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ICT消费对大学生身份认同的评价及启示

ICT消费对大学生身份认同的评价及启示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者在关于消费与身份认同的研究中,通常是直接运用王宁的消费与认同理论框架进行讨论,较少对大学生身份认同建构的资源和策略进行探究。已有的研究给我们如下启示:第一,改变研究立场,以平等而非说教的态度对大学生身份认同进行研究。

ICT消费对大学生身份认同的评价及启示

我们通过上述的文献回顾,整理了身份认同理论、社会学的消费与身份认同的相关理论、大学生身份认同的相关研究等文献,对与“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建构”这一核心问题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身份认同的两种理论路径,不论是以角色认同为基础的认同理论,还是以群体认同为基础的社会认同理论,我们所要讨论都是自我身份认同问题。这些理论为大学生身份认同和他们的身份建构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因为既可以从大学生的角色角度理解,也可以从大学生群体的角度理解。在此意义上,自我(身份)认同与社会(身份)认同是相互统一的,社会认同是自我的社会性维度,并不存在没有社会内容的自我认同,也不存在与个人毫无关系的社会认同。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是身份认同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就如吉登斯指出的,自我认同并不是个体所拥有的特质,或一种特质的组合,它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认同在这里仍设定了超越时空的连续性:自我认同就是这种作为行动者的反思解释的连续性。[72]像其他的存在性活动场所一样,自我认同的“内容”,即个人经历由之建构的特质,也会随着社会和文化的改变而改变。人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多源自他们所属的社会类别,而这其实是被社会建构的过程,一旦认同被建构成功,认同就成了个体行动和社会运行的基础。个体身份的形成一方面受社会地位、情境等外在的结构因素所影响,另一方面又由自身行动所建构。大学生身份认同可以理解为大学生在社会结构中谋求地位的需要,随着身份认同的过程,与此相联系的利益、权利、生活方式、文化等各种价值诉求随之展现。关注大学生群体的身份建构,可以丰富身份认同理论的经验研究。

根据文献来看,大学生身份认同问题已经引起有关学者的注意,且有了一定的积累。华桦对基督徒大学生的身份认同研究指出了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困境是大学生成为基督徒的契机,胡雅梅对聋人大学生身份认同研究考察的是聋人对社会、文化的认同建构,吕卫华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认同研究,观察到了他们的身份认同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外部的社会因素和社会力量,无法从内心自我寻求认同。这一系列的研究目标指向是具有特殊性质的大学生群体,这也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关注大学生群体。关于大学生社会身份下降的一些研究,特别是廉思、陈永杰、卢施羽对“蚁族”的研究,为大学生身份式微提供了坚实的论证,这也是本研究的社会背景;杨桃莲博士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研究,指出大学生通过博客这一媒体将外部世界整合进自我的叙述中,是主动地在建构,而不是被动地选择,这为本研究提供了基本的轮廓,即大学生总是试图主动、积极地建构自我身份。这样,也可以理解大学生试图在消费中寻找身份认同的动机。大学生消费与身份认同的相关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为我们通过ICT消费案例进一步探讨身份认同提供了基础。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从所查阅的文献来看,大学生身份认同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特殊学生的身份认同、大学生社会身份日趋下降、身份认同危机的研究。研究者在关于消费与身份认同的研究中,通常是直接运用王宁的消费与认同理论框架进行讨论,较少对大学生身份认同建构的资源和策略进行探究。

第一,大学生消费与身份认同的经验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中的认同危机、大学生中的消费主义倾向,研究者倾向于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引导、教育对策,成人社会的说教意味浓厚,站在俯视的立场。

第二,有部分研究直接通过王宁的消费与认同理论框架,对大学生的服装、身体、日常消费背后的认同取向进行探讨,从自我、社会认同两个角度探讨消费认同背后的价值观,更多关注消费背后的价值观取向,而非行动的逻辑和策略。(www.xing528.com)

第三,研究视角单一。在关于消费与大学生身份认同的研究中,更多从营销学学校教育学、思政教育的角度给出对策和建议,并未深层次、系统地挖掘大学生身份认同的资源。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呈现的身份认同更多的是表面的、经验的描述,缺乏理论分析。

第四,对于大学生身份认同的研究更趋向于横向、静止的研究,而对纵向的、大学生身份认同资源及策略的演变,较少涉及。

已有的研究给我们如下启示:

第一,改变研究立场,以平等而非说教的态度对大学生身份认同进行研究。只有平等地对待,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生活世界。我们不仅仅要看到大学生的炫耀消费、符号消费的现象,更要关注大学生消费现象背后的意义诉求。

第二,以身份认同理论为框架,以消费现象为案例,探讨建构的资源、机制、策略的产生。

第三,将大学生的消费与身份认同放置于社会结构中,探讨纵向的消费实践、身份认同的演变,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