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线备课(上):教学样式解读

一线备课(上):教学样式解读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第八单元“我爱阅读”篇目《李时珍》为例,呈现这一板块教学的助读样式:1.故事引入教师简介《本草纲目》,激趣引导学生初读故事。教师选取部分段落,细品“难忘”的细节。后为皇家太医,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他为“文林郎”。最后,让我们以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虹山小学张晓洁执教的《最大的“书”》为例,分享教学的实录并进行评析。

一线备课(上):教学样式解读

以第八单元“我爱阅读”篇目《李时珍》为例,呈现这一板块教学的助读样式:

1.故事引入

教师简介《本草纲目》,激趣引导学生初读故事。

2.沁入故事

师:这是一个读后忘不了的故事。请说一说:读了故事,你记住了……

(学生结合文本中的细节,漫谈感受。教师选取部分段落,细品“难忘”的细节。)为了写这部书,李时珍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万水千山。他有时上山采药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就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他走了上万里路,拜访了千百个医生、农民、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书上没有的知识。他还冒着生命危险尝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师:读了几遍,你一定也有忘不了的地方,请分享。

(学生朗读课文片段,从片段中精选细节,谈阅读体验)

师:猜一猜,这部书里,记载着……

(学生猜测、交流)

教师分享不同版本的《本草纲目》有关段落,印证学生猜测。

3.故事推引

结合李时珍相关资料,交流对《李时珍》的阅读感受。

李时珍(1518—1593),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皇家太医,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他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历经27个寒暑,完成了巨著《本草纲目》。他被后世尊为“药圣”。

师: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结合阅读体验,畅谈对李时珍的印象)

教师引导感受提炼:瞄准“圣人”一词,深度推进对人物品质的理解和学习

说文解字》曰:圣者,通也。圣人:德才兼备,至善、至美的人。曾经专指孔子。因为他的思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

师:李时珍是药圣,那么他在医药方面,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学生结合阅读体验,进一步感受李时珍的人物形象)

4.故事延展

师:读了《李时珍》,有什么启发?

(生畅谈)

师:这是一个代代相传的故事。传播的方式很多样:拍电影、做动漫、写歌曲、做绘本.....你想怎么和别人说这个故事呢?

(学生分享推广故事的方法,制订持续阅读的初步计划)

最后,让我们以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虹山小学张晓洁执教的《最大的“书”》为例,分享教学的实录并进行评析。

【实录】设计理念:《最大的“书”》是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我爱阅读”部分的文章,本文与这个单元的主题“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大的“书”》一文引导学生在自然中学会观察和提问,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了解大自然的更多秘密。文章内容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其中川川的每次提问都会让学生对这本“书”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学生读起来兴趣盎然。读文后进行相关文本、书籍的阅读和推荐,将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课外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实录:

一、激趣导入,质疑设问

师:(板书“书”),同学们平时都读过什么书?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1:我读过童话故事书《安徒生童话》。

生2:我读过《寓言故事》这本书,每个故事都有深刻的道理。

生3:我读过绘本《恐龙大揭秘》,里面有很多恐龙的图画,看起来很真实。

生4:我读过的书里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

师:看来同学们日常都有非常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老师要为你们点赞。(补充课题)可是今天我们要来读的这本书是“最大的书”。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呢?

生1:这本书到底有多大呢?是不是巨人的书啊?

师:我为你的想象力点赞。

生2:这本书是什么材料做的呀?

生3:这本书里有什么?要怎么读呢?

师:(梳理学生提问并板书)那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到课文中找答案吧!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两遍,注意标注了拼音的字词要读准,句子要读流畅。

二、读通文章,循问解疑

1.读通课文

师:让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是不是已经把课文读通顺了?我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吧。

(生分段朗读,师指导读不准确的词句)

2.同桌合作分角色读书,全班展示,并纠正。

3.循问解疑

师:针对这本最大的“书”,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那么请你们再认真读一读课文,找找你们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的答案。

(生读文勾画)

师:让我们请几位同学分享一下自己已经解决的问题吧!

(1)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生1:我知道了这本最大的“书”是岩石,这本书的样子是一层一层的,就好像我们平时读的厚厚的书。

生2:我知道了这本书有什么。这本书里有字也有图画。

师:字是什么?图画是什么?

生3:雨点儿留下的脚印,叫雨痕;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啊!图画有树叶、贝壳、小鱼。

师:你读书读得真仔细,还圈出来了其中的字和图画分别是什么,大家都要向你学习。那让我们来看看岩石“书”中的字和图画吧!(课件展示图片)

生:哇!

(2)这本书里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师:多么神奇的“书”啊!这些文字和图到底说明了什么呢?勘探员叔叔是怎么介绍的?

(生1读第10自然段)

师:从这段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生2:我知道了这个地方发生过很多变化。

生3:我知道了这本“书”形成的时间很长,要“很多很多万年”。(www.xing528.com)

师:是啊,时间飞逝,沧海桑田,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景象早就与很多很多年前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地质的变化,大自然的神奇!

师:(出示图片)在离昆明不远的澄江,有一座地质博物馆,那里展示了很多海洋生物化石,这些化石已经距今约5.2亿年,可以通过这些化石得知,在很久远的过去,澄江甚至是昆明地区都是海洋,后来随着地质变化,才形成了今天的高原。

(3)读懂这本书有什么用?

师:那么读懂这本书有什么用呢?

(生1读第12自然段)

师:看来读懂这本书的意义十分重大。其实,我们云南就是全国非常有名的“有色金属王国”,云南有非常丰富的矿藏,希望大家读懂这本最大的“岩石之书”后能发现家乡更多的宝藏!

师:知道什么叫作“刨根问底”吗?

生2:就是很爱问问题,问得很多。

师:是的,遇到不明白的就不断提问,直到弄清楚为止,就是刨根问底。川川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你数数,川川向勘探员叔叔提了多少问题?

(生数提问数量)

生3:川川提了6个问题。

师:分别是什么问题?大家找出来用波浪线勾画下来。

(生读文勾画)

师: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我们知道,想发现大自然更多的奥秘,要善于观察和思考,现在我们又找到了新的了解大自然的方法,那就是像川川一样,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别人提问请教,直到弄明白为止。

三、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谈阅读感受,树探索决心

师:这本最大的“书”,你今后愿意去读吗?为什么?

生1:我愿意读这本书,因为这本书非常神奇,让我能了解到这地方曾经发生过的变化。

生2:我也愿意读这本书,我也想发现地下的矿藏,为国家找到宝藏,为国家做贡献。

生3:我也愿意读,有个成语叫“学无止境”,这本书虽然和我们平时读的不一样,但是也同样能让我们了解到很多以前发生的事情。

师:听了大家的感受,老师真的感觉到我们班的同学如此求知若渴,有探索和发现的决心,以后说不准我们班真能出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呢!

2.荐优秀读物,增自然知识

(1)《1+X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大自然的语言》一文

师:大自然不仅有“书”,也有丰富的自然语言,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看看大自然到底有哪些语言?

(生读文)

(2)荐书:《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之《地球家园》

师:大自然的奥秘还有很多很多,光靠我们的观察看也看不完,所以老师推荐一本关于地球的书——《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之《地球家园》,这本书里有很多关于地球家园的知识,通过阅读,你会对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你会更加热爱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评析】 二年级下学期阶段的孩子对学习的求知欲较强,充满想象力,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我爱阅读”的教学,正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再转为“我爱读”。

张老师的这堂课,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激趣“二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对低年级的阅读目标第一条就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自然中学会观察和提问,在课堂中张老师将目标潜藏在文本阅读中,培养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学会观察和提问,再从文本阅读的体验延伸到对自然的观察和提问中。在导入部分,就从三个问题中,步步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学习。

第一问:同学们,你们平时都读过什么书?

张老师这样一个简单的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都读过什么书?”激活了学生的阅读记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我爱阅读”的主题在本堂课的首次发声中有了活力。

从“书”这个字作为导入点,走进学生的生活,击中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的回答,无论是《安徒生童话》《寓言故事》,还是《恐龙大揭秘》,都是课外阅读的补充,张老师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抓住契机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了评价:日常有非常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这样的激励性评价语言,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呢?

紧接着,张老师再次从课题《最大的“书”》入手,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这本书到底有多大呢?是不是巨人的书啊?这本书是什么材料做的呀?这本书里有什么?要怎么读呢?

此问培养了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且自然地让“平时看的书”与“大自然的书”之间产生了异同感,张老师将学生的提问写于黑板上,并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中寻找答案,形成了有目标的阅读形态,让学生从提问中更进一步地增加了阅读兴趣。

“我爱阅读”是本堂课的主题,老师在教学中要达到的目标不正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享受乐趣?学生在张老师的鼓励下,表现出乐于表达、善于思考的学习状态,想要进入文本寻求答案,让“我要读”变成了“我想读”。

二、解疑“三步”

《课标》中还对低年级的阅读目标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张老师从三个步骤中不断引导学生挖掘文本,提炼有效信息,层层推进,呈现出师生互动的活力课堂。

第一步,读

要读通课文,要先读准、读顺。低年级的学生要能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张老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注意标注了拼音的字词要读准,句子要读流畅,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提出读顺的要求,分段朗读,教师指导读不准确的词句,最后再进行角色对话训练。张老师在“读”上下功夫,多种形式的读为解读文本做好准备。

第二步,解

这一步是本堂课的重点教学环节,从学生对课题的质疑中,张老师提取了三个关键问题。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直击重点,揭露最大的“书”——岩石的本质:有文字有图画。张老师的追问“字是什么?图画是什么?”又再次引发学生思考,聚焦到川川和地质勘探队员的对话中,找到答案:雨点儿留下的脚印,叫雨痕;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啊!图画有树叶、贝壳、小鱼。张老师不仅关注到学生的发言内容,更是关注到学生的阅读好习惯,及时鼓励学生在书中做笔记,圈画出句子。

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张老师出示相应的图片,带着学生一起欣赏岩石书中的字和图画,让学生对岩石这本“书”有了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这本书里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当学生还沉浸在岩石的字与图画中,这个追问,让学生更深入地去理解最大的“书”是如何形成的,从勘探员叔叔的介绍中获取答案,感受地质的变化,大自然的神奇!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张老师结合实例,以云南昆明当地的澄江为例,图文讲解地质的变化过程,让学生知晓在很久远的过去,澄江甚至昆明地区都是海洋,后来随着地质变化,才形成了今天的高原。

张老师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同时,又让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让语文课变得更有生活气息。

读懂这本书有什么用?

张老师很注重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活地,在这个问题的解疑上,张老师仍以云南为例,扩展知识:云南是全国非常有名的“有色金属王国”,云南有非常丰富的矿藏。间接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第三步,结

如何发现更多的宝藏呢?用“刨根问底”这个词作为燃点,再数一数川川的提问次数,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做出总结。启发学生想发现大自然更多的奥秘,要善于观察和思考,鼓励学生像川川一样,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别人提问请教,直到弄明白为止。

学生接收到的第一个阅读任务是较为简单,容易完成的“读”的任务,这一课是安排在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园地,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独立识字的能力,拼读生字的学习难度不大,很容易接受并能较好地完成,学生在第一次的读中获得了成功的阅读体验感,更有信心完成个人的朗读任务以及生生配合的角色朗读。让“我想读”向“我爱读”过渡。

延伸“双向”。

“旨”向课堂,旨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本最大的“书”,你今后愿意去读吗?为什么?张老师的提问,让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树立探索自然的决心。

“志”向课外,志在课外中实践阅读、观察探索。

张老师提供《1+X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带领学生感受丰富的自然语言,增长自然知识。最后推荐一本关于地球的书《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之《地球家园》,让课外成为课内的有效延伸。

课堂上的教学,教师心中要有目标,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指向语文要素的培养,花哨的教学形式不可取,花架子不实用,只有实实在在地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从教材本身的特点着手,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才能一步一步将语文核心要素落到实处。

课外的知识延伸,切记不可大张旗鼓,大满贯!过多的知识补充,只会是过量摄取,营养过剩。课外的补充,不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精”。“我爱阅读”就应让学生在课外知识的补充中再次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让学生想要继续阅读,想要更多地阅读,爱上阅读。

这节课,张老师陪着孩子们细细阅读“自然之书”,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在课内课外双向中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让孩子们爱上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