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优生,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和特点

培养优生,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和特点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培养“优生”的意义显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们对“优生”的认识却未必正确而且全面。当我们第一次从新生报名册上认识“优生”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并不是自己教育的成果,而是学生家长和小学老师共同教育的成果。具体说来,“优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思想比较纯正,行为举止较文明。在畸形的“升学率”压力下,有的“优生”之间容易产生互相嫉妒、钩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习上的不正当竞争。

培养优生,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和特点

“优生”当然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现在不少教师、家长的眼中,所谓“优生”更多的是指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也被称为“尖子生”)。因此,这里有必要对我所说的“优生”作个大致的定义——我这里所说的“优生”,是指品德、学习和各方面能力都优于同龄人的学生。

培养“优生”的意义显然是不言而喻的。“素质教育”并非是“一刀切”的教育,而是既面向全体学生,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的教育。尽可能挖掘并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各方面都获得理想的发展,成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优生”,最终成为对民族对国家有用的高素质人才,应该说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因为教师对“优生”的爱几乎是天生的——比如,在学校进行组建新班时,几乎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但我们对“优生”的认识却未必正确而且全面。

当我们第一次从新生报名册上认识“优生”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并不是自己教育的成果,而是学生家长和小学老师共同教育的成果。说明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对他们同样需要从零开始的教育。而且,这种“从零开始的教育”的主要依据是这些“优生”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以及各种能力比一般学生相对(注意:只是相对)要好一些;另一方面,他们除了仍然存在着一般学生在这个年龄容易出现的毛病外,也存在着他们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

具体说来,“优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思想比较纯正,行为举止较文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强,一般没有重大的违纪现象。

(2)求知欲较旺盛,知识接受能力也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方法较科学因而成绩较好。

(3)长期担任学生干部,因此演说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他工作能力都较强,在班上同学中容易形成威信。(www.xing528.com)

(4)课外涉猎比较广泛,爱好全面,因而知识面较广。

(5)由于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习较为轻松,因而容易自满,不求上进。

(6)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置,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

(7)在畸形的“升学率”压力下,有的“优生”之间容易产生互相嫉妒、钩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习上的不正当竞争

(8)从小就处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因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及一般普通学生。

以上几点,只是就一般“优生”的共性而言,当然不一定每一个“优生”都是如此,但根据我的教育实践,至少多数“优生”基本如此,只是也许有的学生侧重于其中的某些部分,而有些学生又偏重于另外的特点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