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教育反思与构建:立德树人的路径

现代教育反思与构建:立德树人的路径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年大学生的培养与塑造,并不容易。立德,教师自我高格有范;树人,学生追随而渐渐有为。这样的教育场域,具有了诗一般的审美境界,恰如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冷油下锅”,就是对学生的教育,一开始不能太高调。高调的介入,容易导致枯燥的说理,生硬的灌输让他们心生反感,如此,则后续的努力无论如何都不会有效果;“互相催熟”,则是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励作用,促使他们一个个有效成才。

现代教育反思与构建:立德树人的路径

青年大学生的培养与塑造,并不容易。卢梭在其《爱弥儿》中警告我们:“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稻盛和夫则反复告诉我们:“真正塑造人格的,是挫折和苦难。”家长把孩子送到了学校,期待学校能够在三四年的时间,把这些男生女生转化成能够在社会中崭露头角的人才,从专业能力的角度上说,不算很难;但是,从真正成人的角度上说,难度很大。高校不是军营,可以通过意志力的高度改造和服从性的培养,磨炼一个人;高校也不是幼儿园,只要反反复复示范引导就能够把孩子的行为规整上路。

大学生是一个独立意识开始具备,判断欲望却急剧膨胀的群体。他们离开父母家庭的束缚,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投入和自己差不多的一群人中,形成一种有意思的风景——一群年龄上自认为是“宝宝”,而心理上却要装作成熟的群体。

教育对象这样的成长格局,给高校的育人工作着实带来不小的挑战。要想让学生接受你的教育,首先要让他们接受你的观点,而你的观点,未必就比百度更有权威性,比知乎更有新鲜度,比抖音更有刺激强度。“听过这么多的大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韩寒的《后会无期》把这个事实说得太扎心了。

事实上,对于这些青年大学生最好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真诚的陪伴。

这种陪伴,应该是老子道德经》中的“大象无形”,有意化无意,千万别刻意。时人常喜欢用杜甫春夜喜雨》里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喻教育的细致功夫,不是不可以,但是还是稍显造作。真正的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师生之间交互的,看不见,而又时时刻刻都在。在这个校园里,处处都有自由自在的空气,教师主动自我学习,尽显师长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追随效仿;学生则用青春的气息,在校园厚重的历史感中持续地注入时代的基因。

当我们谈到大学的真正品格,我们往往都会联想到西南联大,这所在战火纷飞年代发展的传奇高校里,其实正是一批大师,用自己在学术上的孜孜以求和人生态度上的淡泊开朗,无形地引导一批未来大师的成长。(www.xing528.com)

立德,教师自我高格有范;树人,学生追随而渐渐有为。这样的教育场域,具有了诗一般的审美境界,恰如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当我们谈起育人,根本没有注意到过程在哪里的时候,教育就是最完美的成功。

笔者的二舅,前年去世了。他是一个民间的厨艺高手,那种会到处给人家办红白喜事做菜的人。他教会我的一道手艺,就是炒花生米。这是一件看起来简单,其实却容易搞砸的事情,过生则酸涩,过熟则焦焦煳。他教我,炒花生米,先要冷油下锅,然后文火慢炒,待到快熟的时候,立刻抄起入盘,利用花生米自身已有的温度互相催熟(现在知道,这是物理学上的热传导原理)。

这种道理,等到我进入教师行业之后,慢慢地就明白了其中蕴含的教育哲学。“冷油下锅”,就是对学生的教育,一开始不能太高调。高调的介入,容易导致枯燥的说理,生硬的灌输让他们心生反感,如此,则后续的努力无论如何都不会有效果;“互相催熟”,则是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励作用,促使他们一个个有效成才。

此种道理,对于高校而言,就是教育工作者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学会耐心陪伴,先做好自己,再引导学生。待到学生自己明白了将要奋斗的方向,一个个努力向前了,他们就会你追我赶地拼起来,这时候,教师们该坐下来松口气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