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障儿童沟通能力训练的重要性

视障儿童沟通能力训练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他们才会忽略交往对象的各种信息反馈,为有效沟通制造了又一个障碍。综合以上现象来看,对视障儿童沟通能力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二)沟通的基本要点我们来看一下沟通。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沟通,包括了诉说者、倾听者和诉说内容这三大要素。作为“诉说者”来说,要想提高表达的吸引力,保证沟通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视障儿童沟通能力训练的重要性

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发展自我的社会化过程,而社会化的重要形式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基础就是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尤其是语言交流能力。没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往往很难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因此,对于视障儿童来说,要适当提高语言交流技能,学习倾听技巧,学会规范表达,学会适当反馈。

俗语道“良言一句暖人心,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形象地说出了语言的力量。而反观当今社会,“杠精”遍地,令人避之唯恐不及;“尬聊”频发,令人无奈无味;更有许多所谓的“话题终结者”“聊天灭霸”等现象出现。其背后的社会与个体原因有很多,缺乏沟通意识和语言能力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

当然,对视障儿童来说,除了社会影响之外,在沟通方面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视觉障碍

(一)存在的障碍

1.体态语的表达与接收存在不足

自身体态语表达能力的不足与对沟通对象体态语观察的匮乏,直接影响了视障儿童沟通的准确性。

有研究表明,当人们在交换语言信息时,语言所起的作用只占7%,声音所起的作用占38%,表情、动作、综合感觉所起的作用占55%。其数据是否准确姑且不论,体态语言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一斑。而视障儿童由于无法对交流对象进行有效观察,所以很难把握对方的体态语,这就造成了信息获取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对信息的接受。所以,对于对方的语言——尤其是伴随着大量体态语或者是用了反讽等手法的语言(同时会伴随呈现丰富的表情),视障儿童往往会在理解上产生偏差,甚至是错误

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一次,校园里桂花开了,香气四溢。老师看见几位视障小朋友围在树下折桂花,就走向前去,满脸严肃地说:“桂花是不是很香啊?”老师很年轻,声音也很柔和。她的言外之意,是在阻止和批评这些小朋友。如果是视力好的小朋友,见到老师的神色,早就一哄而散,或者是立刻停下折花动作,规规矩矩地道歉认错了。然而,这几位视障小朋友,由于光从语气上听不出老师生气和批评的感觉,就一边继续折花一边笑嘻嘻地回答道:“是很香的。老师,要不要给你也折一枝啊?”弄得老师哭笑不得。

在盲校校园里往往还会看到这样的情形。老师在严肃地批评教育小朋友,小朋友(尤其是全盲学生)会面露奇怪的微笑来应对,而不是像多数有视力的小朋友那样,面露惭色,不安地低下头。这并不是因为视障儿童不知道错误,而是因为许多视障儿童的面部表达存在着不足。由于缺乏后天模仿和恰当的外在指导,他们很难表现出恰当的神情,因而往往会传递出错误的信号。这影响了他们表达的准确性,对沟通造成了干扰。

2.缺乏充足的社交锻炼机会

与人交往是需要在大量生活化的场景中进行的。而视障儿童的生活圈子往往较小(现在确实有不少家长经常带孩子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增加他们的社交机会。然而,就总体来说,这一部分人群仍占少数),且学习又局限于盲校里——甚至一直到接受高等级别教育或走向社会之前都长时间处在同一所盲校(事实上,绝大多数视障儿童在踏上社会之后,主要的交往圈子仍局限在视障群体之中)。这就使得他们极度缺少正常的社交活动,失去了足够多的与常人交流练习的机会,进而直接影响了他们社交技能的形成。

3.生活素材占有缺乏

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视障儿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占有资源的丰富性与时效性也较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可是,视觉信息的缺乏,生活积累的不足,让他们和普通儿童比起来,在这些方面仍存在很大不足。他们永远无法从许多信息中获得感性认识;他们加工许多信息时会存在偏差(我们在第二章中对此已经有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个体的阅历和经验的积累相对不足;信息获取的广度和深度及便捷性与普通群体相比,仍存在着差距。而这些都会对他们的人际交往造成障碍。

试想,当大家都在谈论一个视障儿童并不熟悉的话题,或是在话题中涉及视障儿童并不曾有过的感性体验,那作为视障儿童自然就很难加入进去,更不要说进一步去展开社交了。

4.沉溺于自我满足的表达,忽视对听众需求的捕捉

我在和视障儿童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们非常喜欢说——尤其是聊到他们擅长的话题时。喜欢说并不是问题——从某些层面来说那甚至还是一种优势,可问题是在说的过程中,许多视障儿童往往只照顾自己的情绪与感受,只顾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却忽略了对对方反馈的接收。

比如晚自修时,经常会有视障儿童来办公室找老师谈心,而且往往一说就说到宿舍要关门才回去。他们完全不管老师是否在忙着备课或是改作业,也不会从老师“嗯”“啊”的简短回复语中,或者是频繁走动、倒水、喝水等动作中,感受到交谈对象焦躁的心情,捕捉到结束谈话的信息。除非老师直截了当地说,“不好意思,老师正在做事,今晚就不聊了”或者“你去教室看书吧,老师要写些东西”,这才能勉强结束谈话。

许多时候,视障儿童和你说一个话题,哪怕你毫无兴趣,听得昏昏欲睡、哈欠连篇,可是只要你不明确地表示不想听,他们往往会一直兴致勃勃地说下去。

最有意思的是,在开车时,如果接到视障儿童的电话,他们往往会一边说“老师,那你开车要小心哦”,一边滔滔不绝地说下去。

这些年来,遇到类似情形的次数数不胜数。我不清楚这些是我独有的经历还是普遍现象,但是我想,这起码代表了一定数量的视障儿童的表现。其原因,固然有之前所说的对非语言信息感知的缺乏,但我认为主要还是在于他们缺乏“听”的意识,缺乏“听”的注意加工能力。所以他们才会忽略交往对象的各种信息反馈,为有效沟通制造了又一个障碍。

综合以上现象来看,对视障儿童沟通能力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沟通的基本要点

我们来看一下沟通。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沟通,包括了诉说者、倾听者(两者的角色是动态交换的)和诉说内容这三大要素。

作为“诉说者”来说,要想提高表达的吸引力,保证沟通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心中有人

在整个交流过程中,首先心里要能想着交流对象——也就是倾听者。要根据倾听者身份的不同,调整交流方式,变换交流语气。比如,对长辈说话宜保持尊敬的语态,对小朋友讲话则要注意儿童化的语言。同时,要留意倾听者对于话题的态度——是赞同、反对,还是想改变话题——以作出相应的调整(这里所谓的调整,并不是指一味地迎合对方的态度,而是指要敏锐地捕捉到对方的价值倾向,以作出合适的表述),使双方的交谈能保持一种开放且融洽的氛围,而不是陷入“尬聊”的泥沼之中。最后,还要留意倾听者对于这次交流本身的态度,如果对方表现出焦躁、厌烦的情绪,或者对于对话不那么积极地进行反馈,那就要考虑是否该尽快结束话题了。也可以试探性地表述“你现在忙的话我就先不打搅了……”如果对方作出肯定的回应,那就应该马上有礼貌地结束话题。

2.言之有物

就是要明确沟通的目的。双方的交谈是为了商讨工作、解决问题,还是为了联络感情、交流情感,抑或是纯粹闲聊、八卦……无论是哪一种,都应该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话题内容。写作有所谓的“意在笔先”之说,意思是下笔之前要先有立意。说话也是如此。要作一个有效的沟通,自己的意思必须清楚,必须首先想好要说什么,最好还能想好怎么说。只有自己心里先明确了,才有可能把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倾听者,同时也有助于自身对于沟通进程的把握,有助于自身对于是否达到沟通目的进行衡量。

如果说自己对于表述内容都不清楚,或者说双方的交流内容始终无法聚焦在相同的范畴之内,那沟通交流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3.言之有时

就是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要掌握好沟通的时间。在对方正忙于工作或心情烦躁时去交谈,显然不合时宜。所以,如果判断不出对方状态的话,不妨先用“请问您(你)现在方便吗”或者“占用您(你)10分钟时间可以吗”之类的询问语。

4.言之有道

这里的“道”,指的是方法的意思,就是要掌握沟通的方法。在生活中,这方面的培训机构特别多,培训材料也特别丰富。许多人总结出了好多话术,如有话直说、实话实说、使用有建设性的语言、和颜悦色的体态语等,不一而足。这些固然有很大的作用。不过,我认为,不管是怎样的技巧,首先必须建立在真诚沟通的前提之下。在言语中要体现出自己的真诚,要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友善,感受到你诉求的合理性,要展现出你对于话题的开放性。我想这是比任何“话术”都更有效的“道”。

5.言听结合

我们重点说说“听”。在生活中,一个合适的倾听者往往比一个滔滔不绝的“诉说者”更受欢迎。有时候,“听”往往比“说”的力量还要强大。

关于“听”,必须要清楚的一点是,它绝不是被动地接受,或只是简单地应对。高质量的“听”是一种主动的呼应,其深层次中还带有对于诉说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与共鸣。

听,首先应该保持专注。一般来说,在正常的交流过程中,应该和对方保持体态呼应,并认真倾听。切不可在对方表达时心不在焉、东张西望,甚至低头玩手机(除非是想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沟通态度)……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听的质量。听的过程中,最好能够进行换位思考,可以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也可以更进一步,通过倾听挖掘出对方的潜台词,理解对方藏在语言之下的情绪与感受。这样的听,往往能更好地建立起双方的信任感,更容易让诉说者敞开心扉,更有助于诉说者的真实诉求与情感的表达。

当然,这里只是罗列了沟通的最基础内容。沟通能否顺利进行还涉及沟通个体的素养、身份、文化背景、社会倾向等要素,哪怕是沟通语言的运用也是千变万化、各有巧妙的。这显然是本书所无法全部涵盖的。只是最后需要再强调一下,真正的沟通能力是在生活中培养出来的,是在具体实践中得来的。

(三)综合练习

1.一句话

具体方法:a.任意指定一句话,如“你好啊”“我等了很久了”“再见吧”等;

b.教师给出差别较大的各种情境,如恋人、仇人、陌生人、外星人、久别重逢的人、天天见面的人(也可以从情绪角度指定要求:甜蜜、温柔、满足、气愤、憎恶、仇恨……);

c.选定一或几位视障儿童,让他们用这一句话表达指定的情绪;

d.其他儿童判断情境(情绪)类型;

e.轮流进行表演。

2.一真一假

具体方法:a.全体成员围成一个圆圈;

b.所有人准备两件和自己有关的事(最好由教师明确话题,如周末、春游、考试、异性交往等),要求其中一件是真实发生的,一件是虚构的;

c.任选一人站在圆圈当中,向大家讲述这两件事;

d.所有成员依次发表意见,对两件事的真假作出判断,并陈述理由;

e.陈述者揭晓真实情况;

f.所有人展开讨论,分享各人作出判断的理由并总结经验;(www.xing528.com)

g.指定新成员继续讲述。

3.记者发布会

具体方法:a.准备新闻事件题材(最好由教师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现状或社会热点选择一些有探讨价值的事件);

b.模拟举行新闻事件的记者发布会(可由一人或多人担当);

c.指定其他成员随机分成针锋相对的两派,针对发布内容提出问题(质疑);

d.发布人员进行应答;

e.讨论、点评。

4.打电话

具体方法:a.教师指定通话内容(如向老师请假,让家长提早来接,告诉家长考试失利的消息,邀请同学参加生日聚会等);

b1.任意选择两人,根据指定内容进行虚拟打电话活动;

b2.增加对话难度,指定两人在对话过程中保持适度对抗;

c.其他成员留心双方通话内容及进程;

d.以打电话儿童是否完成任务为基本评判依据;

e.讨论、点评。

5.只能说“好”话

具体方法:a.所有成员随机分组;

b.指定一方为话题发起者,另一方为话题响应者;

c.要求发起者随机发起带有观点性的话题;

d.要求响应者在回答发起者时,首先必须保持自己的观点(不能曲从),但始终不能直接表达反对意见,而是先用“好”“是的”“对的”之类肯定的词语接口,之后再设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始终用赞同的态度来保证话题的持续进行;

e.如响应者做出否定的应答或话题无法持续,则宣布结束;

f.任请一或几组成员进行展示;

g.讨论、点评。

6.谈论第三人

具体方法:a.任意选择一位同学或老师——如果不方便的话也可以选择大家都熟悉的公众人物(要求讨论双方都熟悉),作为谈论对象;

b.所有成员随机分组,两两组合;

c.要求双方各列出谈论对象的五个优点和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d.小组讨论完成后,面向全体成员分享各自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7.针锋相对

具体方法:a.选定一位视障儿童A(也可由老师担任),营造情境,让他陷入两难的处境之中(如视力在变差,是继续用明眼文字呢,还是改用盲文;非上海户籍,是留在上海读职业学校呢〈上海不对非沪籍学生开放高中教育〉,还是回外地读高中;高考以后,是选择一个差一点大学的心仪专业呢,还是选一个好大学的个人不喜欢的专业呢……);

b.把所有成员随机分成两组,并指定每组各持一种观点;

c.全体围成圆圈,陷入两难处境的儿童A站在圆心位置;

d.双方交错发表意见(要求一个隔一个说,即前面表达了一种意见,则下一个必须由持另一种意见者发言);

e.双方发言结束后,儿童A根据大家的意见作出选择,被选中的一方则为获胜者;

f.所有成员进行讨论,站在各自本来的立场上(即不受教师强制指定立场的约束,而是各人本来的态度倾向)交流意见。

8.生活再现

具体方法:a.选择生活中的任意交流主题,如赞扬、鼓励、慰问、恳求、道歉、通知等;

b.所有成员随机分组,两两组合;

c.教师随机指定主题,小组中一人作为沟通的发起方,另一人作为响应方;

d.双方扮演、交流;

e.选择小组进行交流展示;

f.以实现沟通目的为成功标志;

g.点评讨论。

9.当我说……其实我是在说……

具体方法:a.让所有成员在心里想好要说的话(如“我想和你到操场上散散步”“我想要好好复习功课”……);

b.规定他们用其他语句把本来要说的意思表达出来,而不能说出原句,或者和原句意思太相近的句子(如“教室里的空气好闷啊”“我答应妈妈要考个好成绩”……);

c.任请一位成员,说出替代自己本来意思的语句;

d.其他成员猜测其本来的用意;

e.该成员用“当我说……其实我是在说……”这样的句式公布答案(如当我说“教室里的空气好闷啊”的时候,其实我是在说“我想和你到操场上散散步”);

f.依次轮流进行。

10.挑战不可能

具体方法:a.指定全体成员,在校园内完成看上去难以完成的任务(如要求一位老师说出“我爱你们”;征集三位同学对自己的赞美……),完成过程用手机或其他方式记录下来;

b.完成后,集中交流心得体会,分析成败缘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