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罗斯铿:西方自然美的启示者

罗斯铿:西方自然美的启示者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苦寒行)在西洋歌颂自然把自然视为最善最美的境界者,当首推罗斯铿。不过罗斯铿和其他的西方人一样,把他们所崇拜的自然界当作是神的启示。这种浓厚的宗教思想是西洋传统思想一贯的系统,从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到黑格尔的绝对论,都在阐明上帝如何在自然界显现他自己。现在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罗斯铿如何说明自然界中的山水、云霓、草木的美。

罗斯铿:西方自然美的启示者

中西的诗人艺人都感觉到自然有无上的美。不过中国所赞美的自然,乃是指一个自然而然的运行过程,并不带有多大的神秘色彩。例如庄子有一段描写自然的话: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穷怒号。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 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冷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巳也,威其自取,怒者其谁耶?”

又说: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仿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

这个无主宰、非精神、自然而然的景象,成功了艺人诗家最高贵的作品。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适应自然,天衣无缝。使人亦不复作世俗之想。他的《归园田居》云: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再请看左思的《招隐》: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至于陆机诗韵自然,更显得辞藻华丽,在自然美上面再加上了雕琢之美。例如:

“清川含藻景,高岸被华丹。馥馥芳袖挥,泠泠纤指弹。悲歌吐清音,雅舞播幽兰。”(日出东南隅行)

“凝冰结重涧,积雪被长峦。阴云隐岩侧,悲风鸣树端。不睹白日景,但闻寒鸟喧。猛虎凭林啸。玄猿临岸叹。”(苦寒行)

西洋歌颂自然把自然视为最善最美的境界者,当首推罗斯铿(John Ruskin)。他以为自然界每天没有一分一秒钟不在从自然的景象中表现出最完备的美,来使我们永远的愉快。这穹苍,这云霓,这山水无处不在表现自然的美。不过罗斯铿和其他的西方人一样,把他们所崇拜的自然界当作是神的启示。他说:

“当我们把上帝视为大千世界的创造者,永恒不朽的超然者的时候,我们绝不能看见他。但是当我们把上帝视为地上的审判者人类的维系者的时候,那些我们所看见的天空确就是他的居处。‘请你不要凭着天发誓,因为那是上帝的宝座;也请你不要用地来盟誓,因为它是上神的踏脚凳’。这些倏来倏去的骤雨和阴影,那些天际的银宫,以至风驰电闪,朝日晚霞,这都使我们内心深深感觉到‘我们的天父是在天堂里面’这句话真确,亲切!”(罗斯铿《真与美》第六十页)

这种浓厚的宗教思想是西洋传统思想一贯的系统,从斯宾诺莎(Spinoz)的泛神论到黑格尔(Hegel)的绝对论,都在阐明上帝如何在自然界显现他自己。不过他们是从玄学方面申诉这一点,而艺术家是从艺术的眼光来说明这一点。现在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罗斯铿如何说明自然界中的山水、云霓、草木的美。

他把天空的行云分成三层。最高层至少在地平线上一万五千尺以上,这是每当秋高气爽的时候所呈现在我们头上的蔚蓝的天空,这里面有无数静止的云雾条纹。这些条纹的云雾有:(一)均称,(二)确切,(三)无景,(四)纯洁,(五)变化五大特色。他并引录武德华绥(Wordworth)的《云诗游》(The Excursion)云:

“But rays of light

Now suddenly diverging from the orb

Retired behind the mountain tops, or veiled(www.xing528.com)

By the dense air, shot upwards to the crown

Of the blue firmament—aloft—and wide:

And multitudes of little floating clouds

Ere we, who saw, of change were conscious, pierced

Through their ethereal texture, had become

Vivid as fire,—clouds separately poised

Innumerable multitude of forms

Scattered through half the circle of the sky

And giving back, and sheading each on each

With prodigal communion, the bright hues

Which from the unapparent fount of glory

They had imbibed, and ceased not to receive

That which the heavens, displayed the liquid deep

Repeated, but with unity sublime.”

以上是从诗人的心目中去看自然,觉得自然界有无穷的美妙。至于到底这里面的美有多少是属于自然的成分,有多少成分是属于诗人的,这很难确定。其实是自然界供给一部分美的因素,诗人供给另一部分。这两方面的本身都并不是美,而只是美的必需条件。现在我们再来讨论自然界里面有哪些成分是美的客观的必需条件。

自然界中的美的必需条件又可以分成两类:(一)是自然界所供给的关于美的内容——如颜色、声音、形状、方向等等;(二)是自然界对于美的形式方面的贡献——如调和、规律、均衡、节奏、条理等等。根据完形心理学讲,凡在我们心目中所表现的对象,都必是一个完形,所谓完形的条件是简单、均衡、整齐。例如以形状而论,容易引起我们的知觉的形状,一定是比较整齐而有规律的。A图在我们看起来是一个四方形,它里面有一条斜线,但是我们不说它是两个不规则的四方形在一起。可是B图在我们看起来,是两个并列的六边形,而并不是一个十边形,里面有一条直线。C图看起来是两条交叉的线,而D图却又是两个邻近的圆形。这在完形心理学讲起来,C图中ab一线与cd线有良好的连续性,放ab成一单元,cd另一单元。至于D图中则圆形为较为整齐的圆形,而特别呈现出来。在声音方面,凡是有节奏的、和谐的、连续的声音,容易使我们知觉它是我们心目中的一个对象。声音本身有内在的秩序,我们可以把它们从最低音到最高音排列起来,成功全部的音程。一切音乐都从这些音阶配合而成。不过这些配合的关系一定要有条理、有节奏。颜色的本身也可以根据它们的光波波长而排列成功一定的秩序。而颜色的配合要调和、均匀、地位适宜。例如布洛(E. Bullough)曾用两个相等的三角形,同样从中腰把这两个三角形分成上下两截。甲图上截是淡颜色,下截是深颜色。乙图上截是深色,下截是淡色。试验的结果,多数人喜欢甲图而不喜欢乙图。他们的理由是认为甲图比乙图似乎稳定些。乙图上半截似乎太重,下半截太轻,令人觉得不相称。在色调中最好的配合是成为补色的两种颜色。所谓成为补色的两种颜色就是当它们混合的时候它们就会变成白色。如红色和青色,蓝色和黄色都是补色。所以在图画里面或房间的布置中,红色应配青色,蓝色应配黄色。

从形式方面而言,我们还应讨论两个一般的组织原则。第一个就是完整统一的原则。如上面所说的调和、均称、规律,这都是产生统一性的基础。但是假使事物的组织太单调,那末,它又不会在我们心目中产生深刻的印象。对象除了完整统一之外,还应该多方面变化。例如我们听一支歌曲,它并不是许多单纯的音调,而是把这些音调起伏变化配合而成。当然,这种变化又不能太离奇复杂,以致使我们只觉得杂乱而抓不着它的统一性,那便只有噪音而没有和音了。美的组织一方面要完整统一,一方面又要多变化。统一不能统一成功一种单调的对象;变化又不能变化成功一种离乱烦杂的现象。它要在统一之中有变化;在变化之中有统一。这便是第二个组织原则。第一个组织原则我们可以称异中之同。第二个原则我们可以称为同中之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