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支配量表中国应用:人格因素影响群际态度

社会支配量表中国应用:人格因素影响群际态度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上所述,社会支配取向的概念和结构仍存在争议。有学者在中国文化下考察了社会支配取向量表的结构,使用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发现该量表由三个因素组成。研究表明,这个因素的得分能预测高地位群体和低地位群体间的社会支配取向水平的差异。那么为什么在中国文化中会出现优势群体的排他性因素呢?该研究认为,从社会结构上说,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长制的等级结构,各个社会角色的权力是不平等的。

社会支配量表中国应用:人格因素影响群际态度

如上所述,社会支配取向的概念和结构仍存在争议。有学者在中国文化下考察了社会支配取向量表的结构,使用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发现该量表由三个因素组成(Li,Wang,Shi,& Shi,2006)。除了包含前文中提到的两个因素外,还出现了一个在国外研究中没有的一个因素,即优势群体的排他性。原有的社会支配取向量表中有三个项目进入了排他主义这个因素,分别是“如果某些群体能够安分地留在他们的位置上,我们就会减少很多麻烦”(项目5)、“比较差的群体应该安分地留在他们自己的位置上”(项目7)和“有时候其他群体必须被限制在他们自己的地方”(项目8)。为了增加这个新的因素的信度,研究者又增加了三个新的项目,分别是“社会发展是由少数精英群体领导的”、“有些群体就该做些简单低等的工作”以及“应该限制比较差的群体向上层流动”。

研究表明,这个因素的得分能预测高地位群体(管理层员工)和低地位群体(新晋员工)间的社会支配取向水平的差异。而且这个因素与权威主义人格正相关,与利他主义负相关。这些结果支持了这个新的因素的有效性。(www.xing528.com)

那么为什么在中国文化中会出现优势群体的排他性因素呢?该研究认为,从社会结构上说,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长制的等级结构,各个社会角色的权力是不平等的。这种社会结构已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人们会自觉地遵从其社会角色所赋予的规范(孙隆基,2004)。另外在财富的分配方面,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增加了社会流动。中国社会不再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强调平均主义,而开始认识并接受社会中的财富不均。有些精英阶层中的个体可能会认为,将自己与一般人区分开是合理的,而且应该限制一般人进入精英阶层。而那些期望成为精英的一般人则会反对这种对其的排斥,希望能不受限制地向上流动(王春光,2005)。由于这样两种不同观点的存在,就可能在优势群体的排他性这个因素上出现个体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