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爱情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教育:爱情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爱成为一种家庭专制,爱淹没了孩子的个性,掩盖了孩子的心声,致使孩子的灵光黯然失色,这样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屡见不鲜。一切用爱的方式监视孩子举止、压抑孩子本能、绑架孩子诉求的教育,都是蔑视自尊的反教育,教育效果都会事与愿违。这种过分保护、过分关注的母爱,实际上演变成了一种专制,会严重地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育:爱情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每位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更是母亲掉下的一块肉。父母对孩子的爱具有天然性、弥散性、无私性,它是一种不计回报的付出。然而,爱本质上有排他性,自然很容易就产生一种个人拥有的感觉,甚至部分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了“私有财产”。孩子生活在父母“爱”的束缚之中,一切被安排成了常态。爱成为一种家庭专制,爱淹没了孩子的个性,掩盖了孩子的心声,致使孩子的灵光黯然失色,这样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屡见不鲜。

教育需要心灵的唤醒,心灵的唤醒需要平等尊重的条件,才能产生心灵的共鸣。父母的专制或示弱都不是一种长期的状态,仅是某一特定环境的权宜之计,其支点在于平等和民主。只有在民主和平等的状态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才能找准自我的位置,生命之间才能真正对话,教育对生命才有可能产生积极的引领作用。孩子的年纪虽然永远比父母小,但孩子的心不小。一切用爱的方式监视孩子举止、压抑孩子本能、绑架孩子诉求的教育,都是蔑视自尊的反教育,教育效果都会事与愿违。

日本教育心理学家加藤谛三先生在《情感暴力》中指出:“‘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这句话,本质上是希望孩子能让‘我’幸福,希望孩子觉得能有‘我’这样的父母何其幸运。表面上看并没有对孩子要求什么,实际上却给孩子的心扣上一把大锁。”教育不能有情感禁压、自尊贬抑、文化专制,任何一种专制都会给精神生命发展编织牢笼,约束人的身心成长。专制天生具有排他性,即非此即彼。只有让学生有精神舒展的空间,学生才有选择的机会和发展的可能。故在教育的过程中,营造尊重的氛围、民主的管理、自由的沟通、人际的信任,这正是生命发展的使然,这才有可能建立和谐亲子关系,避免挤压孩子的情感发展空间,避免让爱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使孩子走向真正自我。

特别值得注意,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普遍承担更多教育孩子的责任,如果母亲处处从自己出发,以自己的标准规制孩子的想法,就很容易影响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例如,母亲太勤劳忍不住要对孩子的一切包办代替,而使孩子的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母亲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使孩子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母亲的敏感、紧张,对孩子身体和学习的过度关注,容易使孩子变得神经质;母亲过于唠叨让孩子失去了自信心和自己的价值观……

这种过分保护、过分关注的母爱,实际上演变成了一种专制,会严重地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想要做好母亲,首先要学做儿童心理学家,因为对待孩子只有天然的爱并不够,还要有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方法。(www.xing528.com)

我们不要觉得孩子小就什么都不懂,于是忽视他们那小小的自尊心。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替孩子做主,监视孩子的举止,生怕孩子犯错,这都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的。

当今进入信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生活环境日新月异,大大提升了社会成员的生活节奏,令每个人的生存压力倍增,很多家长都把子女作为了实现自己未来梦想的工具和途径。他们经常慨叹:“我什么都为他(她)安排好,就是希望他(她)能获得好成绩,将来能考上一所好大学,但总不如意,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很多孩子都背负着家长量身定做的沉重枷锁在负重前行,而家长却没有觉察,更有部分家长还整天抱怨自己的孩子不争气。这些可怜和自哀的家长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的教育行为是扭曲的,会在孩子心灵套上牢笼。因为家长的教育过程以我为本,把孩子推向了唯我独大的陷阱,令孩子没法换位思考,寻找到真正的自我,处处只能从一己之私出发。久而久之,专制培育服从,服从造就唯我,唯我引致自私,致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新时代,新要求。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尼科洛·马基雅维利认为,乱世需要专制,和平需要民主。专制的教育规训外在的行为,民主的教育焕发精神元气。专制仅能恪守做人和做事的底线,民主方能激发精神和情感的潜能。在年轻一代的教育中,专制和民主都是一种教育方式,专制不可少,民主更需要,只有因人施法、因事制宜、和善相处,才能让生命的一切成为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