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ICT消费中身份认同的局限及不足

大学生ICT消费中身份认同的局限及不足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本研究而言,研究的不足和局限主要体现在:1.由于本研究的资料主要是通过访谈所获得,访谈资料的真实性是有限的。

大学生ICT消费中身份认同的局限及不足

每一项研究都会有些自身的局限或者是不足,这些局限或不足可能是研究者的自身学术素养等主、客观方面的因素,也可能是由于资料本身,或许是由于分析框架。但也正由于这些局限和不足的存在,才为以后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可能的空间。针对本研究而言,研究的不足和局限主要体现在:

1.由于本研究的资料主要是通过访谈所获得,访谈资料的真实性是有限的。另外,本研究主要是以大学生自身为视角,来讨论大学生自我身份的建构,但自我身份建构中他者的社会建构维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对于他者是如何建构大学生身份的,没有足够的关注。

2.本研究调查范围确定在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的普通本科院校,而浙江省只有浙江大学一所985院校,其他高校均是省内普通院校,那么不同层次高校中的大学生在消费实践是否具有差异,他们建构身份认同的资源是否会有所不同,在本研究中没有得到关注。

3.在研究思路上,是依据大学生入学政策的不同,将大学生消费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至1977年的生存消费、抑制消费阶段,二是恢复高考年至20世纪末的温饱消费、开启文化消费,三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发展消费、追求享受消费。然后分析不同阶段大学生的精英身份,在消费中采用怎样的行动逻辑予以表达,是否有更好的划分不同时代大学生的标准,值得进一步研究。

上述的一些局限与不足,为今后的研究留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探究的空间。

1.本研究是通过大学生自身的视角来分析其身份的自我建构,那么他者建构与大学生身份的自我建构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值得进一步进行探究。

2.在本研究中,对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建构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与论述,对大学生自身建构的自我身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对其解释的效力及接受、认可度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其妥当性还需要进一步增强,这需要今后有更多的相关研究予以检验与支撑。

【注释】
(www.xing528.com)

[1]欧文·戈夫曼.污名——受损身份的管理札记[M].宋立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78、143-144、199.

[2]Misa Thomas J.Philip Brey & Andrew Feenberg(Eds).Modernity and Technology.MIT Press,2003:8.

[3]Bart Barendregt.Sex,Cannibals,and the Language of Cool:Indonesian Tales of the Phone and Modernity.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08(24):160—170.

[4]大卫·里斯曼,等.孤独的人群[M].王昆,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31.

[5]宿玉海.海外华人企业发展的制度分析[J].东岳论丛,2000(1).

[6]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1.

[7]张静.身份认同研究:观念、态度、理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