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究语文教学争论的误区

探究语文教学争论的误区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中考语文出现了这么一些子变故,千条理由且不说,如果否认与近年来关于语文教学的争论有关,恐怕难以服众。中考改革如此,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也是动作很大。实际上,语文教学的现实根本没有照应到理论上。鉴于此,我们认为:其一,语文教学改革要注重调查研究。一切道听途说、轻描淡写和不负责任的议论,对语文教学改革不仅无利,反而有害。

探究语文教学争论的误区

【作者】赵宪宇

1997年以来,有关语文教学的争论轰轰烈烈。近两年来,争论似乎远去,但留下的痕迹却越来越凸现。从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修订,到训练、考试内容的改革等,语文界确实在发生着不小的变化。

在这里仅举一个方面的例子,就是中考。起先听说全国有五个地区中考语文只考阅读与作文,去掉了语文基础知识,后又听说上海市闵行区等只考作文,连阅读也去掉了。再又听说2001年湖北省宜昌市等地中考语文实行开卷考试。更让人开眼界的是2001年5月28日上海的 《新民晚报》报道,某些地方重点高中招生推荐考试,有关单位居然发文,明确指示不考 “语文”。

关于中考语文出现了这么一些子变故,千条理由且不说,如果否认与近年来关于语文教学的争论有关,恐怕难以服众。

中考改革如此,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也是动作很大。近日在北京听了一个报告,说是有许多专家、教授向教育部要求高考取消语文考试,虽说没有通过,但也可以看出,争论已达到了什么程度。语文教学的形势如果正面点儿讲,就是轰轰烈烈,贬义点儿说,可谓是乱乱轰轰了。我们不反对语文教学改革,但所有的改革都应该是建立在科学和现实的基础上,如果出发点和依据不是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的,那么,这种改革可就要打上问号了。比如前面所举的中考语文改革的事例,去掉基础知识对初中阶段来说,肯定不妥。而不考语文知识的原因还不是由于社会上一些人士的疾呼而促成的吗?那样,传统的语文学习内容怎样落实?许多诗文的背诵怎样检测?考试是指挥棒,考试不考,教学的情况怎样就可想而知了。

既然这些改革明显存在不足之处,那么,促使这些改革的因子也就值得推敲了。

第一,多数人的立论是源于直觉。

近几年大量的争论性文章,观点不可谓不明确,语言也不可谓不犀利,但这些气势汹汹、理直气壮的文章,其立论依据却很虚弱,他们往往只是自己的经验性总结,甚至只是某些直觉和感觉而已。有的可能还只是道听途说,这就缺乏了必要的立论依据。有的人根据一堂课、一次学生作业,或一个偶然的现象,就以偏概全,以点带面,提出肯定性的判断。

其实,直觉只是对某人某事的个别时段的认识,它的真实性是极其有限的,但直觉的东西往往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容易让人认同。因为一般人对一些现象都是不加细想和深想的。比如,说现在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根据是什么,有试卷中的 “语言与表达”题目为证,许多人就附和。究竟是否差,且不去论,我们倒要问问这个结论,仅仅从试卷中的某一道题就可以得出吗?那些大发议论的人,有几个人去认真地调查了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且不说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起码的问卷分析是否进行了呢?即使问卷调查也要在一定量和一定范围情况下才能得出一些结论。而如果仅仅靠直觉就迫不及待、不负责任地提出问题,肯定是武断的,也是不足信的。

其实,现在不注重深入细致地调查分析,已成为一种普通现象,这是做学问轻浮的一种表现。所以我们提醒那些好发议论者,每当观点要出笼,应该首先注重它的真实性、可靠性。尤其是那些名家名流,一言九鼎,切不可妄下定论。

第二,许多论断是来自非语文界。

这场大讨论,最开始并非源于语文界,中间几次掀起波澜,也主要是一些作家、教授和社会上的其他人士。这些非语文界的人士,其论断是否具有足够的可信度呢?他们毕竟远离语文教学第一线,作家是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和语文教学有一定的距离。一些专家、教授,他们虽与 “语文”有一定的联系,但也系“隔行”。更重要的是这些高见的人们,大多依据 “孩子”的作业、“孙子的试卷”和大街上一些愁眉苦脸的学生,来给语文教学定性的。更有的是自己不会做某个注音或字义题目,就对整个语文教学大加讨伐的。

依据某一个偶然的现象,或一部分情况,就来全盘否定,是否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呢?其科学性又有多少呢?虽说言者轻巧,但闻者却如临大敌,由于其权威性和影响力,一时间语文教学暗无天日了。不能说专家、作家们言之无理,也不能说语文教学就无可挑剔,但是否如他们所言,却值得推敲。不过,这些观点一出笼,语文教学和考试也就无形之中发生了变化。变化,不是坏事,但如果是盲目变化,就要认真来审视了。(www.xing528.com)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的语文教学变化就是建立在局部的判断和权威者的感觉上的。我们好像是在跟着感觉走。

第三,语文教学理论严重脱离教学实际。

教学理论近些年来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了,各种流派弥漫于报刊和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头上。实际上,语文教学的现实根本没有照应到理论上。比如说高中语文教学,新大纲、新材料2000年已开始使用,但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也随之而改变了呢?许多新的观念和新的理论并未真正走进课堂。“题海战术”多少年以前就已被大加讨伐,但时至今日,不管走进什么地方的高三教室,里面几乎一律都是在做练习、讲练习,学生课桌上很难找到教材。经过千锤百炼,精心编辑的教材被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都是各种版本、各种花色的练习资料。这些资料由谁编写,谁来审定,有多少语文教学的价值,真是鬼不知神不觉。所谓的“名师”,有的仅仅是刚上岗的教师;所谓的 “宝典”“精要”,都是一些陈年烂谷子,其中错误百出,教师与其说是在讲答案,还不如说是在做律师,为试题和答案辩护。我们往往在各种媒体上进行高谈阔论的时候,教室中仍是春风不度,我行我素。

基于以上三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立论究竟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我们的坐而论道又有多少现实意义,语文教学的真正改革又如何进行下去。

鉴于此,我们认为:

其一,语文教学改革要注重调查研究。

凡是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对语文教学现状深为忧虑者,应该对目前的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尽管得到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科学的分析,进而再得出结论来,而且尽量要得出可行的有效的结论来。一切道听途说、轻描淡写和不负责任的议论,对语文教学改革不仅无利,反而有害。深究一些,不是 “别有用心”,就是想捞取什么名头等。

其二,要注重行动落实。

立论再高,方案再好,如果不落实在行动上,等于无效劳动。理论像高射炮,打出的炮弹从头顶上 “呜呜”飞过,而行动却是脚踏实地的事情,且不受任何影响地 “安全”地照旧进行。那么,这种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即使再正确,再科学,又有何用?

其三,语文教学和改革要抓住龙头关键

课程标准要有,但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编出一套全新的教材来。如果仅仅靠教师自学自悟,而教材没有根本的变化,实施语文教学改革恐怕也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只知道扩充容量,不改变体例结构和要求,恐怕也只是现象上的革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