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宝鸡市大德育范式解读:立德是教育的根与本

宝鸡市大德育范式解读:立德是教育的根与本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教育——这里特指“应试教育”,其问题就出在对教育的根本认识出现了偏差,在源头上有所污染,其顶层设计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学校作为教育的“施工单位”,媚俗倾向也十分明显。“想象”就是关于教育的认识,“构筑”就是顶层设计,想象与构筑之落地,就是学校教育之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学是辩证法的展开。宝鸡不唯得地独利,更兼得史独久,是中国文化的根与本、泉与源。立德,是教育的根与本。

宝鸡市大德育范式解读:立德是教育的根与本

苏永兴

正如一切哲学著述都是对“哲学是什么”这个元问题的探讨一样,一切关于教育的学说,无一不是对“教育是什么”这个元概念的回答。概而言之,认识与行动是合一的;细而观之,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就是说,历史而逻辑地考察,知与行不是两回事,也不能分开讲;但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正确的实践总是处于正确的理论指导之下。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行动。朱子曰“理在事先”,教育理论之于教育实践,正是如此焉。

理论或曰“顶层设计”,是纯而又纯的认识范畴。如果认识不正确或者出现偏差,就会在实践中出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之后果。近几年,教育成为社会舆论热点,人们对中国教育多有诟病。可是,热点热在表层,诟病也病在表层,总是在实践层次、在社会效果层次指出问题之所在。作为批评者,虽然不无道理,可是又有谁能够从理论层面和顶层设计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什么”错误呢?欲求木之长者,必先培其根;欲求流之远者,必先浚其源。中国教育——这里特指“应试教育”,其问题就出在对教育的根本认识出现了偏差,在源头上有所污染,其顶层设计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家长送孩子上学,是为了“光于前,裕于后”“扬名声”,是为了“黄金屋”“颜如玉”。学校作为教育的“施工单位”,媚俗倾向也十分明显。“升学率”成为学校工作的北斗指南,成为学校生活的定海神针。从认识上,教育被功利化,从实践上必然被工具化。要彻底纠正应试教育的偏颇,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逻辑起点都在认识上、在顶层设计上。

“教育”一词,出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这里,“教”与“育”不是两个字,而是两个词。教之本字是“孝”,《说文解字》上说:“孝从老子,意为‘上所行,下所效’。”也就是托尔斯泰所认为的那样,全部教育的含义,不脱“榜样和模仿”。那么,“老”为子做什么榜样,“子”又模仿什么呢?“育”给出了答案:《说文解字》上说“养子使作善也”,也就是赫尔巴特所说的“善是人类的最高目的,是教育的当然目的”。行文至此,教育是什么,不就昭然若揭了么?教育不是为了扬名显亲,不是为了金屋玉颜,教育是为了培养善良的人。哪怕做了乞丐,也要做个善良的乞丐,做个“义丐”。近代山东堂邑的武训不就是这样的“义丐”么?陶行知先生主张教育要培养“一品大百姓”“落落乾坤大布衣”。这里的“大百姓”“大布衣”,大在何处?大在善良,大在人品上。

善良是品德的核心,是道德的中心,这是毋庸置疑的。托马斯·曼说过,作家就是以想象而构筑未来的人品。笔者套用一下,教育就是以想象而构筑现在的人品。“想象”就是关于教育的认识,“构筑”就是顶层设计,想象与构筑之落地,就是学校教育之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作为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和服务者,也就是顶层设计者,市教育局针对应试教育重分数轻能力、重知识轻道德、重升学率轻全人格之倾向,于2014年启动实施了“德润宝鸡·书香陈仓中小学德育行动,精心设计了“书香养德”读书励志、“真情润德”感恩回报、“仪式育德”庄重教育、“行动立德”志愿服务、“课堂蕴德”德育提升、“携手弘德”家校育人六大载体,从顶层设计提出了诸多具有可操作性的德育工作方案。这些方案一改传统德育假、大、空、碎的弊端,充分展示真、小、近、实之特色,因校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直指孩子心灵,把德育工作渗透落实到学校、落实到课堂、落实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德润宝鸡——宝鸡市大德育范式解读》作为这项改革的全程实录,应时而至,应运而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学是辩证法的展开。什么是辩证法?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古希腊哲人指出是“一与多”的关系。具体来说,“一”是道德,是善良,“多”是方式,是途径。本书正是这样:“德润”是“一”,是纲,是不变的;“范式”是“多”,是目,是可变的。条条大路通北京,为了实现道德教育这个永恒的宗旨,各个学校、各位校长、各位老师,对市局和市教研室的顶层设计,都有所变通、取舍、创新,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事情。(www.xing528.com)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道德资源,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宝鸡不唯得地独利,更兼得史独久,是中国文化的根与本、泉与源。这既指“形而下”的农耕方式,也指“形而上”的礼乐文明。宝鸡广大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认识上从事顶层设计的理论工作者,还是从实践中从事操作的一线工作者,无一不从浓厚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借鉴方法,这是宝鸡地域优势之所在,也是宝鸡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之所在,在当下教育功利化的坚冰还未全然打破的背景下,这种精神和探索显得尤为可贵。

“成功不必在我”,“教育永远在路上”。中国教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党和政府的重视,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全社会强烈关注。但是,挑战由来已久,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机遇就在眼前,务必知难而进、锲而不舍。本书所记录的,仅仅是宝鸡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行动对教育问题的应答,对教育挑战的应答。这只是个开头,而且永远“在路上”。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依礼进德”。立德,是教育的根与本。教育之定义,除此之外,岂有他哉?

本书付梓之际,编者邀我作序。谨启弁言,借以述志并求教于方家。

(作者系宝鸡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