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冠礼:男子成年礼俗和意义

中国古代冠礼:男子成年礼俗和意义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古代汉族男子的成年礼俗叫“冠礼”。这是给进入成年的男子举行加冠的礼仪。意即男子在二十岁的时候,要给他举行冠礼,并取“字”。湖南各地的冠礼在明清时期也基本被废弃。二是有极少数地区的少数世家大族仍保持着“行冠礼”的仪式。

中国古代冠礼:男子成年礼俗和意义

我国古代汉族男子的成年礼俗叫“冠礼”。这是给进入成年的男子举行加冠的礼仪。我国古代男子“二十曰弱,冠”“男子二十,冠而字”[2]。意即男子在二十岁的时候,要给他举行冠礼,并取“字”。男子的成年冠礼,乃是“成人之道也”,要按照“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四方面的礼仪加以约束,使男青年成为具有孝、悌、忠、顺等品德的人。所以古人十分重视冠礼,认为“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而“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冠义》就该仪式的重要性做了论述:

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故冠于阼,以着代也;醮于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与为礼也。玄冠、玄端奠挚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于庙。[3]

这段文字在阐述冠礼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交代了这一仪式的主要程式,即通过占卜确定举行冠礼的时间和宾客;冠礼在家庙里的阶阼上进行,凡三次,而后取“字”;之后依次拜母、兄弟、君、乡大夫、乡先生等。其仪式非常隆重,主持仪式者要给冠者加冠三次,分别为“缁布冠”“皮弁”“爵弁”,象征加冠者此后可以治人、服兵役、参加祭祀了。

仪礼·士冠礼》中对冠礼的参与者的服饰、方位、程式、祝辞等都做了详细规定。另外我国历代官修史书的“礼志卷”中一般也都记有冠礼礼仪。(www.xing528.com)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古代的冠礼在元明时渐被废弃。如《明史·礼志八》虽记载有“品官冠礼”“庶人冠礼”,但编撰者同时又说:“古冠礼之存者,惟士礼,后世皆推而用之。明洪武元年诏定冠礼,下及庶人,纤悉备具。然自品官而降,鲜有能行之者,载之礼官,备故事而已。”[4]其意就是说,当时已经很少行冠礼了,编撰者之所以将其载录,目的是为“备故事而已”。湖南各地的冠礼在明清时期也基本被废弃。如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桂阳县志》的编撰者说:“古重冠礼,所以为国本也。乃《通考》云:‘自东迁后,礼乐废坏,以致人自为礼,家自为俗,即缙绅大夫亦不识筮卜冠履之制。’故《通志》载冠礼久废,桂邑亦然。”[5]

作为男子成人礼的冠礼虽渐被废弃,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其存在有两种情形:一是绝大多数地方,将冠礼融合在婚礼中了,即在婚礼前一天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为男子取“字”。通过这一仪式后,男子即被视为成年人,意即男子一旦结婚,即被视为“成人”看待,而不再有其他成人礼的仪式了。二是有极少数地区的少数世家大族仍保持着“行冠礼”的仪式。

此外,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仍举行独具特色的不同于汉族冠礼礼仪的成人礼,如湖南桑植县白族男女在十二岁时举行的“脱白穿青”仪式,湖南江华瑶族男孩18岁前后举行的“度戒”仪式,纳西族男子在13岁时行的“穿裤子礼”等,都属于人生仪礼中的成年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