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培养举一反三能力,全面梳理知识网络

语文培养举一反三能力,全面梳理知识网络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尤要重视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迁移训练,以培养学生对一些“活”题具有举一反三的应变能力。(二)重视对语文知识的全面、系统的梳理工作,把零碎的杂乱的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经过多年来的复习实践,我认为对语文知识的复习应做到分项落实和集中整理相结合。

语文培养举一反三能力,全面梳理知识网络

(一)重视语文知识的复习和语文能力的训练,在“实”“活”“新”上下功夫

所谓“实”,就是复习的内容实实在在,对高考应试和提分能派得上用场。“实”的标志主要有两点:

1.指学生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要扎实。

2.指学生运用已学的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能过关。

能力是多方面的,诸如听、说、读、写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思辨能力等等。没有上述两方面的“实”,就无法应对语文高考这一关。

所谓“活”主要是指:

1.复习时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多做一些实用、理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活”题目。

2.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语文考试时各类题型的特点和解题的一般规律。各类题型的试题要做,而且要多做。当然需要合理控制有章法(难度、密度、进度等),要动脑筋精选一些“活”题,解题时脑子里要转几个弯,要多训练思维。

翻开历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试题往往是“死”题“活”做。有些题目的灵活性很大,只是稍稍变换了一下形式而已,而且与做过的题何其相似;有些试题,貌似课外实在课内,只是转了几个弯。对这些题目,复习时更要时时当心,处处留意。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尤要重视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迁移训练,以培养学生对一些“活”题具有举一反三的应变能力

所谓“新”主要是指:

1.通过复习,学生对学过的语文知识有一个序列化的、系统化的新的认识。经过理解、分析、比较,从而掌握得更全面,运用得更熟练。

2.坚持运用启发式、点拨式、质疑式等复习法,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把系列化的语文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应用到实际的应考中去。

3.要洞察、研究每年高考语文试题的新动向,直捷了当的说,就是研究新的花样,研究年年都有的稳中出新的题型。

新的题型提出了新的复习要求。如高考作文,年年有新,年年出新,年年创新,一题多做,文体有别。复习时,我们就得指导学生练写各种文体,做到能熟练地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应试技能,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重视对语文知识的全面、系统的梳理工作,把零碎的杂乱的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

经过多年来的复习实践,我认为对语文知识的复习应做到分项落实和集中整理相结合。要运用梳理的方法把语文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进行全面整理。一般说,可以按《课程标准》中的有关专门说明,分门别类的归纳,概括起来,大致是:

1.文字、语音、词汇以及字典、常用标点符号的知识。

2.句子、语法、修辞以及与文体读写相关的逻辑知识。

3.文学知识,包括作家作品。文体知识,我国古代、现当代的文学史常识

4.文言文知识和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www.xing528.com)

5.记叙、议论、说明等文章的读写知识,各种体裁、题材的写作知识,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鉴赏知识等。

上述的5个方面就是人们习惯上所说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个字。复习时,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些复习内容不放。

(三)重视对语文课本的全面复习,有计划地复习初中和高中学过的有关课文,“温故而知新

纵观语文高考试题,直接来自语文课本上的东西似乎比较少,因此,有的老师就认为复习时可以抛开语文课本。显然,这是一种片面的复习方法。只用大量的复习资料,只用“题海战术”包围学生,打疲劳战,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我认为,复习课本上的内容至关紧要,关键还要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课本,要仔细研究课本中准确、生动的语言因素,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跟语法、修辞、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的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分高考试题所涉及的语文知识,无一不在语文课本中找到答案,有的直接来自课文,有的只是换了一下面孔,本质与规律不变。有的综合性试题会涉及初、高中好几册语文课本,乃至数十篇课文。

复习课文要善于抓住共性的东西,注意知识规律的揭示,以有利于学生在应考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共性的东西在哪里?一般地说可以抓住课文的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单元知识和题型训练,课本的附录表以及有关语文杂志,高考真题研究等。

(四)重视全面复习时要按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重点,突出难点,提高复习效率

高三学生学习任务重,复习时间有限,在紧张的复习阶段,要是把各类语文知识不分轻重主次,面面俱到地硬塞给学生,不但没必要,而且贪多也嚼不烂,反而弄得似懂非懂,应付不了高考关。

那么如何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呢?一般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

1.针对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现代文的阅读理解题,要有计划地强化训练。有些一看就懂,一丢就忘的题目,更要不厌其烦地反复加强复习。这往往是考试的重点。

2.学生在平时各项课文训练中(单项训练、专题训练、综合训练、限时训练等)所暴露出来的不足和问题,理所当然要作为复习的重点、难点。

3.新老教材过渡所造成的缺漏知识。特别是本届高三学生,三年来,教材课文几乎年年有增删,教材的编排体系年年在调整。对这些必须作一番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

4.多琢磨,审察历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会发现哪种类型的题目失分最多,对这些题目要潜心研究,分析失分的原因所在,从中悟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摸索对症下药的复习路子。

复习中只有抓住了重点,突出了难点,才能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率。

(五)复习时要重视对语文知识“零打碎敲”的点滴积累,这是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因素

所谓“零打碎敲”,顾名思义就是把零零碎碎的语文知识让学生点点滴滴地积累起来。零碎的语文知识俯首可拾,如不少语文刊物上刊载的语文小知识专栏,诸如“系列讲座”“阅读测试”“语文小札”等,都可信手拈来,作为“零打碎敲”的复习内容,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之余想想读读,练练做做。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储存就会越来越丰富,应考时就会做到取之左右逢源,下笔恰到好处。

有时,还可巧妙地运用复习间隙的时间,见缝插针地对学生讲几个错别字、病句的修改,或分析一个句群,或讲几个成语、典故,或指导学生摘几段名言名句,抄一些警句格言,背几首唐诗宋词等等。这样做,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情绪,形成一种宽松活跃的复习氛围,有利于调节学生紧张的复习备考的心理状态。“细水长流”,每天“滴灌”,久而久之,就会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学生的知识领域拓展了,视野开阔了,形象思维深刻了,无疑对语文的高考应试会大有裨益。

(六)重视让应考的学生充满必胜的自信心,克服畏难情绪,以加强心理素质的修炼

所谓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经过复习,高考能过关,坚信自己能考出好成绩。有些学生怕考试内容没有复习到,怕考场上遇到自己从未见过的题型,怕考试时受时间限制题目来不及完成等等。这些复习应考的心理障碍必须克服和避免。

要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关键是学生要充满必胜的自信心。特别是应考的前几天,老师更要多方面关心爱护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指导和帮扶。只要平时语文知识学得扎实,何愁克服不了应考的困难。复习备考要有一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气概,平时下了功夫,总会有好的收获。要让学生明白:考试不过是对平时学习、复习的一种检验,尽管题型千变万化,但总是所学知识的集中体现。考试时,只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细琢磨,多思索,把平时所复习到的语文知识充分调集起来,逐一进行分析、综合、比较、鉴别等,正确的答案就会涌向笔端,一定能够考出理想的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