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家庭教育无缝对接指南

幼儿园家庭教育无缝对接指南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幼小衔接问题便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作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幼小衔接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家长的正确导向才能很好地完成。他们有的过度保护,有的操之过急,有的越俎代庖,种种不良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幼小衔接,有的甚至形成了阻力。(五)认识片面,幼小衔接出偏差虽然在不少地方幼小衔接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认识的片面致使衔接出现了一些偏差。

幼儿园家庭教育无缝对接指南

张海英

幼小衔接,一个不再新鲜的词汇,却长期牵动着家长、幼儿园学校三方面的心弦,成为大家共研的课题。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孩子求学生涯中经历的第一个转折期,随着角色、要求和家长期望值的改变,孩子也会产生许多的不适应。“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教育的平稳连接与过渡,幼小衔接工作也是基础教育系统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点,幼小衔接工作做得好,可以使即将升入一年级的适龄幼儿自然顺利地过渡到紧张的小学学习生活,使他们在小学里健康快乐地成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幼小衔接问题便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作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原国家教委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的科研项目“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历时5年,于1995年完成,原国家教委于同年发文向全国推广此项研究成果,但是时至今日,幼小衔接仍然是一个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千千万万的家庭、父母都热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由于方法不对,急功近利,其结果往往令人失望。孩子将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变为小学生,成长环境、学习内容、作息时间、自理要求、师生关系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孩子们很容易出现一些入学适应性问题,如:身体抵抗力下降、心理压力大导致的情绪问题、厌学等,这些将严重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

一、幼小衔接教育的新问题

幼小衔接问题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研究也比较多,世界各国也采取了各种措施,总的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新时期,家庭模式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有些衔接还不能尽如人意。出现的新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一些情况。

(一)成绩至上,幼儿教育小学化

众所周知,虽然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各级各类教育还是习惯“以成绩论英雄”,而且这种“惟成绩说话”的情形已经下放到幼儿园,部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不少幼儿园分科教学,早早就开设小学才学习的语文、数学、甚至是英语知识,将对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搬到幼儿园里强行让幼儿执行。上课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对老师要绝对服从,不许辩解顶嘴;下课也不许跑跳、打闹等等,这些对于小学生尚且荒唐可笑的规定竟让幼儿来执行,为的就是那一纸书面成绩。

(二)利益驱动,幼儿身心受伤害

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各种违规的学前班极大地影响了学前教育,影响了幼小衔接,有的是学校出租校舍,让缺乏资质的散乱闲杂人员办学前班;有的是幼儿园为了生源,迎合家长意愿,出于盈利目的自办学前班。似乎幼儿教育就是一块大蛋糕,许多人都觊觎并想实实在在来分一块,加之多头管理,学校、妇联、劳动就业中心、教育部门等都插手管理,反而导致管理不到位,许多学前班就是利益驱动,不会考虑幼儿身心实际发展需要,而且多是非专业外行人士所办,不正规的教育严重危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扼杀了幼儿的天性,为孩子们以后的教育埋下了隐患。

(三)师资薄弱,幼小衔接成空谈

据统计,真正能够有优秀师资(高级教师比例占30%以上)的幼儿园在国内还只是少数,像幼儿园、小学、中学一条龙的教育集团更是凤毛麟角。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幼儿园教师不了解小学教育规律;小学教师不了解幼儿园教育特点。即使幼儿园、小学教师想互相了解情况,想坐在一起研究共同感兴趣的课题,也限于条件而无法实现。再加上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总体还是比较薄弱,所以幼小衔接在多数地方实际上还是一句空话。

(四)观念陈旧,家庭教育成阻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幼小衔接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家长的正确导向才能很好地完成。然而毋庸讳言,我们的部分家长有不少观念还比较陈旧,他们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积累,轻身心发展,拔苗助长,压抑天性,教育观念、教育态度都有很多偏差。他们有的过度保护,有的操之过急,有的越俎代庖,种种不良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幼小衔接,有的甚至形成了阻力。

(五)认识片面,幼小衔接出偏差

虽然在不少地方幼小衔接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认识的片面致使衔接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在幼小衔接中,只注意了知识上的衔接,却忽视了幼儿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衔接;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园关注小学多了一些,小学关注幼儿园不够,造成了单向衔接的局面;在某些幼儿园,一直到大班下学期末才开始进行有关幼小衔接的活动,临时抱佛脚突击衔接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

二、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策略

针对上述种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新问题,我们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积极宣传素质教育,自幼儿入园起就应该注重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协调学前教育的管理和指导,加强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加强幼儿园老师与小学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双向衔接”;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制订科学的生活作息制度,实现幼小之间时间和环境的平稳过渡;要重视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以达成家长和社会对儿童教育的共识。

(一)积极宣传素质教育,自幼儿入园起就应该注重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

幼儿园教育是为小学教育作准备的,为了使儿童更快适应小学生活,必须从小班起注重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1.幼儿园教师要善于创造适宜的环境,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2.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写字、看书姿势,注意幼儿口语能力的培养,逐步做到讲话时语言简练、准确。3.注意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非智力因素,要尽可能让幼儿去做能做的事,通过从小班到大班的长期培养,使幼儿能自己穿衣、脱衣、吃饭、独立地整理书包等。为了使能力差的儿童也得到锻炼,可让幼儿轮流当干部,鼓励小朋友间互相交流,友好相处,培养在集体中协调活动的能力。4.注意培养幼儿的记忆力,不仅要发展无意识记,还要培养有意识记能力。5.幼儿园教育教学形式主要是游戏,而小学主要是通过课堂对儿童进行教育教学,所以还要注意培养幼儿注意力、意志力和勤奋进取精神。

(二)协调管理,加强培训

计划经济时期,不少地区特别是一些企业所办的幼儿教育属于“福利事业”,由工会、后勤、妇联等部门负责。企业改制之后学前教育多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国家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并不包括学前教育,实际上学前教育是被推向了市场,导致学前教育的发展良莠不齐,极不均衡。也正因为如此,学前教育的管理、指导在不少地方就出现了一个真空,多头管理,管理不实;业务培训,各行其是。所以必须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统一培训。

(三)加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双向衔接”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注重幼儿园与小学的双方配合与协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以往的幼小衔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其实衔接应是双向的,小学教师也应多与幼儿园教师联系,定期交流与沟通,共同研究教育理论、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心理状况。在幼儿入小学初期,有意识地放慢教学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活动课程,把唱歌、游戏、体育锻炼、兴趣活动等列入课程表;减少教学内容中抽象性的语言和符号,增加具体形象、有趣的内容;减少呆板式的上课,增加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方式;重视教具和学具的使用,减少单调的机械练习;适当控制作业量,弹性安排课时时间,逐渐对学生提出要求等。完善衔接的后期工作,促进衔接工作的系统化、保证教育的连续性,是幼儿入学初期比较自然地进入小学生角色的重要保证。

(四)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制订科学的生活作息制度,实现幼小之间时间和环境的平稳过渡

现在我国幼儿园的生活作息制度与小学的生活作息制度大部分不同,为了让幼儿较早较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幼儿园要适当延长大班课时,由中班的25分钟增至30~35分钟,并适当调节一年级教学计划。这样使小学教育在幼儿教育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提高幼儿能力,促进幼儿发展。

(五)重视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幼儿期,知识的学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幼儿末期和学龄初期的儿童,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和知识的不断渗透,知识的获得相对于学习知识的兴趣要容易得多,而恰恰是学习知识的兴趣能引导儿童学会学习。邓小平曾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于这样的要求,今天的儿童如果不掌握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很难想象在21世纪怎样生存。所以,解决好幼小衔接问题,就要摆脱只注重知识教学和智能提高的束缚,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不断自我更新知识。根据儿童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和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活动内容,引导和促进他们养成不断学习、求知和创新的能力、习惯,这既是今后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www.xing528.com)

其次,重点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做好入学前的社会性适应准备。社会性的发展是婴幼儿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指通过学习,发展社会对幼儿所期望与要求的行为和态度,包括发展儿童的社会化技能,如与人交往中要友好相处、合作共事、乐于助人,日常生活中要热爱劳动、爱护环境、活泼开朗等,也包括发展儿童内在的行为控制能力,如遵守纪律、上课集中注意力、主动承认错误和向人道歉等。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但是儿童在获得社会化技能和社会适应性方面能够通过教师和同伴产生积极的影响,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和小学应通过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来发展其遵守规则的能力;通过培养他们的任务意识来发展其执行任务的能力;通过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来发展其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通过培养他们的交往意识来发展其人际交往能力……这样使儿童能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去体验社会情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六)不断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以达成家长和社会对儿童教育的共识

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在教育方面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无论是儿童的生活起居习惯,还是社会性行为的习惯,都直接受家长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如果家长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坚守传统的教育观念,重视在幼儿入学前教其读写拼音、背乘法口诀、演算计算题,而忽视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和让其进行社会性交往,限制儿童的某些兴趣而把家长的意愿强加在儿童身上,这些做法都是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家长的教育观念一定要更新,宜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地对孩子进行培养。

1.健康体魄和健全心理的培养

经过三年的幼儿园生活,孩子的体质增强了,生病的次数减少了,体力和耐受力也提高了。从生理上来看,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都比过去增强,初步具备了入学条件。在感知方面,能认识各种颜色,辨别物体的粗细、形状、轻重等,能辨别上下、前后、左右,懂得几点、几天、几月、几年等时间概念;在观察能力方面,能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并按活动的任务和成人的要求来进行;在注意力方面,已经具有控制自己的能力,有意注意开始有了发展。总而言之,6~7岁的孩子在各方面都基本上具备入学条件。当然,孩子的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5岁多入学会较快地适应小学生活,而有的6岁多却不能适应小学生活。家长需关注自己孩子的身心状况,对照要求灵活调整孩子入学时间。

2.强烈学习欲望的激发

到了六七岁的时候,孩子开始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红领巾等,对上学读书产生了强烈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此时,作为家长应该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起,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比如,故意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说:“宝贝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孩子产生光荣感、自豪感。再如,利用散步的机会,带着孩子到校园转一转,熟悉熟悉环境,趁机诱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他们教小朋友认字、数数、唱歌、跳舞、学知识。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再如,当孩子提出某个问题后,告诉他:“这些问题学校老师知道得很多,上学后老师会讲给你听。”这样,就将孩子的求知需要和入学动机结合起来。千万不要随便吓唬孩子:“你再调皮,等上了学,让老师好好整你!”诸如此类的语言会使孩子未入学校就产生恐惧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更容易抹灭孩子学习的欲望。

3.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当孩子看书写字时,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姿势,看书时身子上半部坐直,头部端正,目视前方,两手随意放在身体两侧,两腿平放,胸膛挺起。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写字时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上课时能积极举手、积极动脑,大方自如地表现自己;别人回答问题时,认真听他人的发言,不插嘴;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且书写干净、整洁;握笔姿势正确,与书本、桌子保持一定的距离;能清理并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如书包、铅笔等。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孩子受益终身。

4.认知能力的发展

最起码孩子能认识和书写自己的名字,能进行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技能也就是听、读、说、写能力的培养。听:认真地倾听老师、小朋友,或其他人的讲话,家长可以利用孩子感兴趣的听故事、听儿歌等活动培养孩子安静专心倾听的能力,听大人阅读、听录音、听广播,听得多了,就积累得多。读:大方地朗读儿歌、诗歌、故事,家长应有计划地指导孩子学会从左至右、从上往下地顺序看书,并鼓励孩子多讲多复述看过的故事或儿歌。说:能把看到的、观察到的、想象的、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回答老师的提问,让大家了解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家长要多和孩子进行语言交流,多让孩子谈谈平时的所见所闻。写:写数字,态度要端正、认真。说时容易做时难,感兴趣的事情可以认真完成,不感兴趣的事情就需要家长的督促、鼓励,家长可以通过在格子本上写数字,让孩子多画画,以折纸、夹珠子等方式提高孩子手指的灵活性。

5.生活能力的提升

其一,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规定早上7点起床,晚上8点睡觉,经过一段时间的督促和鼓励,孩子自然会形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另外,应该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其二,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培养孩子定时定量,不挑食、不乱吃零食的习惯。

其三,独立生活的能力要求要提高,孩子上幼儿园时,老师的照顾比较细心、周到,孩子上学后,许多事情要求他们自己去解决,加上活动空间扩大,接触的人和事增多,在生活上、学习上、交往上、思想上、心理上会遇到不适应,需要自己去解决。所以家长要求孩子自己大小便,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清检书籍、玩具,自己穿脱衣服,知道自家的电话、住址等,家长要多让孩子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事事代劳。

其四,给孩子普及一些安全知识,在小学大多数时间都是小朋友自己判断是否有危险。老师不能像幼儿园那样时时刻刻地盯着,因此危险时时都可能在孩子的身边,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判断。

其五,会处理人际关系及与人沟通的能力,在幼儿园多数是老师主动与小朋友沟通,但是小学老师会较忙,不可能事事都会主动找到学生,要求小朋友遇到困难及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地去找老师沟通、交流,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自己、帮助自己。

怎样才算幼小无缝衔接呢?一是“学习感兴趣”,即幼儿对学习内容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不懂则问;二是“活动能合群”,即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与家人、亲友、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不轻易闹别扭;三是“生活有条理”,也就是能够独立自主地安排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无需成人催促、督促才去完成。

综上所述,由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送孩子入学,是家庭中的一件大事,一件喜事,孩子入学是孩子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广大家长应激励孩子实现久已神往的目标,让孩子以新的面貌、新的姿态迈向义务教育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郭亚丽,袁凤芝.浅议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中的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4(9).

[2]张宏.幼小衔接问题与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3]刘东.对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再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

[4]张金梅.幼小衔接在美国幼儿园[J].早期教育,2007(6).

[5]罗英智.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误区和走出误区的思考[J].辽宁教育(沈阳),199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