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生必背古诗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解析

《高中生必背古诗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解析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荒南野⑨际,守拙⑩归园田。陶渊明辞官归隐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自己归隐后愉悦的心情。《归园田居(其一)》是第一首,主要写诗人对自己误入仕途的追悔,庆幸自己终于看破红尘回归自然,过上了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表达诗人对隐居山林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全诗共二十句,紧扣“归”字行文,大体可分为三节。

《高中生必背古诗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解析

陶渊明

【知识积累】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他时官时隐,举棋不定,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后期(41岁以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度不满,在出仕彭泽县令八十多天后便弃职而去,与官场彻底决裂,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也是汉魏南北朝年间最杰出的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创作包括诗歌散文两部分,陶渊明的诗多为五言诗。他的诗歌感情真实,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其中田园诗歌数量最多,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著有《陶渊明集》。

无适俗,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柳荫后檐,桃李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①少:指少年时代。

②适俗:适应世俗。

③韵:本性、气质。

④丘山:指山林

⑤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也指世俗的种种束缚。这里指仕途。

⑥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⑦羁鸟:笼中之鸟。

⑧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⑨南野:南面的田野。一作“南亩”,指农田。

⑩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⑪方宅十余亩:宅子周围有十几亩地。方宅,宅地方圆。方,四周围绕,一说,“方”通“旁”。

⑫荫(yìn):荫蔽。

⑬罗:罗列。

⑭暧(ài)暧:昏暗,模糊。

⑮依依墟里烟:村落上方飘着袅袅炊烟。依依,轻柔而缓慢地飘升。墟里,村落。

⑯颠:顶端。

⑰户庭无尘杂: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⑱虚室有余闲:虚室,空室。余闲,闲暇。(www.xing528.com)

⑲樊(fán)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世俗,比喻官场生活。樊,藩篱,栅栏。

⑳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译文】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性格,天性原本就热爱山川田园。

不慎陷落在尘世的罗网中,转眼间一去已有三十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留恋以前生活过的树林,养在池子里的鱼儿思念过去嬉戏的深潭。

在南面的山野里开垦荒地,固守愚拙的心性回家过田园生活。

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地,有八九间茅屋草舍。

榆树柳树成荫遮蔽着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地排列在堂屋前。

隐隐约约望见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的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狗的叫声,有雄鸡在桑树的顶端不停啼叫。

庭院内没有世俗杂事烦扰,陋室里自有余暇的安适清闲。

长久地在官场里毫无自由,而今总算又回归了田园。

【内容解析】

陶渊明于公元405年,任江西彭泽县令,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县令,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愤而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仕途生活,归隐田园。陶渊明辞官归隐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自己归隐后愉悦的心情。《归园田居(其一)》是第一首,主要写诗人对自己误入仕途的追悔,庆幸自己终于看破红尘回归自然,过上了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表达诗人对隐居山林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

全诗共二十句,紧扣“归”字行文,大体可分为三节。

第一节:前六句(“少无适俗韵”至“池鱼思故渊”)写诗人归隐田园的缘由。本节是诗人对十三年官场生活的一个回顾、总结和忏悔。“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诗人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一个“误”字包含了诗人无限的心酸,充分显示出诗人对违背本性进入官场的悔恨和痛恨。借用“尘网”,足见他对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度厌恶。“一去三十年”一说为“十三年”,用详细的数字,说明在官场的时间之长,痛苦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激烈,他不愿意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意成为政治野心家争权夺势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地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为“守”真心,确保自己精神上和人格上的自由和独立,作者以恋“旧林”的“羁鸟”、思“故渊”的“池鱼”自比,毅然决然回归田园,含蓄地向所谓的“世俗”宣布彻底决裂。

第二节:中间十句(“开荒南野际”至“鸡鸣桑树颠”)描写诗人回归田园的闲适生活。“守拙”既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也是作者追求真我,反对虚伪的真实写照。因此,“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农村司空见惯的事物,经诗人文字的点化,显现出一幅恬静而幽雅、优美而和谐的田园生活画卷。“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写的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绘的是远景,远近稀疏相间。“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平和;“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居住环境的优美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几句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以及对自我当下满意和知足。这一切恰与作者在官场上受束缚的压抑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不仅是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歌颂,更是对险恶官场的批判。

第三节:最后四句(“户庭无尘杂”至“复得返自然”)点明作者回归田园之后的精神追求。“无尘杂”即没有官场上纷杂的事务束缚自己,诗人看不到令人作呕的“官场现形记”,“有余闲”即诗人可以不必做官场上那些客套的应酬,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作诗。“杂尘”即“樊笼”,“有余闲”即是“返自然”,两种生活的对比,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以及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特别是最后两句,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原来是“久在樊笼里”的缘故,诗人一旦冲出罗网,返回自然的怀抱,就其乐无穷,回归本性了。这两句诗既是诗人对以前误入尘网的官场生活的总结,也是诗人对已经开始新生活的喜爱,更是诗人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真实写照。

《归园田居(其一)》,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回归到清新的田园后的生活和愉悦心情,这种心情即“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第二是“璞”,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荣华富贵。这既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独善其身”的至高至真境界。

【章法点评】

1.比喻生动形象

“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束缚的官场生活。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诗人对官场的极大鄙弃。“羁鸟”“池鱼”,是作者自比,意在表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想要摆脱束缚,回归田园的心志。这些比喻,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

2.白描的手法

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远景近景相互衬托交融,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寥寥几笔,一幅恬静而幽雅、空阔而简陋、优美而和谐的田园生活画卷映入读者的眼帘;“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3.语言自然简淡、质朴无华

本诗用语看似草率从事,信手拈来,实是精心构思、斟字酌句、反复锤炼的结晶。由于有一种真实的情感始终贯穿在诗歌中,看似不相关的意象的组合,却能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为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简淡。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到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显风流”。

4.情景交融

“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营造了一个远离尘世、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艺术境界。“村落”和“炊烟”给人以静谧、安闲之惬意,这既是实境即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是陶渊明内心追求的恬静生活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情真意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