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语·卫灵公》至善中华经典晨读(第二册)

《论语·卫灵公》至善中华经典晨读(第二册)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论语》是孔子死了之后门人弟子整理的言论以及孔子的思想。司马炎即位后,计划消灭吴国,便任命羊祜为征南大将军,镇守襄阳。对战死的吴国官兵,羊祜也命人收殓送还,并对死者家属好心安慰。

《论语·卫灵公》至善中华经典晨读(第二册)

春秋孔子及其弟子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于绅

〖注释〗

①行:通达的意思。

②蛮貊(mò):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貊,在北方。

③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处。

④参:列,显现。

⑤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⑥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子。

作品译文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子上。

作者简介(www.xing528.com)

孔子(前551—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作品赏析

孔子重视“修己治人”,对言和行也提出了许多要求,本章就是其中之一。“言忠信,行笃敬”,即说话要忠实诚信,行为要笃厚恭敬。就君子而言,言与行是不可分割的,说“言忠信”,行为也必定是忠信的;说“行笃敬”,言语也必然是笃敬的,所谓的言行一致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强调了“言忠信,行笃敬”的重要性,目的是希望子张能把这六个字作为座右铭,铭记在脑子中,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到行动上。孔子说,如果能做到这六个字,走到哪里都不怕,去到陌生的地方,也不必担心别人容不下你。如果做不到,那么就连亲近的人也会和你有隔阂,更别说那些陌生人了,这样的人简直无处容身。若能做到“言忠信,行笃敬”,说话做事都有底气,也能让人心服口服,自然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与厚待;如果言而无信,说话自然没有人听,做事也没人响应,只能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

创作背景

春秋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的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一些主要大国在争霸的形势下,为了顺应社会变革的潮流,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社会变革的结果是:诸侯割据,互相征战,礼乐制度崩塌,周王室日益衰落。知识分子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即百家争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希望人民和平,国家稳定,所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论语》是孔子死了之后门人弟子整理的言论以及孔子的思想。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汉武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知识链接

忠信笃敬的典范——羊祜

在忠信笃敬方面,西晋名臣羊祜可为典范。羊祜出身贵族,祖上几代都是清官。羊祜不仅喜欢读书,也继承了这种优良家风。司马炎即位后,计划消灭吴国,便任命羊祜为征南大将军,镇守襄阳。羊祜到任之后,不轻易动用武力,而是对吴军采用怀柔政策,与他们和睦相处。羊祜每次与吴军作战时,只是先与吴国约定好交战的具体时间,从来不搞什么偷袭,也不用阴谋诡计。羊祜俘获吴国的士兵时,从来不开杀戒,而是将俘虏如数奉还。对战死的吴国官兵,羊祜也命人收殓送还,并对死者家属好心安慰。晋军巡逻时,如果踩踏了地里的谷子,就送去绢丝作为抵偿。羊祜带领手下将士打猎,从不越境。如果捡到被吴国人打伤的猎物,羊祜都统统送还给吴国。羊祜的善行使吴国人深受感动,他们每提到羊祜,总是亲切地叫他“羊公”。在不知不觉中,羊祜把吴国的人心收买过来了。

羊祜的所作所为,是忠信笃敬理念的充分体现,他不仅赢得了本国君主的敬爱,甚至连敌国军民都感动了,由此可见忠信笃敬的感召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