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资源保护法制研究

旅游资源保护法制研究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目前,综合生态系统管理还没有统一的概念,也没有固定的实践模式。根据国际公约有关规定的精神,《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的有关文件对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及其内容作了明确规定。(三)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与旅游资源保护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长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生态环境问题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整体性,需要综合生态系统管理这样的新模式、新思维。

旅游资源保护法制研究

(一)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涵义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各异。[20]目前,综合生态系统管理还没有统一的概念,也没有固定的实践模式。譬如,美国林务局对生态系统管理下的定义是:“意味着我们必须以某种方式对人类的各种需要和环境的各种价值进行折中,以保持国家的树林和草地为多样、健康、多产和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土壤、空气、水、生物多样性及生态过程的完整性。”[21]美国环保局的定义是:“在支持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恢复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性以及生物多样性。”[22]《生态系统——平衡与管理的科学》一书,对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方法以及生态系统管理框架等术语、概念及其具体内容作了专门分析。[23]“生态系统管理”这个术语由“生态系统”、“管理”和“综合”这三个很难下定义的词组成。“生态系统”是一个老词,按照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A.G.Tansley)的理解:“我们所谓的生态系统,包括整个生物群落所在的环境物理化学因素(气候、土壤因素等)。它们是一个自然系统的整体。”[24]“生态系统这个概念是一元论的,它将植物动物、人类社会以及环境整合在一起,以这样的方式可以将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一个单一的框架内加以分析。它主要强调一个完整或整体系统的功能,而不是将各组分割开来。”[25]生态系统首先是指生物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当加上“管理”和“综合”这两个词时,它就包括社会和经济等方面。

《生物多样性公约》对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作出了定义。根据国际公约有关规定的精神,《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的有关文件对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及其内容作了明确规定。2000年5月15日至26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第V/6号决定《生态系统方式》认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是有关土地、水和生物资源综合管理的策略,目的是采用一种公平的方法促进它们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2004年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生态系统方式决定》,再次肯定了“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从环境资源法学上进行概括,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是指管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一种综合管理战略和方法,它要求综合对待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自然(包括环境、资源和生物等)的需要和价值,综合利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运用行政的、市场的和社会的调整机制,来解决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以达到创造和实现经济的、社会的和环境的多元惠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26]

(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特征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主要有以下特征[27]

1.综合性。注重综合运用现代自然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综合考虑生态、社会、经济、法律和政策多方面因素,从生态系统整体上考虑功能和生产力,系统地分析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综合采用行政的、市场的、社会的调整机制,寻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最佳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科学性。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客观规律,将管理建立在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等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注意在生态系统功能和承载力的限度内对生态系统进行管理,管理措施力求科学和谨慎。

3.可持续性。着眼于生态系统中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照顾到生态系统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避免“竭泽而渔、毁林而猎”的短期行为,注意综合地权衡各种生态系统的功能、优势资源、生产能力以及生态系统中多种多样的产品和效益,强调为了当代和子孙后代的利益。

4.灵活性。它是适应性管理,是一种因时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一种管理方式。强调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特点,以及生态系统的区域差异性、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要求管理计划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便管理策略能对出现的新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对发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修改和纠正。

5.和谐性。既关注人的利益,又关注生物和生态系统整体的内在价值;既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又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需求放在适当位置,承认并允许人类在不过分损坏自然的基本原则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产能力。强调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统筹实现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与旅游资源保护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长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既是一种新的理念,又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方式和方法,不仅对环境资源管理、环境资源法制建设和环境资源法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对指导、促进和加强旅游资源管理、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也具有长远的理论指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有利于解决旅游资源保护中的各种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整体性,需要综合生态系统管理这样的新模式、新思维。生态系统方法提供一个很好的框架,调动生态系统管理区域内所有利益关系人的积极性,为人们解决资源获取、资源的所有权、保护区管理等问题。旅游资源保护属于生态环境中的一个复杂的问题,生态系统方法同样可以为其提供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框架。

2.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有利于促进和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在运用多学科知识,多种调整机制的综合方法框架内,为实现生态系统方式,可以制定适用于特定情况的更具体办法,通过完善法律、政策、机构和社会经济体制来支持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新的法律程序应当建立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上,在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与人类经济、社会和生产系统之间建立联结。

3.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是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的一种科学方法。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是综合管理生物资源、水和土地,公平促进其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战略,为落实《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目标提供了综合框架,是实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协调相关国际环境资源公约的一种科学方法。生态系统方式是有助于解决《生物多样性公约》所涉及各种问题的工具,生态系统方法有利于该方法与其他方法的结合与互补。

【注释】

[1]参见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82页。

[2][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4版·上册),胡代光等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3]参见郑群明主编:《全新旅游资源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4]参见郑群明主编:《全新旅游资源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5]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2版),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6]郑群明主编:《全新旅游资源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www.xing528.com)

[7]参见郑群明主编:《全新旅游资源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8]参见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2版),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9]刘永佶:《中国经济矛盾论——中国政治经济学大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10]参见郑群明主编:《全新旅游资源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11]参见吴宜进主编:《旅游资源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12]参见郑群明主编:《全新旅游资源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13]参见郑群明主编:《全新旅游资源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14]参见徐学书主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15]借鉴学习张帆、李东、陶表红、李若凝、屈常睿等的论述,作者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进行了总结。

[16]李修松:“如何化解保护文物与发展旅游之间的矛盾”,载《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8期。

[17][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页。

[18][美]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载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27页。

[19][美]V.W.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载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70页。

[20]参见蔡守秋:《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伦理与法》(下卷),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75~476页。

[21]吕宪国主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33~34页。

[22]蔡守秋:“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3]参见[美]K.A.沃科特等:《生态系统——平衡与管理的科学》,欧阳华等译,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1~72页。

[24]余谋昌:《生态学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

[25][英]E.马尔特比等编著:《生态系统管理——科学与社会问题》,康乐等译,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26]参见蔡守秋:《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伦理与法》(下卷),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80页。

[27]参见蔡守秋:《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伦理与法》(下卷),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8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