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堂学习方式变革的探讨

新课堂学习方式变革的探讨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各实验学校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基本环节。在新课程条件下,自主、探究、合作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根据笔者在一些新课程改革实验学校与教师们共同探讨,大家认为,学习方式三个维度的基本要素和特点分别是: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或叫主动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

新课堂学习方式变革的探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各实验学校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基本环节。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即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持续一贯地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也关系到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是否盲目获得全面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和重要目标之一。在新课程条件下,自主、探究、合作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呢?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基础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仍以被动式学习为主要特征。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各种潜能的唤醒、挖掘和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为了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有特色的发展,就必须摒除陈旧的单纯接受式的、被动的、单一的学习方式的束缚和影响,从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发现和探究,忽视合作和互动,限制学生的多元感受,遏制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弊端中走出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中快乐成长。

根据笔者在一些新课程改革实验学校与教师们共同探讨,大家认为,学习方式三个维度的基本要素和特点分别是: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或叫主动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自主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美国课程学家拉尔夫?泰勒曾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动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是:

(1)自主学习应有明确的方向性,学生能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决定学习进度,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在课改实验中的许多课上,我们可以经常听到老师问学生:“这节课你们想学些什么?”以引发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一扫过去的被动学习局面。

(2)自主学习应有清晰的学习策略,学生能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是为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教师质疑激思,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按照“生疑,质疑,释疑”的程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热情。

(3)自主学习应有自觉的动力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有内在的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应能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5)自主学习应由学生参与设计评价指标。评价不仅限于教师对学生,同样可以采用学生互评,还可由学生评价教师。

只有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智慧和情趣,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策略是:

(1)尊重学生是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应使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而不是只有部分学习好的学生参与、不是在课堂教学的一部分环节、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参与,更不是徒有形式的无效参与。

(2)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保障。课堂上应该是充满欢声笑语、自然和谐的,而不是正襟危坐、烦闷畏惧、冷漠无情的。

(3)让学生有成功感是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激励机制。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给每一位学生以期望和鼓励,及时使用肯定评价性语言

2.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而言的。探究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二者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

(1)接受性学习一般是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

(2)接受性学习一般更重视问题的结果,而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3)接受性学习主要是实现获得知识、技能的目标,而探究学习则至少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的体验;二是通过探究过程建构知识、技能;三是通过探究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4)接受性学习偏重于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而探究学习更有助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如热爱和珍惜学习机会、尊重事实、客观审慎地对待批判性思维、理解和接受自己的不足等。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主要策略是:

(1)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探究的问题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均可,但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也可对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经教师梳理后提出,但最后还是应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

(2)关注探究性问题的价值。“问题”的最主要价值在于要具有“挑战性”和“深刻性”,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多元潜能的开发,“问题”应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

(3)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要发挥好“促进者”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说明,如提供探究活动过程的大致框架或提示清单,但不要用僵化的模式固定学生的探究活动。(www.xing528.com)

(4)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探究活动可能需要一些特定的资源、工具或环境条件,如学生可能更需要访问、调查有关的专家、社区人员、劳动场所一线人员等等,教师要为此提供支持和指导。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在组织形式上与“个体学习“、“竞争学习”相对而言的,是在小组里完成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作用和价值,一是有利于培养合作的动机;二是有利于培养个人的责任感;三是有利于培养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四是有利于将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发挥更大的团队学习成效;五是有利于解决一位教师面对众多学生难以解决的困难。合作学习的主要要素和特征是:

(1)在组织上形成学习的团队。无论是二人的、四人的或更大范围的,都必须有团队组织。

(2)有足够复杂的学习任务。是为解决问题而进行合作,而不是追求形式。

(3)明确小组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每个学生都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没有旁观者。

(4)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信任,能积极地相互支持。

(5)小组成员之间能进行有效地沟通,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每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6)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集体反思和评价。

为了防止合作学习中的形式化倾向,开展合作学习应注意采取以下有效策略:

(1)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是不矛盾的。必须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有了独立思考的基础,才会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2)合作学习小组应采取“异质分组”的形式,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由于在每一个组内体现了合理异质,避免了同质分组中学生盲目自信和过度自卑的心理,在异质分组中既善待自己,又欣赏别人,为更好地合作奠定了基础。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个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有的学校在开展合作学习时,编了一首“合作学习七字诀”,学生们很喜欢。

听取发言要专心,分析比较动脑筋。

说明紧紧扣中心,有理有据观点新。

求助别人要有礼,得到帮助表谢意。

自控守纪勿离题,体现个性想集体。

帮助同学情意浓,耐心周到热情高。

支持对方能沟通,相互学习善比较。

反思自己有勇气,肯定别人学创造。

建议之前多思考,分工合作效果好。

(3)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自己去做其他事,而是以平等的身份介入合作学习的进程,深入到小组中去,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并了解合作学习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从而发挥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灵活地调整教学环节。

(4)切忌小组学习流于形式,要特别关注小组学习活动的过程,如在小组学习中有的学生无所事事,或者干着与小组学习无关的事情。在形式化的小组学习中,似乎只要有人能够代表小组给出正确的答案,其他成员都不参与,整个小组也能完成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了新的不平等,这种情况只是把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演变为“学习好的学生讲、其他学生听“的小组交往模式,学习好的学生在小组中包揽一切,其他学生仍是被动的,没有表现的机会。这样,学生之间并没有体现真正的合作,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只有通过合作,每个人都能贡献和分享认知成果,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对事物形成更为丰富、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自主、探究、合作,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其中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而且包含着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在学生某个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他们可能是自己独立自主地学习,也可能是与同伴合作进行探究,因此,他们的学习方式可能具备三个特征中的一个、两个,甚至是三个特征的综合。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充分自主的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式的方式来进行。今天,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经过充分的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据笔者在一些地区新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听课中观察到,目前在课堂教学出现新面貌的同时,在学习方式转变中也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学习方式的转变绝不意味着用一种学习方式完全代替另一种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变革,既有创新,也有继承。其实接受性学习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还是必要的,问题是过去过于强调或认为只能用“授——受”的教学方式。我们要改变的是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以听课、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性学习。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互动的不可分割的过程,只有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相互适应、相互匹配,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不能不看到,教学方式是影响学习方式形成、完善、改变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学应能充分发挥、发扬学生学习方式的长处与优势,弥补其劣势和不足。就一定意义上说,学习方式既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具有新的挑战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够引导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为指导,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构建旨在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有特色发展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实际上是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是广大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