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生阅读素养奠基:优雅阅读与核心素养

小学生阅读素养奠基:优雅阅读与核心素养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的教育价值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三个方面,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向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旨在规范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人文底蕴的内涵当然具有学校教育的特征,是超越日常思维和大众认识的。

小学生阅读素养奠基:优雅阅读与核心素养

教育部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呈现了我国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整合。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呼应,成果将人文底蕴排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人文底蕴是我们内心蕴藏的人类文化中的先进和核心部分的才智与见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包括对其内情、底细的洞察及其内涵的理解,是推动我们健康持续发展的精神原动力、支撑言行的综合体。其中的“人文”决定着人的精神走向,“底蕴”指出了人的才智与见识是带有内敛和隐含特点的。人文底蕴的不断积淀与丰富,可以提升人的品位和气质。有人文底蕴的人,心智豁达、情感纯净,意志经得起磨砺。拥有丰厚人文底蕴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舒展的人,是内心有大爱的人。

(一)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的教育价值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三个方面,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其中的文化基础,意指学生通过人文、科学领域知识的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国特色的文化素质。这对于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来说是具有基础性意义的,也可以说是受过教育的人的底色。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构中,文化基础则是其他两方面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均以此为基础。在文化基础这一方面又分两种具体的素养,即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就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者而言,人文底蕴更具有基础性,这是因为个体的人文素养对于社会的人来说完全不能缺席。换句话说,一个人只要在群体中生活,就必须接受群体生活的规则,其言行就需要符合群体的习惯和价值,而这些恰恰就是最基本的人文素养。相对而言,科学精神对于社会的普通成员来说,拥有当然好,没有,似乎也不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说,广义上的人文底蕴对于人的发展来说应该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超越学校教育的视野来看人的素养,我们就能理解类似“有知识,没文化”的说法,反过来也能悟出“没知识,有文化”的道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向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旨在规范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人文底蕴的内涵当然具有学校教育的特征,是超越日常思维和大众认识的。具体来说,人文底蕴被解析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三个细目,具有以学术思维为基础的分析倾向,基本符合现代学校教育的价值观

(二)阅读素养是“人文底蕴”的有机构成(www.xing528.com)

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是使学生具有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首先,就人文积淀而言,学校里的学生有享受人文教育的渠道,一是学习各种人文知识,二是参与有组织或无组织的各种活动。这两种渠道恰好是指向认识人类和实践文化的。就人文知识来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到“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就实践文化来说,则提到“具有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不管是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还是在这其中学习人文知识,都要通过阅读书籍的方式来实现。文史则构成了人文知识的基本范围。文,即文学艺术,历来的人文教育并不以人文知识的学习为首要途径,而是借助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影响。孔子也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自觉意识到了诗以至整个文学的基本功能。文学和艺术也有知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创作上,这中间凝结着人类的文学、艺术智慧,学生如果能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掌握创作的方法,假以创作实践,会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价值品质。史,即历史,实际上是指历史学家依据史料书写的历史故事,真正的历史是已经发生和曾经存在的过去,虽然是客观存在的,却不能完全重现。因而,人们也习惯于把从历史书中获得的信息称为历史知识。由于历史距离我们时代遥远,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和体验主要是从书籍中获得的,学生通过书籍学习各种历史知识,可以深刻地理解人类自己的存在状态。哲学,看似高深莫测,实际渗透在学生方方面面的阅读当中。哲学是具有人文性的,学生对此的感受,或许是从书中听到苏格拉底发出“认识你自己”的声音,强调对人类内心道德的认知,也或许是从书中看到被称为“哲学之父”的泰勒斯提出的“万物来源于水”和“万物有灵魂”的主张,引导着学生对世界本源的追溯。对中小学生而言,虽然哲学是陌生的,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所听所感属于哲学的认识范畴,但是哲学离他们并不遥远,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在广泛的、大量的阅读中,学生的人文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积淀,成为深厚的文化素养。

其次,就人文情怀而言,学习了人文知识之后,借助于“实践文化”的理念,让学生在行为上体现或让学生在心理上体验,人文知识就可能被转化为人文情怀。如果说人文积淀主要关涉学生对人类自身的认识,那么,人文情怀则主要关涉学生对人类自身的态度。严格地讲,只有把一种知识转化成为一种态度,学生才算是通过接受人文教育而具有了教养。只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而不具备相关的态度,就属于典型的“有知识而无文化”。从此意义上讲,在人文积淀之后呈现人文情怀是具有内在合理性的,其中也体现着一种教育的理想和追求。那学生怎样就算是具有了人文情怀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说:“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结合更大范围的人文理解,我们可以把人文情怀凝练为尊重个人和关切人类的态度。首先是尊重个人,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尊重个人作为生命的存在。这主要是对个人生命的一次性和唯一性的尊重。一次性的生命一旦消失便不可再来,因而,个人的生命存在本身就需要尊重。其二是尊重个人作为社会成员的存在。这主要指向对个人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的尊重。个人的尊严正是通过其基本权利的无障碍实现而维持的。所以,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在操作层面的意义,就是不能在正常情况下限制、剥夺他人的基本权利。其次是关切人类。这是指一种个体超越自身对包括自身在内的全人类的关怀态度。当我们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爱护环境时,当部分学校开展学生的国际交流活动时,实际上就是在引导他们从关心个人和身边的人,走向关心全人类。对个人能尊重,对人类能关切,是人文情怀的核心内涵,其中所贯穿的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因而,学校教育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中,应该注重学生同情品质的塑造。有了同情,就能由己及人,由与自己直接相关的人到间接相关的人,最终延及整个人类。

再次,就是审美情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审美情趣是人文底蕴的重要因素,它包含了四个基本内涵:(1)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2)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3)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4)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达的兴趣和意识。台湾诗人余光中说过,“一个人可以不是诗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诗意”。阅读资源应该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媒介。美是多种多样的,从广义上来说,有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甚至还有知识美。从学校设置阅读活动的角度来说,学校应广泛地向学生推荐各种各样的书籍,给予学生审美熏陶,让学生感受文学美、历史美、科技美等专业领域中蕴含的审美趣味。

人文底蕴的具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同样,阅读也是一个长期、深远的过程。在广泛的阅读活动中,使学生逐渐具有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仅为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具有人文底蕴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