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学教育随笔:华应龙教育的十周年纪念

数学教育随笔:华应龙教育的十周年纪念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师:看到这个“48426”,让我想起一个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真实的故事。在北京买机票,是送票上门的。生活中,人们常常十分相信计算器,学生说出“其实48426 也是对的”就是佐证。退还不当得利,是应当的;平淡的叙述,以身立教,也是应当的。

数学教育随笔:华应龙教育的十周年纪念

在教学四年级“计算器的使用”一课中,我让学生计算三道题——

①57734+ 7698=②56÷7=③2345-39×21=

师:看看你自己是不是真的会用计算器,看谁算得又准又快,开始。

(学生开始用计算器计算。)

师:第一道题等于多少?

生:65432。

师:第二道题不用说了,是吧。第二道题有用计算器的吗?

生:用了。

生:没有用。

师:第三道题呢?

生:1526。

师:还有其他的答案吗?

生:48426。

师:不过大多数同学都是哪个答案?

生:1526。

师:究竟哪个答案对呢?

生:我们的1526。

生:其实48426 也是对的。不过,可能她的计算器是算术型的,不知道先乘除后加减。

生:因为如果是科学型计算器的话,应该知道先算39×21;要是普通型的话,按顺序输入就会先计算2345-39 的得数然后再乘21,所以等于48426。

师:(作恍然大悟状)噢,真佩服!大家的计算器可能大多不是科学型的,不是聪明型的,而是傻瓜型的,就像傻瓜照相机一样。傻瓜型的计算器就会按输入顺序计算,算下来的结果就是48426。我很佩服刚才这个同学的分析。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估算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谁来说说怎样用估算来判断?

生:先把2345 约等于2300,然后把39 约等于40,21 约等于20,20乘40 等于800,2300-800=1500。

生:还可以更简单地估算。2345 减去一个数不可能大于2345。

(报出“48426”的同学,羞愧地点点头。)

师:看到这个“48426”,让我想起一个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真实的故事。前不久,我要外出参加会议,于是打电话购买了三张机票,从北京到杭州,再从杭州到成都,最后从成都回北京。在北京买机票,是送票上门的。一个小时后,送票的小伙子来了,他递上三张机票。说“一共是2470 元”。我付完钱收起票,赶紧完成要上报的材料。晚上,杭州的老师打电话问我准确的起飞时间,我拿出机票一看:“哈哈,钱算错了。”(www.xing528.com)

是送票的小伙子粗心算错了?肯定不是,他只顾按地址送票,按清单收钱。卖机票的营业员没有认真算?不可能,她们都会细心地用计算器算的。那怎么会错的呢?不得而知,反正我是一看机票就知道错了。

从北京到杭州1130 元,从杭州到成都1430 元,从成都回北京910元。你会估算吗?

生:1200+1500+1000=3700(元)。

生:1100+1400+900=3400(元)。

生:1000+1000+900=2900(元)。

(同学们纷纷点头认同。)

师:这么一估算,就知道“2470 元”肯定是算错了。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什么?

生:估算真好!

师:估算是挺有用的,我们要养成用计算器计算之前或之后估一估的习惯。

生:那1000 元钱,您退了吗?

(不少同学都笑出了声,意思分明是“你怎么问出这样的问题”,但也都是以好奇的目光看着老师。)

师:当然退了,本来就不是我应得的钱。发现以后,我立即就打电话过去了,那位经理感激不已。

三道题中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四种运算都有,但一题有一题的价值,三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一,为什么要用计算器?或者说什么时候才用计算器?是遇到大数目的计算时才用计算器来帮助,并不是所有计算都需要用计算器。

第二,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真正用好计算器,首先要熟悉你的计算器,要知道它是聪明型的还是傻瓜型的。像第三题,聪明型的计算器,当然可以直接输入了;傻瓜型的计算器,最好要学会用“M+”和“MR”这两个键。使用计算器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第三,估算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计算器使用中的错误

那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

生活中,人们常常十分相信计算器,学生说出“其实48426 也是对的”就是佐证。因此,这是不要迷信计算器的难得的教育契机。

同时,这也是帮助学生认识估算价值的良好题材,它使书本数学回归了生活。营业员没有估算,险些搭上她一个月的工资;我会估算,一眼就看出差错。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我只想到了退钱。大约是十多天后,才想到可以把这一资源运用起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器算与估算的关系。但我考虑到:在讲数学的同时,有老师自我表扬的成分。怎么办?后来我想通了:教学即教育,教师不但应当是经师,还应当是人师。退还不当得利,是应当的;平淡的叙述,以身立教,也是应当的。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于是,我释然。

其实,只要是老师身上的故事学生都会感兴趣,哪怕是平淡无奇的,学生也会听得津津有味。何止是故事,老师在“下水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差错,都可以“拿来”。把教学内容和老师的故事结合起来,是一种教学技巧和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存“心”去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