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习作单元教学设想与指要

习作单元教学设想与指要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教学的任务页面,教材直接提出两个教学任务:其一为“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习作单元由以下内容构成。本单元为“习作单元”,与其他的“阅读单元”有相似处,都属于文选型编排体系。习作单元的任务前,标注有“一支笔”,这是习作单元的特殊标志,提示教师和学生注意区分,明显地告知学习写作是本单元的重点。最后,针对这一单元,提出以下具体的教学指要,

习作单元教学设想与指要

在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教学的任务页面,教材直接提出两个教学任务:其一为“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其二为“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任务中自带两个关键词:“感受”与“创造”。感受,更多源于在单元学习过程中,对文本的接触、模仿、延伸等认知过程中产生;创造,更倾向于自身的思维活动与单元学习结果的综合展示,是本单元学习的终极目标。同时,任务页面还引用了爱因斯坦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此话应为单元教学时时刻存有的理念,是对想象意义的重要认定。

习作单元由以下内容构成。单元首篇是第十六课《小真的长头发》,取自日本作者高楼方子的同题绘本。绘本在出版之初就备受关注,饱受好评。编者抽取其文本故事,选入教材,足见编撰思路中的包容兼并,海纳百川之意识。此文适合进行关于想象的教学与启迪,有益于思维品质的提升。第十七课为顾鹰的《我变成了一棵树》,故事充满着离奇且富有童趣的美妙想象,正是落实单元语文学习目标的优质范本。同时,本单元选编了两篇习作例文,分别是张晓楠的获奖作品《一支铅笔的梦想》与儿童文学作家卢颖的《尾巴它有一只猫》。特别注意这两篇例文,都是成年人模仿儿童的想象,基于儿童的认知,以儿童的视角,儿童的口吻创作。并非“小孩的作文”。此外,本单元还安排了“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以及“单元习作”三个内容,最终意在写出习作《奇妙的想象》。

这一单元的随文提示、批注、课后练习等,都在助力学生发挥想象,表达创意。例如《小真的长头发》一文中,课后提出“小真说她的长头发能做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是对原文的复述与模仿。又问“想象一下:小真的长头发还能变成什么?用来做什么?”这是鼓励同伴交流,在同一话题的表述中,比对想法的奇妙与有趣。这一类型的口语表达训练,在《我变成了一棵树》中也类似。例如“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此外,在“习作例文”中也设计了“铅笔还会有哪些梦想?仿照课文说一说。”“你还想到了什么新鲜有趣的说法,展开想象说一说。”这一类似的问题。足见,本单元的学习助力系统集中指向对文本内容的感受与回忆,聚焦对原文精妙想象的重复认知与模仿,这有助于学生自我想象与创造的顺利表达,有助于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

本单元为“习作单元”,与其他的“阅读单元”有相似处,都属于文选型编排体系。但作为独特的习作单元,也存在着较多的区别,体现着习作在这一单元中的重要存在价值。因此,在编排上呈现在以下四处特质:

1.任务提示有所差异。单元导读页面陈述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对学习给予要求与提示。习作单元的任务前,标注有“一支笔”,这是习作单元的特殊标志,提示教师和学生注意区分,明显地告知学习写作是本单元的重点。同时,单元任务遵循从“感受”到“创造”,符合习作从“模仿”到“创生”的过程,学生在单元学习中能完整经历习作全程。

2.选文意图更加集中。本单元不论从选编的经典课文,还是“习作例文”,以及“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等板块,编撰意图都是明晰且集中的——服务于学生最终能自由、自如地写出《奇妙的想象》。叶圣陶所倡导的“自能写作,不待老师讲”,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能力目标。围绕目标,选文给予了可供感受的内容,学生能学习他人对想象的表达;习作例文让学生在与自己认知水平与表达方式相似的文字中,在欣赏奇妙的想象世界里,再次强化对想象的感受,同时习得方法,树立习作信心。服务目标的选文意图,始终恒定不变。(www.xing528.com)

3.习作例文理性回归。习作单元选编了两篇习作例文,这是统编教材的一大特色,也是对之前人教版旧教材中习作例文的理性回归。让学生看到更为亲切、适合的例文,一来有益于从文中借鉴方法,甚至产生超越例文的愿望;二来有益于自己写时模仿,提升写作成功率。例文既符合学生的需要,又不是张志功先生说的“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学生习作,而是作家的优质作品,这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与回归。

4.语文园地适时隐退。“什么都想要”的贪多求全,只能带来“什么都得不到”的悲剧结局。编者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应集中在习作的完成,因此“语文园地”这一板块没有编排。这是富有良心与智慧的安排。语文园地在本单元的隐退,减轻学习负担的同时,让学生更能集中力量确保完成单元写作任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阶段目标中提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本单元正是落实这一目标的重要契机。同时,《课标》还对这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些目标的落实,就要结合单元中课文与例文的学习,要因文而感,随文开悟,学文得法。基于对《课标》的研读,对教学阶段目标的定位与参解,结合单元教学任务,我们对单元教学目标做如下分解与设想:

此单元编撰的重点在于落实习作。我们可以将这个单元的学习看作一个相对集中的、微小的学习任务群,将“写出习作,写好习作”列为终极目标,视为核心任务。在“塔尖”确定之后,夯实“塔基”,将终极任务的完成,分解为三个阶段,逐步实现:第一阶段任务“感受”。通过文本阅读与学习,感受作品中想象的魅力,感受他人的想象智慧。最先应实现此目标,教学时让学生更多亲近文本,更多自由交流,呵护想象之处的美好心流。第二阶段任务“理解”。通过文本的学习,理解想象之妙,解构作家表达想象的技法。随文学习时,可以着力实现此目标,让学生关注文本的细节,琢磨品评,注重对写法的探索,注意吸收、借鉴他人的写作经验,形成写作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储备。第三阶段任务“实践”。通过“自己想一想”“同伴说一说”“动手练一练”等方式,进行写作前的预热练习。三阶段目标分步实施达成后,最终实现完成习作的总目标。很显然,整个学习过程,都指向实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讲”的理想状态。

最后,针对这一单元,提出以下具体的教学指要,以供各位老师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