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线备课》中例文批注教学应用指导

《一线备课》中例文批注教学应用指导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习作例文带有批注,在教学中具有三大功能。编者精心选择了例文,但还有许多“话”无法说出,正好借助批注来实现与学生的“对话”。而增加了批注,能起到对简单模仿的遏制作用。习作例文的批注既指出“文本好在哪里”让学生有可欣赏之处,又指导“是怎么写出”的,让学生有可用的方法。习作例文中的批注,在单元学习目标的统领之下,指示着本单元习作的关键处,为习作提供可攀爬的支架。

《一线备课》中例文批注教学应用指导

习作例文带有批注,在教学中具有三大功能。

第一,透露隐蔽的编撰意图。习作例文中的批注是编者写下的。毫无疑问,批注内容体现着编写的意图,并对本次习作要点做出了重要的指导。编者精心选择了例文,但还有许多“话”无法说出,正好借助批注来实现与学生的“对话”。文章中一些藏而不露的文本秘妙,需要借助批注透露。例如《我爱故乡杨梅》批注中写道:“作者把杨梅的味道写得这么具体可感,让人想亲自尝一尝它的滋味。”此处的“具体可感”就是文本最妙之处,又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编者就借助批注显露出来。还有一些是言之未尽的,也需要借助批注尽情道出。例如《七月的天山》中的批语:“野花像锦缎、像霞光、像彩虹,真美啊!”对这些优美词句的欣赏与积累,借助批注再次提醒,以免学生身在宝山而错过宝藏。有些批注针对的是写成这篇文章最为关键的,需要指明之处,依然通过批注的方式“亮剑”。例如《鲸》一文中的“‘近四十吨重’‘约十八米长’,用词非常准确”“通过作比较、列数字,鲸的庞大就具体可感了”,都属于直接指导学生掌握说明的基本方法和具体的使用技巧。

批注,可以看作是编者和学生的对话,也可以看作是编者代文本和读者的对话,批注就是教师备课时的研究要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第二,遏制对例文简单模仿。美学大师朱光潜总结学习写作的经验说:“我们不必唱高调轻视模仿,古今艺术家,据我所知,没有不经过一个模仿的阶段的。第一步模仿可得规模法度,第二步才能集合诸家的长处,加于变化,造成自家所特有的风格。”[5]模仿对于学习写作而言,是必经阶段。这也是统编教科书编撰习作例文的根本原因。但不少教师也发现,提供习作例文模仿是“双刃剑”,学生喜欢直接拿来,照抄或者进行套写,导致全班写作千篇一律。例如,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要求写《奇妙的想象》,习作例文中有《尾巴它有一只猫》,喜爱此文的学生可直接套写《尾巴它有一只猴》《尾巴它有一只狗》,如此写作的成本是很低的。而增加了批注,能起到对简单模仿的遏制作用。以此文为例,批注中提示“猫有尾巴,尾巴怎么会有一只猫呢?”对文本中逆向构思做了点拨,同时还批下“像这样反向去想象,尾巴就能有一只猫了,真有意思!”鼓励学生激活思维,改变思考方向,掌握逆向构思的方法。习作例文的批注既指出“文本好在哪里”让学生有可欣赏之处,又指导“是怎么写出”的,让学生有可用的方法。这样一来就化解了对例文的野蛮与简单的模仿,破除了例文带来的思想禁锢,不沉沦于简单的套作。

第三,展示习作应有的过程。完成的习作是有必经过程的,大致分为构思、起草、修改、校正、发表五个环节。批注的出现,让学生对习作应有的过程有所认识,在习作的各个关键处让学生得到指导。例如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中的批注分别为:开头通过“说杏”“数杏”,介绍了杏好、杏多;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奶奶“打杏”“分杏”的动作、语言写得很清楚;结尾交代了奶奶“分杏”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四处批注有指导如何开头,提示学生要主动、简洁地亮出事件的;有交代了事件的起因,提示学生在“写清楚”一件事时,要注重对事件起因的表述的;还有对如何写清楚进行细节上的指导,教会学生从例文中学习“写清楚到底该怎么做”;最后一处批注还提示了文章的结尾该怎么写,让学生关注到结尾,重视叙述事件的完整性。四处批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从无到有的建构过程,让构思、起草的环节不至于笼统草率,在修改时也能有所侧重,对“写清楚”进行有的放矢的润色与加工。

认识了例文中批注的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能怎么用?

1.在批注后再自行批注。习作例文中的批注,在单元学习目标的统领之下,指示着本单元习作的关键处,为习作提供可攀爬的支架。建议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细读批注,并跟随批注的指引再做批注,将教材编者提示的学习要点转化落实到个体的学习体验中。例如,四年级下册单元习作话题为《游_____》,单元学习目标为“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本单元习作例文《颐和园》的批注有四条:“来到有名的长廊,交代了游览的地点。”“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过渡很自然。”“抬头一看、向下望,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湖面静得像一面镜子,游船在湖面慢慢滑过,多美的画面!”教学时可以在这四处批注的指引下,让学生在《颐和园》原文中圈画出作者游览颐和园时所写到的各个不同的景点,再寻找从A景点到B景点的过渡语句,并将其圈画出来,与景点合并,列成表格。这样一来,就清晰地看见这一篇游记的写作框架,提取出习作例文中可用的写作模板,完成“学习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这一目标中最核心的“学习”过程。之后,再根据所学,自己选定内容,设定游览顺序,选择过渡词,结合自己的游览经历完成游记。习作例文提供了写作框架与写作模板,批注指引我们寻找到这些核心用件。跟着批注做批注,习作的学习过程完整,学习意味浓厚,学得更为有效。

2.在批注中提取写作知识。教材编者精心选择并编撰的例文以及批注,提供的就是本次习作最为迫切需要的“知识干货”。批注中携带着本单元习作最核心的要义,提供着最精准的知识。在熟悉文本的同时,可以简洁地从批注中提取出这些知识,运用在习作实践中。例如六年级下册单元习作话题为《让真情自然流露》,本单元学习目标为“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在这一单元的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中就做出三次批注:“用几个具体事例写出了‘我’对语文课的情感变化,读起来非常真实自然。”“这段独白,更加直接而强烈地表达了心情。”“写告别语文课,可能有很多事情可写,这里选择了老师留言和同学送书两件事,把气氛与心情突显出来。”研读这三次批注发现,第一条批注提出的“几个具体事例”,就对应着本次单元学习目标中“合适的内容”。什么是合适的内容?就是需要环节清楚,细节清晰的若干事例。也许例子数量多,但要从纷繁复杂的事例中选择,能具体描述的事例,有两三件足已支持表达。再如本单元学习目标中提出“表达真情实感”。第二、三两段批注就提供了表达情感的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用一段独白直接抒发情感”,另外一种方式是“将情感夹杂在事件叙述过程中”,一边叙述,一边注重环境、心境等描写,烘托气氛,表露心情。对批注的仔细研读,就可以让学生直接获取本次习作的知识干货。

3.在批注的启发下从容实践。习作例文中附带批注的最大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自觉获得帮助,化解习作难点,更加从容面对单元习作。统编教科书编撰习作单元的意图也正在于此。不论是精读课文的学习,还是习作例文的学习,都是为了最终达到“自能作文”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习作例文时,可以增加对批注的关注,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关注中的写作指导信息,主动迁移到自己的实践中。例如四年级上册的习作例文《小木船》中的四处批注,很有特色:“事情是围绕‘小木船’来写的”“简单介绍陈明和‘我’是好朋友”“友谊破裂的过程写得很清楚”“这段话交代了‘我’和陈明和好的过程”。首先,这四处批注能让学生看清文章结构,明白“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有助于达到本单元习作学习目标“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其次,《小木船》的四处批注中出现两次“我”字,而故事也围绕“我”和同伴陈明而展开,可见,“我”就是故事的“男一号”,是事件的“当事人”。故事围绕着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展开,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我”和同伴都发生变化,逐渐明白道理。在完成本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时,就可以从“我”的视角去叙述事件,分享感受。因为是写“我”,所以更加直接,有更多细节,化解了旁观视角去写时的困难。再加上之前精读课文《爬天都峰》,也是从“我”爬天都峰的经历来组织材料,这都构成对学生习作关键能力的强化。借助批注,明确写作视角,让“写清楚”的目标更容易达成。

4.批注与例文的教学联动。批注不是孤立地存在,是结合例文进行的。对批注的教学运用,自然也可以联动例文,形成互助合力。以四年级下册《游_____》为例,分享教学片段,关注在教学中批注与例文的联动设计。

(1)学习范文中的开篇写法

师:接下来,具体该怎么写好印象呢?这个习作单元,课文与习作例文值得我们借鉴。例如《颐和园》,我们可以读读第一句,如何写印象,非常简单。

[课件展示]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生:直接写,“美丽”就是印象。

师:一开篇,就要简介明确交代“游览了什么地方”。请大家模仿习作例文,用最直接、最简单的词,在作文的开篇,写出对景物的最深的印象。

(生各自写开篇,略)

师:大家的印象,受到范文的影响,都是“美丽”。其实,如何表达印象,可以更个性一点。并不都是“美丽”哦。再看《七月的天山》,这么写。

[课件展示]

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生:作者写的印象,就是骑马去天山,是个很有意思的经历。

师:是啊,写印象,也可以通过经历来写。请大家修改一下自己的开篇,让特别的“印象”,刻到读者心里。

(生各自修改开篇,略)

(2)学习范文中的景物写法(www.xing528.com)

师:既然是印象深刻的景物,不如就直接先写一段自己印象最深的景区吧,怎么写,还是向我们的范文学习。请大家看《颐和园》中的这一段。大家说说作者是如何写的。

[课件展示]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生1:作者直接写了自己看到的长廊什么样、画是什么样。

生2:作者还写了花儿有多美。

师:对,请关注这里编者写的批注——“‘来到有名的长廊’,交代了游览的地点。”针对这一个游览地,作者结合自己的直观印象,集中写“看得见的美丽”,写“看得见的印象”。再看一段《记金华的双龙洞》,写法不同,孔隙里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如何写?

[课件展示]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生:看不见,就写感觉。

师:是的,同样是印象,有的是看见的,有的是感受到的。如今我们身在课堂,写景不容易,使用方法要讲究。大家觉得写看得到的合适还是写感受到的合适?

生:感受得到的印象,更合适。

师:是啊,其实叶圣陶爷爷的文字,真的帮上大忙了,他就是使用了“景物描绘+感受表达”的方法。例如“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都是“景物描绘+感受表达”。接下来我们也写一处景物。注意,文题下预留三行。选取一个景区,抓住一个印象;使用一种方法,集中写一段话。

(生各自写出印象深刻的一段,略)

以上案例中,教师在指导四年级学生习作,分步骤、读原文、看批注,教得有条不紊。教学中,不是笼统地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写,而是结合例文和批注,不断“指给你看”。既然是课堂教学,就要教给方法,就要让学生有所学得,过程性写作教学的操作,让四年级学生每一步写,都不茫然,都有提升。

对习作例文中批注的关注,让学习写作的体验更加真实,让学生与例文,与习作的对话更多元。对批注的精读与研究,让学生在与文本更真实、更自由、多声部的对话中实现再创造。这和习作最本质的“创造”特性极为吻合。在对习作例文批注的关注和学习中,学生能更加主动发现文本与习作的联系,师生共同构建更为开放的学习。

(福州教育研究院/何捷 深圳市龙岗区南湾学校/田丽)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4][法]热拉尔·热奈特著,史忠义译.热奈特论文选·批评译文选[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58-59.

[5]朱光潜.朱光潜谈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