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认识与执教方法

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认识与执教方法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们观察到的文言文教学中,发现有两种需要警惕的取向。看注释讲字义,之后串联讲句意,随之灌输“道理”,最终以背诵、默写作为教学的终结。看起来教学意蕴丰厚,文化氛围浓郁,实则上大大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抛弃了《课标》与教科书设定的目标,让教学成为空中楼阁。实际上,作为教科书入选篇目的文言文,教学上应有清晰的定位,同时也有基本的范式,可操作的方法。

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认识与执教方法

王力教授界定的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1]”。统编教科书尤为重视选择编撰文言文篇目,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到六年级下册为止,累计编排了13篇次。其中,第二学段选编5课,第三学段选编8课。选文都是短小精练的,最少的内容仅两句话,30字,最多的不到两百字。选编的文言文题材丰富,有奇闻逸事、寓言、成语、名人传记、民间传说等。选文内涵呈现多样化,有弘扬读书,介绍读书方法、劝勉勤奋,催人向上、分享生活智慧,讲述生活道理、展现言语的风趣,体会言语智慧、介绍艺术形式,叙述传奇故事等。

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2]《课标》在总目标中也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3]我们从选编的文言文篇目来看,文言文的阅读与教学有助于学生积累与建构特殊的语言,有利于发展思维,提升审美鉴赏力,启迪生活智慧。作为承载着传统文化精髓的文言文,在传承中华民族优质文化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教学文言文,能让师生共同回到文化的源头去驻足思考,去重新认识母语无限的文化价值。因此,教学必须精心策划,科学合理地实施,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感受言简义丰的语言魅力,体悟温文尔雅的文化内涵,接受本民族特有的精神洗礼。

在我们观察到的文言文教学中,发现有两种需要警惕的取向。其一,逐字逐句串讲。看注释讲字义,之后串联讲句意,随之灌输“道理”,最终以背诵、默写作为教学的终结。这类专为考试服务的“讲考点”式的教学,让学生在接触文言文时就败坏了学习的胃口,丧失了对文言文应有的审美情趣,是杀伤力极强的毁灭性教学。其二,高深莫测型。短短一篇文言文的教学容量被无限放大,肆意拔高。教学时引经据典,四下关联。看起来教学意蕴丰厚,文化氛围浓郁,实则上大大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抛弃了《课标》与教科书设定的目标,让教学成为空中楼阁。这类教学也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恐惧感。

实际上,作为教科书入选篇目的文言文,教学上应有清晰的定位,同时也有基本的范式,可操作的方法。我们列表呈现,尝试发现其中奥义。统编教科书文言文的编排情况如下表:(www.xing528.com)

续 表

续 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