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培养德、智、体兼顾的美育发展

中小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培养德、智、体兼顾的美育发展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育与其他三育不是处于同一层次上的,它是隶属于德育、智育、体育的,因此不宜把它并列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值得指出的是,把美育和劳动教育隶属于德育、智育、体育,并不等于说否认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存在,而是为了更好地揭示德育、智育、体育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中小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培养德、智、体兼顾的美育发展

这里,有两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第一,我们所讲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同一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面发展的人,就是智力和体力都获得充分发展的人,是能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起来的人。这种人通晓整个生产系统,能摆脱旧的分工的奴役,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可见,人的全面发展并不单纯是教育理论。全面发展的人是相对于“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的片面发展的人而言的。马克思把全面发展的人称为“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个人。恩格斯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列宁把全面发展的人称为“会做一切工作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就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第一步。

第二,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除了德育、智育、体育,是否还应包括美育,甚至劳动教育。在我们看来,提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基本上已经能够涵盖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了。当然,如果为了防止人们过于忽略美育和劳动教育,把美育,甚至劳动教育,特别提出来,与德育、智育、体育并提,也未尝不可。理由如下。

关于美育的问题。我们先来考察一下“美育”的出现与演变。

“美育”一词的出现是18世纪末的事,它源于德国学者席勒(F.Schiller)的《美育书简》一书。美育即审美的教育,或美学的教育,它的意思是把美学的原理应用于教育。席勒认为,当时社会只为人的自由的、愉快的活动留下了审美活动的一个小岛,任何其他的活动都是严肃的、功利的。他的《美育书简》,就是想探索用美育的手段,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民主改革。于是他认为教育就是美育,而美育同时又包括智育与德育在内。(www.xing528.com)

我国学者王国维和蔡元培相继传播和发展了席勒的观点。王国维认为,教育的宗旨“在使人成为完全之人物”,“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蔡元培认为:“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在这之前是将美育包在德育里的。为什么要把美育分出来呢?对此,他解释道:“因为挽近人士,太把美育忽略了……为要特别警醒社会起见,所以把美育特别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四育”。

依我们看来,审美知识、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在德育、智育和体育中都已涉及或者说已被涵盖。美育与其他三育不是处于同一层次上的,它是隶属于德育、智育、体育的,因此不宜把它并列为教育的组成部分。

至于说劳动教育,或者说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综合技术教育,则是智育到了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在中学教育阶段实施各种形式的综合技术教育现已成一种国际趋势,而绝不只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说到劳动观念、艰苦朴素作风和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等,无疑是德育的一部分。所以,劳动教育似也不必作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值得指出的是,把美育和劳动教育隶属于德育、智育、体育,并不等于说否认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存在,而是为了更好地揭示德育、智育、体育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