法时,首先要熟悉一下自己使用的‘乐器’,即嗓音。如果歌唱者对自身的‘乐器’一无所知,就很难用唱法去调整歌唱的发声状态。”人的声音是由气体冲击声带,通过声带振动而产生的。歌唱者经过训练,能充分利用呼吸道中的空腔(胸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将声带发出的微弱基音在打开腔体的共振下形成歌唱时响亮动听的声音。由于嗓音、腔体因人而异,因而所发出的声音在音色、音质上都会有差异。教师必须从学生发声器官的特点出发来确定训练方案:对于肺活量小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正确地换气,让他们平时多加强体育锻炼,增大肺活量;对于声带长而厚的学生,应该正确指导他们往中低声部上训练,声带短而薄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向高声部训练;对于自然腔体好的学生,应防止他们过度放松而使声音懈怠,腔体不是很好的应指导他们利用肌肉的协调来尽可能增大有限腔体。教师应注意不要提出学生发声器官不能承受的要求,但也不能降低标准,而要使他们的发声器官尽可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演唱时,声音也会因个人的心理因素、对作品的理解能力、个人的表现能力等原因而存在差异,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乐器”,知其长短,还要引导学生发现并了解自身“乐器”的特征,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

可是在过去的声乐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常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嗓门大是学美声的好料子,而声音甜美则是学民歌的好料子,习惯引导学生去追求某一种唱法;少数教师则要求学生一味地模仿教师的声音,一句一句地带唱,细节甚至要求到某个感情处理、某个音色都要像,到最后学生唱歌时只要一开口,别人就知道他是谁的学生。这些声乐教学方式很容易扼杀学生的某些艺术天分。其实,每个人的嗓音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只能学某种唱法或者技巧,一味要求学生去模仿某位大师的风格,而是要想办法通过训练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自然通畅、有气息支持、婉转动听或有力量,从而形成每个学生自己独有的发声体系和演唱风格。

(二)熟悉学生的性格特点(www.xing528.com)

声乐学习者应该胸怀宽广,对生活充满信心。心胸狭隘、精神抑郁者往往缺乏开阔的思维空间,缺乏毅力,不正常的精神状态还会影响发声器官在声乐训练中发挥正常的作用;反之,有宽广的胸怀,精神状态就会积极向上,歌唱状态也相应地积极,对声音的表现就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声乐发展历史进程中大多数歌唱家有宽广、向上、自信的胸怀,积极地投入到歌唱事业中去。所以,对于那些性格上存在弱点、情绪不乐观的学生,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其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心胸宽广、思维开阔,以辅助声乐的学习。

声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形式,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和启发能否正确地理解,对作品的感情和内涵能否正确地理解,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任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不能使歌唱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所以,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熟悉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刚刚开始学习声乐的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测试,仔细辨别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这样更有利于针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进行个性化训练。理解能力强的学生一般进步较大、变化较快,一经教师指导,他们很快会有很大的进步提高。但到一定程度,就要防止他们有自满情绪、停滞不前,要及时提供难度更大的技巧训练。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进步慢、变化小,对于他们要鼓励,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其理解能力,如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欣赏优秀声乐作品、鼓励学生观摩声乐演唱、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等。

在熟悉学生的前提下,采取针对性强的个性训练才能达到较好的训练目的,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因材施教。众所周知,要正确鉴定学生的声音类别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能准确地鉴定学生的声音类别,就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人的嗓音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声音的类别可分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六个类别,这是最基本的声部分类。有些歌唱家能唱高、中、低三个声部,如卡鲁索。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声音类别要慎重地分析、鉴别,最好让学生找资深的专家做科学的鉴定。在没有做出结论之前,应该让学生在中声区打好基础,然后再向下、向上做拓展性训练,这样至少学生不会走入误区。中声区是自然声区,比较容易掌握。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确实知道了正确的发声方法后,再渐渐向高、低声区拓展练习。总之在学生声音的类别上不要急于下结论、妄下结论,以免因错误的判断而采取不适合学生特点的训练方法,导致教与学的严重脱节,造成严重的后果。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因此,学生基本功训练时应格外重视呼吸。呼吸也是歌唱训练中出现问题最多的一项,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不一一举例。科学的方法要求吸气时吸得越巧、越自然越好,感觉气体像流灌进体内一样,然后均匀呼出,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有的学生吸气过多,造成横膈膜失去应有的弹性,最后导致有气无声,整个呼吸器官失去了应有的机能,歌唱时的神态也不美观。教师可以让他们体会打哈欠时的状态,掌握吸气量。对于吸气过浅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体会打喷嚏和咳嗽时的感觉来感受呼吸的支点,正确地将气息吸至横膈膜的位置,呼吸时掌握气息的轻重缓急。在平时的练习中,要选择多种练习曲对学生进行训练,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使之能在歌唱时自如地呼吸。

在歌唱发声中的声区和共鸣运用密不可分。这两个项目的训练难度较大,情况也比较复杂。有的学生高声区的声音类似喊叫,这是咽腔通道堵塞,咽腔与鼻腔不能贯通、配合不协调而造成的。对于此类学生,教师应提醒他们放松下颚、舌根,舌中部不要抬起,喉头保持稳定的自然状态,要保证气息的贯通,要给上气,不能干喊,要把声音融入气里。有的学生中低声区的声音苍白无力,没有色彩,这是由于鼻咽腔的通道阻塞、失去了上部的共鸣。教师应提醒此类学生软腭不要后缩,不要贴近咽腔后壁,以防鼻咽腔通道阻塞。总之,在共鸣腔体运用和声区的训练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毛病认真查找原因,因人而异,对症下药,要防止学生专于某一共鸣腔体的运用而不注意其他共鸣腔体的练习和运用。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共鸣技巧,也要选择多种练习曲,让学生根据歌曲的思想情绪的变化对共鸣器官加以调节,从而获得流畅、上下统一、富于艺术表现力的声音。

个性训练是有针对性的训练,要求整体状态下的个别调整,允许某一学生在某一项较为薄弱的技能上有所侧重,但不能顾此失彼。就像修机器一样,个别零件修好后,还要把它组装成完整的机器。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必须重视探讨和实践对学生演唱个性的培养,掌握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最佳的培养人才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