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的世界观和解决世界矛盾的方法

马克思的世界观和解决世界矛盾的方法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部哲学史也可以说就是在观念上不断分裂世界又不断统一世界的历史。不同发展阶段人们争论的内容重点不同,如理念世界与实物世界、超自然世界与自然世界、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等等,归根结底地说来,都不外乎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这一贯穿并支配于人的活动中的基本矛盾关系。从自然的与属人的矛盾去研究世界,是就世界与人的关系去研究世界,它要解决的是如何对待世界的态度和观点的问题。

马克思的世界观和解决世界矛盾的方法

在我看来,世界观的任务并不是要把局部领域的认识综合起来,作出关于整个世界的完整陈述,即解决部分和整体或个别和一般的矛盾,而是主要解决由于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分裂的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矛盾。

不能否认,“世界”作为一个界域概念,它本身是具有整体涵义的,就像我们通常使用物理世界、有机世界、宏观世界、微观世界等概念那样。但人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们是从世界对人的关系中提出世界观问题,为解决人自己活动中的矛盾而去认识自然世界中的事物的。从这一根本关系出发,所谓世界的“整体性”不过是意味着“统一性”,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它要建立有关世界的统一性理论,也就是要去解决人在自身活动中对于世界的分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世界对立意识的矛盾。

哲学的发展历史证明,人对世界的认识总是先把它分裂开来和对立起来,然后再去寻求其间的统一性。一部哲学史也可以说就是在观念上不断分裂世界又不断统一世界的历史。不同发展阶段人们争论的内容重点不同,如理念世界与实物世界、超自然世界与自然世界、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等等,归根结底地说来,都不外乎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这一贯穿并支配于人的活动中的基本矛盾关系。

人在认识中对世界的分裂和统一,乃是人的实践活动固有本性的反映和表现。实践活动就是一种不断分化世界又不断建立起人与自然的新的统一关系的活动。(www.xing528.com)

人之不同于动物,在于不是消极地适应外部的自然界,而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创造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从而维持自身生存、实现自身发展的。人不仅是人自己的对象世界的创造者,而且是人自己的存在的创造者。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当着人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变为主体,而把自然物变成“为我存在”的客体,同时也就使世界自身两重化,出现了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这一崭新的矛盾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说,认识中的分裂和统一活动恰是人之为人的本性的表现。哲学理论正是通过在观念上分裂与统一世界的活动,因而才具有了能够提高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活动自觉性的特殊意义和作用。

从部分与整体关系去研究世界,是就客体去研究客体,它提供的是关于世界的知识。从自然的与属人的矛盾去研究世界,是就世界与人的关系去研究世界,它要解决的是如何对待世界的态度和观点的问题。从总体来说这两种研究对人都是必要的,少了哪一个方面都不行,而且在以往的哲学中,这两种研究方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还是结为一体是一揽子进行的。但它们毕竟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认识。在认识水平还很低下的情况下,这两种研究方式结为一体是不可避免的;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发展,它们必然走向分化,归属于不同的意识形式。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过的,当着一切科学都必须在自己的特殊领域揭示普遍的运动规律即进入辩证综合研究阶段之时,关于世界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应当认为这是对哲学的“解放”。科学承担了提供有关世界的知识(个别知识、一般知识)的任务,才使哲学有可能集中力量于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的矛盾、在坚实知识的基础上去解决对待世界的态度和观点的问题。恩格斯描述的是19世纪上半叶的情况,时至今日,在科学与哲学业已充分分化之后,我们仍然把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从部分叠加中去描绘世界整体图画的理论,不是有点既不符合认识发展的本质趋势,又违背了现时代发展潮流之嫌吗!

主观性与客观性是主体与客体相区别的本质规定,是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相互关系的本质内容。解决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是统一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关键性问题,所以它就成为历来哲学争论的焦点、贯穿全部哲学发展的基本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