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习作教学中例文支架的设计观点总结

习作教学中例文支架的设计观点总结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文作为写作教学中最典型且重要的支架,存在着黑箱效应,需要从中实现突围。对例文支架的关注,就是为了让“黑箱”趋于“明朗”,充分发挥例文所具备的优势,让教学效果清晰可见。在日常教学中,使用例文作为支架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观摩了公开示范的习作课,无一例外地借助例文作为支架进行教学。例文支架的助学效果究竟如何,原本就具备黑箱效应,而因为其他因素,还造成了这一效应的叠加。

习作教学中例文支架的设计观点总结

控制论中,通常把未知的区域或系统称为“黑箱”。“黑箱”的内部结构不明,但我们可以通过输入信息对其施加影响,之后关注输出的结果,得到对该系统规律性的认识。例文作为写作教学中最典型且重要的支架,存在着黑箱效应,需要从中实现突围。

例文在写作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但未必都能产生预期效果。具体到不同标的(写作任务)的教学中,例文到底怎么用?到底何时用?用了到底能否起到实效?这些问题一直处于玄妙而笼统的“黑箱”状态。我们试图归纳例文支架在写作教学中呈现的样式,审视其发挥的作用,制定出使用例文支架的教学基本路径,以期达到辅助并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会写、写好的目标。对例文支架的关注,就是为了让“黑箱”趋于“明朗”,充分发挥例文所具备的优势,让教学效果清晰可见。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习作部分的基本编撰思路,已经确证使用了例文支架。三到六年级每册教材中,基本编撰有专属的习作单元,每个单元都编排有“阅读课文”和“习作例文”。以六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为例,第五单元编撰的课文为《夏天里的成长》和《盼》,习作例文为《爸爸的计划》和《小站》。我们特别关注习作例文的精心设计,编者为每一篇习作例文设计了旁批,提示学生关注本文的写作要点,借助批注进行过程化指导。所有的指导,皆与本单元习作主题相呼应。第五单元习作主题为“围绕中心意思写”,习作例文《小站》就批注着:小站的“小”,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这些批语提示学生关注体现“小”的表达,学习习作例文中“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学生经由单元课文的学习,再集中借助习作例文的示范和模仿,基本可以实现从读到写,“不待老师讲”而“自能作文”的效果。

在日常教学中,使用例文作为支架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观摩了公开示范的习作课,无一例外地借助例文作为支架进行教学。我们在对教学案例中的例文支架进行观察与分析中,也发现了问题——例文使用不当,不但不能提供支撑与辅助,还构成一种信息干扰。具体情形分为两类。

第一类情形:遥不可及。教师提供过于玄妙、精致的例文,意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然而,美国学者M.戴维·梅里尔博士则认为:动机常常被人误解。动机是学生本身的一种状态,是学习的结果,人生来就是好学的。以例文为动机去刺激学习,激励效应会因为例文过于“炫目”而无法产生效果。教师倾向于选择源自名家经典的例文,因为其语言细腻,风格显著,写法卓绝。但这类例文让学生在阅读之后,感觉无法超越,例文的介入造成的是疏离感。还有在学生习作之前就提供精致的例文,有的是只提供而不进行讲授、拆分、解析,整体打包甩给学生,这样强势地先入为主,反而增加了学生自己动笔时的困难。(www.xing528.com)

第二类情形:不知所云。例文质量过低,或者不加选择地随意提供,无端堆砌了信息,更构成干扰。因为阅读例文就占据了有限的教学时间,造成低效。例文要成为可供攀爬的支架,应是经由教学需要而选择的。例如,语言适合,搭载的方法适切,同时本身应具备一定的“结构化”。结构化框架是首要教学原理中的概念,指的是通过组织旧知识来帮助学习者调试已有的心智模式或建构新的心智模式,以便能更好地掌握新知[1]。一个有效的结构化框架,就是学生相对熟悉,至少是能理解,愿意接受的内容,它必须包含一些与标的相似的要素。同时,必须要比标的内容更简单、更易懂。因此,随意提供,适得其反。

此外,随意选择例文还表现出对学情的漠视,简单地以为“依葫芦画瓢”是万用的教学方法。其实,从写作心理学上看,“自由目标效应”(自由命题)和“样例效应”(提供示范)都对学生写作水平产生影响。“自由目标效应”对高水平写作者有促进作用,但会降低低水平写作者的成绩;“样例效应”对低水平写作者有促进作用,但对高水平写作者的写作成绩无显著影响[2]。因此,例文选择随意,会让学生不知所云,丧失了支架效应。

例文支架的助学效果究竟如何,原本就具备黑箱效应,而因为其他因素,还造成了这一效应的叠加。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例文支架,做好其在教学中运用的精准定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