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考语文读写关键能力培养:一滴净水映神辉,一串珍珠见光彩

高考语文读写关键能力培养:一滴净水映神辉,一串珍珠见光彩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读文阅人经历,搜集占有更多与作者作品相关的资料将更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查阅资料的过程也是群文阅读的过程之一。通过搜集作者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将《我与地坛》《登泰山记》组文群读的原因。将《我与地坛(节选)》《登泰山记》中景物描写与史铁生、姚鼐际遇进行一一对应,并体悟作者情感。

高考语文读写关键能力培养:一滴净水映神辉,一串珍珠见光彩

以景写意,情蕴景中

——《我与地坛(节选)》《泰山记》群文阅读

一、教学内容

将《我与地坛(节选)》与《登泰山记》两篇散文组合起来进行群文阅读,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发现作者以景写意、情蕴景中、托物寄情的艺术创造和由景而现的人生真谛。

二、教学用时

两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品味、鉴赏语言,感受语言美。

2.缘景入情,理解、体悟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坚忍卓绝的魄力和乐观积极的心态。

四、教学流程

导入: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曾言:“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自然景物和人的精神世界之间往往有着某种联系,在某一刻,有些景物只属于一个人,给人启悟,给人力量,给人新生。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两篇古今写景散文《我与地坛》《登泰山记》,看看史铁生与地坛、姚鼐与泰山之间寄寓了怎样的人生。

任务一:知人论世。

查阅作者生平经历,及作者与地坛、泰山的关系。整理后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

散文与小说最大的区别便是其真实性。了解作者生平经历是走进散文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读文阅人经历,搜集占有更多与作者作品相关的资料将更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查阅资料的过程也是群文阅读的过程之一。通过搜集作者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将《我与地坛》《登泰山记》组文群读的原因。

链接阅读:

史铁生:《想念地坛》和《地坛往事》

陈福民:《超越生死大限之无上欢悦——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汪政、晓华:《生存的感悟——史铁生〈我与地坛〉读解》

姚鼐:《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

探究总结:

1.史铁生、姚鼐在创作选文作品时都正在经历人生中最坎坷的阶段。

2.史铁生、姚鼐在400多年沧桑的古园地坛和雄浑巍峨的泰山那里获得了启示,汲取了力量。

任务二:借景悟情。

将《我与地坛(节选)》《登泰山记》中景物描写与史铁生、姚鼐际遇进行一一对应,并体悟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www.xing528.com)

1.精读文本,任何群文的阅读都不能替代对单个作品的深入细读。只有经过对作品深入细致品读之后,才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群文共读的意义。

2.在精读、细读中让学生品读、美读,体会作者语言特点。

3.在精读、细读中让学生体悟情感与景物之间的关系。

《我与地坛(节选)》

《登泰山记》

探究总结:

1.不同:《我与地坛(节选)》多描写,重细节,形象性、抒情性强。《登泰山记》朴素雅正,简洁明快,描写中有考据痕迹。

2.相同:在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之中不仅能欣赏到自然的美,也能领略人生的真谛。景物与作者融为一体,物我不分,写景均在写人,写景均在悟思,景物中体现着作者对生命的渴望热爱,对美的追求向往。

任务三:梳理构思。

比较《我与地坛(节选)》《登泰山记》行文特点的异同。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两篇文章在行文结构上的异同之处。

探究总结:

1.相同之处:剪裁结构、布局谋篇精心设计。两篇散文的取材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始终没有离开“我”“地坛”。姚鼐的《登泰山记》始终没有离开“登”“泰山”。

2.不同之处:《我与地坛(节选)》取景深度与广度不断扩展,代表史铁生不同思想阶段,在取景变化过程中孕育着作者获得的生命启悟。《登泰山记》以时间为线索展开记叙,依照时间、地点的转换描写景色的变化,沿途登临过程蕴含着姚鼐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严谨务实的态度。

五、精彩片段

读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和姚鼐的《登泰山记》后,在景与情的关系上你还有哪些联想或感悟。

生1:姚鼐的《登泰山记》中雪景的描写让我想起了柳宗元的《江雪》。没有飞鸟,没有人迹,只有一老翁在冰雪天地间垂钓。原来中国历史上这样孤高峻傲的人都有着相同的境遇,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借助诗歌表达着自己深沉的情怀、不屈的精神。我好像更理解他们了。

生2:我想到了李清照的“红藕香残”“梧桐细雨”,还想到了陶渊明的“南山”“田园”。每位诗人笔下的自然景物,就好比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能触发最真实的、最打动人的情感。

生3:或者是不是可以认为,所有人看到的都是自己内心体会到的。作家经过文学加工,更具有打动力,有的甚至积淀成了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也可以从身边取景表达我们的情感、思想。也可以试着让自己笔下的“景语”都变成“情语”。

六、能力评价

(一)能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美;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

(三)了解散文写作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梳理能力,从构思角度欣赏作品,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

(四)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质疑。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