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绍兴高腔对余姚腔的遗响

绍兴高腔对余姚腔的遗响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能始终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是弋阳腔和余姚腔。从现存绍兴高腔抄本的内容来看,在余姚腔中流传的剧目,主要是《琵琶记》、《白兔记》、《荆钗记》、《还金镯》、《西厢记》、《三元记》、《和戎记》、《破窑记》等,大抵都是明代流行弋阳腔的一些戏;但从剧本的场次来看,绍兴高腔显然紧凑得多。

绍兴高腔对余姚腔的遗响

弋阳腔与青阳腔虽是明代民间戏曲中主要的一支,却并不是唯一的一支。根据祝允明《猥谈》所举,南戏到明初有余姚海盐、弋阳、昆山四种主要唱腔。但在明代,海盐腔、昆山腔与士大夫的关系更为密切。据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追述海盐腔的起源:“宋张镃字功甫,循王子孙,尝来吾郡海盐作园亭自恣,令歌儿衍曲务为新声,所谓海盐腔也。”则海盐腔在南宋出世时期就被士大夫所垄断,到万历以前,仍然受到士大夫的看重。清张牧在《笠泽随笔》中提到:“士大夫宴集多用海盐戏文娱宾,间或用昆山腔,多属小唱。”但是,到万历年间,由于士大夫好尚转移到昆山腔方面,于是海盐腔不振。但是,海盐腔也曾经有过它的极盛时期,元姚桐寿《乐郊私语》谈到:海盐“少年多善歌乐府,其传皆出澉川杨氏。康惠公……善音律,与武林阿里海涯之子云石交,云石所制乐府,散套为当行之冠,而康惠公独得其传;其后长公国材、次公少中复与鲜于去矜交好,去矜亦乐府擅场,以故杨氏家僮千指,无有不善南北歌调者。由是州人往往得其家法,以能歌名于浙右云”。这就是说,海盐腔也曾一度在民间流传,这个看来是最古老的声腔,到明代逐渐湮没;然而,取代海盐腔的昆山腔也继续被士大夫所把持,虽然在声腔的造诣上,形成了那一时代的顶峰,却也由于过分的纤细与文辞的工丽,与人民有极大的距离。能始终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是弋阳腔和余姚腔。

余姚腔的传播,虽不如弋阳腔那么广泛,却也是明代民间戏曲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据徐渭《南词叙录》记载:“称余姚腔者,则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徐。”即主要流传浙江东部,上溯江苏,另有一支出皖南贵池一带,后来融化在以弋阳为主体的青阳腔中,而主流的遗响则是今天还活跃在舞台上的绍兴高腔。和弋阳腔一样,来自民间的余姚腔,生命力同样是旺盛的,在流传过程中,它也有善于和各地土戏、俗曲相结合的特点,虽然余姚腔的名称,从嘉靖到晚明很少有人提到,但余姚腔依然活跃于民间,并没有绝迹。从艺术表演的形式来看,余姚腔是粗犷、高昂而又通俗的:演出时用民间音乐,文场乐器常用夹板、单皮鼓、大钹与手锣;武场用堂鼓、单皮鼓、大小锣钹,没有弦乐伴奏,唯一的管乐器是武场中间或应用的唢呐。演唱时同样借助于场面(乐师)的帮腔。最突出的特点是演员可以在一句之末,把尾腔丢给场面去唱,借以换气、休息,例如《琵琶记·题诗》一出,赵五娘唱〔天下乐〕:

一片花飞  故苑空,

随风飘泊  到帘笼。

玉人怪问  惊春梦,

只怕东风  羞落红。

阶下落红  三四点,(www.xing528.com)

错叫人恨  五更风。

每句后面三个字由场面帮唱,“空”、“笼”、“梦”、“红”、“点”、“风”等句的尾腔,演员可以不唱,这种唱法,叫做“掉腔”,一称“调腔”。可以想见,这种与弋阳腔相类的大锣大鼓加帮腔,也必然给士大夫们得出“其调喧”的印象,它也不为士大夫所看重,张牧《笠泽随笔》提到“万历前宴用海盐,如用弋阳、余姚则为不敬”一语就是明证,但我们却能从士大夫的否定中,看到这种保持农村泥土气息的民间戏剧的可贵。

从现存绍兴高腔抄本的内容来看,在余姚腔中流传的剧目,主要是《琵琶记》、《白兔记》、《荆钗记》、《还金镯》、《西厢记》、《三元记》、《和戎记》、《破窑记》等,大抵都是明代流行弋阳腔的一些戏;但从剧本的场次来看,绍兴高腔显然紧凑得多。例如《琵琶记》在六十种曲中长达四十二出,绍兴高腔仅达它的一半;《荆钗记》原为四十八出,到绍兴高腔则择其主要情节压缩到十几出。但是,在表现主题的一些关键部分,绍兴高腔不仅比原作大大丰富了,甚至比青阳腔的本子更详细,例如王十朋的母亲上京寻儿一节,在原本中不过作为《祭江》(第三十出)中不到二分之一的篇幅,总共不过二百五十个字的三支曲子(〔风入松〕、〔急三枪〕、〔风入松〕)铺演成洋洋一千一百多字的整整一出(抄本或标《上路》,或标《官亭》,青阳腔本《秋夜月》作《十朋母官亭遇雪》),详尽地描述了上京的艰难旅程,更有助于激起人们对权奸作恶、豪富不仁,对王十朋一家造成悲剧性灾难的痛恨。风雪阻途一段是很感动人的:

(老旦白)行过一程又一程。(丑)遥望京都两泪淋。(老)偶逢途中风雪冷,(丑)看看来到亭官接。(老)成舅,此乃是接官亭。(丑)亲母那边看过来接官亭,小舅这边看过来是亭官接。(老)总总是个接官亭。成舅,你看前面白茫茫的,好象是风雪来了,你与我打开雨盖来。(丑)晓得。嗳,好冷呀!(老唱)官亭路上,风雪飘零。咳嗳是这般凄凉,实伤我心。(白)成舅请转,受老身一礼。(丑)大雪纷纷,下什么礼?(老)嗳,成舅!(唱)老身受苦,理之当然,又劳成舅受苦,于心何忍?我心何安,多多感承。(丑唱)此乃是爹爹严命,况有姻亲,礼合相陪送,岂惮苦辛。(白)我好愁呀。(老)成舅,你愁什么来?(丑唱)愁只愁亲母不曾出闺门,当不过山又高来水又深,鞋又弓来袜又小,鞋弓袜小路难行。行不上崎岖路怕不惯经。(老唱)正是路逢险处难回避,事到头来不自由。常言道事急出了家门。我只得趱行、趱行路程。望不见长安,愁杀老身。(丑)盼不到家乡,闷杀李成。(老)风霜两鬓,万里孤身。……关河雪冻,四野云横。冻得我浑身冷,战战兢兢。……

虽是舞台之上,那旅途的凄凉苦楚却历历如绘。比之原作简简单单地一笔带过(原唱词中只用“年华老迈难移步”,后来就接以“漫腾腾洛阳近也,今且喜到京都”),表现不出浓郁的悲剧气氛要详细感人得多,所以绍兴高腔与青阳腔本,都比原本更能表达人民的感情,也是一大进步。

绍兴高腔本中,还有些内容是不够健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