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进学校3.0时代,为社会走向奠定基础

走进学校3.0时代,为社会走向奠定基础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即使不需要高考,即使在学校以外也能学到很多知识,学生还是会乐于去学校,因为那是他们走向社会的起点。从李希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校是孩子们寻找同伴的地方,这一内涵让第十一中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学生社团,打破班级、年级限制的选修课,“学长团”“同伴关系日”都是学校最别致的风景。李希贵是中国众多富有思想和探索精神的教育工作者之一。

走进学校3.0时代,为社会走向奠定基础

即使不需要高考,即使在学校以外也能学到很多知识,学生还是会乐于去学校,因为那是他们走向社会的起点。这个起点对他们人生的意义非常重大。如果不读书就走上社会,会面临非常尴尬的处境,如没有同学圈,很多圈子中同学圈是基础,其他圈子都是由同学关系发展而来的。

据说某位作家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其中女孩子正常到学校上学,男孩子在家里由自己培养。数年后,在家里的男孩确实学到了更多知识、懂得更多道理,却无比羡慕上学的姐姐,因为他没有同学。如今的邻里关系,大多数不认识,所以他难以找到邻居同伴一起玩,即使找到个别同龄孩子,人家丰富的同学圈和相关话题又让他难以接近,更无法融入。他已经与社会割裂。可以想象,将来走进社会,必将步履艰难。

学校3.0时代不是学校的消亡,而是学校的颠覆式进化;不是有了虚拟学校,人们就不需要上学,而是要充分实现实体学校的价值,更深入理解学习场的本质。教学资源十分丰富,人们为什么还要去学校呢?到学校主要是为了交流,印证自己的判断,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不可复制的知识。不可复制的知识包括:自信、选择、健康、沟通、提问、娱乐、分享、兴趣。这些才是未来学校的重点,也是学校不会消亡的原因。单纯传授知识的学校不再具有魅力,我们必须建设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有情感的学习场所。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曾在刚入校的初一新生中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最不适应中学生活的原因调查中,有71%的学生是因思念过去小学的同伴,在“如何才能尽快适应中学生活”的选项中,有87%的学生选择希望尽快找到新的朋友。[19]

调查结果引人深思。学校是孩子们学习的地方。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学习有很多选择,甚至没有必要在固定的时间来到固定的地方“听讲”。如果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学校的内涵就丰富很多,甚至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内涵。

从李希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校是孩子们寻找同伴的地方,这一内涵让第十一中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学生社团,打破班级、年级限制的选修课,“学长团”“同伴关系日”都是学校最别致的风景。学校的内涵正在向孩子们喜欢的方向发展。

李希贵是中国众多富有思想和探索精神的教育工作者之一。他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受到多么强烈的冲击,也不要逆潮流去做保卫学校的蠢事,而应顺应潮流,打开学校大门,拆掉学校围墙,让社会与学校融合。因为学校原本就属于社会,是我们人为地把它孤立了。

人是群居动物,是有复杂情感的,需要相识、交往、碰撞、冲突,进而各自往不同的方向发展。人的社会性决定需要有各类大大小小的平台以供其相识、交往、碰撞、冲突,从而演绎出精彩而复杂的人生。互联网虚拟的社会尽管吸引了大批年轻人沉溺其中,却使他们丧失了精彩的生活,从而陷入脆弱、内向、自闭、躲避等不健康心理中。在这方面,学校天然地是互联网的修正者和合作者,弥补互联网对人类消极而有极大损害的一面。

生命中有些经历是无法取代的,是人生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在学校的读书经历。人生都有终点,人生的目的不是到达终点。终点是固定的,一路上的风景却千变万化、无比精彩。因此,人生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欣赏路上的风景,有同学、老师相伴,有快乐的时光。这种丰富的人生体验是“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的。

学校不管怎样转型,它的核心功能都是交流。如果没有同伴,有再好的风景我们都不会去。快乐是在与人交往中才会有的。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必须在群体中,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冷暖才能得出。他要在同伴中印证自己的想法,从印证中发现自己、了解自己。自我认知就是不间断的过程。我是谁?从哪里来?在什么地方?到何处去?这类古老而又全新的问题是每位学生必然会面临的。他要思考:我在同伴中是谁?谁是好朋友?谁反对我?今天回答问题对还是不对?教师是否肯定我?其他人是否嘲笑我?如果没有这些通过交流而进行自我认知的过程,学校就毫无意义。(www.xing528.com)

在学校里,可以有很多学生作为参照物,通过参照无论得出自己是好还是坏、是优还是劣,都是虚拟世界所没有的精彩。做作业时,用胳膊挡住以防同桌偷看,担心他会超过你;有一本好的参考资料,包一层封皮,封皮上写不相关的书名,目的是不让别人知道。你可以高高在上地作为学霸而受人羡慕和嫉妒,也可以痛不欲生地嫉妒别人、羡慕别人,还可以玩阴谋,给人使绊子、中伤别人,并准备好迎击别人的回击……如果生活中没有对缺陷和阴暗的斗争,人类将不复存在;如果人类没有与阴谋和邪恶对抗,历史也就不会发生。虽然在学校独特的竞争环境下,人们的情感交流很局限,而且高考本身就是个体之间的竞争,不需要合作。但是,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在学校里总有几个人成为互相交流的对象。这样的交流对象很可能是一辈子的密友。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都是精彩而回味无穷的,是互联网所不能给予的。这就是社会性。

学习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一个人不会天然就懂,在狼群中长大的狼孩只会学狼叫,因为在他周围环境中学不到别的。在大脑中,学习过程是建筑概念,只有与人、物、环境交往中才有概念。不交流思考,概念就模糊。尤其是更为复杂的抽象概念,如辩证法、社会主义等。不断建构概念的过程,就是学习,如秋游活动,几天前就兴高采烈地开始准备,考虑各种问题,而在实际秋游过程中,又会遇到各种事,有些是事先没有预想到的。在大自然中奔跑、嬉闹,呼吸带有花香的空气,认识自然,陶冶情操,这样的经历本身就是很有效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与人、物、环境的交互中建构概念、经历过程、交流情感、增强体质、建立信念、发现自己。技术可以加快建构、丰富资源、加强刺激、增进反馈,却无法代替情感、体验和更为细腻的交流。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尽管互联网有与人的社会性相冲突的地方。然而,它也有促进和加强人的社会性的一面,重要的是你如何使用它。只要使用得当,它就让学生在学习时融入社会。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培养学生具备下列核心素养:

(1) 保持对知识的渴望

(2) 利用互联网资源自学能力。

(3) 善于用技术去体验和创造

(4) 道德认同和同理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