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化战争也不例外,也有其特定的作战样式,主要有精确战、网络战、电子战、情报战和心理战等。精确战则是以有形的物理毁伤或硬杀伤手段实施的作战样式。精确战作为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将与其他作战样式一起,在高度集中统一的指挥控制下,实现作战目的。网络战是以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为主要目标,以先进信息技术为基本手段,在整个计算机网络空间上各类信息攻防作战的总称。成功地实施网络战,可以使军队的作战能力倍增。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

不同的战争形态,有不同的作战样式。信息化战争也不例外,也有其特定的作战样式,主要有精确战、网络战、电子战、情报战和心理战等。

(一)精确战

信息化战争的目标毁伤机制可归纳为两大类型:一是有形的物理毁伤或硬杀伤;二是无形的非物理毁伤或软杀伤。精确战则是以有形的物理毁伤或硬杀伤手段实施的作战样式。精确战是在信息的支持下,运用精确制导武器对敌人实施精确打击的一种作战方法。

精确侦察、实时传递、精确定位、精确控制、精确打击、精确评估是精确战的基本条件。精确制导武器作为精确战的主要打击兵器,已成为衡量一支军队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精确制导武器已经出现在火力打击武器的各个方面,目前主要有高精度导弹巡航导弹、空地导弹、防空导弹、空空导弹、反坦克导弹、反舰导弹、地地弹道导弹、反辐射导弹、反潜导弹等)、制导炮弹、航空制导炸弹、制导鱼雷、制导地雷、制导水雷等。不难看出,全部硬杀伤型武器系统都在逐步实现精确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精确战作为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将与其他作战样式一起,在高度集中统一的指挥控制下,实现作战目的。主要是削弱敌方战争潜力,即利用空基、海基、陆基硬杀伤型武器,打击敌方重要的政治军事科技、基础设施等目标,破坏敌人战争潜力;利用空基、海基、陆基和天基硬杀伤型信息武器,攻击敌人的卫星系统、防空预警系统,摧毁敌人的指挥控制系统;通过火力突击,摧毁敌人战场作战指挥控制系统,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使敌人各种支援保障瘫痪,牢牢把握战争的主动权。

(二)网络战

网络战的出现是信息化战争的一个根本性标志,在信息化战争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网络战是以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为主要目标,以先进信息技术为基本手段,在整个计算机网络空间上各类信息攻防作战的总称。成功地实施网络战,可以使军队的作战能力倍增。同时,网络战还是国家与社会集团间信息冲突的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它是一种和信息系统紧密关联的斗争,包括保持己方信息系统安全的对策,并寻求否定对方信息、瓦解、破坏、欺骗对方信息系统安全的对策,涉及舆论、宣传、文化颠覆,涉及经济制裁、外交斗争等多种行动。

1.网络战的基本特征

以计算机网络空间为战场,以计算机为主要武器,以知识化的程序代码为弹药,以具有计算机攻防能力的人才组成作战部(分)队,以夺取和保持网络信息优势,进而夺取和保持网络制信息权,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战略、战役、战术行动服务。网络战与其他作战样式相比,具有作战力量的多样性、作战手段的知识性、作战空间的广阔性、作战时间的连续性、作战过程的突变性等明显特征。

2.网络攻击

网络攻击是指为破坏和阻止敌方有效使用计算机网络而采取的信息作战行动。网络攻击的范围不仅是军队的网络系统,还包括国家的网络系统,同时还可利用国际互联网实施网络攻击。其具体目标是网络中的数据库、网站、节点、信道以及用户计算机等。它是以破坏敌方网络中的工作秩序、瘫痪节点、删改数据、阻止传输等来影响其军事行动的。

(1)网络袭扰。网络袭扰是指为配合其他军事行动,以扰乱敌方作战行动、网络秩序、军心士气为目的而进行的网络欺骗、网络宣传等网络作战行动。网络欺骗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对敌方实施欺骗的网络攻击行动。网络欺骗根据性质的不同分为进攻性欺骗、防御性欺骗。进攻性欺骗是指在敌方信息网络内实施的欺骗。主要方法是:冒充或控制敌方上级或下级特定台站向其下级发出假命令、指示或向上级提供假报告;进入敌方共享情报网的服务器,改写、删除其真实数据或提供假数据,使其共享的情报信息出现错误。防御性欺骗是指在我方的军事网络内实施的欺骗。其主要方法是:在我方军事指挥网络内,设置一些假服务器、假路由器、假网站,专门提供一些虚假的军事信息;在网络通信中实施信息佯动,适时、适当地增大某个方向的信息流量,使敌方误以为我方将在该方向采取某种行动。网络宣传是指在敌方计算机网络或公共数据网内,散布有关战争行动、战况的消息,或虚拟战场环境甚至战争结果,造成敌方军民的心理混乱、恐慌。其主要方法是:修改敌方主要网站网页;利用公共网络上的电子邮件散发宣传品;在网上“聊天室”等公共交谈场所贴相关内容的“帖子”;设置相关主页和数据库,引诱其观看等。

(2)病毒攻击。病毒攻击是指利用计算机病毒,对敌方计算机网络系统实施破坏的网络攻击行动。计算机病毒是指能够修改和破坏正常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一种特殊软件程序,具有潜伏性、传染性、破坏性、繁衍性、针对性、隐蔽性、可控性等特点。按其破坏功能和程度可分为爆炸型、暗杀型、隔离型、过载型、间谍型、矫令型等。病毒攻击的手段或传播途径主要有软盘拷贝、利用互联网上的文件传输、在硬件设备中固化病毒、在软件操作系统中隐藏病毒、通过传输信道注入病毒等。

(3)数据轰炸。数据轰炸是指从多个方向同时对敌方某一网络实施集中的大量的数据释放,造成其网络路由器的堵塞而导致网站瘫痪。路由器是连接网络的桥梁,是网络的核心设备,是网络数据转发和信息资源进出的枢纽,其处理信号的能力是有限的。当某一时刻大量的超过其容量的数据涌入并反复冲击时,极易造成数据通道的堵塞。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的“网络战士”召集了大批志愿者,每天向北约的网站发送上万个电子邮件,并把一些逻辑炸弹放于北约的服务器中,严重干扰了北约网络的正常工作。2000年2月,“雅虎”“电子港湾”“亚马逊”“微软”等几家世界级大型因特网站,接连遭到袭击并瘫痪达数小时,“黑客”们采取的就是这种数据轰炸的方式。

(4)预置陷阱。预置陷阱是指预先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外部设备中植入病毒、安放逻辑炸弹、留下“后门”,并通过商业或其他渠道将其渗透到潜在敌方的网络系统中,一旦战争需要或进入其网络系统窃取情报,或激活病毒、引爆“炸弹”达到破坏其网络的作战目的。海湾战争中,美国中央情报局获悉,伊拉克从法国采购了防空系统使用的新型打印机,准备通过约旦首都安曼偷运到巴格达,随即派特工在安曼机场偷偷用一台固化病毒芯片与打印机中的同类芯片作了调包。美军在战略空袭发起前,以遥控手段激活病毒,使其从打印机窜入主机,造成伊拉克防空指挥中心主计算机系统程序发生错乱,工作失灵,致使整个防空体系中的预警和C3I系统瘫痪,为美军顺利实施空袭创造了有利条件。

(5)信道干扰。信道干扰是指对网络的通信线路实施电子干扰,扰乱其正常运行,降低敌方网络的使用效能。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线路通过数据传送和数据交换网把广泛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台电子计算机、大容量存储器、数据库、各种输入输出装置等互相连接而成的系统。建设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数据、收集传递信息和互相共享计算机资源。可以看出,不论是计算机网络的物理结构,还是计算机网络的建设目的,都离不开通信。对计算机网络的通信信道进行干扰可有效降低甚至彻底消除网络的使用效能。多数计算机网络都是“寄生”在通信网上的,其信道构成主要是有线电线路、光缆线路和无线电线路。在其信道上施加干扰信号即可降低数据传输的质量,进而达到扰乱网络正常运行、降低甚至消除其对网络的有效使用。

(6)节点破坏。节点是指信息网络系统的控制单元及信息交换中心。任何信息网络都有许多节点。对信息网络重要节点的破坏可影响整个网络信息传输的效果。如野战地域通信系统为满足一定的地域覆盖,设有多个地域节点。雷达网部署时,自然地形成了网络管理和信息收集中心。电子武器系统与导弹武器系统结合时,武器控制中心就是关键节点。对信息网络系统的关键节点实施电子干扰,可使全网信息传输受到影响;对信息网络系统的关键节点实施火力摧毁,可使信息网络的整体基础受到破坏。

3.网络防御

网络防御是指为防止敌方对我方计算机网络进行破坏而采取的网络作战行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运用,网络已成为信息时代国家及社会赖以生存和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离开网络,社会生活、生产活动将受到极大影响。正因为如此,网络已成为现代作战的重要目标,网络防御已成为信息防御的重要内容。

(1)防网络渗透。防网络渗透是指防止敌方及社会上的网络黑客侵入我方计算机网络。防网络渗透是网络防御的前提,敌人的网络攻击行动大都要进入我方计算机网络内才能得以实施,只有将其拒之“门外”,才能有效地实施网络防御。防网络渗透的主要方法:一是提供访问鉴别卡。访问鉴别卡是用于控制访问对象的信息安全机制,主要解决用户鉴别、访问控制问题。采用鉴别和访问控制技术,可有效地防止攻击者对信息系统信息的攻击,使我方合法人员安全地使用信息。二是建立网络防火墙。防火墙技术是针对网络不安全因素所采取的一种保护性措施。利用防火墙技术,可阻挡外部不安全因素影响内部网络,防止外部用户非法访问或入侵造成的对内部网络的破坏。

(2)防病毒攻击。防计算机病毒攻击是指对计算机病毒的侵入所采取的综合措施。计算机病毒作为一种信息化武器,对信息的安全已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如果没有有效地防范和治理措施,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是难以估量的。防病毒攻击的主要方法:一是及时识别计算机病毒。信息系统及时识别计算机病毒是防治计算机病毒的前提条件。识别计算机病毒主要采取自动检测和人工检测两种方法。自动检测是由查病毒软件自动工作,无须人工干预。人工检测分为直接观察法、检测计算机内存法、检测硬盘主引导区法、检测中断向量法、检测磁盘坏簇法、检测文件型病毒法、查找法等。二是有效清除计算机病毒。清除计算机病毒是防治计算机病毒的关键环节。只有将计算机病毒清除,才能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运行。三是预防计算机病毒感染。对待计算机病毒,也像对待生物病毒一样,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3)防电磁泄漏。信息系统设备在工作时,信息能经地线、电源线、信号线等,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使电磁波信息被敌方接收并重现出来,因此造成泄密。采取防电磁泄漏技术,可以形成防电磁泄漏的保护层。防电磁泄漏的主要方法:一是抑制和屏蔽电磁辐射。对电子设备加金属屏蔽,改善电路布局,搞好电源线路滤波、信号线路滤波,设备有效接地,减少传输阻抗,使用绝缘接插件,使用不产生电磁辐射和抗干扰的电缆,采用密封性能好的插头、插座等。二是采用干扰性的防护措施。在系统工作的同时施放电磁干扰,用以掩盖系统的工作频率和信息特征,使敌人无法探测到信息的真实内容,从而达到保密的目的。目前,在防电磁泄漏方面,主要采用降低辐射的措施来研制产品,使用金属机箱、屏蔽层、滤波器、密封垫圈、密封条等,以减少辐射。三是区域防护。根据电磁辐射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的原理,可在作战指挥控制中心、电子设备周围划定警戒区,防止非法窃听者在近距离窃密。一般的电子设备辐射的电磁波信号,在1 000米以外难以接收到。

(4)防数据失窃。防数据失窃是指防止敌方窃取己方信息系统数据而采取的措施。防数据失窃的基本方法是对网络信息进行加密。信息的加密,是信息安全保密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技术上较复杂的环节。采取加密技术,旨在确保信息链的安全。信息加密方法主要包括:一是文件加密。文件加密主要是防止敌人窃取以文件形式存储在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截获、伪造以文件形式通过信息系统传输的信息。文件加密主要对文件内容本身进行加密和对文件名称进行加密。二是数据库加密。在信息系统中,数据库是数据最密集的地方,也是敌方攻击的重点。因此,必须对各类数据尤其是对秘密级以上的重要数据,采取严格的数据加密措施。根据数据库对数据的管理方式以及数据存放的形式,对数据库加密的方式可分库外加密和库内加密。三是存储介质加密。大量的信息是存储在存储介质上的,存储介质的加密分为软件加密和硬件加密。四是传输数据加密。要防止攻击者通过网络对信息安全造成的危害,必须对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在信息网络中采用的加密方式有链路加密、端到端加密和传输层加密。

(三)电子战

电子战是指利用电磁能和定向能以控制电磁频谱,为削弱和破坏敌方电子设备的使用效能,同时保护己方电子设备正常发挥效能而采取的措施和行动。电子战主要包括电子侦察、电子进攻和电子防御三个部分。电子战不仅是信息化战争的一种基本作战样式,而且在信息化战争中具有特别突出的作用,是实现信息化战争战略目标最有力的保证之一。

1.电子侦察

电子侦察分为电子情报侦察和电子支援侦察两种。其中,电子情报侦察是通过有长远目的的预先侦察,截获对方电磁辐射信号,测定技术参数,全面汇集和记录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核对,查明对方电磁辐射的技术特点、地理位置、用途、能力、威胁程度、薄弱环节及其所保障或控制的武器系统的部署变动情况和战略技术意图等,为战时实施电子支援侦察提供信息,为有针对性地发展和使用电子作战装备,确定作战方针提供依据。电子支援侦察是根据电子情报侦察提供的情报在战时进行的实时侦察,以迅速查明敌方辐射源的类型、工作状态、所在位置、威胁等级和使用情况,为及时实施告警、规避、电子干扰、反干扰、引导摧毁武器等提供信息,支援作战行动。

实施电子侦察,要依靠电子侦察装备来实现。电子侦察装备按侦察对象和功能不同,可分为通信侦察装备、雷达侦察装备、无线电测向装备、光电侦察装备和电子侦察平台。

(1)通信侦察装备,专门侦察敌方无线电通信。它与一般的无线电通信接收机相似,但信号分析装置和控制装置具有更强的功能,能够在各个频带上搜索和跟踪不明身份的无线电通信信号辐射源,并对其进行识别。有些还具有对地方无线电台进行测向定位和根据已破译的密码窃取通信内容的功能。

(2)雷达侦察装备,分为雷达侦察接收机和雷达告警机两种。雷达侦察接收机是专门用来对敌方预警雷达、防空雷达、战场侦察雷达、导弹制导雷达、炮瞄雷达、机载雷达和舰载雷达等雷达进行电子侦察的设备。雷达告警机是设置在飞机和舰艇上,能够探测敌方具有威胁性信号的电子侦察装置。

(3)无线电测向装备,是通过指向性很强的天线接收电磁辐射源所发射的信号,以确定辐射源方向的仪器。用两台无线电测向仪或一台移动无线电测向仪在不同地点对某一辐射源进行交叉测量,就可确定该辐射源所在位置。无线电测向装备可用来探测和确定敌方无线电通信设备、雷达、无线电导航台、无线电武器制导设备的位置,了解敌方部队、指挥机构和具有电磁辐射特性的电子信息武器的部署情况,为己方制定作战计划和实施攻击提供依据。

(4)光电侦察装备,是专门用来对敌方光电传感、通信、武器控制和制导系统进行侦察的设备,分为光电侦察接收机和光电告警机两种。光电侦察接收机用于侦测、识别和标定敌方各类主动式红外遥感设备发出的红外辐射,或敌方的激光雷达和激光测距仪发出的激光束,以获得敌方辐射源的位置、性能、技术参数、使用等情报。光电告警机则装在坦克、飞机、舰艇上,探测和识别敌方具有威胁的光电信号,适时向受到威胁的己方目标告警。

(5)电子侦察平台,主要是指电子侦察卫星、电子侦察飞机和电子侦察船等大型综合性侦察装备。它集通信侦察、雷达侦察、无线电测向和光电侦察之大成,具有强大的电子侦察功能。

2.电子进攻

电子进攻实质为破坏敌方有效使用电子设备或系统而采取的信息作战行动。电子攻击的目的是使敌方得不到信息,或只能得到少量不完整的信息,或制造假象使敌方决策失误而采取错误的行动。电子进攻针对的是敌方的一切军用电子设备或军事信息系统的信息接收设备或传感器,使其在信息化战争中不能正常发挥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显示和信息处理等功能,丧失制电磁权,从而导致失去信息优势。定向能武器的出现使电子攻击从软杀伤走向软、硬双重杀伤功能。

(1)电子干扰。电子干扰是指对敌方电子设备或系统采取电波扰乱措施,目的是使敌方电子设备或系统的使用效能降低甚至失效。按干扰的性质分为压制性电子干扰和欺骗性电子干扰。压制性电子干扰是使敌方电子设备接收到的有用信号模糊不清或完全被掩盖的电子干扰。欺骗性电子干扰是使敌方电子设备接收虚假信息,以产生错误判断和错误行动的电子干扰。按干扰产生的方法分为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有源干扰,亦称积极干扰,是通过发射或转发电磁信号对敌方电子设备进行压制或欺骗的电子干扰,可广泛用于对雷达、无线电通信、制导、导航、光电子等电子设备的干扰。无源干扰,亦称消极干扰,是利用本身不发射电磁波的器材反射或吸收敌方电子设备发射的电磁波而形成的电子干扰,主要用于雷达和制导干扰。

(2)电子佯动。电子佯动是指利用电子设备和器材模拟己方部队行动的电磁辐射特征,以欺骗敌方的电子战行动。目的是隐藏己方作战企图,使敌方产生错误判断。

(3)反辐射摧毁。反辐射摧毁是指利用敌方的电磁信号导引反辐射武器摧毁敌方电磁辐射源的行动。主要摧毁目标是敌方雷达、无线电制导设备、干扰台,以及其他无线电发射设备。主要装备是反辐射导弹和反辐射无人机

3.电子防御

电子防御是指为保护己方电子设备及其系统正常发挥效能而采取的措施与行动的统称,是针对敌方的电子侦察、电子进攻而采取的防御性行动。现代化条件下作战,军队信息系统主要是由大量的先进的电子设备组成。电子防御是关系作战指挥和武器控制系统能否正常发挥效能的关键,因此电子防御是信息防御的主要内容。

(1)反电子侦察。反电子侦察实质为防止敌方截获并利用己方电子设备发射的电磁信号而采取的措施,目的是使敌方难以获取有价值的情报,不易实施有效的干扰和摧毁。反电子侦察的主要措施是:贯彻少设严管的方针,在满足作战指挥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开机数量;隐蔽指挥中心和发射台位置,控制工作时间和频率使用。无线电台通信采用通播、单方发信、碎发等工作方式和组织实施遥控和转信;结合部队的隐蔽和佯动计划组织实施无线电静默和佯动。(www.xing528.com)

(2)反电子干扰。反电子干扰是指为降低或消除敌方电子干扰对己方电子设备(系统)使用效能的影响而采取的措施。通常体现在电子设备的发射机、天线、接收机和信号处理系统中,包括防止接收机过载,提高信号强度和抑制干扰等技术。反电子干扰的主要措施是:了解并研究敌方无线电干扰设备的战术技术性能、组织实施干扰的原则和方法,有针对性地采取抗干扰训练;查明干扰源并摧毁;无线电通信可采用跳频等具有抗干扰能力的无线电通信设备,使用方向性强的天线;组织隐蔽指挥网和复式网,组织无线电转信。

(3)防反辐射摧毁。防反辐射摧毁是指为削弱或破坏敌方反辐射武器的攻击效能,保护己方电子设备安全而采取的战术技术措施。防反辐射摧毁的措施是:疏散隐蔽配置,适时规避,间歇关机,构筑防护工事;无线电通信可采取遥控、设置备份天线、天线与机器分开设置等方法。

(4)防电磁脉冲破坏。防电磁脉冲破坏是指为使电子设备及其系统免受或减轻核爆炸产生的高能电脉冲的破坏而采取的保护措施。防电磁脉冲的主要措施有:采取完善的电磁屏蔽;安装防电磁脉冲保护装置;选用抗电磁脉冲能力强的电子元器件等。

战例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联军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准备在法国诺曼底登陆。盟军通过电子侦察,出动2 000多架次飞机,对德军有关地区的雷达站、干扰站、通信站进行了毁灭性的轰炸,使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瞎子、聋子和哑巴。盟军运用电子战设备制造了一系列假象:设置假司令部,建立假无线电通信网,进行假通信联络,特别是用飞机在空中投下数百吨干扰箔条收到奇效,在德军的雷达荧光屏上竟形成了假舰队、假空降。多种电子干扰和电子欺骗手段,搞得德军晕头转向,达到了困扰敌人、调虎离山的目的,保证了诺曼底登陆一举成功。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谈到电子战时,十分感慨地说:“没有这种战场魔法,我们就会失败,失败,直至灭亡。”

战例2:第3次中东战争,埃及导弹快艇在地中海向以色列“艾拉特”号驱逐舰发射了4枚“冥河”式反舰导弹,一举击沉“艾拉特”号,令西方军事家们大惊失色。此后,以色列总结经验教训,研制了对付反舰导弹的电子对抗装备,制定了一系列电子对抗措施。第4次中东战争,埃及和叙利亚导弹快艇向以色列军舰发射了67枚“实河”式反舰导弹,竟无一枚命中目标。由此可以看出,有没有先进的电子对抗装备和手段,战场效果是多么不同!

战例3:1982年6月以色列与叙利亚进行的贝卡谷地空战更显示出电子战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战争一开始,以军就猛烈攻击叙方指挥通信系统,在无人驾驶飞机上加装雷达增效反射装置,引诱叙军部署在贝卡谷地的雷达开机、导弹攻击,从而全面掌握了叙军警戒雷达和防空导弹系统的位置和性能等情况。随后,以军用反雷达火箭将这些目标逐一摧毁。紧接着,以军电子战飞机向叙军雷达和通信系统进行干扰,为作战飞机提供电子掩护。以军战斗机群发射“百舌鸟”反辐射导弹,摧毁叙军指挥中心。以军战斗机还使用自身机载干扰设备施放干扰电磁波,抛撒干扰箔条,发射红外干扰闪光弹。这一系列措施果然奏效。叙军飞机一进入黎巴嫩境内,就与地面指挥中心失去联系,被以军用欺骗性信号引导到以军飞机布下的口袋阵中,先后有80多架飞机被击落。叙军部署在贝卡谷地的19个萨姆-6防空导弹基地全部被摧毁,而以军只损失了一架战机。

电子战如此辉煌的战绩引起各国军事家的高度评价。美军《作战纲要》指出:电子战是部队战斗力的倍增器,是合成军队有效的作战手段,是空地一体战的基本组成部分。前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穆勒海军上将预言,如果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获胜者必将是最善于控制和运用电磁频谱的一方。还有的军事家说:现在“夺取电子优势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夺取制空权还要重要”。

(四)情报战

情报战是指一个国家或集团为满足战争需要,采取各种手段,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搜集和窃取敌人情报,为其制定战争政策、方略、计划和行动方案提供依据而展开的活动。情报战之所以能飞速发展,成为信息化战争中一种独立作战样式,关键就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情报战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手段,如雷达、光学探测装置(可见光遥感装置、红外遥感装置、多光谱遥感装置、微光夜视器材、激光探测装置)、电子侦察设备、声波探测设备、地面传感器等。与传统的情报战相比,信息化战争中情报战的对抗更加激烈,形式更加多样。其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间谍战

信息化战争中,历史上最古老的情报战形式——间谍战,依靠日益先进的技术手段,依然保持着巨大的活力,仍是情报战的重要手段之一。间谍活动中,金钱交易、色情间谍、窃听、偷窃、制造假情报等传统手段得到进一步应用。然而各种高科技器材和手段的广泛应用,使间谍战“如虎添翼”,从暗杀使用的无声手枪、化学毒剂,到用于窃听、拍照的各种精密仪器设备,无不反映着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此外,在情报对抗和情报处理上,也大量使用了各种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和装备。这些新的间谍战手段和方法的使用,极大地扩展了间谍战的范围,提高了情报收集的效率,加剧了间谍战的激烈程度。

2.诡秘窃听

情报战中,窃听与反窃听的对抗不仅变得更加激烈和广泛,而且更加诡秘和有效。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电子窃听的发展。利用微型化的电子元件,窃听器做得越来越小,伪装的方法也越来越巧妙。它既可以装在墙壁、电话、电灯、打火机、沙发、椅子里面,也可以藏在书本、提包、首饰、钢笔、领带、纽扣之中;既可以镶入各种礼品之中,也可以藏进鞋跟、假牙里。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类似于“苍蝇间谍”那种可以自主飞行的窃听机器人也将大量产生,它可由无线电遥控,对一定范围内的所有目标实施有效的窃听。而在窃听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相应的反窃听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种有效的反窃听手段和工具也相继出现和使用。

3.地面侦听

地面侦听主要是通过截收和破译对方的无线电信号而获取情报。它主要靠无线电侦察接收机,就像收音机收听电台广播节目一样,只不过其灵敏度比收音机要高得多。地面侦听不仅监视目标距离远,覆盖范围广,而且接收电子信号的灵敏度高,全天候能力强。为了有效地侦听无线电信号,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规模庞大的电子侦听系统,地面侦听站星罗棋布。一些国家的驻外机构甚至也在地面侦听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们其实就是直接建立在别国领土腹地的大型“秘密”侦听站。

4.海中“猎手”

海洋是军事争夺的重要领域,也是情报战的重要场所。目前,海上猎取情报主要有三种方式:派遣情报船、使用间谍潜艇、海底侦听。其中海底侦听要简便得多,只需在海底布设一套侦听装置即可,应用十分广泛。这种侦听装置可以测到各种舰船的发动机和螺旋桨的声音并送到地面站。如美国就建有庞大的水下侦听系统,其中部署在太平洋的侦听系统,从阿拉斯加顶端沿美国西海岸2 080千米处向南一直延伸到加利福尼亚半岛,对几十万平方千米范围内一切舰船的类型、吨位、航向和速度都能准确查清。

5.空中侦察

航空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空军和空战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也为情报战向空中扩展准备了物质条件。飞机这种新型装备在战争中的首次使用就是执行战场侦察任务。在现代战争中,战术情报的90%都来自空中侦察。有人驾驶侦察机一直是空中侦察的主要工具,并始终是世界各国发展的重点。各式各样的无人侦察机也纷纷投入情报战场。它们可装备电视摄像机和照相机,可携带激光指示器和红外热成像设备,可在高空长时间飞行,可随时召回,可在敏感地区停留,可穿行于大街小巷。近年来,各国都在想方设法改进和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提高空中侦察能力,越来越多的新型“空中间谍”将在未来情报战场上一显身手。

6.侦察卫星

从1957年10月,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至今,世界各国发射的卫星已有数千颗,仅美国和苏联两国就发射了3 000颗左右,其中70%是直接或间接从事情报活动的侦察监视卫星。卫星已成为收集战略情报的主要手段。

(1)照相侦察卫星,装有多种遥感仪器,能在150~700千米的高度,把数万平方千米的地球表面情况拍在一张照片上。仪器分辨率越高,目标就越清楚。当分辨率为0.3米时,足以分清地面的飞机、舰艇、坦克、大炮和车辆。利用红外传感器合成孔径微波成像雷达,则能透过云层、冰雪、森林等自然障碍物,发现隐蔽的军事目标。

(2)电子侦察卫星,专门侦察并记录无线电通信和雷达信号,窃听敌方军事部门和政府机构的信号情报,运行轨道高度一般为300~1 000千米。为连续监视某个地区或连续窃听通信内容,可以在同一轨道上发射几颗卫星组网,接力式地连续工作。

(3)预警监视卫星,可以监视水面舰船和潜艇的行动,跟踪或截获舰艇的通信和雷达信号,确定舰队的位置、规模和动向,探测核爆炸,发现导弹发射等信息。

7.网络“间谍”

作为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计算机系统存储着大量系统而完整的情报信息,因此,它理所当然地成为情报战的主要目标。而计算机系统自身安全的脆弱性,有时针对计算机的情报战行动很容易得逞。于是在计算机系统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中,一种全新的情报战就激烈地展开了。

各国情报机关针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的情报战手段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一是利用相对应的设备进入敌方计算机系统,偷窃秘密情报。如苏联情报机关曾打入维也纳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利用该所与美国及西欧国家计算机系统的接口设施,成功地窃取了西方国家的大量秘密。二是利用日益扩展的计算机网络,通过非法入侵进行情报活动。三是收买敌方计算机工作人员。这样既可窃取大量的秘密情报,又可以通过在计算机中输入虚假信息,以及在软件中安装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发生作用的秘密指令等手段,进行情报欺骗,其危害不容轻视。

(五)心理战

心理战是研究如何利用个人的心理规律,按照己方的目的,通过有效的信息去影响和改变敌方心理的行动。心理战不仅包括对敌人实施心理打击,动摇和瓦解敌方的民心士气,还包括巩固己方的心理防线,激励本国军民的士气,使本国军民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敢打必胜的信心。心理战最基本的手段主要有心理宣传、心理欺诈和心理威慑。

1.心理宣传

心理宣传是心理战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手段,其基本目的是要在控制舆论的基础上扩大宣传、瓦解敌人、鼓舞士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心理宣传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第一,传统心理宣传方法不断翻新。传统的宣传方式主要是传单、喊话、广播和电台。在信息时代的心理战中,这些传统的宣传方法将被赋予新的内容,焕发新的活力,传统的心理宣传手段将会更快更新。其中,更快是指宣传信息的收集、处理、编排直至最后完成,整个过程都将完全出于自动化与智能化状态。更新是指信息的载体将打破传统上的单一局面而出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产品。总之,更快和更新完全是信息时代技术特征的直接反映。第二,电视宣传已成为心理宣传的最佳途径。电视是图像传播媒体的主要代表,电视宣传在现代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电视技术特别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为心理宣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宣传内容制作技术上将更多地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心理宣传得以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数字摄影和编辑技术等手段,营造与真实环境相一致的多媒体氛围,通过对敌方国家首脑或决策人物的言行和指挥决策内容的逼真模拟,达到心理宣传的目的。第三,计算机网络空间已成为心理宣传的新领域。由于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心理宣传具有灵活多样的交互方式、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而且形式生动直观活泼的优点,世界上各种宣传机构纷纷地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宣传。在宣传手法上,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传统宣传技术所没有的优点。利用网络系统,可以窃取对方宣传机密,改变或破坏对方有关宣传的信息和数据库;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心理宣传,也可进行“信息绑架”和“信息讹诈”等。

2.心理欺诈

心理欺诈最核心的是“诡道”,是用诈,因而是谋斗智,也是心理战最常用的手段。历史上的心理战在这方面有许多极为生动的战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作战中实施的心理战,十分具有代表性。另外,在二战期间,希特勒就成功运用心理欺骗手段除掉了苏联红军的杰出统帅图哈切夫斯基。图哈切夫斯基曾任红军总参谋长,著名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就是由他提出来的。他是希特勒实现侵略苏联的极大障碍。希特勒为了除掉图哈切夫斯基采用了心理欺骗的手段。首先,纳粹情报头子在《新德意志报》上发表文章《一颗上升的新星》,大力吹捧赞美图哈切夫斯基,含而不露地预言,他将取代斯大林。这些语言使骄横的斯大林难以容忍,极为恼怒。不久,纳粹特务让伪造笔迹的专家,伪造了图哈切夫斯基的笔迹,炮制了证明图哈切夫斯基与德国将军之间有密谋叛乱意图的信件,并且故意泄露给苏联大使馆官员。斯大林得知后,以重金买下了这些“罪证”,结果这位战功赫赫的元帅和另外6名将领被斯大林不加审讯就以叛国罪枪毙了,除掉了希特勒侵略苏联的重要障碍。

3.心理威慑

在军事领域,威慑从来是心理战的重要方法。威慑就作用而言,是信息慑服而不是武力毁灭,是从心理上战胜敌人而不是从物质上消灭敌人。然而,威慑的信息是由国家实力提供的。雄厚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军事压力、有利的战略态势、优势的武器装备以及坚定的战斗意志等,是构成威慑和遏制敌人行动的基石,也是心理战产生效应的重要基础。中外历史上采用心理威慑和恐吓进行攻击而取得胜利的战例不胜枚举。

战例1:1940年4月德国人入侵挪威前夕,驻挪威首都奥斯陆的德国大使馆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电影招待会,来宾大多是挪威的军政领袖和工商界巨头。这部名为《火的洗礼》的影片炫耀了德军如何以闪电般的速度击败波兰200万大军,特别是飞机的大规模轰炸,在数小时之内把名城华沙变成一片废墟。银幕上的每一个镜头都威胁着每一位观众,令他们深刻体会到了战争的恐惧。电影放映完毕,德国大使一再提醒:是要战争,还是要和平!第二天清晨,1 500名德国陆战队员在奥斯陆突然登陆。他们踏着整齐的步伐,高奏胜利进行曲,不费一枪一弹地占领了一个国家。显然,希特勒的威慑和恐怖战术迫使挪威人放弃了抵抗。

战例2:欲擒故纵,1945年2月19日,美国海军陆战第5师在太平洋硫磺岛登陆,该师所属第28团向硫磺岛南端的折钵山发起进攻。折钵山是硫磺岛的制高点,山上天然岩石比比皆是。虽遭美军轰炸机投下的成千吨炸弹和近万发炮弹的轰炸,但躲在坑道和岩洞中的日军仍安然无恙。美军在3天战斗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并用坦克封锁了坑道口和洞口,但坑道中的日军仍负隅顽抗,不愿投降。美军第5师师长和第28团团长面对深钻洞的300多名日军伤透了脑筋。

23日下午,第28团团长召集参谋人员会议,研究攻克坑、洞的万全之策。开始参谋人员提出的方案和设想都没有超出死拼硬打的框架,如果付诸实施,即使付出巨大代价也不一定见效。有一名参谋指出:“坑、洞中被困日军孤立无援,深知每时每刻都有被歼灭的危险,孤立感和求生的欲望,必然驱使他们突围,设法走出坑道与莺村方向的主力部队会合。因此,不要把洞口封得太死,使他们看不到求生的机会;而应故意放松封锁,使他们感到有机可乘,他们就会被引诱出来。如果事先在他们去与主力部队会合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在他们经过时发起突然袭击,那么,不必付出多大代价,就可全歼被围之敌。”这一方案令人耳目一新,人们都觉得切实可行,很快就通过和批准实施了。

当天夜晚,美军放松了对坑、洞口的封锁,同时在折钵山至莺村的路上设下埋伏。夜幕笼罩大地的时候,坑、洞中的日军蠢蠢欲动。他们先从坑、洞口扔出罐头盒和炮弹壳,弄出一些响声,看美军有什么反应。当美军没有做出任何反应时,日军认为机不可失,立即决定,除留下35人坚守坑道、继续迷惑美军外,其余的人立即转移。300余人接二连三、悄无声息地钻出坑道。在坑道口没遭到射击,他们都松了一口气,不要命地奋力向莺村方向逃窜。日军跑到一个小山坡时,死神早在那里等待着他们。美军密集的火力,把他们像野兔一样打翻在地。300余人仅有25人突出重围,其余全部被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