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进学校3.0时代:病灶发现与根源解决

走进学校3.0时代:病灶发现与根源解决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在呼吁“减负”,或者实行“减负”,至少也有十几年。我们只在教育范围内倡导“减负”,甚至只在学校层面实行“减负”,注定没有效果。其原因是病灶在学校,病根在社会。学生负担重原本就是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教育界的问题,所以要解决“减负”问题,就不能只在教育界动刀,而是要触动社会的某些开关。围绕“减负”问题,社会上充满了“孩子应该学什么”的讨论与焦虑。

走进学校3.0时代:病灶发现与根源解决

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在呼吁“减负”,或者实行“减负”,至少也有十几年。为什么始终减不下来呢?

我们只在教育范围内倡导“减负”,甚至只在学校层面实行“减负”,注定没有效果。其原因是病灶在学校,病根在社会。

学生负担重原本就是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教育界的问题,所以要解决“减负”问题,就不能只在教育界动刀,而是要触动社会的某些开关。笔者曾经问过一位内地省级示范性中学的校长:“你对‘减负’是怎么看的?”校长说:“‘减负’?那我的学生怎么能考上大学?我怎么向家长交代?”

他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来,即:“我怎么能当优秀校长?”

现在的中国社会,如果想找个好工作、谋个好发展、追求人生幸福,上大学几乎成了必经之路,大学教育资源尽管几十年来扩展迅猛,还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大学。何况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差异太大,通往名校之路上的拥挤度远远高于普通学校。这种现状,让校长怎么办?

家长的干系也很大。围绕“减负”问题,社会上充满了“孩子应该学什么”的讨论与焦虑。因为害怕输在起跑线,害怕孩子缺乏竞争力,我们总是不断提前、抢先、重复地训练孩子的各种学习技巧。这让孩子的负担与日俱增,可谓越减越重。特别是各种微信朋友圈、公众号不断传播焦虑的信息。其实,“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这个时代教育最大的骗局和误解。说它是骗局,是有商业利益在里面,有多少针对学生的商品或服务是用这句话来撩动家长心弦的。说它是误解,是家长因关心而受骗,因受骗而误解。(www.xing528.com)

首先,人生是比马拉松长得多的长跑,起跑如何真的不重要,甚至有长跑高手起跑时故意落在后面。大科学家爱因斯坦,4岁时还不会说话,在起跑时明显落后。就以中美两国的孩子为例,在起跑时美国孩子肯定大部分落后于中国孩子。

其次,强迫孩子学一些将来肯定还会重复学的知识,并且在此重负之下还要强迫他们去学一门甚至多门并不喜欢的艺术,使他们从小缺少扩大视野和实践的机会,无法满足好奇心并尝试自己的选择,怎么能期待长大后会自动变成有主动创造精神和有能力的学习者呢?孩子的成长路上,很多都是家长在选择。家长的选择逻辑就是都要,别人有的,我孩子要有,别人没有的,我孩子也要有。这样把选择变为全纳,什么时候才能让孩子真正拥有选择权呢?

再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是急功近利的行为,会弱化孩子的内隐学习能力,使学习效率低下,影响其一生,其主要责任者之一的家长把责任推在孩子身上。如果这样,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而不自知——在家长拼命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的时候,领先者早已轻松地在前面跑得没影了。

在教育界,随着社会的高度复杂化,凡是有任何新议题,就会动员最顺服的中小学“置入”课程,学习资源越来越多,学习时间越来越长,但孩子主动学习的意愿、动机、目的感愈来愈薄弱。这背后或许隐藏着一种先入为主的猜测,反映成人对孩子的不信任感:我们不相信孩子对世界有兴趣,不相信他们有能力并有意愿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导权和责任便落在成人身上。于是,我们用尽所有资源,要把知识塞满孩子的大脑和时间表,造成一整代对学习有反感的受教育者。我们习惯诉说“该教些什么”,却很少探索孩子的心灵,很少从学习者的角度探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教师,什么样的环境、课程、内容才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如何诱发他们的内隐学习能力,保持一生主动追寻知识的激情?

学什么最重要?要看我们怎么解读。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考虑的是未来有这么一个池塘会有很多很多鱼,只要有一根鱼竿就能钓到鱼。其实,我们的孩子未来可能面对的是没有鱼的池塘,也许有虾或蟹,钓鱼的本领和工具就无法适应新情况,需要教会学生制造和利用工具获取其他资源的能力。也许面对的湖泊根本没有鱼或其他水产动物,也许有水草,也许连水草也没有,该如何应对这种环境?因此需要教会学生创新的思考方式和开拓创新能力。能力就是在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时,我们所能调动的所有的知识技能、意志品质、创新方法,从而解决不确定的问题。离开情景谈能力是空洞的,简单地把一些知识作为未来应对一切的法宝,也是不合适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