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爱心与教育:李镇西探索素质教育之旅

爱心与教育:李镇西探索素质教育之旅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她曾经是一位多么乐观、自信而且富于思考的少女啊!我尤其爱读争鸣作品,它会使人有独到的见解,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宁小燕这些独特的思考、敏锐的思想,赢得老师一次次赞扬和鼓励:“你真可爱,在别人赞美之风盛行的时候,你却勇于唱反调,但不是颓唐的调子,而是悲怆而且激越的调子。”“我对你仍要求思考!”但是,当她按老师教诲继续深入“思考”的时候,她与周围同学的心理距离却在迅速拉大。

爱心与教育:李镇西探索素质教育之旅

她曾经是一位多么乐观、自信而且富于思考的少女啊!

她喜欢英语。她的父母甚至希望她将来能够成为一名翻译或者外交官平时一有空,她便对着录音机叽里呱啦地朗读。与同学交谈时,简单的句子也用英语说,尽管常常说得结结巴巴,大家都笑得直不起腰,但她和同学们都感到快乐无比。她还多次参加学校、市里的英语竞赛呢!她也喜欢数学物理化学。而且尤其喜欢钻研怪题,每当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攻破一道难题时,她就感到充实和喜悦。她把这当作一种智力体操,当作一种享受。

但是,对宁小燕来说,最富有魅力并最能引起她如痴如醉追求兴趣的还是那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她在给一位同学的信中这样写道——

我热爱文学艺术,这是我显著的特点。喜欢读小说,比如外国的《茶花女》、《简·爱》、《欧也妮·葛朗台》、《红与黑》、《莎士比亚戏剧集》、《安娜·卡列尼娜》等等。我看书不是为了消遣,看书时,我总是要仔细读,看书里是怎样抓住风景进行描写的;是如何用凝练的笔墨刻画人物外貌的;是如何用一条线索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事件串成一串珍珠项链的。同时,我也是带着生活中的问题在名著中寻找答案。我也喜欢读中国作品。如《呐喊》、《子夜》、《家》、《鲁迅杂文集》、《我那遥远的清平湾》、《门铃》、《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等。我尤其爱读争鸣作品,它会使人有独到的见解,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我也喜欢读诗,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有时我也写一些诗。但大多随写随丢……

爱好绘画艺术,喜欢齐白石的《樱桃》、《对虾》,徐悲鸿的《奔马》,喜欢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自画像》,还有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印象派的《日出》,巡回画派的《伏尔加河的纤夫》,鲁本斯的《画家和他的妻子》,罗丹的《巴尔扎克》、《沉思》……我都非常喜欢。我最爱蒙娜丽莎神秘迷人的微笑,以及她恬静、柔美、善良的形象。我曾临摹过这幅世界名画。以前,我没事就爱画画。水彩图、素描白描都爱。尤其爱用白描手法和素描画人物、雕像,可惜的是,我画的好多画都送给同学了。现在仅存一幅《蒙娜丽莎》……

她有过真诚的社会责任感,并为自己能够生活在这创造未来的改革年代而自豪。在丁佑君纪念馆,她久久凝视着丁佑君烈士那洁白的雕像热血沸腾:“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枪林弹雨的时代,我一定会在人们永远纪念的英雄名单占据一行。我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生命,在当今这个同样是创造灿烂文明的飞旋时代中奋起!”南疆自卫反击战的炮声,震动了宁小燕赤诚的中国心,她惋惜自己不能投笔从戎,去拼杀奋战,成为保卫祖国的勇士。但是,她摊开了洁白的信笺……她对同学说:“我要用我的笔,写信给前方将士们,用我的热血与激情,鼓舞正在奋战的勇士,纪念为国捐躯的烈士,用我这一支笔,写出献给前方将士的感激之歌、力量之歌、勉励之歌!”

她爱读书,更爱思索。她在阅读中走向成熟,在思考中保持纯真,在同龄人中,她逐渐显出了自己的思想个性:别人视作“成熟”(实为世故)时,她显出纯真;别人“纯真”(实为肤浅)时,她却显出成熟。

傍晚,走在放学的路上,看着每天见惯了的破旧农舍里射出的微黄煤油灯光和昏暗灯光下辛勤劳作、表情麻木的农妇,无忧无虑的同学嘻嘻哈哈,“高歌前进”,宁小燕却感慨万千:为什么煤油灯还会统治着社会主义中国农民的夜晚?为什么电影上40年代农村家庭的情景还会在80年代出现?为什么不少人至今还不能摆脱物质贫困和各种愚昧的精神枷锁?

正陶醉于《冬天里的一把火》的同学们被宁小燕这非常严肃的几个“为什么”逗得更乐了:“你真是忧国忧民呀,我们的小燕真应该去当国务院总理!哈哈哈哈……”

几句善意的玩笑,使她感到周围的同学是那么陌生而浅薄,她感受到了不被理解的惆怅。

半期考试,班上纪律乌七八糟,尽管学校事先为了防止学生作弊而让各班学生混合交叉,但考场上的情景仍使宁小燕感到难过——别人司空见惯她却感到震惊:相互递纸条、交换试卷、通报答案、讨论试题、翻书、翻资料……宁小燕暗暗作了统计:作弊人数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她在考场上保持自己的纯洁与诚实,然而,却被同学们指责为“假装高尚”、“故作清高”!(www.xing528.com)

她愤慨地与同学辩论:“你们这样做,是为了名誉吗?可大家都知道成绩是假的,有什么名誉可言呢?是为了奖学金吗?这样换来的奖学金,心里好受吗?……”

她在一篇作文中激愤而一针见血地写道:“这难道就是80年代的学生的所作所为吗?有人一味地为80年代的中学生唱赞歌,什么‘奋发有为的一代’、什么‘富有思想的一代’、什么‘开拓、进取、创造’……他们看到了这些现象吗?”

宁小燕这些独特的思考、敏锐的思想,赢得老师一次次赞扬和鼓励:

“你真可爱,在别人赞美之风盛行的时候,你却勇于唱反调,但不是颓唐的调子,而是悲怆而且激越的调子。”

“分析很好,很有感受能力!”

“对,人就应该不断地想,努力地做。”

“我对你仍要求思考!”

但是,当她按老师教诲继续深入“思考”的时候,她与周围同学的心理距离却在迅速拉大。她越来越从心里瞧不起同学们,认为他们什么都不懂。

她感到知音难觅。

她感到孤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