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教师与学生差异分析

中小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教师与学生差异分析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既不能以任何形式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以任何借口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活动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对此,应从自然的规范属性或价值法则予以说明。教学与教育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基础知识是指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基本知识。

中小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教师与学生差异分析

1.教学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教”有教授、教诲、教化、教训、告诫、令使等含义。教学一词英文为Teaching,与学习一词Learning是同源派生出来的两个词;“教学”一词的俄语,也有传授和学习之意。但由于中外学者探讨教学概念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因此理解也就不一致。

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通过教学传授的是社会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模式、图式、总的原则和标准。”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习者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习者正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王策三认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统一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在认识存在差异的同时,也有不少共同之处。第一,都强调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结合或统一,即教师教与学生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首先,教不同于学,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主要是教师的行为,学主要是学生的行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主要是一种外化过程,学主要是一种内化过程。其次,教与学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教离不开学,学也离不开教。第二,都明确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性质,学生永远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能指导学生学习,而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既不能以任何形式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以任何借口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都强调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离不开教学的深刻影响。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学生身心发展、形成思想品德等方面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教学本质的探讨,应从两个层面来进行:第一是目的论层面,它凭借哲学资源,对教学的目的进行价值论探讨。因为教学活动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对此,应从自然的规范属性或价值法则予以说明。第二是工具论或方法论层面,它凭借心理学社会学等,对教学的手段、方式、方法进行科学的探讨。因为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社会化交往为前提和形式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过程,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是有规律的,适应这种规律性的变化是教学有效性的客观要求。因此,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教学与教育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2.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着核心作用。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教育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教学作为一种专门组织起来的传递人类知识经验的活动,能简捷地将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达到人类发展的一般水平。教育不仅能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而且能使人类文化一代代地继承发展。

(2)教学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的作用

教学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的作用直接地、具体地表现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上:其一,它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加快了认识的速度;其二,教学作为教育中组织性、系统性最强的活动,能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学生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实现自身发展的目的的,而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学生正是通过这种实践活动迅速掌握人类的知识经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的。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www.xing528.com)

学校工作应该坚持以教学为主,才能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时间上,应大部分用于教学;内容上,要以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组织形式上,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教学又必须与其他教育方式相结合,实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3.教学的任务

(1)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指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基本技能即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如读、写、算的技能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等。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认识客观事物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能力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属于实际活动的范畴。教学应该促进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操作能力、发现问题等方面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体力主要是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如视力听力运动器官的活动力)。发展体力是体育课的主要任务,同时,各科教学中都应考虑这一任务的实施。如坐、立、行、阅读、书写的姿势,课业、作业负担量等,都与发展学生的体力有关。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授受过程,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要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本身具有教育性,应该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教学教育性体现在: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德育素材。首先,如语文、政治、历史以及一些自然科学范畴的课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其次,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基本环节中有丰富的德育因素。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能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