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病人太空罩的故事:隐形约束手套的改变!

病人太空罩的故事:隐形约束手套的改变!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凌漠和妈妈外加病房里有经验的护工,三个人两两轮流看护,分别紧握住她的两只手。在这期间病房里发生的另一件事,让凌漠本已绷紧的神经再次受到震动。凌漠这才了解到,类似的事故还常常发生在带着输液管、吸氧管、伤口引流管和导尿管等使用各种医用管线的病人身上。隐形约束手套第二天,凌漠把亲手为姥姥设计制作的手套拿到了病房,轻轻帮她戴上。

病人太空罩的故事:隐形约束手套的改变!

项目名称:隐形约束手套

发明人:凌漠

凌漠对隐形约束手套的发明起因于姥姥的一场疾病。

几年前姥姥患脑血栓卧床了,医生说这个年纪想痊愈很难。妈妈不愿意放弃,四处求医问药,姥姥也一直顽强地锻炼,不仅成功地站了起来,还重新学会了走路。

然而,姥姥的记忆力却一天天消退,家里人原以为这是大多数老人的通病,可到了后来,她每次吃饭都被呛到,总咳不出来,还引起了反复发作的肺病。到医院诊断后,凌漠才明白,姥姥原来患了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变得不能自主进食,要维持人体足够的营养必须从鼻腔插一根管通到胃里,输送流食。

插胃管的过程让人不忍直视,四五个护士有的固定住姥姥的四肢和头部,有的负责端水、听诊,一个人把管子续进鼻子。家人由于不忍观看,在病房外等候,病房里传来姥姥挣扎的声音。没料到更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好不容易插好的管子,就在一转眼没注意的时候,竟然被姥姥拔了出来!

凌漠和妈妈外加病房里有经验的护工,三个人两两轮流看护,分别紧握住她的两只手。一天下来,还是没能阻止姥姥屡次拔管。躺在病床上的她不习惯鼻子里有异物,又总是忘记带管是为了治病。姥姥把拔出的管子抓在手里举给大家看,露出胜利的天真笑容,家人真是又生气又难过。

每一次拔管都意味着要重新插管。医生警告说,反复插管对黏膜有伤害,并且每次都有一定几率误插进气管,非常危险。

为了治好病,防止再次自伤,自尊心很强的姥姥不得不被约束带绑住了双手。每次企图挣脱,手腕都会被勒红。护士说这是现在各大医院里常规的办法,用宽布条把病人的手分别固定在两侧床栏杆上,即使长期带鼻饲管生活,也需要一直使用约束带。凌漠和妈妈在一天工作结束后总是尽快赶往医院给姥姥松绑,就是为了能让她在严密监护下,得到多一点的运动时间。毕竟她虽然不能自主吞咽了,可肢体和感觉还是比较健康敏捷的,还有自由活动的本能和排遣孤独的愿望,再这样下去,本来卧床治病和外界的交流就少,如果自己不能跟自己的身体交流,大脑就会退化得更快。

为了让姥姥重获自由,凌漠觉得必须为她老人家做点什么。在各大药店、医院、网上查找,先后买到过几种用来防拔管的约束手套。一种像是乒乓球拍,手心这面贴着一块硬板,可手套戴着松,绕着手腕转圈就不灵了。还有一种里面鼓鼓的塞满了小塑料豆,隔离的作用虽然起到了,但手指被压得活动不开,时间长了还容易闷出皮疹。无奈的情况下还是用了比较保险的约束带,把姥姥的手解放出来的愿望眼看就要落空了。

在这期间病房里发生的另一件事,让凌漠本已绷紧的神经再次受到震动。同屋一位戴着呼吸机管线的老太太,白天还和她说过话,晚上再过去的时候就听别人说,她因为比较固执,趁午睡自作主张拔掉了她带的呼吸机,导致严重缺氧,进了重症监护室。凌漠这才了解到,类似的事故还常常发生在带着输液管、吸氧管、伤口引流管和导尿管等使用各种医用管线的病人身上。

失望焦急之余凌漠忽然有了个灵感,干脆自己动手做吧!

她开始画草图,然后把想到的现有约束手套的优点和缺陷分别列出来,以及哪些是没有被考虑顾及到的,再修改草图⋯⋯理想中的手套逐渐清晰起来:它应该是以手腕为轴结构对称的,那就应该是个球型;因为两个球体之间的接触面是所有形状中最小的,也可以防止两只手合力夹管的情况;还应该有足够的硬度,才能起到隔离支撑的作用,同时球体内还应该有手指足够的活动空间,那么它就需要比手掌略大一些,否则伸不开手很难受;最好还是透明的,这样姥姥和护士就可以随时看到她的手,方便掌握情况⋯⋯可是这样的半成品到哪去找啊?一个空心透明硬球能算手套吗?到底能起到作用吗?

做试验的过程比产生想法的过程复杂得多,找到可用的材料就是第一关。建材市场、服装辅料市场、小商品批发城,凌漠都找遍了,甚至连北京市塑料研究所也问过了。看到透明空心球状的材料都往回背,大大小小堆满了屋子。经过筛选和比较,最终定下其中两种作为进一步加工实验的对象。(www.xing528.com)

凌漠平时一直爱好做手工,平时拆拆装装用的改锥、卡尺、台钳、锉刀、电钻、吊磨机一应俱全,都派上了用场,经过一番加工,最开始浮现在脑中的手套基本成型了,戴在手上晶莹透亮,像两个透明的机器猫的大拳头。为了让姥姥尽快能戴上保护自己,凌漠决定必须亲自戴上试试体会是什么感觉。

她戴着手套期待地睡着了。第二天早晨,踢到被子里一个硬鼓包把她吓醒了。原来手套已经不知什么时候脱落下来,里面结着厚厚一层水蒸气

把总结出的问题在图样上做了标记:这里要加透气孔,那里手腕要方便连接一个能调节尺寸大小的腕套,空间太小了不够舒服⋯⋯嗯,要改进的地方还不少。

带着问题,凌漠再次走访了各大批发市场。虽然小商品批发城的规模大,产品种类丰富,但要找到适合的目标却像大海捞针。买到了几款,就在以为只能将就着试试的时候,一个不起眼的小摊位上摆放的玩具球吸引了她的视线。难得找到符合设想的透明球形配件,她忍不住询问起东西的其他规格、材质和产地等。也许是感觉顾客问得太详细,怀疑碰上了同行,老板娘忽然不再答话,收过手里的货转身忙去了。凌漠赶忙解释,是在为生病的姥姥制作一对防护用的特殊手套,为此已经研究对比过许多材料了。老板娘被她的心意感动了,痛快地拿出其他尺寸和各种颜色的球让她挑选。

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淘到了宝。凌漠像抱着一缸金鱼一样把它们捧回了家,路上生怕在新样品上留下划痕。

就要制作试验品二号了。为解决不透气的问题,首先要用钻头手工打孔。在光洁的透明球上量出距离均等的26个点,小心用水笔做好标记,安装上电钻头后,郑重地踩下了脚踏板。“嗡嗡嗡嗡嚓!”,只见还没成型的圆孔顺着钻头的一个刃被掀开了,露出冰碴子一样的尖锐断口。在旁边又试了一次,确定不是钻头的故障。原来打孔时压按的力度、角度和转速控制不合适都很容易把表面崩坏,一个孔打坏,整个手套就成了伤人的利器而作废了。于是凌漠拿出练习线描画的耐心,在打坏了的球上一个一个地体会钻孔的手感。直到下手有准头了,才敢再拿出一个新球正式动手。之后仔细把毛碴打磨平滑,缝制腕套和可调节腕围大小的固定装置,连接组装所有部件。一个崭新的手套诞生了!

隐形约束手套

第二天,凌漠把亲手为姥姥设计制作的手套拿到了病房,轻轻帮她戴上。好久不被允许自由活动胳膊的姥姥,有点生疏地把手举高到脑门上蹭了蹭痒,然后又迫不及待地蹭向鼻子,大家屏住呼吸看着,只见她在透明球里作出了捏抓的动作,但这回怎么都捏不到鼻饲管。姥姥好奇地盯着手上的新玩意,但没过多久就把刚刚拔管失败的沮丧忘了,只顾活动她那有点陌生了的胳膊。继续观察了几个小时后,大家确信新发明的手套起作用了!

这个手套还有个特点是透明,目的就是要尽量减少戴着它时被约束限制的感受。凌漠从家中带来了姥姥平时喜欢锻炼手用的把玩核桃,和一串闲来没事可以数数的珠子,还有弹力质感的握力圈,姥姥可以边看边玩,打发住院的无聊时光;还准备了一块柔软的棉布,在睡觉时放进去更舒服。

就这样,姥姥戴着这双特殊的手套度过了治疗的关键期,这期间时常有听到趣闻的病友赶来探望“21号床那位手上戴着太空面罩的老太太”。

几个月的安心调养后,姥姥康复出院了。为了帮助更多和姥姥有着相似经历的患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友,让他们也知道有这样一个办法,凌漠为这双手套起了个形象的名字“隐形约束手套”。凌漠为“隐形约束手套”申请了专利,并向北京发明协会举办的发明大赛投稿。最终在北京发明大赛上获奖,还被推荐到全国科技周上展出!北京科教台的“直通科考站”、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新闻台、“新闻晚高峰”、人民网、凤凰网等媒体相继作了详细报道。是啊,能使更多的老年阿尔茨海默病人得到关爱,能使他们更有尊严的、心情舒畅的得到治疗是凌漠最大的愿望!

点评:发明创造的一项重要功能是通过技术手段兴利除弊。意识障碍病人不能配合治疗的问题,必须通过限制此类病人部分自由的方式解决。本发明的出发点则是以隔离代替约束,通过隔离和限制双手的运动范围,而不是简单地限制手的运动,来达到防止病人有害举动的目的。因此更显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增加了病人的舒适度,也维护了病人的尊严。所以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而换一种思路,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本发明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