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稳定性研究:流动性、会计计量与估值视角的思考

金融稳定性研究:流动性、会计计量与估值视角的思考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监管当局和金融学者开始关注公允价值在宏观层面对金融稳定产生的影响。司振强从收益波动性、流动性转换、经济冲击缓冲和信息可比性等层面分析了公允价值对金融企业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就协调公允价值会计发展与金融稳定提出了展望。2008年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成了金融界与会计界在世界金融危机拯救中的一个争议热点。

金融稳定性研究:流动性、会计计量与估值视角的思考

国外对于金融机构全面引入公允价值体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争论十分多,包括O'Hara(1993)、Strausz(2004)、Gorton等(2006)、Bleck和Liu(2007)Plantin(2008)。支持者认为,盯市的公允价值体系能真实反映金融机构报表的真实价值,进而可以让监管者、投资者和其他报表信息使用者能够更好地评估金融机构的资产组合。反对者认为,盯市的公允价值体系会增加“人为”、更大的波动性,导致本来脆弱的金融机构更加不稳定;在此会计体系下,金融机构报表反映的价值被市场短期波动左右,不能反映金融机构基本面的变动,错误地估算了金融机构长期资产、负债的价值,使未来可以满足偿付能力银行因为目前的最终清偿约束而关闭。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经历了启用(1997—2000年)、停用(2001—2005年)和再用(2006年至今)三个阶段。一部分学者(葛家澍,2006、2007;路晓燕,2006;冯淑萍、应唯,2005;黄世忠,2005;郭永清、高伟,2004;刘玉廷,2004)从公允价值属性、具体环境下的应用展开讨论;另一部分学者(黄冰梅,2006;张烨等,2006;邓传洲,2005)则从可靠性利润操纵的角度分析了公允价值的缺陷,由于我国全面使用公允价值会计的时间不长,实证研究不多。(www.xing528.com)

我国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监管当局和金融学者开始关注公允价值在宏观层面对金融稳定产生的影响。朱海林(2004)、张晓朴(2005)开始从金融稳定性视角分析公允价值对金融业的预期影响,认为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有限以及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可能存在负面影响,在银行业广泛应用公允价值会计之前有必要慎重考虑和进一步分析。罗胜强(2006)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所涉及的重要概念以及许多实际重大问题还没有得以完全解决,并且它的实施确实会对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和冲击。司振强(2007)从收益波动性、流动性转换、经济冲击缓冲和信息可比性等层面分析了公允价值对金融企业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就协调公允价值会计发展与金融稳定提出了展望。2008年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成了金融界与会计界在世界金融危机拯救中的一个争议热点。分析纷争会发现,两方的立足点并不相同,两种不同会计价值观,或者是两种不同的会计目标定位。这里出现了政治经济学的制度选择问题,协调金融稳定与公允价值会计发展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之一,也是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本课题将基于Plantin等(2008)次优福利经济学原理构建对比分析框架,从会计计量技术如何从微观层面影响金融机构行为,进而影响价格信息有效性入手,给出了会计计量技术优化相机选择规则。因此,本课题另外一个理论与实践意义在于解决准则制定者、金融监管者和金融机构等的两难选择问题,厘清制度社会价值衡量现实复杂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