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生必背古诗词:扬州慢,词牌名,与扬州历史、芍药有关

高中生必背古诗词:扬州慢,词牌名,与扬州历史、芍药有关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扬州慢,词牌名,是作者的自度曲,注宫调并填旁谱。《扬州慢》既是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尚书·禹贡》有“淮海维扬州”,后来因此借维扬指扬州。扬州是淮南东路的著名城市。扬州以产芍药出名。宋代王观《扬州芍药谱》称:“扬之芍药甲天下。”据《扬州画舫录》,二十四桥一名红药桥。

高中生必背古诗词:扬州慢,词牌名,与扬州历史、芍药有关

姜 夔

【知识积累】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自幼随父宦居汉阳,后迁湖州。浪迹江湖,布衣终身。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其词善以健笔写柔情,风格清峻峭拔。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作者22岁,路过扬州,目睹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扬州慢,词牌名,是作者的自度曲,注宫调并填旁谱。这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①至日:冬至这一天。

②维扬:扬州的别名。《尚书·禹贡》有“淮海维扬州”,后来因此借维扬指扬州。

③霁(jì):天由雪转晴。

④荠麦:野生的麦子。

⑤弥望:满眼。

⑥戍角:守城士兵的号角声。

⑦怆然:悲伤的样子。

⑧千岩老人:指作者的叔岳父萧德藻,字东夫,号千岩老人。福建闽清人,在当时颇有诗名。

⑨《黍离》之悲:国家沦亡的悲痛。《黍离》,《诗经·王风》中的篇名,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

⑩淮左:即淮东。宋时在淮河下游的地区设淮南东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著名城市。

⑪竹西:亭名,在扬州北门外五里,禅智寺左侧。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⑫解鞍少驻初程:完成旅程的最初阶段后,在扬州停留,稍事休息。

⑬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其意,指昔日扬州的繁华街道。

⑭胡马窥江:指金兵南侵至长江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和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两次南侵,窥伺欲渡长江,扬州两次都遭到焚掠。

⑮废池:被战争破坏而未恢复的城池。

⑯乔木:古老高大的树木。(www.xing528.com)

⑰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意思是,当年那样赞美扬州的杜牧要是看到如今的残破景象,也一定会感到吃惊的。杜郎,指唐代诗人杜牧。俊赏,眼光很高的鉴赏。算,料想。

⑱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纵然有像杜牧那样能写出像“豆蔻”“青楼”这些美好诗句的才华,也很难写出面对扬州残破景象时的悲痛之情。豆蔻,指杜牧《赠别》诗中有“豆蔻梢头二月初”之句。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中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青楼,指歌伎居住之处。

⑲二十四桥:唐代扬州有二十四座桥,北宋时仅残存八座。沈括梦溪笔谈》卷三中曾记下二十四桥的名称。这里泛指扬州的名桥,非实指。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⑳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桥边的芍药花虽然盛开,却无人欣赏,花又是为谁而生的呢?红药,芍药花。扬州以产芍药出名。宋代王观《扬州芍药谱》称:“扬之芍药甲天下。”据《扬州画舫录》,二十四桥一名红药桥。

【译文】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我路过扬州。雪刚停,荞麦成片,无边无际。进城之后,一片萧条,寒水碧绿,暮色渐起,远处传来了守城的号角声。此情此景让我悲怆感伤,生出无限感慨。于是,我自创了这首词曲,我的叔岳父萧德藻认为这首词曲有《黍离》之悲。

扬州是淮东著名的都会,这里的竹西亭风景秀丽。我在扬州稍事休息。自从金兵南侵退去之后,这废弃的城池和老树,都厌倦了战争。到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这里仿佛是一座无人的空城。

当年的大才子杜牧,曾经在这里观赏美景,假如让他如今旧地重游,一定会感到吃惊。纵然他能写出“豆蔻”“青楼”这样的佳句,恐怕也难以写尽扬州此时的残破和衰败。扬州的二十四桥还在,波心仍然荡漾着冷月的光影,悄无声息。那二十四桥边的芍药花,虽然盛开,却无人欣赏,那花为谁而生呢?

【内容解析】

金兵南侵以来,繁华的扬州屡遭兵燹,成为一座空城,淳熙三年,年轻词人初到扬州触景生情,感伤时事,写下此词。

词前小序交代了词作的时间、眼前所见扬州的景色、写作的缘由和他人的评价,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黍离之悲。

词的上片,先写词人“解鞍少驻”的扬州的地理位置,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风景优美。接着,选取两组画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来写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扬州的一片萧条。“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两句,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作者笔锋一转,由所见转写所闻。日落黄昏,清角之声悠然而起,打破了黄昏的沉寂。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起来,略去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更显悲凉。

词的下片运用典故,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的繁华在杜牧诗里,今日的衰败就在作者眼前。假如多情的杜牧重游故地,必定感到吃惊。杜牧有才有情,可是,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一定写不出昔日的深情来。最后,词人带着疑问作结。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静无声。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为谁而生呢?移情入景,昔盛而今衰,国家沦亡之悲涌上心头,让人泪目。

【章法点评】

1.衬托,以乐景写哀情

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景象。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

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是为了反衬今日的衰败。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2.虚实结合。眼见为实,想象为虚

词中作者写眼前扬州之衰败是实写,如“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作者想象昔日扬州之繁华是虚写,如“春风十里”。一虚一实,虚实相生,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情怀。

3.拟人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十五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它们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